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神是什么,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05 0
  1.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全文翻译
  2. 《先秦散文·易传·系辞传(节选)》原文鉴赏
  3.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4. 刘羽冲性孤僻文言文阅读答案
  5. 文章像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传言,所可以言传的全是槽粕
  6. 阅微草堂笔记陈氏古砚文言文翻译
  7.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的译文——泥古不化 某公表里

1. 古文“刘羽仲读书(刘羽仲,清沧州人也

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

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

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的神是什么,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2. 刘羽冲死读书文言文

原文

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病死。

译文

刘羽冲,是沧州人,性格孤僻,喜欢讲古制,实际上根本行不通。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地方土匪军队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画了图劝说州官。州官也喜欢多事,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时的人怎么会欺骗我呢?”像这样每天读个几千几百遍,只读这六个字。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3. 刘羽冲读书泥古不化的文言文翻译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④干:谋求。 ⑤沟洫:沟渠。洫:田间水道。 ⑥歘:同“欻(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⑦昀:作者本人,纪昀。 ⑧“神而”二句: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的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⑨

“能与”二句: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需要自己寻求的。

4.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 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

……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

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

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二) 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病死。

注①校雠:校对。②藉:借助。

③经年:一年以后。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A2.D3.D4.B5.(1)张知白已经打开了粮仓,又招募百姓拿出粮食加以救济。

(2)就任命他纠察在京的刑事案件,他坚决请求,任青州知州。?1.1分 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项,权,暂时主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 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项前一个“以”,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以”,介词,按照。

B项前一个“其”,代词,他;后一个“其”,副词,表祈使语气。C项前一个“于”,介词,对于;后一个“于”,介词,表比较。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分 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句是说其才匏;⑥句是说其清廉。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4.4分 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项,“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外放为青州知州”属于无中生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5分 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既”“募”各1分,大意1分;(2)“狱”“固”各1分,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年酷爱学习,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任河阳节度判官。

咸?平年间上疏,议论当今最重要的事务,真宗认为他不同一般,奉召应试舍人院,代理右正言。?敬献《凤康箴》,出京任剑州知府。

过了一年,奉召考试中书,兼任直史馆,真宗亲自给他赐予五品官服,判三司开拆司。江南发生干旱,张知白与李防分路安顿抚恤。

回到京师后,暂时主管京东转运使事。周伯星出现,司天将它作为祥瑞上奏,大臣们跪伏在阁下相庆贺。

张知白认为人君应当实行德?政来符合上天的旨意,而星象的出没与此没有任何关系,张知白于是就陈述治国之道的关键。?真宗对宰相辅臣说:“张知白可以说是关心朝廷了。”

真宗东封泰山,张知白任右司谏。张知白?又进言说:“成平年间,河湟还没有平定,我曾经请求罢除郡国所敬献的祥瑞。

如今天下平安,?神灵赐福一起到来,希望将《泰山诸瑞图》放置在玉清昭应宫,将副本收藏在秘阁。”?陕西发生饥荒,朝廷命令他按察巡视。

不久任邓州知州。正值关右流民到达邓州,张知?白已经打开了粮仓,又征求百姓拿出粮食加以救济。

提升为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再升任尚?书工部郎中,出使契丹。张知白认为朝廷的官制,重视京官而轻视外官,给朝廷推荐唐李峤建?议让台阁主管属国郡县的做法,就自己上疏请求出京补官,未获批准,(朝廷)就任命他纠察在?京的刑事案件,他坚决请求离开京师外补,于是任青州知州。

回到京师,请求主管国子监。真?宗说:“张知白难道是厌倦处理烦难事务了吗?”宰臣说:“张知白历任朝廷内外官职,不曾为自?己作过任何谋划。”

于是张知白被升任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授予给事中、参知政事。?当时王钦若任宰相,涨知白与王钦若的意见经常不一致,于是声称有病而辞去官位,被免?为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知大名府。

等到王钦若分管南京,宰相丁谓一直讨厌王钦若,就?将张知白调任南京留守,以期他报复怨恨。张知白到任后,对王钦若却更加优厚。

丁谓十分?气愤,又将张知白调任亳州,升为兵部。仁宗即位后,张知白进升尚书右丞,为枢密副使,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灵观使、集贤殿大学士。

当时呼名召见登弟进士,赐《中庸篇》,?中书递上本子,就命张知白进行讲读,讲到修身治家的道理,他一定反复陈述。?张知白任宰相,谨慎地对待等级仪制,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

常常以盛满作为警戒,虽然?身为显贵,但清廉简约如同贫寒之士。张知白身体一向虚弱,忧虑畏惧日渐侵袭,在任中书时?突然中风目。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全文翻译

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干道成男,坤道成女。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干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齐小大者存乎卦,辩吉凶者存乎辞,忧悔吝者存乎介,震无咎者存乎悔。是故卦有小大,辞有险易;辞也者,各指其所之。《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夫《易》广矣大矣,以言乎远则不御,以言乎迩则静而正,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夫干,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阴阳之义配日月,易简之善配至德。子曰:「《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子曰:「苟错诸地而可矣,藉之用茅,何咎之有?慎之至也。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慎斯术也以往,其无所失矣。」「劳谦,君子有终,吉。」子曰:「劳而不伐,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语以其功下人者也。德言盛,礼言恭;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 「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不出户庭,无咎。」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子曰:「作《易》者,其知盗乎?《易》曰『负且乘,致寇至。』负也者,小人之事也。乘也者,君子之器也。小人而乘君子之器,盗思夺之矣。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慢藏诲盗,冶容诲*。《易》曰:『负且乘,致寇至。』盗之招也。」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为二以像两,挂一以像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时,归奇于扐以象闰;五岁再闰,故再扐而后挂。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干》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万有一千五百二十,当万物之数也。是故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八卦而小成。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显道神德行,是故可与酬酢,可与佑神矣。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响。无有远近幽深,遂知来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与于此。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是故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知,六爻之义易以贡。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神以知来,知以藏往,其孰能与于此哉!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是故阖户谓之坤,辟户谓之干,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利用出入,民咸用之谓之神。是故《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贵;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像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易》有四象,所以示也。系辞焉,所以告也;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易》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子曰:「佑者,助也。天之所助者,顺也;人之所助者,信也。履信思乎顺,又以尚贤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也。」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先秦散文·易传·系辞传(节选)》原文鉴赏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④干:谋求。 ⑤沟洫:沟渠。洫:田间水道。 ⑥歘:同“欻(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⑦昀:作者本人,纪昀。 ⑧“神而”二句: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的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⑨

