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敌制胜非常人_料敌是啥成语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7-03 0
  1. 四字成语最后一个字是胜
  2. 诸葛亮为何用兵如神?
  3. 军事成语30个加上解释
  4. 评三国人物
  5. 工和料可以组成什么成语
  6. 形容获胜的的成语
  7. 形容描述准确的成语有哪些?

大敌当前 面对着强敌。形容形势严峻。

怀敌附远 怀:来,使亲近。对敌人***取怀柔政策,使远方之人来归附。

克敌制胜 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料敌制胜非常人_料敌是啥成语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力敌千钧 敌:抵挡;钧:古代重量单位,合当时三斤。形容力气大,能抵挡住几万斤。

料敌若神 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

料敌制胜 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临敌易将 易:改变,变换。临到作战之前调换将领。

杀敌致果 致:使得到;果:果敢除敌。勇敢杀敌,建立战功。

畏敌如虎 害怕敌人如同怕虎一般。

无敌于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形容力量强大无比。

因敌取资 因:依,靠;资:财物,资用。从敌人方面取得资用、给养。

诱敌深入 把敌人引进来,使它处于孤立而又不易逃跑的不利地位。

出敌不意 指行动出于敌方意料。

出敌意外 指行动出于敌方意料之外

力敌势均 双方力量相等,不分高低。同“力均势敌”。

料敌如神 料:预料。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

临敌卖阵 即将上阵杀敌时,却逃离阵地。形容十分胆怯。

无敌天下 天下都没有对手。

认敌作父 把仇敌当作父亲。比喻甘心卖身投靠敌人。同“认贼作父”。

因敌为资 犹因敌取资。从敌人方面取得资用、给养。

四字成语最后一个字是胜

1. 含有胜字的四字成语大全

名胜古迹、

数不胜数、

百战百胜、

决胜千里、

聊胜于无、

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

美不胜收、

引人入胜、

更胜一筹、

略胜一筹、

出奇制胜、

稳操胜券、

一决胜负、

不胜枚举、

争强好胜、

不分胜负、

克敌制胜、

人定胜天、

大获全胜、

哀兵必胜、

旗开得胜、

反败为胜、

独擅胜场、

胜友如云、

各擅胜场、

不分胜败、

乘胜逐北、

弱不胜衣、

常胜将军

去杀胜残、

乘利席胜、

理不胜辞、

优胜劣败、

狮威胜虎、

决胜庙堂、

得胜回朝、

旗开取胜、

出凡入胜、

祝不胜诅、

形胜之地、

临机制胜、

水盛胜火、

寻幽访胜、

庙胜之策、

得胜头回、

柔胜刚克、

力不自胜、

指不胜屈、

不胜其苦、

力不胜任、

优胜劣汰、

不胜杯杓、

蛙蟆胜负、

理胜其辞、

谨能胜祸、

慰情胜无、

乘胜追击、

兼人好胜、

九战九胜

2. 带胜的四字成语大全

带胜的四字成语大全 :

名胜古迹、

数不胜数、

百战百胜、

决胜千里、

聊胜于无、

战无不胜、

攻无不克、

美不胜收、

引人入胜、

更胜一筹、

略胜一筹、

出奇制胜、

稳操胜券、

一决胜负、

不胜枚举、

争强好胜、

不分胜负、

克敌制胜、

人定胜天、

大获全胜、

哀兵必胜、

旗开得胜、

反败为胜、

独擅胜场、

胜友如云、

各擅胜场、

不分胜败、

乘胜逐北、

弱不胜衣、

常胜将军

3. 带有胜的四字词

举不胜举 不胜:不尽。列举也列举不完。形容数量很多

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略胜一筹 筹:筹码。比较起来,稍微强一些

名胜古迹 风景优美和有古代遗迹的著名地方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出奇制胜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大获全胜 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防不胜防 防:防备;胜:尽。形容防备不过来。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决一胜负 决:决定;胜负:胜败。进行决战,判定胜败。

美不胜收 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旗开得胜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稳操胜券 稳:有把握;操:掌握;胜券:能够制胜的计谋。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引人入胜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乘胜追击 乘:趁着。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数不胜数 数:计算。数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很难计算。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问哟,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__^*)

4. 第四个字是胜的成语

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悲不自胜 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出凡入胜 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出奇制胜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大获全胜 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克敌制胜 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料敌制胜 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旗开得胜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无往不胜 无论到哪儿都胜利。指到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引人入胜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班师得胜 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

乘利席胜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逞强好胜 指显示自己能力强并想胜过别人。

出奇取胜 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出奇致胜 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力不自胜 胜:经得住。由于力量不够而使得自己经受不起。

5. 以胜字开头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胜残去杀 (shèng cán qù shā)

解释:感化残暴的人使其不再作恶,便可废除***。也指以德化民,太平至治。

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路》:“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东汉·班固《汉书·李广传》:“夫报忿除害,捐残去杀,朕之所图于将军也。”

示例:~,上冯宗庙之威。 唐·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胜利在望 (shèng lì zài wàng)

解释:在望:盼望的事就在眼前。指胜利即将到来。也指一件事情马上就要成功。

出处:

示例:她与汪永富刚刚展开的两条道路殊死的搏斗,已经~,却要前功尽弃。 陆文夫《人之窝》第十八回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胜人一筹 (shèng rén yī chóu)

解释:占有优势,比较起来,胜过别人一点。

出处:

示例:他的技法~。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胜任愉快 (shèng rèn yú kuài)

解释:胜任:能力足以担任。指有能力担当某项任务或工作,而且能很好地完成。

出处:《史记·酷吏列传》:“当是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

示例:骑士坐在上面喑呜叱咤,却还很能~,虽然有些人见了,难免觉得滑稽。 鲁迅《准风月谈·冲》

更多相关内容(同义词、反义词、歇后语、典故、成语故事、英文、日文等。。)

胜友如云 (shèng yǒu rú yún)

解释:胜友:良友。许多良友聚集一处。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示例:今日之聚,可谓极盛了,我出“高朋满座,~”,打曲牌名。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一回

诸葛亮为何用兵如神?

1. 疯狂猜成语最后一个字是胜的成语

啊啊

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悲不自胜 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出凡入胜 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出奇制胜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大获全胜 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克敌制胜 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料敌制胜 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旗开得胜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无往不胜 无论到哪儿都胜利。指到各处都行得通,办得好。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引人入胜 胜:胜境。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

战无不胜 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也比喻办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班师得胜 班:还。军队出征,得胜而归。

乘利席胜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逞强好胜 指显示自己能力强并想胜过别人。

2. 最后一个字是胜的成语有那些

最后一个字是胜的成语有哪些 :

百战百胜、

战无不胜、

引人入胜、

出奇制胜、

哀兵必胜、

旗开得胜、

反败为胜、

争强好胜、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大获全胜、

克敌制胜、

临机制胜、

旗开取胜、

寻幽访胜、

九战九胜、

乘利席胜、

力不自胜、

出凡入胜、

兼人好胜、

探幽索胜、

班师得胜、

攻无不取,战无不胜、

悲不自胜、

探奇访胜、

寻幽探胜、

炫奇争胜、

十战十胜

3. 最后一个字是胜利的胜字的成语有哪些

哀兵必胜 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

后指因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百战百胜 每战必胜。

形容所向无敌。 班师得胜 班:还。

军队出征,得胜而归。 悲不自胜 胜:能承受。

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乘利席胜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逞强好胜 指显示自己能力强并想胜过别人。

出凡入胜 指超出了一般,进入了极高的境界。形容造诣精深,也指超脱世俗进入仙界。

出奇取胜 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出奇制胜 奇:奇兵,奇计;制:制服。出奇兵战胜敌人。

