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_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区别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03 0
  1. 爱失眠、爱发脾气、爱抱怨,别着急你只是“焦虑”了
  2. 本能、情绪、理智脑。
  3. 怎样才能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呢?
  4. 《认知觉醒》:知道百点不如行动一点!
  5. 成长过程痛苦的根源
  6.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认知上的差异,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
  7. 读书笔记:《认知觉醒》-1
  8. 《认知觉醒》之焦虑的根源

作者说36岁那年的他的“觉醒元年”,就是因为迫切想要改变才变得越来越焦虑,于是开始求快,买了很多书籍,快速地看完,但回头感觉自己什么也没学到,于是变地更焦虑。后来意识到做总比不做强,于是开始放慢脚步,直面焦虑。即使要比较,不能拿别人这么多年积累的成果来比,就纵向和自己比,哪怕进步一点点也是值得的。于是作者的焦虑慢慢消失了。

作者把焦虑进行了分类

第一:完成焦虑。总是把自己的日程排得很满,想学的东西太多,而时间不够用。我就喜欢给自己做***,什么时间段完成什么,而且必须完成,问题是生活中总会有其他的事情发生来打乱你的***,当***被打乱我就会陷入焦虑,烦躁。***要列,要从容。

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_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区别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定位焦虑。总拿自己和该领域的能人们做比较,认为一些都来不及了,这样的对标根本就是错误的

第三:选择焦虑。没错,选择太多也会陷入焦虑,要做的事情太多,不知道如何选择;观点太多,也不知道该听谁的

第四:环境焦虑。外在环境的限制不得不让我们花大量时间去处理家庭和工作中的琐事

第五:难度焦虑。有些书很读,有些工作很难做,有些只是很难懂,真正让人变强的东西都和困难绕不开,那种无力感会让人焦虑。

那么焦虑的根源是什么?力量和能力的差距过大。再往深了说,前面提到人类的大脑是本能脑和情绪脑占主导地位,它们的属性就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马交到效果(即时满足),这就是焦虑的根源。

那么我们怎么来消除焦虑呢。首先我们要有一个意识,就是缺乏耐性是人的天性,所以缺乏耐心并不是可耻的,社会中的精英通常是那些能够更好地克服天性的人,他们的耐***平更好,更懂得延迟满足。除此之外我们还得认识规律,复利取现:就是事物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後会飞速增长;舒适区边缘: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部,想要让自己成长就得时时让自己保持在舒适区边缘,贸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知道这些规律之后,我们再寻找更多的路径去增强它。

面对天性,放下心里包袱,坦然接纳自己。

面对诱惑,学会延迟满足,变对抗为沟通。

面对困难,主动改变视角,赋予行动意义。

最高级的方法就是请本能脑和情绪脑出来解决问题。你没有听错,虽然本能脑的情绪脑贪图安逸,畏惧困难,但他们并不会去分辨是什么事让它们舒适,所以要想办法让它们在困难中也能获得乐趣,这才是理智脑最高级的策略。

爱失眠、爱发脾气、爱抱怨,别着急你只是“焦虑”了

上篇内观自己,摆脱焦虑

第一章? 大脑——一切问题的起源

三重大脑,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大脑也在不断地进化。

(1)约3.6亿年前,爬行动物演化出最初的“ 本能脑 ”,也称为原始脑。

它是原始的反射模块,是我们面对环境时,快速做出的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去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去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

爬行动物没有情感,也没有理智,但依靠这种简单的本能反应,它们不仅活了下来,有些动物还活到了现在。

(2)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演化出“ 情绪脑 ”,也称为猴子脑。

哺乳动物为了更发地适应环境,不仅让体温保持恒定,还进化出了情绪。情绪让它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避害,提升了生存优势。比如,恐惧让它们远离危险,兴奋让它们专注捕猎,愉悦增进了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

(3)约250万年前,人类的大脑前额区域进化出“ 理智脑 ”,也称为思考脑。

从而,产生了语言、艺术、科技,建立人类文明。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比起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实在太弱小了。

本能脑和情绪脑拥有近八成的神经元细胞,对大脑的掌控力更强。而且,它们掌管了潜意识和生理系统,时刻掌控着我们的视觉、听觉、触觉,调控着我们的呼吸、心跳、血压。理智脑的最快运行速度仅为40次/秒,而本能脑和情绪脑可达11000000次/秒。因此,我们日常所做的大部分决策都来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

为了生存,他们面对危险会做出快速反应,对食物进行即时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欲望。

同时,为了尽量节省能量,思考、锻炼这样耗能高的行为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被本能脑排斥。而不用动脑的消遣行为则深受本能脑和情绪脑的欢迎。

然而,社会的发展却在不断加速进行:

约1万年前,进行农业社会;