“能与”二句: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需要自己寻求的。

参考资料:

......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

《先秦散文·易传·系辞传(节选)》原文鉴赏

《易》有圣人之道四焉①:以言者尚其辞②,以动者尚其变③,以制器者尚其象④,以卜筮者尚其占⑤。是以君子将有为也,将有行也,问焉而以言⑥,其受命也如响⑦,无有远近幽深⑧,遂知来物⑨。非天下之至精,孰能与于此⑩?参伍以变(11),错综其数(12)。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13);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14)。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15),感而遂通天下之故(16)。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17)。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18);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19);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子曰“《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注释 ①四:指“辞、变、象、占”四个方面。 ②以:用。尚:重视。辞:卦、爻辞。 ③动:行动。变:卦爻变化。 ④制器:制作器物。象:易象,指效法易卦,观物拟象。 ⑤卜:指龟卜;筮:蓍筮。据《系辞传上》所载,是取五十根蓍草,以四营拆数,经十八变而成卦的占筮方法。 ⑥问焉:问于蓍筮。以言:用卦爻之辞以发言。 ⑦命:问。受命:受占筮者之问。响:回声。 ⑧远近:指时间与空间的远近。远:未来、遥远;近:眼下、切近。幽:幽昧不明。深:深邃难测。 ⑨遂:顺利,指迅速、敏捷地有所感应。来物:犹“来事”,未来的事情。 ⑩至精:指《易》理精深微妙、可明察、预感事物几化之先。孰:何、怎么。与:及,达到。 (11)参伍以变:参,参杂、参合。伍:五,指“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二、四、六、八、十。据《系辞传》,揲蓍求卦,用天地“两五”奇偶之数相互参合为“大衍之数”以成易卦之变化。 (12)错:阴阳交错。综:阴阳往复。错综其数,指将“大衍之数”的蓍草,以阴阳(偶奇)两数左右交错,上下综合,以构成卦象。 (13)通其变:会通阴阳、偶奇之变。天地:乾坤、刚柔。文:指《易》卦乾坤六爻刚柔参杂、交变而成天地的文***。 (14)极其数:极尽“大衍之数”而成六十四卦。定:确立。天下之象,指《易》以六十四卦象确立天下万物之象。 (15)“易无思”三句:易占所用或蓍或龟,未“参伍”、“错综”以变动成象数时,皆“寂然不动”,为无思无为之物。(16)感:动,指行筮法。故:事。 (17)极深:穷极道理的深微奥秘。研几:研究事物的几化。 (18)唯:因为。通:开通。志:心志。(19)成:成就。务:事业。

今译 《易经》包涵着圣人阐发的道理有“辞变象占”四个方面:用于言谈论理者重视卦爻辞,用于筹策行动者重视卦爻变化,用于制作器物者重视卦象,用于卜筮决疑者重视占筮法则。因此君子将要有所作为,有所行动,便卜问蓍筮并以卦爻之辞为言行依据。《易经》受到占筮者的卜问,就能如回响应声地作出应答,无论是远、近,还是幽昧不明、深邃难测的事,它都能迅速地预知所卜之事的吉凶。若非天下至为精深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参台天地之数以成卦变,错综阴阳之数以成卦象。会通阴阳变化,便能构成天地的文***;极尽天地之数,便能确定天下的物象。若非天下至为变化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易》卦卜筮的龟蓍没有思虑,没有作为,静置时它寂然不动,一旦受到问筮者的触动,它就会通达天下的事物。若非天下至为神妙的《易》书,它如何能达到此种境界?《易经》,是圣人用以穷极深奥道理而研究几微征兆的学问。正因为它能穷极深奥的道理,所以能开通天下人的心志;正因为它研究几微征兆,所以能成就天下人的事业;正因为它贯通着神妙的变化,所以能不求迅疾而速成,不必力行而能达到目的。孔子说:“《易经》包涵着圣人阐发的道理有四个方面”,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总案 此章以“圣人之道四焉”总提,中间分三层阐发《易》蕴至精、至变、至神的三种境界,指明达到这三种境界的步骤。作者这里所讲虽是《易》占奥秘,却象《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一样,蕴涵着一定的合理因素。全文章法严谨,层次清晰,排比整饬,骈散相间;行文从容、稳健,反诘设问,如“其孰能与于此”往复三见;“唯深也”,“唯变也”,“唯神也”排比三叠,回环复沓,增添了文气的生动与波澜。

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①。”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②,设卦以尽情伪③,系辞焉以尽其言④,变而通之以尽利⑤,鼓之舞之以尽神⑥。”乾坤,其《易》之蕴邪⑦?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⑧。乾坤毁⑨,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⑩。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11),形而下者谓之器(12),化而裁之谓之变(13),推而行之谓之通(14),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15)。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16),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17),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18),以行其典礼(19),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20),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21);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22),默而成之(23),不言而信(24),存乎德行(25)。

注释 ①言:言语。意:思想、意蕴。 ②圣人立象:指伏牺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划奇(—)以象阳,划偶(——)以象阴,取天地物象为卦象。 ③设卦;设计出卦象。情伪:人事之真伪、善恶。 ④系辞:在卦爻之下加上文辞。 ⑤变:变化。 ⑥鼓之舞之:指鼓舞天下之民。神:指规律。 ⑦易之蕴:犹精蕴。 ⑧乾坤成列:乾坤二卦并列易卦之首。 ⑨毁:毁弃。 ⑩息:止息,指乾阳坤阴的交感变易止息不行。 (11)形:万物之形体。形而上:指超乎形体之上的抽象、无形的范畴。 (12)器:具体、实在的物质状态。 (13)化:阴阳交感化育。裁;裁制、节制。 (14)推:推移。 (15)举:犹取。错:犹“措”,施行。 (16)赜(ze责):指事理之幽深隐微。 (17)拟:比拟。形容:形状、样子。象:象征。宜:适宜、恰当。 (18)会通:会合交通。(19)典礼:典法礼仪。 (20)存乎卦:存于卦象。存:存意,即留意、省察之意。 (21)鼓天下之动:犹鼓动天下,使之奋发振作。 (22)神:阴阳变化。明:明晓。存:在。 (23)默:冥思默契,会悟于心。 (24)不言:犹忘言得意。信:深信易蕴之神明。 (25)德行:即德业,指进德修业。