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出奇致胜 出奇兵战胜敌人。

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大获全胜 获:擒获俘虏,夺取敌方辎重;全:完全。

形容获得完全的胜利。 反败为胜 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克敌制胜 克:战胜;制胜:取得胜利。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力不自胜 胜:经得住。由于力量不够而使得自己经受不起。

料敌制胜 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旗开得胜 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

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4. 最后一个字是是的四字成语

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

比肩皆是到处都是。形容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

不宁唯是宁:语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百无一是干一百件事,也没有做对一件。形容全都做错了,一无是处。

触目皆是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点头称是表示赞成或肯定。

点头道是表示赞成或肯定。

独行其是是:对的。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只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耳目非是指声色不同于平常。

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共商国是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各行其是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比喻各搞一套。

积非成是指长期所形成的错误,往往被当作正确的。

举目皆是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

没衷一是衷:折中。指意见纷歧,不能决定哪一方面对。

莫衷壹是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

人非物是指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似非而是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师心自是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是: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所在皆是到处都是。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

滔滔者天下皆是洪水弥漫,到处都是。比喻社会普遍纷乱。也比喻某种低下的人或不好的风气到处都是。

习非成是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

习非胜是习:习惯;非:错误的;是:正确的。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正确的。

闲非闲是无关紧要的是非、议论。同“闲是闲非”。

亦复如是复:又,再。也是这样。

昨非今是非:不对,错误;是:对,正确。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

质非文是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5. 四字成语最后一个字是行的成语有哪些

四字成语最后一个字是行的成语有:[坐言起行] 坐能言,起能行。

原指言论必须切实可行,后比喻说了就做。[恣意妄行] 恣意:任意,随意;妄行:胡作非为。

随心所欲,胡作非为。[卓尔独行] 指超越众人,不随俗浮沉。

[昼夜兼行] 兼:加倍。白天黑夜不停地行走

形容急速的赶路。亦作“昼夜兼程”。

[昼伏夜行] 伏:躲藏;行:赶路。白天躲藏,夜间赶路。

指为避免被敌人发现所***取的秘密活动。[窒碍难行] 窒:阻塞不通。

阻碍太多,难以实行。[直情径行] 径:直;行:从事。

凭着自己的意思径直地去做。比喻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直道而行] 比喻办事公正。[正视绳行] 谓言行正直。

[择善而行] 指选择有益的事去做。[鱼尾雁行] 指兵轮行进之队列,一轮居中为首,其它轮船按人字形两旁依次排列,状如鱼尾,又如雁阵。

[鱼贯雁行] 比喻连续而进,犹如鱼群相接,雁阵行进。[鱼贯而行] 象游鱼一样一个跟着一个地接连着走。

形容一个跟一个单行前进。[余食赘行] 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

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幼学壮行] 幼时勤于学习,壮年施展报负。

[庸言庸行] 指平平常常的言行。[衣绣昼行] 昼:白天。

穿了锦绣衣服在白昼行走。比喻在本乡作官,或富贵后回到故乡。

[衣食住行] 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衣锦夜行] 锦: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夜里穿着锦绣衣服走路。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荣华富贵。

[一意孤行] 指不接受别人的劝告,顽固地按照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做。[一言一行] 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目五行]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数行] 犹一目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一目十行] 看书时同时可以看十行。形容看书非常快。

[言听事行] 指说话能听从,事情能执行。[言听计行] 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同“言听计从”。[言多伤行] 话多易出问题,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损害。

[言从计行] 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同“言行计从”。

[言不及行] 指言行不一。[言不顾行] 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烟视媚行] 烟视:微视;媚行:慢行。形容害羞不自然的样子。

[鸭步鹅行] 鸭和鹅行八字步,因用以形容人走路迟缓摇晃的样子。[秀出班行] 秀出:高出,引伸为才能出众,优秀;班行:班次行列,指在朝为官的位次,后也指同列、同辈。

才能优秀,超出同辈。[修身洁行] 修养品性,保持洁白的德行。

[信步而行] 信:随意。无目的地随意行走。

[相辅而行] 互相协助进行或互相配合使用。[膝语蛇行] 跪着说话,伏地而行。

极言其畏服。[无胫而行] 胫:小腿。

没有腿而能行走。比喻事物用不着推行,能迅速传播。

[文人无行] 喜欢玩弄文字的人,品行常常不端正。[微服私行] 微服:平民服装。

私行:秘密出行。旧指皇帝或官吏穿上平民服装秘密到民间探***情或疑难重案。

[威重令行] 权势大,有令必行。[危言危行] 危:正直。

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特立独行] 特:独特;立:立身。

形容人的志行高洁,不同流俗。[滔天罪行] 滔天:漫天

比喻罪恶极大。[肆意横行] 肆意:任意残杀或迫害。

横行:仗势作恶,蛮横凶暴。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

亦作“肆虐横行”。[肆虐横行] 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

横行:仗势作恶,蛮横凶暴。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

[水宿山行] 夜宿于水,日行于山。形容长途跋涉。

[水到鱼行] 比喻条件具备,事情就可办成。[饰情矫行] 指掩饰自己的真心本意,行为矫揉造作。

[势在必行] 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取行动。

[事在必行] 事情非做不可。[施施而行] 形容走路缓慢。

彼留子嗟,将其来施施。[深中笃行] 指内心廉正,行为淳厚。

[身无择行] 指一身行为遵循法则而无其它选择。[身体力行] 身:亲身;体:体验。

亲身体验,努力实行。[山止川行] 比喻坚不可摧,行不可阻。

[三思而行] 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三十六行] 旧时对各行各业的通称。[曲学诐行] 做学问不入正道,行为奸邪不正。

[庆吊不行] 庆:贺喜;吊:吊唁。不予贺喜、吊唁。

原指不与人来往。后形容关系疏远。

[轻薄无行] 指轻佻浮薄,品行不好。[潜德隐行] 指不为人知的德行。

[潜德秘行] 指不为人知的德行。同“潜德隐行”。

[前言往行] 指前代圣贤的言行。[七十二行] 泛指各行各业。

[逆施倒行] 原指做事违反常理,不择手段。现多指所作所为违背时代潮流或人民意愿。

同“逆行倒施”。[逆耳利行] 犹言忠言逆耳利于行。

谓忠诚正直的话虽然不顺耳,但有益于行为。[讷言敏行]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

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目下十行] 形容看书速度极快。

[谋听计行] 犹言言听计从。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

[末节细行] 指无关大体的细小行为。[鹭序鹓行] 比喻百官上朝时的行列。

同“鹭序鸳行”。[鹭序鸳行] 白鹭、鸳鸯群飞有序。

比喻百官上朝时的行列。[令不虚行] 指制定的法令必须切实执行。

[量力而行] 按照自己力量的大小去做,不要勉强。[力学笃行] 力学:努力学习。

笃行:切实地实行。勤勉学习且确切实践所学。

[雷令风行] 犹言雷厉风行。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

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雷厉风行] 象雷那样猛烈,象风那样快。比喻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

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雷动风行] ①指万物运动。

6. 最后一个字是是的四字成语

比比皆是比比:一个挨一个。

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比肩皆是到处都是。

形容同类的事物或情况很多。不宁唯是宁:语助词,无义;唯:只是;是:这样。

不只是这样。即不仅如此。

百无一是干一百件事,也没有做对一件。形容全都做错了,一无是处。

触目皆是触目:接触到视线。眼睛所看到的地方,到处都是。

点头称是表示赞成或肯定。点头道是表示赞成或肯定。

独行其是是:对的。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只照自己认为对的去做。

耳目非是指声色不同于平常。俯拾即是俯:低头,弯腰;即:就。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俯拾皆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形容多而易得。