约300年前,进入工业社会;

约50年前,进入信息社会。

进化之手还未来得及改造我们的大脑,就已经带领我们来到了现代化的新时代。这些远古社会我们所具有的生存优势变成了我们的阻碍。

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成为目前最突出的两个诉求。

明明想读书,转向却去刷手机;

明明想跑步,跑了两天就停下来了;

明明知道应该这样,实际上却无法做到。

我们生来就无力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与掌控,觉醒和成长是让理智脑尽快变强,克服天性。

本能、情绪、理智脑。

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都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解决不当就会给我们带来烦躁的心情。别人事业有成,自己原地踏步,烦躁;别人加薪,自己不涨,烦躁;孩子不听话,还烦躁。烦躁的心情产生焦虑。要想解决,先了解什么是焦虑。

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过度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

有人并无客观原因而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常常无缘无故害怕大祸临头,担心患有不可救药的严重疾病,以致出现坐卧不宁、惶惶不安等症状。这种异常焦虑,是***的一种表现。

焦虑产生的原因

先天就有、后天形成。

1、后天形成

我们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2、先天就有

焦虑并不完全源于我们的主观意识,而主要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我们人类的天生属性是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也就是说,在我们内心深处早就埋下了这样的***: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这两点是导致焦虑的真正的根源!焦虑是人的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进入信息社会之后,节奏变快、竞争更强,这种天性被放大了。我们没有必要自责或愧疚,也没有必要与天性较劲,而应想办法看清背后的机理并设法改变。

如何解决焦虑

1、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2、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真实的能力水平;

3、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

4、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

5、直面核心,***逼自己一把去突破它。

只是这些说辞就像是正确的废话。道理谁不懂呢?关键是如何真正提升能力和保持耐心。全方位提升能力复杂且耗时。主要谈论如何培养自己的耐心。

后天形成的焦虑,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耐心。耐心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了,它直指我们急于求成、避难趋易的天性,可谓得耐心者得天下,所以我们不妨从耐心这个关键词开始谈起。

忍耐是痛苦的,结果却是甜蜜的

夫妻二人吵架。当妻子因为教育孩子的问题突然爆***绪,高声斥责孩子不听话,不断地训斥孩子不专心。这个时候丈夫不能容忍孩子一直受到委屈,于是和妻子发生争辩,进而演化成了争吵甚至动手。这种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可谓是屡见不鲜。

丈夫如果有耐心而不发脾气,就可以引导妻子情绪,通过分析原因,进行教育方式改变,这场争吵可能避免。

育人更需耐心,耐心方显爱心。

李白是唐代的大诗人,但是小时候读书并不用功。有一天,他的书读到一半,就不耐烦了:“这么厚一本书,什么时候才能读完啊!”于是他干脆不读了,把书一扔就溜出去玩。李白快乐地跑着,忽然,他看见一位老奶奶正在磨刀石上用力地磨着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便蹲了下来,傻傻地看了好一阵。老奶奶也不理会他,只是全神贯注地磨着。

后来,李白忍不住了,问道:“奶奶,您这是干什么呢?” “我在磨一根针来缝衣服。”老奶奶头也不抬,专心地磨。“磨针?”李白更加奇怪了,“这么粗一根铁棒怎么能磨成针?!”老奶奶这才抬起头来说:“孩子,铁棒再粗,我天天磨,还怕它磨不成一根针吗!”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对呀!只要有耐心和恒心,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的,读书不也是这样吗!”于是他便立刻转身跑回家去,拾起扔在地上的书本,专心地读,从此也不再敢偷懒了。后来他终于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

事业常成于坚忍,毁于急躁。

面对焦虑,只有直面它产生的根源,***取对应手段。才能迅速脱离焦虑状态,如果任由焦虑积累,那么破坏力是可怕的。

人的一生,你不能全选全得,你有所取有所不取,有所不取就该坦然面对有所失,有所失就有所得。——李敖

点击关注按钮,第一时间看更多的干货分享

怎样才能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呢?

3.6亿年前,“本能脑”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

大约2亿年前,“情绪脑”,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情绪能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

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才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这个新皮层直到7万~20万年前才真正成形,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脑区,它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人类沉迷于自己独有的理智,所以把这个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

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天性目光短浅、即时满足。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的默认天性。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所以,一切都明了了。我们做不成事,并不是因为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默认天性太过强大。

我们今天虽然西装革履地坐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大楼里工作,但本质上依旧是那个为了生存而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及时享乐的“原始人”。

我们可以把大脑看作一个公司。本能脑和情绪脑是公司里的员工,一个资历很老,一个年富力强,但他们都没什么文化,也没什么事业心,只在乎眼前的舒适与安逸,而理智脑则是这个公司的经理,他富有远见且身居高位,但因为太年轻,所以没有威信,做出的决策经常被两位老员工藐视。这样的大脑构造导致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