今译 孔子说:“书不能全部表达言语,言语不能全部表达思想。”那么圣人的思想,难道就不能体现了吗?孔子说:“圣人用形象的东西表达他的思想,设计出卦以表达人事的真伪善恶,在卦爻之下加上文辞以表达言语而领悟其象征意义,这样,就可以变通天下之理以尽其利,鼓舞天下万民按照规律去行事。乾坤两卦,大概是《易》的精蕴吧?乾坤并列易卦之首,《易》道生生不息的变化便立于乾坤的交感化育之中了。若乾坤并列的关系毁灭了,那就不能出现《易》道的变化;若《易》道的变化不能出现,乾坤交感化育的关系也就几乎止息不行了。因此,超乎形体之上的抽象无形范畴就叫做“道”,居于形体之下的具体物质范畴就叫做“器”。阴阳变化而有节制就叫做“变”,推移易卦变化的规律而施行于天下万事就叫做“通”,取此阴阳变通的道理而施行于天下万民就叫做“事业”。因此,所谓“象”,是因为圣人见到天下事理幽深难明,从而以比拟的方法模仿其形态画卦以分类,象征的十分恰当,所以称之为“象”。因为圣人见到天下万物变动不息,而观察阴阳交通的规律,以施行人事典法礼仪的准则,并系辞于卦爻之下以决断事物变化的吉凶,所以称之为“爻”。极尽天下幽深隐微事理者要省察卦象的喻意,鼓舞万民奋发振作者要省察系辞的精义,掌握万物交感化育与裁节规律者要省察卦爻的易变,推动万事依化裁易变的规律而施行者要省察阴阳的会合交通。辨析阴阳变化并能明晓它,在于运用易卦的人,冥思默契,会悟于心,观象得意而忘言并使人深信其理而不疑,那就在于运用易卦者的德行修养如何了。

总案 此章旨在阐发《易》道的“立象尽意”,“设卦尽情伪”的总特征。首以“立像”、“设卦”为总纲,中间专论乾、坤为立象通变之精蕴,末以辨察“道”、“器”之变通,揭明拟形象物、观卦断辞以达于“神明”的原则。文章手法灵活,欲正先反,首从“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反向起势,借“然则”顿折而分五层转论立象、设卦之尽意、尽言。“圣人立象”一段,文辞排比整饬而有变化;“乾坤,其《易》之蕴邪”一句设问,转接从容;乾坤“毁”、“息”二句,运用循环论证方法,巧妙揭示乾坤化育与《易》道变化生息一体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故”而下,多用排偶,论理严密、透彻,文势酣畅而有韵致。

《易》曰:“憧憧往来,朋从尔思①。”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②,天下何思何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③,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④,以求信也;龙蛇之蛰⑤,以存身也。精义入神,以致用也⑥;利用安身,以崇德也⑦。过此以往⑧,未之或知也;穷神知化⑨,德之盛也。”

注释 ①“憧憧往来”二句:《咸》卦九四爻辞。憧憧(chong音充),男女刚柔二气交感,心意往复不定的样子。《咸》卦初六、九四相应, “朋”指初六。尔:指九四。 ②致:情致、意趣。 ③信:古“伸”字。 ④尺蠖(huo音获):蛾的幼虫,体软而长,屈伸而行。 ⑤蛰:动物冬眠潜伏不动之状。 ⑥精义入神:精研阴阳屈伸易变的义理,指潜修晦养而至于入神忘我的境地。致用:致力于施用。 ⑦崇德:崇高其德。 ⑧此:指屈伸以“致用”、“崇德”。 ⑨穷神:穷尽阴阳难测之神妙。知化:领悟屈伸变化之奥秘。

今译 《易经》(《咸》卦九四爻辞)说:“男女二气交感,心意往复不定,朋友始终顺应着你的思虑。”孔子阐发道:“天下事物何需思虑?天下事物虽多而殊途同归。思虑有干百种但终能统一。天下事物何需思虑?太阳西落月亮就会东升,月亮西落太阳就会东升,太阳月亮相互往来推移而光明得以生发;寒去暑来,暑去寒来,寒暑相互往来推移而年岁得以形成。‘往’,就是屈缩;‘来’,就是伸展。屈缩与伸展相互感应而利益就得以衍生。尺蠖屈缩首尾,是以此求得伸展;龙蛇潜伏躯体,是以此求得生存。(君子)精研义理,潜修入神,是以此求得致力于使用;利于致用,安保其身,是以此求得增崇其美德。超过上述屈伸进退,‘致用’、‘崇德’的事理之外,或许就没有什么可思可悟的了。能够穷尽阴阳难测的神妙,领悟屈伸变化的奥秘,是德业修养之隆盛的自然体现。”

总案 本段专就《咸》卦九四爻辞阐发易蕴。文章起势高远,从天下事物自然感应提出设问,点明“同归殊途”、“一致百虑”的道理;继而以日月、寒暑往来相推而“明生”、“岁成”,论定“屈伸相感而利生”之理;最后以尺蠖、龙蛇之屈蛰以“求信”、“存身”的自然现象,联类比喻,引证君子之入神,安身以“致用”、“崇德”,揭明“穷神知化”为屈伸相感,体现易蕴的最高境界。此文从天道自然,论及人生哲理、处世之道,取喻浅近生动,言简意赅;文辞蝉联排比,“往来”、“屈伸”,层见叠出,绪绪生发,有一唱三叹之妙。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①?乾,阳物也;坤,阴物也②。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③,以体天地之撰④,以通神明之德⑤。其称名也,杂而不越⑥。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⑦?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⑧。开而当名辨物⑨,正言断辞则备矣⑩。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11),其旨远(12),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13)。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14)。”