共商国是国是:国家的大政方针。共同商量国家的政策和方针。

各行其是行:做,办;是:对的。按照各自认为对的去做。

比喻各搞一套。积非成是指长期所形成的错误,往往被当作正确的。

举目皆是抬头看满眼都是。形容数量多。

没衷一是衷:折中。指意见纷歧,不能决定哪一方面对。

莫衷壹是莫:不,还是;衷:折衷,断定;是:对。不知哪个是正确。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莫衷一是不能决定哪个是对的。

形容意见分歧,没有一致的看法。人非物是指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似非而是看来与常识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实上却可能是正确的。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

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师心自是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是: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

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所在皆是到处都是。

指某种人或事物普遍存在。滔滔者天下皆是洪水弥漫,到处都是。

比喻社会普遍纷乱。也比喻某种低下的人或不好的风气到处都是。

习非成是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对的。习非胜是习:习惯;非:错误的;是:正确的。

对某些错误事情习惯了,反以为本来就是正确的。闲非闲是无关紧要的是非、议论。

同“闲是闲非”。亦复如是复:又,再。

也是这样。昨非今是非:不对,错误;是:对,正确。

现在是对的,过去是错的。质非文是徒有华美的外表,而无相应的实质。

7. 四字成语最后一个字是天有多少

杞人忧天

无法无天

无怀葛天

席地幕天

喜地欢天

心高于天

雪窖冰天

雪窑冰天

性命关天

烟雾尘天

烟雾腾天

烟炎张天

长矢射天狼

仰不愧天

一步登天

义薄云天

一飞冲天

鸢飞戾天

眼高于天

以筦窥天

以管窥天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

用管窥天

一画开天

遗恨终天

羽化飞天

云开见天

仰面朝天

仰面唾天

一木破天

一目尽天涯

一念通天

浴日补天

一手擎天

一手托天

一手障天

一手遮天

怨气冲天

言语妙天下

一掌遮天

一柱承天

一柱擎天

玉柱擎天

遮地盖天

遮地漫天

知地知天

罪大弥天

罪恶迷天

罪恶滔天

转海回天

坐井观天

坐井窥天

众口熏天

知命乐天

转日回天

只手擎天

只手遮天

军事成语30个加上解释

自古到今,用兵征战,运用智慧或韬略的精彩战例不计其数,但达到艺术用兵者无几人。在中国历史上能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所向披靡的有秦之蒙恬、汉之韩信、李广,唐之李靖、宋之太祖,再往后还有成吉思汗,这些人都是能征善战的高手。而在这屈指可数的兵家奇才中,能达到艺术用兵的更是难能可贵,诸葛亮就是极为突出的一位。同时他也是我国古历代将帅中知名度最高,最为令人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智慧的化身。他不仅以能征善战而著名,更以智慧高超、谋略过人而被世人传颂。诸葛亮是一位智将、仁将、儒将、名将。他一生运筹帷幄、高瞻远瞩、足智多谋,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事谋略家。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玄避乱荆州。“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常自比管仲、乐毅,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刘备三访其庐,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对》。即占据荆、益二州,联合孙权,对抗曹操,统一天下的建议。深得刘备的赞赏,自此成了刘备主要辅佐。后助刘备败曹操于赤壁,佐定益州,使蜀与魏、吴成鼎足之势。曹丕代汉为帝后,刘备也称帝,诸葛亮出任丞相,总理国家大事。后主即位,诸葛亮受封武乡侯,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又兼任益州牧。总摄全国的军、政、财,大小事务。诸葛亮一生南征北战,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不仅在进攻上出色的诠释了中国兵法的精髓,更在退兵方面上演了绝世的用兵艺术。

中国兵法中极讲究用兵之道,而在各种用兵之法中,又独尊“计”、“谋”、“算”。《孙子兵法》中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沉于无算乎!吾以次观之,胜负见矣。”杜牧注,“庙算者,计算于庙堂之上也。”“庙算”是指在庙堂上做出的战略决策。也就是说优秀的军事指挥家在战前就要做出胜人一筹的决策,在这方面诸葛亮做的就尤为出色。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中曹操差夏侯敦引兵十万,杀奔新野。诸葛亮命令关羽引一千军往豫山埋伏,军来而不敌,只待粮草。看南面火起,便纵兵焚其粮草。命令张飞引一千军去安林背后山谷中埋伏,见南面火起,便向博望城旧屯粮草处纵火烧之。又命令关平、刘封引五百军,预备引火之物,于博望坡后两边等候,至初更兵到,便可放火矣。命令赵云为前部不赢只输,甚至还吩咐主公刘备自引一军为后援。自己却与糜竺、糜芳引五百军守县。并命令孙乾、简雍准备庆喜筵席,安排功劳簿。

从诸葛亮的排兵布阵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自信,就只等着夏侯敦率领于禁、李典等十万曹兵自己往包围圈里钻了,最后曹兵直落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有诗赞叹这一战道:“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1可见这一战对历史的发展具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从而也更加突出了诸葛亮庙堂高算,决胜于千里之外。

火烧博望坡之后,诸葛亮立刻认识到曹兵会再次杀来,便乘胜利之势,再次巧妙部署,这才上演了二次火烧曹军的好戏。正如《太公兵法》中认为,主帅心中要有主见,看到有利时机,要抓住不放,毫不迟疑,大胆决断。正所谓“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而起。”《三国演义》第四十回曹仁、曹洪引军十万为前队,更有许褚引三千铁甲军为前锋杀奔新野。面对如此严峻形式诸葛亮并不慌张,他先教关羽引一千军去白河上流埋伏。用装满沙土的布袋遏住白河之水,只戴下流人喊马嘶,便放水淹之,并顺水杀下来接应。又唤张飞引一千军去博陵渡口埋伏。此处水势最慢,曹军被淹,必从此逃难,可便乘势杀来接应。又唤赵云引军三千,分为四队,自领一队伏于东门外,先于城内人家多藏硫黄焰硝引火之物。来日黄昏后,但看风起,便令西、南、北三门伏军尽将火箭射入城去;待城中火势大作,却于城外呐喊助威,只留东门放他出走。便可于后击之。天明会合关、张二将,收军回樊城。再令糜芳、刘封二人带二千军。一半红旗,一半青旗,去新野城外三十里鹊尾坡前屯住。一见曹军到,红旗军走在左,青旗军走在右。他心疑必不敢追。只要看到城中火起,便可追杀败兵,然后却来白河上流接应。

诸葛亮如此布置,意义何在?其意义就在于诓敌入郭,三面攻城,而独放东门。城中火起,城外阻击,一举歼灭。结果也正如诸葛亮所料,“曹仁领兵到城下时,只见四门大开。是夜火起之时,更胜前望烧屯之火。曹仁闻说东门无火,急急奔出东门。军士自相践踏,死者无数。”刚刚脱离火海,身后又有追杀,先逢赵云引军赶来混战,又遇糜芳、刘封引军截杀。到四更时分奔至白河边,却又撞着关羽在上流令军士一齐掣起布袋,水势滔天,曹军人马溺死者极多。最后再遇张飞时,已兵将无几也。

一条计策,从头至尾,天衣无缝,安排之周密,简直无懈可击。而诸葛亮最为绝妙之处却是连续两次使用火攻,恐怕其高人一筹之处也就在于此了。两次用火,两烧曹军,一连串的埋伏,一连串的阻击。我们从中不难看出诸葛亮布置的何等周详。这两烧曹兵,不仅表现出他高超的用兵能力,更表现出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家所拥有的出众的战事预见能力。而在他的“庙堂神算”中最为令人津津乐道的恐怕要数“智算华容道”了。