事实上理智脑很少有主见,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极度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意志力去对抗本能和情绪,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

理智脑不是直接干活的,干活是本能脑和情绪脑的事情,因为它们的“力气”大;上天赋予理智脑智慧,是让它驱动本能和情绪,而不是直接取代它们。

学习知识,提升认知,运用策略,对两位老员工既尊重、包容又巧妙驱动,通过各种办法让他们开开心心地把活干了,最终使大脑这个“公司”团结和谐,欣欣向荣。

《认知觉醒》:知道百点不如行动一点!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过焦虑,焦虑感的来源就是:急于求成,想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一、焦虑感的来源主要有:

①把自己的日程安排的很满,一天内要完成很多事情,***一旦被打乱不能完成而产生焦虑;

②处于零基础或较弱基础阶段的你就去对标同领域付出很多努力的优秀人物,觉得来不及赶上别人或者比不上别人的自责感,以此产生焦虑;

③因为选择太多而产生焦虑,选择困难,把大部分时间浪费在犹豫不决摇摆不定,耗费心力的同时也静不下心来做最重要的事;

④因为环境因素,想做的事情做不了,不想做的事情却要花很多时间去做的无力支配感,从而产生焦虑;

⑤面对要做的事情存在困难却因为难以逃避而产生焦虑。要明白真正能让你变强的东西,它的核心困难都是无法回避的,如果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只会导致时间越长越焦虑…

二、如何解决这个焦虑问题呢?

首先,在面对焦虑时,我们应该先接纳自己,没有必要自责或者愧疚,接纳了才能开始改变。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在产生焦虑的几种形式中一一反着来,如:

①克制欲望,不要让自己同时做很多事; ②面对现实,看清自己的真实能力水平;③要事优先,想办法只做最重要的事情;④接受环境,在局限中做力所能及的事;⑤直面核心,***逼自己一把突破困难。

同时最重要的还是要静下心来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保持耐心。

成长过程痛苦的根源

为什么我们做事总是急于求成、趋难避易?

为什么总是用三分钟热度和打鸡血的方式来做事?

如何保持极度专注消除焦虑?

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这是一篇关于个人成长方***的文章,也是我的读书笔记,帮助你彻底走出焦虑和迷茫,拥有清醒的认知、清楚的目标、清晰的路径和清爽的情绪。

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

互联网时代,我们是***的,科技进步、***丰富、万物互联。

互联网时代,我们的寿命变得更长,智商变得更高,财富变得更多。

互联网时代,我们很多的东西都可以通过基因或科技传递给下一代。

但无论科技多么发达,有一样东西却始终无法直接传递,那就是思维。

所谓思维,就是我们看待身边的人和事的态度,由此作出的判断与选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全部都是从零开始,所有习惯、性格、模式也要从最初状态开始发展,无论是你、我、我们的父辈还是孩子都是如此。

大多数人的成长路径会沿着“求学—工作—婚恋”的路线发展,随着生活的惯性一直往前走。年轻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觉得自己的将来有多差,认定美好的生活会自然到来。我们认为:即使暂时说不清楚具体该怎么做,但有份十足的信心就够了,毕竟年轻无敌嘛!

然而现实总是打耳光,在这份十足的信心陪伴多年之后,大多数的人发现自己并没有变的特别,而是不断在服从社会规则和应对生活的烦恼,开始变的随波逐流:该玩手机玩手机、该打游戏打游戏;没有多少压力,也没有多少动力;觉得反正日子还过得去,希望也还在心里,偶尔挣扎呐喊一声,而后继续做着沉溺于眼前的安逸。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浑然不知,不知道事物的构成、框架,不知道努力的路径、方法,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能做什么、最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迷迷糊糊到了某个年纪,突然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已经无能为力,梦想与现实落差太大,生活和工作压力缠身,而优秀的同龄人已绝尘而去。一时间,他们的焦虑烦躁又如梦初醒:“为什么没有早点知道这个世界的真相?为什么没有在最好的年纪及时醒悟?”