注释 ①门:门户。以门户的开合喻乾坤。 ②物:易卦以奇(—)偶(——)爻画,以象征阴阳万物。阴阳无形,而乾坤有形,故称为。物”。 ③阴阳:指乾坤。德:德性,即性质。合德:指阴阳交合渗透,对立统一。体:形体。 ④以:用,指用乾坤奇偶两种爻画,体:体现。撰:数。天数五(一、三、五、七、九),地数五(二、四、六、八、十),天地之数相互参合为“大衍之数”而成六十四卦的变易。 ⑤通:贯通,通达。神明:神妙变化。 ⑥其:指六十四卦。称名:所称之物名。杂:杂乱。 ⑦于:发语词。稽:考察。类:事类。其:大概。衰世:衰亡变乱之世。易卦中《屯》、《讼》、《剥》、《噬嗑》、《明夷》、《困》之类,名危意险,多有忧患危惧之辞,流露衰世之情意。 ⑧微显:即显微,显明几微难见的征象。阐幽:阐发幽隐不明的事理。 ⑨开:始,指以乾通坤,始开六十四卦以象万物。当:主、正、定。当名:犹“定名”,确定卦名。辨物:辨析卦爻的物象。 ⑩言:指卦爻所系的言辞。正言:确定卦爻辞。断辞:判断卦爻辞的吉凶。 (11)取类:取物象以类比。(12)旨远:旨意深远。 (13)曲而中:婉曲而切中事理。肆:直陈,有“显露”之意。隐:寓意隐微。 (14)因:依承、顺应。贰:指乾、坤变易之道。济:助成。报:报应。

今译 孔子说:“乾、坤两卦,大概就是《易》道的门户吧?乾,是阳物的象征;坤,是阴物的象征。阴阳的德 *** 变参合而生成阳刚阴柔的形体,以体现天地之数衍生六十四卦的变易,通达阴阳神妙变化的德性。卦、爻所称物名,虽阴阳奇偶爻画错杂,而各有次序,不相逾越。稽考卦、爻的事类,(多有忧患危惧之辞),大概流露了衰世的意味吧?《易经》能彰昭往事察辨未来,显明几微之事情,阐发幽微的事理。(圣人作《易》)始开六十四卦以象万物,而确定卦名、辨析卦象、拟定系辞、判断吉凶,使天下事理完备无遗。卦爻所称的物名是细小的,但能取物象以类比大事;其旨意深远,辞则明文昭著;其语言婉曲而切中事理,其所述事物明显而寓意隐微。掌握并顺应乾、坤变易之道而助成百姓的行动,以此明得失、吉凶之报应。”

总案 此章阐发乾、坤两卦在《易》道中的重要地位和卦、爻辞立象喻意,意在象外的修辞特征。其“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旨远,辞文”的象喻方式,与文学艺术之比兴、象征、隐喻的手法颇有相合之处。刘勰说:“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文心雕龙·比兴》)可见其对文学艺术具有深远的启示。文章行文灵活多变,句式参差错落,间有骈句,散起散收,如云行水流,极尽自然伸缩之妙。

刘羽冲性孤僻文言文阅读答案

《系辞传》上第十三章第三节笔记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极天下之赜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神而明之存乎其人。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因此,所谓的象,就是圣人发现了天下万事万物的复杂幽深的道理,而把它比拟成一种具体的形象和容貌,用来象征特定事物的涵义。圣人发现了天下万物的运动变化,观察它的会合变通,把它实行于典法礼仪,并且在卦爻辞下面撰写文字来判断事物变化的吉凶,就称为爻。

极天下之赜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

穷尽天下复杂艰深的道理在于卦,鼓舞天下人的行动在于辞。

化而裁之存乎变,推而行之存乎通。

能够促使万物生长化育,并且能够互相制约,就在于变,把它推行到万事万物当中,并且让人们去实行它,就在于通。

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使《周易》乾坤发生变化,发生神奇的效用,让它显明出来,就完全在于运用《周易》的人。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默默地去实践它,并且有所成就,不需要言语就能取信于人,完全在于美好的德行和品格。

文章像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传言,所可以言传的全是槽粕

1. 刘羽冲,性孤僻,好讲古制

《阅微草堂笔记》《刘羽冲偶得古兵书》

刘羽冲偶然得到一兵书,认真读了一年,自称可以率领十万军队。正赶上乡里有土匪,他自行操练民兵与土匪作战,被土匪击溃,险些被活捉。他得到古代水利书籍,认真读了一年,自称可以开垦千里农田,便绘出图纸,陈列条词上交州官。州官也是好事之人,让他在一个村子做实验。费了很大心血,挖成一条水沟。洪水来了,顺着水沟流入村中,险些将人都淹死。由此他不由自主心中郁闷,经常一个人走来走去,摇头自语:“古人难道在骗我?”这样一天说千百遍。不久,发病身亡。

2. 有关刘羽冲的文言文

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3. 写一篇文言文自传、、、老师要求我们仿写一篇文言文自传200字左

志友不知何许人也,癫狂无度,昂昂自若.现年十三岁,居于益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寝.性嗜玩,忙碌而不能常得.志友知其如此,或置作业于不顾,期在必累,既累而退,曾不磨磨蹭蹭依依不舍.环视闺房,破乱不堪,或忙于收拾,焕然一新;或两眼一闭,懒于动弹.怡然自乐,晏如也. 入校常跑上跑下,难得一闲,经纶事务,有时极累.学业繁重,作业堆叠,摇摇欲坠.或胆小如鼠,便失机遇.忙至几欲崩溃时趴桌小睡,且欲与清闲者等不可得,安求其能事事如意也?但求学业有成,锻炼自身,混于人才济济之社会,期在混出模样,不至于面目全非.常著文章自娱,以示己志.目标较为明确,奋发进取.欲与世俗格格不入,难以实现.闲时常听音乐,以此放松心情.恩情记于心,仇恨清于心,最骄傲之本为人品.忘怀得失,逍逍遥遥,以此自终.。

4. 州官使始于一村的使的意思 刘羽冲的阅读题

字错了吧~~

这个故事在清代袁枚<;子不语>;中这样记载的:

刘迂鬼

刘羽冲者,沧州人。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董天士画《秋林读书图》,纪厚斋先生题云:“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盖规之也。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大败。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