这智算华容道一段可谓三国演义中最经典的一段,在第五十回中面对赤壁之战即将结束,曹军败退,孙刘两家各自抢占胜利战果之时,孔明妙算华容道。孔明派赵云带三千军马,渡江径取乌林小路,拣树木芦苇密处埋伏。戴曹操来时就半中间放起火来。虽然不杀他尽绝,也杀一半。又唤张飞领三千兵渡江,截断彝陵路,去葫芦谷口埋伏。来日雨过,曹操必然埋锅造饭。只看烟起,便就山边放起火来。又唤糜竺、糜芳、刘封三人各驾船只,绕江剿擒败军,夺取器械。

诸葛亮安排了一圈,却全然不睬关羽,实际是在激他。因为诸葛亮深知此役无论是子龙伏兵乌林,还是翼德隐兵葫芦谷口都只是为曹操兵败华容做个铺垫,而此役真正的主角正是关羽。待云长请战时,诸葛亮才步入正题,“云长勿怪!某本欲烦足下把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他知云长会问,便道出曹操与云长的旧恩。“昔日曹操待足下甚厚,足下当有以报之。今日操兵败,必走华容道;若令足下去时,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此语一激,果然奏效,云长当即立了军令状。孔明曰:“云长可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堆积柴草,放起一把火烟,引曹操来。”云长曰:“曹操望见烟,知有埋伏,如何肯来?”孔明笑曰:“岂不闻兵法‘虚虚实实’之论?操虽能用兵,只此可以瞒过他也。他见烟起,将谓虚张声势,必然投这条路来。将军休得容情。”云长领了将令,引关平、周仓投华容道埋伏去了。刘备深知关羽性情,只恐端的放了。而此时诸葛亮才倒出此中***,“亮夜观乾象,操贼未合身亡。留这人情,教云长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神算,世所罕及!”

正像《太公兵法》中说,“兵有胜于朝廷,有胜于原野,有胜于市井。”“胜于朝廷”,就是说在朝廷上就要做出战胜敌人的决策。在这里,诸葛亮不仅预见到了曹操兵败的必然,更预测到了曹操必走华容道这一事实。可曹操又不能就此殒命,因为刚刚统一的北方还不稳定,曹操一死,必然引发又一场北方大,百姓又要遭受战争之苦。这与我国现代史中著名的“”相似,当时全国虽是形式上的统一,却毕竟是统一的。当时若除掉了蒋介石,***内部必然分裂,一场全国不可避免,百姓就会遭受大规模战争之苦。而在两千年前的三国时代能有如此大局眼光的人物,不可不谓之高人也。既然不能除掉曹操,何不让关羽卖个人情?既挽救了北方的百姓,又制住了傲慢的关羽(因关羽立了军令状),诸葛亮庙堂之算可谓妙到了极点。

中国兵法还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证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也指出:“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

诸葛亮一生的用兵,对兵法的诠释更是达到了完美。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回,诸葛亮第七次擒孟获之役中,孟获请来乌戈国主的三万藤甲军助阵。“蜀兵以弩箭射到藤甲之上,皆不能透,俱落于地;刀砍枪刺,亦不能入。”面对如此现状,诸葛亮深为苦恼。他必须想出办法战胜刀枪不入的藤甲兵,而唯一的办法就是火攻。因此,诸葛亮特意选择了地形,以期诱敌深入,完成攻势。他令土人引路,自乘小车到桃花渡口北岸山僻去处,遍观地理。山险岭峻之处,车不能行,孔明弃车步行。忽到一山,望见一谷,形如长蛇,皆光峭石壁,并无树木,中间一条大路。孔明问土人曰:“此谷何名?”土人答曰:“此处名为盘蛇谷。出谷则三江城大路,谷前名塔郎甸。”孔明大喜曰:“此乃天赐吾成功于此也!”遂回旧路,吩咐马岱备黑油柜车十辆,竹竿千条,柜内之物,如此如此。率兵把住谷两头,依法而行。吩咐赵云去三江大路口守把。吩咐魏延引兵去桃花渡口下寨,如蛮兵渡水来敌,便弃寨望白旗处而走。限半月内,连输十五阵,弃七个寨栅。若输十四阵,也休来见我。

诸葛亮为了引藤甲兵入盘蛇谷,可谓用心良苦。首先是让魏延连输十五阵,连弃七个寨栅,甚至命令说少输一阵都休来见我。诸葛亮为什么如此安排呢?实际上还是担心蛮兵不上当。事实正如他所料,孟获与乌戈国主对他的埋伏很有提防。他们曾商量好“但见山谷之中,林木多处,不可轻进。”交战的初期也正是如此,蛮兵“于路但见林木茂盛之处,便不敢进。”但当他们连胜了十五阵,夺了七个营寨,蜀兵望风而走时,以为“诸葛亮已是计穷;只此一进,大事定矣!”这才放松了警惕,一步步进入了早已为他们设下的包围圈。“赶到谷中,见数十辆黑油柜车在当路。乌戈国主兀突骨大喜,催兵追赶。将出谷口,不见蜀兵,只见横木乱石滚下,垒断谷口。忽见大小车辆,装载干柴,尽皆火起。兀突骨忙教退兵,只闻后军发喊,报说谷口已***柴垒断,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兀突骨见无草木,心尚不慌,令寻路而走。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将兀突骨并三万藤甲军,烧得互相拥抱,死于盘蛇谷中。

此役虽有些悲惨,但却再次证明了诸葛亮的用兵能力。他总能想你所想,料你所料,这的确是旁人所不及的。他的计谋并不是简单的诱敌深入、设下埋伏,而是一套连环的计策,将敌人诱致自己理想的地形中,一举歼灭。

中国兵法除了强调地形,还强调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即以我之实,攻彼之虚。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智囊》一书中,在记述孙膑“驷马之法”处有一按语,“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读此评点道:“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之。”用兵的法则就是避开敌人之实,攻击敌人之虚。这关键在于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驾驭战争形势的变化和善于发现、造敌人之虚,适时攻击。

诸葛亮在这方面也做的尤为突出。《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诸葛亮就上演了一出“抓住敌人之虚,佯攻偷袭”的好戏。当时诸葛亮正愁陈仓不可轻进,先令人去哨探。回报说:“陈仓城中大将郝昭病重。”孔明曰:“大事成矣。”遂唤魏延、姜维二人领五千兵,星夜直奔陈仓城下;如见火起,并力攻城。二人俱未深信,又来告曰:“何日可行?”孔明曰:“三日都要完备;不须辞我,即便起行。”随即又唤关兴、张苞附耳低言二人也受计而去。实际上郝昭病重,陈仓防御松懈这一事实,并不只有诸葛亮看到,魏军中郭淮也十分焦急,他令大将张郃星速前往救援。所以说这已成了一场比速度之战。当郝昭正***之时,蜀军已攻至城下。时各门火起,城中大乱,昭听知惊死。蜀兵一拥入城。魏延、姜维领兵到陈仓城下时,并不见一面旗号,又无打更之人。二人惊疑,不敢攻城。忽听得城上一声炮响,四面旗帜齐竖。只见一人纶巾羽扇,鹤氅道袍,大叫曰:“汝二人来的迟了!”二人视之,乃孔明也。孔明谓二人曰:“吾打探得郝昭病重,吾令汝三日内领兵取城,此乃稳众人之心也。吾却令关兴、张苞,只推点军,暗出汉中。吾即藏于军中,星夜倍道径到城下,使彼不能调兵。吾早有细作在城内放火、发喊相助,令魏兵惊疑不定。兵无主将,必自乱矣。吾因而取之,易如反掌。兵法云:出其不意,攻其无备。正谓此也。”