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

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有这样的记载: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注释〕①先高祖:称已故的高祖。唱和:以诗互相赠答。 ②倩:请。 ③井田谱:据说西周时曾实行过井田制。后世有些士大夫为了解决现实土地问题,企图恢复井田制,画出图谱,这是复古的愚蠢行为。 ④干:谋求。 ⑤沟洫:沟渠。洫:田间水道。 ⑥歘:同“欻(xū)”,火光一现的样子。 ⑦昀:作者本人,纪昀。 ⑧“神而”二句:语出《周易》。意思是,具有最高的智慧而能洞察事物,这样的修养的才能只能存在于某些人的身上。 ⑨ “能与”二句:语出《孟子》。意思是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那需要自己寻求的。

5. 阳光阅读中的《香伯》的阅读答案

《香伯》原文: ①香伯住在一幢很旧的老屋里.屋子坐落于一条很瘦的老街上.这间祖传的屋子砖瓦破落,屋内屋外的墙壁,全都被岁月的火把熏得灰黑灰黑的,尽管其貌不扬,可是每天都有不计其数的人慕名而来. ②到老屋来的人,只有一个目的:买饼. ③香伯做的香饼,单是饼皮,便足以令人拍案叫绝:一层叠一层,脆而不碎,烤成很淡很淡的褐色,最上面的那一层,还俏皮地粘着几颗好似在跳舞的芝麻.充作饼馅的麦芽糖呢,软软甜甜且不说,最不可思议的是它不腻,不滞,不粘牙. ④香伯的一生,好像是为了做香饼而活的. ⑤他做饼的手艺,究竟是从哪里学来的,没人知道.我只记得,当我还在怡保育才小学读书时,便常常看到皮肤好像古铜一样闪闪发亮的香伯,把他做好的香饼放在纸箱里,用电单车载到菜市去卖.他的生意很好,才一盏茶工夫,便卖得清清光光了. ⑥一般人想吃香饼,总是顺口说道:“***市场找香伯买!” ⑦他姓什么,没人探问;他名唤什么人,没人关心;只是***都喜欢他卖的香饼,所以,顺理成因地唤他“香伯”. ⑧八岁那年,我随同父亲举家南迁,到新加坡落叶生根.香伯,就像是现实生活里的许许多多小人物一般,慢慢地从我生活的画面淡出,淡出了. ⑨长大结婚以后,婆家在怡保,自此以后,回返怡保省亲变成了常年事务. ⑩有一回,一名姻亲送了一包香饼到婆家来给我,说:“你尝尝,特地订的.那老头,生意真好,脾气可大呢,一面做饼,一面骂人!” ?我拿起了一个香饼,无意识地看.半圆形的香饼,呈淡淡的褐色,薄薄脆脆的饼皮,层层相叠.咬一大口,那薄若寒蝉的饼皮,依然一层一层若即若离地叠在一块儿.饼内的麦芽糖,不腻,不滞,不粘牙. ?我那份意愿,死亡了的记忆,立刻霍地复活了. ?“做饼的人可是香伯?”对方一点头,我立刻便央她带我去看. ?香伯早已不在菜市摆卖香饼了,他成日成夜地窝在老屋里烤饼.烤好的饼放在铁皮桶内,每桶十斤.凡是上门买饼的,必须拨电话预订.香伯屋里放了一块大大的黑板,黑板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订购者的姓名和订购的数量,凡是不曾预先订购而贸然摸上门去的,香伯一概不应酬.除此以外,也将饼批发给附近的杂货店,不过他有个凡人皆知的怪脾气:向他领货的人必须将香饼在同一天内卖完,借此以确保香饼的新鲜度. ?有时,他心血来潮,还会“微服出游”,查看别人有没有把他的饼卖完,倘若卖不完,下回去领货时,他便会让你领教领教他那好像石头一般又冷又硬的臭脾气.有人劝他把这种家庭式的香饼制作业机械化、企业化,他一口回绝.理由是:“机械死板板,硬邦邦,做出来的饼一个个好像穿上制服的木乃伊,连味道都带着机器那一股冰冷生硬的味儿!”[来源:学,科,网] ?有人见他孑然一身,怕他孤独终老,劝他寻个伴儿.他倒是听了,一寻便是两个,不过呢,寻来的不是老婆,而是徒弟.他收了两个年幼失学的少年做徒弟,三个人“生死与共”地窝在老屋里做饼.可叹的是,徒弟们学得了三分功夫便以为自己是无可匹敌的“香饼大王”了,居然另起炉灶,自设分号.那些识货的人,不肯随意“屈就”,依然回返老屋找香伯.然而,许多没有尝过香伯“原装货”的,却傻傻地把“鱼目”当“珍珠”.两个小徒弟违背道义的做法大大地伤了香伯的心,原本孤僻沉默的他,变得更加古怪寡言了.他发誓此生不再收徒,所以,在暮年,一个人留在老屋里苦苦拼搏. ?姻亲带我到老屋去,远远地,便闻到了烤饼的香味. ?屋里,打着赤膊的香伯,正把搅好的麦芽糖放入擀好的饼皮.他的神情,是那样地专注,是那样地虔诚,好似他做的是惊世骇俗的艺术品,是举世无双的雕刻品. ?夕阳透过色漆剥落的木窗斜斜地照了进来,浸在金色余晖里的香伯,像是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尽管这枚表皮起皱、黑斑丛生的柿子已不再新鲜,可是,那种源于内心的坚守精神,却使这枚行将腐化的柿子在这所光线暗淡的老屋里,焕发着一种炫人的亮光…… 阅读题: 1.香伯有哪些“怪脾气”?(4分) 2..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3.第③段中加点词“俏皮”“跳舞”好在哪里?(2分) 4.从修辞角度看,第?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4分)[来源:Zxxk.Com] 5.第 段和第 段描写内容基本相同,为什么这样写?(4分) 6.谈谈你对第?段画线句的理解.(4分) 7、.如果你是香伯的徒弟,你会怎么做?(4分) 参考答案: 1、①一面作饼,一面骂人.②不接受别人的建议.③上门买饼必须电话预订,否则概不应酬.④代销他的香饼必须在同一天卖完.⑤厌恶、拒绝机械化做饼.⑥孤僻沉默.[来源:学科网] (说明:本题4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 2、承上启下. (说明:本题2分.) 3、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更加真切地表达出作者对香饼的喜爱之情. (说明:本题2分.) 4、对比与比喻的运用,突出了香伯的香饼质量无与伦比. (说明:本题4分.) 5、③?;突出了香伯的香饼独具特色. (说明:本题4分.) 6、提示:香伯内心的坚守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我”的眼中,他虽然苍老无比,却又那么令人敬重. (说明:本题4分.) 7、提示:①掌握香伯做饼的全部工艺.②学习香伯的坚守精神.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扩大再生产。

6. 刘羽冲死读书的作品原文

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病死。

7. 刘雨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兵十万是哪个文言文 爱问知识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8. 《刘羽冲泥古》的翻译····越详细越好 谢谢

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

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

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阅微草堂笔记陈氏古砚文言文翻译

妙不可言是境界而不是唯一评价文章的标准。

凡事过于武断并非明智。

我们都说中国人勇敢机智、勤劳好学、谦虚大方、友好恭让等等诸多美好品德,但是,一样米养百样人,每个人其所成长环境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其言行或许没有如上,但是你不可否则他仍作为一个中国人。

《阅微草堂笔记》两则的译文——泥古不化 某公表里

1.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不知道是不是你找大我直接把你的问题 ***到白度上就找到这个 如果不是请告诉我

2.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离我们老家十几里的地方,有位姓卫的盲艺人。乾隆戊午(1738)年除夕之前,他走家串户为各家演唱辞年贺岁的小曲。每家也纷纷赠送给他一些食物,他便用口袋背着这些食物往家走。半路上,他不幸失足坠入一口枯井中。这口枯井地处荒郊旷野,又刚好是除夕,家家团圆守岁,路上几乎没有行人。盲艺人在枯井里喊哑了嗓子,也没人听见:幸亏枯井底下温度暖和,又有口袋里的干粮可吃,渴便细细地嚼几口水果,竟然几天不死。 正赶上有位叫王以胜的屠夫驱赶着一口猪归来。在离枯大约井半里的地方,那猪忽然挣断绳索,在田野里狂奔乱跑,结果也掉进了这口枯井里。王以胜用挠钩把猪钩上来时,发现枯井中还有一个人,这样,盲艺人才得救,但已奄奄一息了。 这口枯井原本不在王以胜所要走的路途上,他之所以被引到这里来,大概是有鬼神在暗中指使吧。先兄晴湖曾问过盲艺人身处枯井中的心情状态,盲艺人说:“我当时什么念头都没了,心好像死了一样。只惦念家中有老母亲卧病在床,还等着瞎儿子回来赡养呢!如今,她连个瞎儿子也失去了,恐怕此时早已饿得不行了,想到这里,不由得心潮汹涌,肝胆欲裂,痛不可忍,” 先兄晴湖说:“如果盲艺人当时没有这个念头,想必王以胜拴猪的绳子也不会断了。”

刘羽冲偶然得过一部古兵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结果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绘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 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可能会欺骗我呢!”就这样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就是说这六个字。不久刘羽冲就抑郁而死了。 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 何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很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3. 《阅微草堂笔记》 选段古文翻译“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不久,发病死”

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从此刘羽冲闷闷不乐,每天总是独自漫步在庭院里,千百遍地摇头自语道:“古人岂欺我哉?”不久便在抑郁中病死。

4.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翻译~

《两则》原文和翻译 40《阅微草堂笔记》两则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题目为编者所加。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②〔泥(nì)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

③〔佚其名〕其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

④〔斋公〕对道士的尊称。⑤〔迂阔〕迂腐不合时宜。

⑥〔倩〕请人代劳。⑦〔董天士〕清初民间画家。

⑧〔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⑨〔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

须眉,面目。〔井田谱〕即《周礼井田谱》,宋代夏休著。

研究周代所实行的井田制度。〔规〕规劝。

〔角〕较量。〔好事〕喜欢多事。

〔洫(xù)〕田间的水道。〔人几为鱼〕人几乎被淹死了。

〔歘(xū)〕忽然。〔阿文勤公〕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

〔国弈不废旧谱〕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不执〕不偏执。

纪昀 泥古②不化 刘羽冲,佚其名③,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④,多与唱和。

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⑤不可行。尝倩⑥董天士⑦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 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⑧。 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⑨。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⑩。 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

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某公表里 同年〔同年〕指科举考试中同年考中者。

②〔馆〕用做动词,任家馆教师,或在贵人家做食客。③〔为 外吏者〕做地方官的。

④〔崖岸高峻〕指品性高傲,态度严正。⑤〔厅事〕此指客厅。

⑥〔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

⑦〔诟谇(suì)〕斥责,责骂。谇,斥责。

⑧〔承尘〕天花板,顶棚。⑨〔盖狐魅云〕大概是狐狸精之类吧。

项君廷模言:昔尝馆②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 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③有所馈赠。

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④,遂逡巡携归。

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⑤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⑥。

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谇⑦。 忽闻数人吃吃窃笑。

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⑧上。盖狐魅云⑨。

《泥古不化》写了一个不能学以致用、拘泥古书的读书人。文中写了他照搬古书闹出乱子的两个事例,又写他死后仍执迷不悟,让人觉得他可笑又可怜。

文末的议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学习仍具有警诫意义。 《某公表里》由三个画面组接而成:翰林公平常喜好“讲学”、翰林公拒贿前后、狐魅“窃窃私笑”。

作者对那位翰林公没有下一句评语,读者却由狐魅的“笑”对翰林公的“内在”心知肚明了。结尾让狐魅出场,真是神来之笔,既简洁,又冷峭。

鲁迅称赞《阅微草堂笔记》道:“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

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

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入村庄,村里人险些全被淹死。

5. 《阅微草堂笔记》翻译(刘羽冲偶

原文: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干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译文:

刘羽冲,不太确定他的名字,他是沧州人。他去世的高祖刘厚道士,大多时间跟人以诗互相赠答。他性情孤僻,喜欢讲古代规章制度,实在是迂腐,行不同通。刘羽冲曾经请董天士作画,请刘厚道士题诗。他屋内有一幅画《秋林读书》,上面题诗是:“兀坐(独自***)秋树根,块然(孤寂)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面目)。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大概是规劝他的。

有一回,他偶然得到一部古代的兵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己认为可以统领十万人马。这时,恰逢有土匪强盗出没,他自己训练乡兵跟土匪强盗较量,结果全队溃败覆没,乡兵差不多被擒获。有一次,刘羽冲又找到一部古代有关水利建设的书,伏案读了整整一年,自认为可以使千里之地变成沃土。他绘了水利图依次向州官游说,州官也喜欢多事,就派人在一个村子试行。沟渠才挖成,大水流到,顺着沟渠灌入村子,村民几乎都被淹死了。

由于这样,他抑郁寡欢,很不自在,他常常独自在庭院散步,摇头自言自语说:“古人难道会欺骗我吗!”像这样一天就说千百遍,只说这六个字。不久,他得重病死了。后来,每逢风清月白的傍晚,常常看见他的魂魄游荡在墓前松柏下,摇着头独自漫步。侧耳细听,他述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人笑他,他就忽然隐没了。第二天探察他,又是这样。拘泥于古代成规或古人说法者是愚蠢,可怎么愚蠢到这种地步啊!