在此役中,诸葛亮完美的运用了以实击虚的战术。他先声明派魏延、姜维三日内准备好军马进攻陈仓,而实际上这只是虚晃一抢、麻痹敌人,让陈仓城守将以为还有至少三天可以准备。诸葛亮却随关兴、张苞军中,暗出汉中,星夜倍道径到城下,使敌军来不急调兵。诸葛亮用计虚虚实实,真真******,集中兵力攻击毫无准备的分散之敌,以我之实,攻彼之虚,真正将兵法灵活运用在了战争之中。

驱得胜之师,决战千里之外,古来将领多有之。但退兵之师,得以全军而返者,古今少有也。正所谓进兵难,退兵更难。进兵时气势正旺,退兵时总不免失落。行军未果,半途而归,既有自军失去斗志之危,又有敌军乘势掩杀之险。故退兵时对军队调度的得力与否,也是评价一个军事指挥者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吃到败仗,甚至全军覆没的也大有人在。例如战国中期孙膑“围魏救赵”,惊得庞涓引军回救,途中遭齐军伏击,“与齐战於桂陵”,几乎全军被歼。一代霸王项羽也遭到同样的结局,“汉王复使侯公往说项王,项王乃与汉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项王许之,即归汉王父母妻子。军皆呼万岁。”就在项羽东归时,“汉王乃追项王至垓下。”只落得一代英雄兵败身亡。可见,退兵并非易事,指挥不当,就会导致全军覆没,从此也便失去重整旗鼓的机会。而相比之下,诸葛亮在这方面则是做的最为杰出的一位。他不仅在退兵中将兵法完美的运用,而且还使退兵之术升华为用兵的艺术。

诸葛亮第一次退兵是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当时街亭已失,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引五千兵,也已分一半先运粮草去了,只剩二千五百军在城中。而魏军则有司马懿统帅的十五万大军。当时众官闻讯,尽皆失色,唯独孔明镇定自若。他传令,教“将旌旗尽皆隐匿;诸军各守城铺,如有妄行出入,及高言大语者,斩之!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而魏军至城下,见了如此模样,皆不敢进。司马懿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左一童子,手捧宝剑;右一童子,手执麈尾。城门内外,二十余百姓,低头洒扫,傍若无人。司马懿见状命令军队望北山路而退。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懿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诸葛亮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众皆惊服曰:“若某等之见,必弃城而走矣。”孔明曰:“吾兵止有二千五百,若弃城而走,必不能远遁。得不为司马懿所擒乎?”

诸葛亮此次用兵,看似冒险,实际上也是非常细心谨慎的。他早已料到司马懿深知自己不善用险之事实,并抓住司马懿多疑心理,空城弹琴,以静制动。正如《孙子兵法》中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诸葛亮巧设“空城计”,使司马懿疑其有伏兵,不敢冒入。此番“空城计”与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空城计”都不尽相同,可以说孔明版的“空城计”,真正为世人诠释了中国兵法的神奇和奥妙。如果说“空城计”是对中国兵法的巧妙运用,那么“减兵添灶”之退兵法则是对中国兵法的艺术再现。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中,孔明收得胜之兵,回到祁山时,永安城李严遣都尉苟安解送粮米。苟安好酒怠慢,违限十日。孔明令武士杖其八十而放之。苟安心中怀恨,投降魏军。司马懿吩咐他“回成都布散流言,说孔明有怨上之意,早晚欲称为帝,使汝主召回孔明。”苟安允诺,径回成都,见了宦官,布散流言,说孔明自倚大功,早晚必将篡国。宦官入内奏帝,后主下诏,宣孔明班师回朝。即遣使赍诏星夜宣孔明回。孔明仰天叹曰:“主上年幼,必有佞臣在侧!吾正欲建功,何故取回?我如不回,是欺主矣。若奉命而退,日后再难得此机会也。”姜维问曰:“若大军退,司马懿乘势掩杀,当复如何?”孔明曰:“吾今退军,可分五路而退。今日先退此营,***如营内一千兵,却掘二千灶,明日掘三千灶,后日掘四千灶:每日退军,添灶而行。”杨仪曰:“昔孙膑擒庞涓,用添兵减灶之法而取胜;今丞相退兵,何故增灶?”孔明曰:“司马懿善能用兵,知吾兵退,必然追赶;心中疑吾有伏兵,定于旧营内数灶;见每日增灶,兵又不知退与不退,则疑而不敢追。吾徐徐而退,自无损兵之患。”遂传令退军。

司马懿只待蜀兵退时,一齐掩杀。正踌躇间,忽报蜀寨空虚,人马皆去。懿因孔明多谋,不敢轻追,自引百余骑前来蜀营内踏看,教军士数灶,仍回本寨;次日,又教军士赶到那个营内,查点灶数。回报说:“这营内之灶,比前又增一分。”司马懿谓诸将曰:“吾料孔明多谋,今果添兵增灶,吾若追之,必中其计;不如且退,再作良图。”于是回军不追。孔明不折一人,望成都而去。次后,川口土人来报司马懿,说孔明退兵之时,未见添兵,只见增灶。懿仰天长叹曰:“孔明效虞诩之法,瞒过吾也!其谋略吾不如之!”

孙膑擒庞涓,用的是添兵减灶之法。但诸葛亮并没有简单的模仿,而是使用相反的方式,用减兵添灶之法,骗过司马懿,得以全军退回到汉中,使“蜀兵不曾折了一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最为杰出的军事家。纵观他初出茅庐后指挥的战例,如初用兵便两烧曹兵,赤壁鏖战中神奇借东风。妙算华容道,计取荆州城。取西川,建蜀汉。七擒七纵蛮王孟获,盘蛇谷火烧藤甲兵。南征北战,六出岐山,百十战役,奇计连篇。既有出奇制胜,又有诱敌伏击;既有连环进攻,又有奇妙退兵;既有兵法的标准模板,又有战术的灵活运用。他那高超的用兵技巧,出神入化的用兵艺术,无不表现出了他在军事方面的超人天赋,诸葛亮也不愧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其战例无一不是军事艺术的杰作,值得后人好好总结和研究。

详见总结:

1.诸葛亮勤于思考,注重革新军械、装具。研制了一发十矢连弩和适应山区运输的木牛流马等作战工具。并改进钢刀,增强了蜀军战斗力。好兵法,推演阵法作“八阵图”,为后世传扬。

2.在治军方面,诸葛亮重视部队的节制和训练,主张以法治军,讲究为将之道。

3.作战时,诸葛亮用兵力主审时度势,谨慎从事;每战力求速决;重视后勤,常年派官兵千余整修都江堰,确保军粮生产;每次退却时都十分慎重,***取在山地设伏等手段,以掌握主动,保证安全。

4.战略上,诸葛亮未出世便知天下三分,他在《隆中对》对当时形式的分析可谓高瞻远瞩;而且善观大势,始终坚持联吴抗曹,致蜀汉得与魏、吴鼎立。

评三国人物

军队的成语

1.精锐之师----精锐:指军队装备优良,战斗力强;师:军队。指战斗能力很强的部队。

2.仁义之师----师:军队。伸张仁爱正义讨伐邪恶的军队。亦作“仁义之兵”。

3.百万雄师----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4.神兵天将----比喻英勇善战、行动迅捷的军队。

5.天兵天将----旧指天上的军队和将领。也比喻本领高强的人们。

6.兵精粮足----兵:兵士。指兵士精锐,粮草充足。形容军队十分强盛.

7.兵多将广----形容军队人员多,兵务强大。

8.兵强马壮----形容军队实力强,富有战斗力。

9.人强马壮----形容军队的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很盛。

10.坚甲利兵----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兵器。形容精锐的部队。

11.星旗电戟----军旗象繁星,剑戟如闪电。比喻军容之盛。

12.船坚炮利----坚:坚固;利:锋利。指战舰坚固,大炮猛烈。形容海军强盛.

13.异军突起----比喻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

14.劳师动众----劳:疲劳,辛苦;师、众:军队;动:出动,动员。原指出动大批军队,现指动用很多人力。

15.兴师动众----旧指大规模出兵。现多指动用很多人力做某件事(含贬义)。

16.师出有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必有正当的理由。后比喻做某事有充足的理由。

17.师出无名----师:军队;名:名义,引伸为理由。出兵没有正当理由。也引申为做某事没有正当理由。

18.无名之师----没有正当理由出征的军队。

19.士饱马腾----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20.朽戈钝甲----比喻装备极劣的军队.

21.匹马只轮----一匹战马,一只车轮。微不足道的一点兵马装备。

23.老弱残兵----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24.兵微将寡----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25.师老兵疲----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26.断头将军----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

27.师直为壮----师:军队;直:理由正当;壮:壮盛,有力量。出兵有正当理由,军队就气壮,有战斗力。现指为正义而战的军队斗志旺盛,所向无敌。

28.强将手下无弱兵----英勇的将领部下没有软弱无能的士兵。比喻好的领导能带出一支好的队伍。

军人的成语

1. 投笔从戎----指文人从军。

2.弃文就武----放弃文业,改从武事。

3.戎马生涯----指从事征战的生活、经历。

4.勇冠三军----指勇敢或勇猛是全军第一。

5.冲锋陷阵----不顾一切,攻入敌人陈地。形容作战勇猛。

6.搴旗斩将----拔取敌旗,斩杀敌将。

7.马革裹尸----马革:马皮。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8.能征惯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很能打仗。

9.骁勇善战----勇猛,善于战斗.

10.浴血奋战----形容顽强地拼死战斗。

11.身经百战----亲身经历过很多次战斗。比喻况历多,经验丰富。

12.决一死战----对敌人拼死决战。

13.背水一战----比喻决一死战。

14.背城一战----背:背靠着。指最后决战.

15.各自为战----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16.人自为战----为战:作战。***能独立地战斗。

17.孤军作战----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奋战。比喻单独办事,没有人支援。

19.怯防勇战----小心设防,勇敢出战。

20.速战速决----用快速的战术结束战局。也比喻用迅速的办法完成任务。

21.短兵相接----指近距离搏斗。比喻面对面地进行激烈的斗争。

22.兵戎相见----兵戎:武器。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23.迎头痛击----迎上去给敌人以***的打击。

24.戎马倥偬----戎马:本指战马,借指军事;倥偬:繁忙。形容军务繁忙。

25.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26.横戈跃马----横持戈矛,策马腾跃。形容将士威风凛凛,准备冲杀作战的英勇姿态。

27.士饱马腾----军粮充足,士气旺盛。

28.指挥若定----形容态度冷静,考虑周全,指挥起来就象一切都事先规定好了似的。

29.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

30.开路先锋----比喻进行某项工作的先遣人员。

31.老弱残兵----比喻因年老体弱以及其他原因而工作能力较差的人。

32.兵微将寡----微、寡:少。兵少将也不多。形容力量薄弱。

33.师老兵疲----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胜利的成语

1.战无不胜----形容强大无比,可以战胜一切。 2.百战百胜----每战必胜。形容所向无敌。 3.横扫千军----把大量敌军象扫地似地一阵子扫除掉。 4.所向无敌----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5.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6.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 7.摧枯拉朽----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8.势如破竹----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9.破竹之势----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10.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11.斩关夺隘----砍断门闩,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挡。 12.攻无不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13.无往不胜----无论到哪儿都胜利。 14.大获全胜----战胜对方,取得全部胜利. 15.旗开得胜----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16.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17.克敌制胜----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18.料敌制胜----准确判断敌情,***取相应的对策战胜敌人. 19.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20.乘胜追击----乘:趁着,因。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扩大战果. 21.稳操胜券----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22.必操胜券----操:持,拿;券:凭证;胜券:胜利的把握。一定有胜利的把握. 23.以弱胜强----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24.决胜千里----决定千里外战役的胜利,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25.得胜回朝----旧指打了胜仗回到朝庭去报功。现泛指胜利归来。 26.班师回朝----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庭。 27.常胜将军----每战必胜的指挥官。 28.明耻教战----教导士兵作战,使他们知道退缩就是耻辱,因而能够奋勇向前,杀敌取胜。 29.百战不殆----经历许多次战役,都没有遭到危险。形容善于用兵。 30.不败之地----败:输,失利。具有优势,不会遭到失败。比喻有把握取胜. 31.兵不血刃----兵器上没有沾上血。形容未经战斗就轻易取得了胜利。 32.攻无不取,战无不胜----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失败的成语

1.全军覆灭----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2.全军覆没----整个军队全部被消灭。比喻事情彻底失败。 3.溃不成军----被打得七零八落,不成队伍。形容惨败。 4.骄兵必败----骄傲的军队必定打败仗。 5.损兵折将----损:损失。军士和将领都遭到损失。指打了败仗。 6.残兵败将----战败了的部队。 7.一败涂地----形容失败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 8.一败如水----形容军队打了大败仗,象水泼到地上那样不可收拾。 9.落花流水----原形容暮春景色衰败。后常用来比喻被打得大败。 10.落荒而逃----形容吃了败仗慌张逃跑。 11.片甲不留----甲:铠甲。形容全军被消灭. 12.弃甲丢盔----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走的样子。 13.弃甲倒戈----丢弃铠甲,放下兵器。表示战败。 14.弃甲曳兵----丢掉盔甲,拖着武器。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15.倒戈卸甲----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16.抛戈弃甲----丢掉武器,扔掉铠甲。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17.星落云散----比喻惨败。 18.折戟沉沙----戟:古代的一种兵器。折断了的戟沉没在泥沙里。形容失败惨重。 19.土崩瓦解----象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 20.冰消瓦解----比喻完全消失或彻底崩溃。 21.人仰马翻----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被打得惨败。也比喻乱得一塌糊涂,不可收拾。 22.出师不利----师:军队。利:顺利。出战不顺利。形容事情刚开始,就遭受败绩。 23.溃兵游勇----指逃散的士兵。 24.望风披靡----比喻军队毫无斗志,老远看到对方的气势很盛,没有交锋就溃散了。 25.抱头鼠窜----抱着头,象老鼠那样惊慌逃跑。形容受到打击后狼狈逃跑。 26.鼠窜狼奔----形容狼狈逃跑的情景。 27.逃之夭夭----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艳丽。后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诙谐的说法。 28.屁滚尿流----形容惊慌或欣喜到极点。 29.东滚西爬----形容溃逃时的狼狈相。 30.寡不敌众----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31.强弩之末----强弩所发的矢,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32.大势已去----大势:事情发展的趋势。有利的形势已经丧失,前途已经没有希望。 33.丢卒保车----本是象棋术语。后比喻丢掉次要的,保住主要的。 34.兵多者败----指兵卒过多的军队,常常会吃败仗,因为兵将各有所恃,号令不齐。35.插翅难逃----插翅:插上翅膀。插上翅膀也难逃走。比喻陷入困境,无法逃走. 36.穷寇勿追----不追无路可走的敌人,以免敌人情急反扑,造成自己的损失。也比喻不可逼人太甚。 37.坐以待毙----坐着等死。形容在极端困难中,不积极想办法找出路。 38.束手待毙----毙:死。捆起手来等死。比喻遇到困难不积极想办法,坐着等失败。 39.穷途末路----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40.束手就擒----束手:自缚其手,比喻不想方设法;就:受;擒:活捉。捆起手来让人捉住。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让人捉住。 41.败军之将----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42。辙乱旗靡----形容军队溃败混乱。 43。三战三北----北:败逃。打三仗,败三次。形容屡战屡败。 44.欲擒故纵----故意先放开他,使他放松戒备,充分暴露,然后再把他捉住。 45.七擒七纵----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46.两败俱伤----斗争双方都受到损伤,谁也没得到好处。 47.转败为胜----变失败为胜利. 48.反败为胜----扭转败局,变为胜利。