阿文勤先生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书会妨害做事,腹中竟然没有一卷书,也会妨害做事。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而不偏执于旧的棋谱;国医不会拘泥于古代的药方,却不背离古代的药方。所以说:‘要真正明白某一事物的奥妙,在于各人的领会。。’又说:‘(木工)能把制作的准则传授给别人,但不一定能使别人技巧高超。’”

6. 文言文《阅微草堂笔记》节选(当止不止)译文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 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7.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译文

《 两则》原文和翻译 40《阅微草堂笔记》两则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题目为编者所加。纪昀(1724—1805),字晓岚,直隶献县人。

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乾隆年间修《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并主持写定了《四库全书总目》200卷。②〔泥(nì)古〕拘泥于古代的成规或古人的说法。

③〔佚其名〕其名字遗失了,不可知。羽冲是他的字。

④〔斋公〕对道士的尊称。⑤〔迂阔〕迂腐不合时宜。

⑥〔倩〕请人代劳。⑦〔董天士〕清初民间画家。

⑧〔块然无与伍〕孤独寂寥,没有人愿望与他为伍。⑨〔但见须眉古〕只见他的面目很像古人。

须眉,面目。〔井田谱〕即《周礼井田谱》,宋代夏休著。

研究周代所实行的井田制度。〔规〕规劝。

〔角〕较量。〔好事〕喜欢多事。

〔洫(xù)〕田间的水道。〔人几为鱼〕人几乎被淹死了。

〔歘(xū)〕忽然。〔阿文勤公〕清满洲正白旗人阿克敦,文勤是他的谥号。

〔国弈不废旧谱〕国手不会废弃旧的棋谱。〔不执〕不偏执。

纪昀 泥古②不化 刘羽冲,佚其名③,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④,多与唱和。

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⑤不可行。尝倩⑥董天士⑦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 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⑧。 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⑨。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⑩。 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说于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

侧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

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阿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

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

’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某公表里 同年〔同年〕指科举考试中同年考中者。

②〔馆〕用做动词,任家馆教师,或在贵人家做食客。③〔为 外吏者〕做地方官的。

④〔崖岸高峻〕指品性高傲,态度严正。⑤〔厅事〕此指客厅。

⑥〔刻〕古代计时单位。一昼夜为一百刻。

⑦〔诟谇(suì)〕斥责,责骂。谇,斥责。

⑧〔承尘〕天花板,顶棚。⑨〔盖狐魅云〕大概是狐狸精之类吧。

项君廷模言:昔尝馆②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 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③有所馈赠。

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④,遂逡巡携归。

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⑤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⑥。

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谇⑦。 忽闻数人吃吃窃笑。

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⑧上。盖狐魅云⑨。

《泥古不化》写了一个不能学以致用、拘泥古书的读书人。文中写了他照搬古书闹出乱子的两个事例,又写他死后仍执迷不悟,让人觉得他可笑又可怜。

文末的议论对于我们今天的读书学习仍具有警诫意义。 《某公表里》由三个画面组接而成:翰林公平常喜好“讲学”、翰林公拒贿前后、狐魅“窃窃私笑”。

作者对那位翰林公没有下一句评语,读者却由狐魅的“笑”对翰林公的“内在”心知肚明了。结尾让狐魅出场,真是神来之笔,既简洁,又冷峭。

鲁迅称赞《阅微草堂笔记》道:“隽思妙语,时足解颐”“叙述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阅读时要注意体会。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

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①,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②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

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

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③。”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

州官也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⑤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

或笑之,则歘⑥隐。次日伺之,复然。

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何文勤公尝教昀⑦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

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⑧。’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⑨。

’”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概述〕有一个叫刘羽冲的读书人,性格孤僻,好讲古制。一次他偶尔得到一部古代兵书,伏案读了一年,便自称可以统率十万大军。

恰好这时有人聚众造反,刘羽冲便训练了一队乡兵前往镇压,结果全队溃败,他本人也差点儿被俘。后来他又得到一部古代水利著作,读了一年,又声称可以把千里瘠土改造成良田。

州官让他在一个村子里试验,结果沟渠刚挖成,天降大雨,洪水顺着渠道灌。

8. 解释文言文《阅微草堂笔记》

古文: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寝,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读音si四声,等候)。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读音dun一声)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

翻译:

有个有钱人家偶尔得到两只小狼,(将它们)和家狗混在一起豢养,也和狗相安(无事)。稍微大了点,还是很驯服。竟然(就)忘了它是狼。一天白天躺在客厅里,听到群狗呜呜地发出发怒的叫声,惊醒起来四周看看没有一个人。再次就枕准备睡觉,狗又像前面一样(吼叫),(他)便***睡来等着(观察情况)。便(发现)两只狼等到他没有察觉,要咬他的喉咙,狗阻止它们不让(它们)上前。就杀(狼)取它们的皮。这事(是)堂侄虞敦说的。 狼子野心,(是)真实(而)没有诬蔑(它们)啊!狼子野心,这样的说法确实是可信的,而不是诬蔑。表面上***装亲昵,而心里却心怀不轨,更不单单有这么点野心。野兽有这样的情况不并足以说什么,为什么连人都回这样而延误自身呢?