战士的成语

1.马上功成----指凭武功建国. 2.百步穿杨----在一百步远以外射中杨柳的叶子。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 3.百发百中----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4.解甲投戈----卸下盔甲,放下武器。比喻不再战斗。 5.解甲归田----脱下军装,回家种地。指战士退伍还乡。 6.封刀挂剑----比喻运动员结束竞技生涯,不再参加正式比赛。 7.寸铁在手----寸铁:很短的兵器。手里拿着一件短小的兵器。 8.真刀真枪----①真实的刀枪。②比喻毫不作***,实实在在。 9.敌不可纵----对敌人不能放纵。 10.同仇敌忾----指全体一致痛恨敌人。

11.化整为零----把一个整体分成许多零散部分。

12.弃暗投明----离开黑暗,投向光明。比喻在政治上脱离阵营,投向进步方面。

13.分化瓦解----使对方的力量分裂离散。

14.拔剑论功----指争论功劳激烈到几乎动武。

15.精忠报国----精心忠诚,报效祖国. 16.身先士卒----作战时将领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在也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 17.登台拜将----指任命将帅或委以重任。同“登坛拜将”。 18.招兵买马----旧时指组织或扩充武装力量。后比喻组织或扩充人力。 19.按兵不动----使军队暂不行动。现也比喻暂不开展工作。 20.兵不由将----比喻下级不服从上级的指挥。 21.号令如山----指军令严肃,不容更改。 22.军令如山----军事命令象山一样不可动摇。旧时形容军队中上级发布的命令,下级必须执行,不得违抗。 23.军法从事----按照军法严办. 24.八面受敌----①谓功力深厚,能应付各种情况。②砚名。 25.捋袖揎拳----捋:拉起。揎:卷起袖子。拉起袖子,伸出拳头。形容怒气冲冲准备动武的样子。 26.磨拳擦掌----形容精神振奋、跃跃欲试的样子。也形容激动、气愤的样子。 27.招降纳叛----原指收容接纳敌方投降叛变过来的人,以扩大自己的势力。现指收罗坏人,结党作恶。 28.虾兵蟹将----古代神怪***里海龙王手下的兵将。比喻敌人的爪牙或不中用的大小娄罗。 29.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30.漏网之鱼----比喻侥幸逃脱的罪犯或敌人。 31.驱羊攻虎----驱:赶。驱赶羊群去进攻老虎。形容以弱敌强,力量悬殊,必遭覆灭。 32.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33.杯酒释兵权----释: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将领的兵权。泛指轻而易举地解除将领的兵权。 34.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八公山:山名,在安徽淮南市西。把八公山上的树木和草都当成敌兵.

工和料可以组成什么成语

北宋苏洵《权书·项籍》一文,此文评述项羽用兵百战百胜,但其“虑之不长,量之不大”,不能把战略重点放在咸阳以制天下,虽胜犹败,最终导致垓下之亡;并由此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知其果不失也?”

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是战略上的失策。***读此评点道:“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从评点中可以看出,***不仅赞同苏洵对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批评,而且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指出,自董卓专断朝政以来,豪强蜂起,争雄天下。曹操战胜袁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暂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人心归附,贤能之人尽心效力,可以联合为援,不可以为敌。剩下可以图谋的地方只有荆州、益州两地,将军可在此建立根据地,安抚夷戎,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可命一上将率荆州之军向宛、洛进军,将军可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隆中对为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也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产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隆中对在战略策划上存有内在的缺陷也束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蜀汉***短命。

以中国兵法理论分析,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战略思想失误。“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摒弃战争、确保周全、双赢共惠是最高的战略准则,兴兵作战、攻城掠地、拼得你死我活是战略上的下策。《尉缭子》还指出,“战再胜,当一败。”在战场上取得了两次胜利其损失相当于打了一次败仗。因此强调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不战而胜才算高明。隆中对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胜”,把刘备集团引导到豪强争战的漩涡之中,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争战,在争战中寻求胜利,这是隆中对在战略思想上的失策。

二是战略选择不利。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全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指出,“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远途作战后续不接难以取胜,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而难守就不要争取。隆中对指导刘备集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也即是一个是非之地,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导致刘备集团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又失,损兵折将;益州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从益州兴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理条件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

三是战略措施不力。战争是以综合实力相竞技的事情,综合实力强的必定战胜综合实力弱的。“战者,以形相胜者也”。因此,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为使弱势变为相对的强势,要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使敌人的兵力相对分散,我方兵力相对集中,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分散之敌。隆中对指出,天下有变则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路***,并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阳是袭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成算。历史上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荆州由关羽驻守;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又进军汉中。这即是***评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刘备得孔明,促使其避实击虚占据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里有隆中对的积极因素,但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对缺少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兵法思想的渊源,不是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诚可谓隆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

对于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所认识。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宋的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身上,一语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独步古今。

我们批评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失误,并不是否定他在历史上的贡献,而是以此探讨治乱兴亡中的道理。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未出茅庐即受到刘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独上高楼,没有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没有对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融会贯通,把握精髓。他告诉刘备走上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谈。

(二)街亭之战亮宜自临阵

失街亭、斩马谡是一件亦悲亦壮的历史***,评书中说,京戏中唱,都以此来颂扬诸葛亮爱惜人才、执法严明。***则不然,他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资治通鉴》记载:“初,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读此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初次北伐时蜀军先头部队与魏军的一次交战。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冬,诸葛亮在平定南中叛乱后挥师北上,集结汉中伺机北进。转年春,诸葛亮声言由斜谷道(今陕西省眉县西南)进攻眉城(今陕西省眉县),命赵云、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省褒城北)以作疑兵,自己则亲率大军直赴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在蜀军声势的震撼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亮,关中由此震动。魏明帝曹睿闻讯命大将曹真增援箕谷抵御赵云,命张合西进街亭(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南)抵御蜀军先锋马谡,自己则亲率大军坐镇长安,企图一举歼灭无险可据的诸葛亮。赵云不敌曹真,战败而返。马谡与张合交兵于街亭,马谡据城弱不敌强,上山占据险阻以待诸葛亮大军北进。张合攻山不下,绝马谡水道,马谡断水兵败。诸葛亮大军行至祁山未与魏军正面交锋即无功而返,杀马谡以责其街亭之败。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中国兵法强调,战略指导者要估量敌我强弱形势的变化,选择有利的时机,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同敌人展开决战,战胜敌人。诸葛亮北伐之际,蜀汉的总体实力弱于曹魏。时因刘备去世,魏边关多年无犯,关中及陇右地区兵力空虚,守备废弛。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诸葛亮本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大军直取长安一举平定关中。

但是,诸葛亮没有***纳大将魏延集中兵力攻取关中的建议,而是以赵云、邓芝为一部攻打箕谷,以马谡、王平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军驻足祁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攻取,把本已相对强势的蜀汉兵力进行分散,变强势为弱势,致使马谡兵败街亭。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这就是***评点中所说的“亮宜自临阵”的关键所在。诸葛亮对于自己的失误内心里应该是清楚的。***在读《资治通鉴》“(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合追之。合进至木门,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乱发,飞矢中合右膝而卒。”时评点道:“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说明自街亭之败,诸葛亮已经吸取了教训。据《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诸葛亮也曾说:“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两处战败,一人之责。一人者谁?亮自身也。诸葛亮初战失利的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过于强调战争手段,主动进攻,穷兵黩武,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平定天下中作用的认识。这一深层的原因不仅决定了诸葛亮初次北伐的失败,也决定了他整个北伐战争的失败。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

诸葛无谋,马谡冤死。马谡,刘备之谋臣,从荆州随刘备入蜀,被任为绵竹成都令、越太守。诸葛亮南中平叛,问计于谡,谡筹策征服南人之心。亮***纳马谡之策,纵孟获而南方平定。及马谡被斩“十万之众为之垂涕”,蒋琬也指责诸葛亮做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令其孤军深入敌境,马谡上山是败,守城亦败,诸葛亮非任之也,弃之也。马谡是一位难得的智士谋臣,诸葛亮不能量才器用,裁定失中,“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何去非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吴将陆逊受命抵御刘备,众将各自骄傲自负,不听从陆逊的指挥调度,陆逊申明军法,以王命御众。“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也。’”***读此评点道:“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认为陆逊与司马懿相同,能够机智果敢,忍辱负重,***君御众,不辱使命。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人。少时聪颖多智,有奇节,常感慨天下之乱,有忧天下之心。曹操闻之,纳为谋士。曹丕即帝位,委懿参与枢机政务。魏明帝时,拜为大将军。明帝太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北侵魏境,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命懿征讨诸葛亮,亮败退。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诸将议驻守渭水北岸,以待蜀军渡河来战。司马懿指出,百姓积聚皆在渭水南岸,此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引军而济,背水为阵,与蜀军对峙。司马懿对诸将说:“亮若勇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认为此时诸葛亮上策是兵出武功(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渭河北岸),沿山东进;下策是西上五丈原(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斜谷口西侧),北渡渭水。诸葛亮不识兵略果然西上五丈原,懿料其必败。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诸将皆怒,欲与亮决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询问战事,司马懿复信道:“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认为诸葛亮不通兵略,必败无疑。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心力交瘁而死。蜀将自烧营垒遁逃,司马懿观蜀军营垒,知亮已死。当初辛毗临军之时,姜维曾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借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

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中国兵法思想的主旨是“兵不顿而利可全”,追求以政治经济手段解决战争问题,不追求以战争手段解决政治经济问题。因此,中国兵法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保全利益,把战争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谋取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战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司马懿敌诸葛亮的主导思想也正在这里。

诸葛亮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当时百姓所说“死诸葛走生仲达”都是司马懿释放给曹魏集团的烟幕,曹魏集团才是司马懿的真正对手。司马懿的目的是,在与诸葛亮的战争中保全司马集团的政治军事实力,发展壮大自己。这才是***评点中所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深层次的思想所在。

司马懿通权达变,战功卓著,对中国兵法有深刻的理解,把握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这和他的人生磨砺不无关系。当初曹操得知司马懿通谋略便荐其为官,欲纳为己用,懿不愿屈己附曹,称病推辞。曹操任汉相后,又派人召懿,并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惧怕曹操加害,不得不归附曹操。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才大略,又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因而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内心里戒备司马懿。因此,司马懿常常做一些养牛喂马的小事,兢兢业业,夜以忘寝,这样才使曹氏父子放过他。正是这段经历才使司马懿形成韬光养晦、胆大心细的禀性,辅佐曹氏四代,为魏重臣屡建奇功。

形容获胜的的成语

不出所料 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

春寒料峭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料敌若神 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

料敌制胜 准确地判断敌情,并蠃得胜利。

料峭春寒 料峭:微寒。形容初春的寒冷。

料事如神 形容预料事情非常准确。

偷工减料 原指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暗中降低产品质量,削减工料。现也指做事图省事,马虎敷衍。

出乎意料 指出人意料。

出乎预料 指出人意料。

出人意料 出乎人们意料之外。

磕牙料嘴 多嘴多舌。

嗑牙料嘴 多嘴多舌。

料敌如神 料:预料。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

难以预料 预:预先;料:料想,估计。很难预先想到。

形容描述准确的成语有哪些?

1、乘胜追击:乘:趁着,因。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扩大战果。

2、稳操胜券:指有把握取得胜利。

3、必操胜券:操:持,拿;券:凭证;胜券:胜利的把握。一定有胜利的把握。

4、以弱胜强:凭弱小的力量战胜力量强大的。

5、决胜千里:决定千里外战役的胜利,形容卓越的军事运筹才能。

6、得胜回朝:旧指打了胜(成语大全)仗回到朝庭去报功。现泛指胜利归来。

7、班师回朝:班:调回。调动出征的军队返回首都,指出征的军队胜利返回朝庭。

8、横扫千军:把大量敌军象扫地似地一阵子扫除掉。

9、所向无敌:敌:抵挡。力量所指向的地方,谁也抵挡不住。形容力量强大,无往不胜。

10、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11、无坚不摧:形容力量非常强大,没有什么坚固的东西不能摧毁。

12、摧枯拉朽:摧折枯朽的草木。形容轻而易举。也比喻摧毁腐朽势力的强大气势。

13、势如破竹:势:气势,威力。形势就象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14、破竹之势: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旗开得胜:刚一打开旗帜进入战斗,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15、出奇制胜:出奇兵战胜敌人。比喻用对方意料不到的方法取得胜利。

16、克敌制胜:制服敌人,取得胜利。

17、料敌制胜:准确判断敌情,***取相应的对策战胜敌人。

18、哀兵必胜:原意是力量相当的两军对阵,悲愤的一方获得胜利。后指受欺侮而奋起抵抗的军队,必定能取胜。

19、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20、斩关夺隘:砍断门闩,攻破城门,夺取关隘。形容军队作战勇敢,势不可挡。

21、攻无不克:没有攻占不下来的。形容力量无比强大。

22、无往不胜:无论到哪儿都胜利。

23、大获全胜:战胜对方,取得全部胜利。

形容描述准确的成语有:百发百中、百中百发、擘两分星、不出所料、不失圭撮、策无遗算、颤颤巍巍、断事如神、干净利落、果出所料、料敌如神、料敌若神、料敌制胜、料事如神、明鉴万里、明若指掌、算减一升、算无遗策、五石六鹢、物微志信、言不达意、与时俱进、烛照数计。

百发百中:(bǎi fā bǎi zhòng)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擘两分星:(?bó liǎng fēn xīng)指很小的重量都分辨得清清楚楚。比喻准确清楚。两,较小的重量单位;星,秤杆上标记斤两的小点子。

不出所料:(bù chū suǒ liào)事由变化,在预料之中。形容原先预料的准确。

策无遗算:(cè wú yí suàn)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断事如神:(duàn shì rú shén)断:判断。形容判断事情非常准确。

干净利落:(gān jìng lì luò)利落:灵活敏捷,也指整齐,有条理。形容没有多余的东西。令人爽心悦目。也形容动作熟练、敏捷准确。

果出所料:(guǒ chū suǒ liào)果:果真,诚然。指对事物的发展变化判断准确,果真和预料一致。

料敌如神:(liào dí rú shén?)料:预料。形容对敌方活动预料非常准确。

明鉴万里:(míng jiàn wàn lǐ)明:眼睛亮;鉴:洞察。对外面或远方的情况了解得很清楚。形容人料事准确,识见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