另一个再给你一句一句的

原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译文:沧州南面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大门倒塌在河中,两个石兽一起沉入河底。

原文: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译文:过了十多年,和尚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竟然没找到,以为它们顺流而下了。

原文: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摇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痕迹。

原文: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译文:一个讲学者在寺庙里教书,听了嘲笑说:

原文:“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原文: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埋在沙里,越沉越深。

原文: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译文:沿着河寻找它们,不也荒唐吗?”大家佩服(它)是正确的道理。

原文: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一个老水手听了这话,又笑说:“凡河中落入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原文: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文:石头的性质又硬又重,沙的性质又松又轻,水冲不走石头,它的反作用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面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原文: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越冲越深,到一半的地步,石头必定掉在坑穴里。

原文: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文:像这样冲击,石头再转移。不停地转移,于是反而逆流而上了。

原文: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原文: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译文:照他的话,果然在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原文: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知一方面,不知另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可以根据(一个方面的)道理就主观臆断吗?

《泥古不化》译文:

刘羽冲,他的正名到现在已没人记得了,是沧洲人。我家先太祖父厚斋公当年经常与他诗词唱和。他的性格孤僻,喜欢讲究古制,但实际上都是迂腐而行不通的那些理论。他曾经请董天士替他画画,让厚斋公在画上题诗,其中有一幅秋林读书图,题的诗是:“兀坐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这是厚斋公用诗句给予他的规劝。

他偶然得过一部古兵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感觉可以统领十万军兵冲锋陷阵了。正巧当时乡里出现土匪,刘羽冲就自己训练乡兵与土匪们打仗,然而全队溃败,自己也差点被土匪捉去;又偶然得到一部古代水利书,苦读了一年左右,自己认为可以有能力使千里荒地成为肥沃之地,绘画了地图去州官那里游说进言,州官也是个好事者,就让他用一个村落来尝试改造,水渠刚造好,洪水来了,顺着水渠灌进来,全村的人几乎全被淹死变成了鱼。

于是他从此抑郁不乐,总是独自在庭阶前散步,一边走一边摇着头自言自语说:“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每天喃喃自语千百遍,不久就抑郁而死。后来每逢空气清新月光皎洁的夜晚,经常会有人看到他的魂魄在墓前的松柏树下,一边摇头一边漫步,侧耳细听,鬼魂说的仍然是这六个字。有时候听到的人笑他,鬼魂就会马上隐没,第二天再去那里看,还是看到鬼魂那样独步着喃喃自语。拘泥于古籍的人都有点呆气,但怎么会呆到这个地步呢?

何文勤大人曾经教导我说:“满腹都是经书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但是一本书也不看,也会对事情的判断造成危害。下棋的大国手不会废弃古代流传下来的棋谱,但是不会很执着于旧谱;高明的医生不会拘泥于古代流传下来的药方,但是经验里也不会偏离古方。所以说:‘能够把什么事做得出神入化,主要是看做事的人罢了’。”又说:“能够教会人做任何事的规范步骤,但不可能让人变得灵巧。”

《某公表里》译文:

有一个科举同年考中者项廷摸说:从前我到翰林某某先生那儿当家馆教师,相互一见面就讲学。 一天,他做地方官的同乡有物品馈赠给他。某某先生说自己平生节俭朴素,向来不需要这些东西。同乡见他品性高傲,态度严正,就顾虑重重携带馈赠物品回去了。?

某某先生送走宾客之后,徘徊在客厅前,惆怅迷惘,若有所失。像这样有好几个时刻。家人请他进屋内吃午饭,遭到他狠很的责骂。 忽然听到几个人吃吃偷笑。某某先生一看他们,却毫无鬃迹;寻找他们,他们的声音竟然在顶棚之上。这些大概是狐狸精之类吧。

《泥古不化》原文:

刘羽冲,佚其名,沧州人。先高祖厚斋公多与唱和,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尝倩董天士作画,倩厚斋公题。内《秋林读书》一幅云:“兀做秋树根,块然无与伍。不知读何书?但见须眉古。只愁手所持,或是井田谱。”盖规之也。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绘图列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后,风清月白之夕,每见其魂在墓前松柏下,摇首独步。倾耳听之,所诵仍此六字也。或笑之,则歘隐。次日伺之,复然。?泥古者愚,何愚乃至是欤?

何文勤公尝教昀曰:“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费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某公表里》原文:

昔尝馆翰林某公家,相见辄讲学。一日,其同乡为外吏者有所馈赠。某公自陈平生俭素,雅不需此。见其崖岸高峻,遂逡巡携归。某公送宾之后,徘徊厅事前,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如是者数刻。家人请进内午餐,大遭诟谇。忽闻数人吃吃窃笑。视之,无迹;寻之,声在承尘上。盖狐魅云。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纪昀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

扩展资料

《阅微草堂笔记》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

全书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如第一章中对几类主要的狐形象进行描写,体现狐世界的秩序和规范;第二章写纪昀构建狐世界的叙事手法;第三章写纪昀创作狐故事的原因。

在结语中,纪昀肯定了狐故事的艺术价值,并将其与以往及同时代的作品进行比较,指出其情理内涵和叙事语言、故事安排上的特点,总结***创作受到的内外因素的影响及表现。

书中记述若真若***,旨在藉由这些志怪的描写来折射出当时官场腐朽昏暗堕落之百态,进而反对宋儒的空谈性理疏于实践之理气哲学,并且讽刺道学家的虚伪矫作卑鄙,旁敲侧击的揭露社会人心贪婪枉法及保守迷信。

不过对处于社会下层的广大人民悲惨境遇的生活,纪昀在笔调中也表达出深刻的同情与悲悯,在每则故事结尾处作者总是会来那么几句短语,以衡平的语气来评断其故事来龙去脉理事曲直之所在或其有否通情达理之处地,此些评后语却也总是耐人寻味

创作背景

《阅微草堂笔记》创作始于乾隆五十四年终于嘉庆三年(1789-1798),历时十年,约在纪昀66岁到76岁之间。

十七世纪是中国历史上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大动荡、大斗争的社会条件瞬息万变,有力地推动了思想领域的发展。纪昀在前辈进步思潮的影响下,崇尚汉学的征实,鄙薄宋学的虚伪与空谈。

在纪昀看来,这伙道学家满口的“存天理,灭人欲”理论,视人欲为罪恶,才是最大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纪昀开始用文字勾勒讽刺这些***道学家的虚伪面目,对***道学进行了极其严厉的斥责与抨击。

同时,中国文学发展到清代,所有写作模式已经成型,尤其是志怪***,到清代已经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纪昀在这种大背景下,一方面吸收前人的经验,另一方面在前人的基础上开辟新模式,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产生了这部作品。

百度百科--阅微草堂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