有一小部分人比较***,在合适的年纪认清这一切,他们跳出成长的陷阱,开始刻意练习自己,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他们慢慢甩开了大部队,走在同龄人的前列,然后很快遇到了瓶颈:想勤奋,却总是抵不过惰性;想努力,却总是陷入低效的状态;想精进,面前总是弯路不断;读了很多书,都忘了;付出很多努力,都白费了。仿佛越使劲越困惑,越努力越迷茫。

这就是“醒着的睡着的人”的画像,事实上也是曾经我的画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就像一个没有睡醒的人,对自己不了解,对命运无选择。

河南强降暴雨,让很多人无家可归,疫情肆掠让全省***,很多人出不了家门上不了班。有时候忍不住问自己:***如这些意外发生在自己身上,如果现有的一切被“剥夺”,我还有什么、会什么?唯一的 做法就是改变,让脑子清晰,不再糊里糊涂,掌握更多技能,不再无计可施,主动创造成就,不再被动承受现状。

内观自己

起初,地球上并没有生命。但在数十亿年前,远古的海洋出现了一些“***子”,在进化的力量下,它们逐渐成为单细胞、多细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后动物分支进化成各种原始鱼类,遍布大海。

约3.6亿年前,它们开始向陆地进军,地球进入属于爬行动物时代,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成了最初的“本能脑。”爬行动物既没有情感也没有理智,遇到危险选择战斗或者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依靠这种简单的本能,不仅生存了下来有一些动物还活到了我们这个时代。

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开始登场。他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进化出了情绪,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比如恐惧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会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有了情绪的加持,哺乳动物就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避害,大大提升了其生存优势。

约250万年前,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直到7万-20万年前才真正形成,成为一个无与伦比的脑区,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因此把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绝对生存优势。

这三种大脑回到现在来看,3.6亿年历史的本能脑相当于现代人年龄的100岁,约2亿年的情绪脑相当于现代人年龄的55岁,而约250万年的理智脑到现代人还不满1岁,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借助本能和情绪的力量才能对危险做出快速反应,对食物进行及时享受,对舒适产生强烈欲望,才不至于被吃掉,被饿死。

同样,为了生存,在远古时代的原始人还要尽量节省能量,像思考、锻炼这种耗能高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对生存的威胁,被本能和情绪排斥。可见,本能和情绪的基因一直被生存压力塑造着,所以它们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及时满足,又因它们主导着大脑的决策,所以这些天性也就成了人类默认的天性。

然而社会的发展突然开始加速,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这种变化对古老的本能和情绪来说,简直就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它们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它们突然不再需要为基本生活发愁,舒适又唾手可得。这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现状,看似埋头苦干,努力奋斗,本质上依旧还是为了生存而随时准备战斗、逃跑或及时享乐的“原始人”。

这些在远古社会具有生存优势的天性,在现代社会反而成了阻碍,甚至可以说,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不过在现代社会,用趋难避易和急于求成来指代它们会更加贴切。

我们做不成事,并不是因为愿望不够强烈也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而是因为默认天性太过强大。比如我们明明知道高糖、高热量的食物不宜多吃,但背后仿佛总有人怂恿再吃最后一口;明明知道沉迷手机不好,但手和眼睛就是无法从上面挪开。

我们总是陷入“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的怪圈,比如:

明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却掏出了手机;

明知道跑步有益,但转身跑了两天就没了下文;

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整天围绕琐事打转。。。。。。

大多数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在思考,其实都是在对自身的行为和欲望进行合理化,这也正是人类被称作“自我解释的动物”的原因。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我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办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单纯依靠自制力是非常痛苦的事,但知识可以让我们轻松产生新的认知和选择。

需要提醒的是,让理智变强并不意味着抹杀本能和情绪,它们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换种角度也没必要抹杀,因为本能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情绪强大的行动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只要深入了解循序善诱就能为己所用。

人,生来混沌,而成长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摆脱焦虑

网络学习时代来临,发现各路能人现身网络,也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变得更好出现在各种各样社群里,报课、买书,希望能立即改变自己,事后才发现,上课和看书的艰难与报课买书的“惬意”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为了缓解焦虑,此时开始不自觉的求多、求快,结果又陷入只关注阅读量的低水平勤奋——每本书都读的很快,回头却发现什么都没记住。再抬头看,与一些同龄人的差距早已遥不可及,甚至比自己年轻的人也已成就满满,而自己还得从零开始,焦虑烦躁油然而生,情绪一度低落。。。。。。

为什么会这样?

追其根源焦虑的本质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点,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

怎么办?直面焦虑保持耐心!

以下是直面焦虑和保持耐心的四件套:

1.专注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行者问老和尚:“您得道前在做什么?”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

老和尚说:“砍柴、担水、做饭。”

行者又问:“那何为得道?”

老和尚说:“得道前,砍柴时常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能力弱的人极易分心,他们必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才能学习,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他们心神不宁;他们总是忍不住想做点更有趣的事情,一条热点新闻、一段有趣的闲聊都能把他们的注意力从重要的事情上移开。能力强的人则刚好相反,他们的优势在于能够主动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沉浸其中,为此他们会主动练习,比如有人会故意在声音嘈杂的地方锻炼专注力,这使他拥有了随时随地进入深度阅读和思考的状态的能力。

可见,好的学习模式就是当你做A这件事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之间两者有非常清晰的界限。如果在做A同时想着B ,在做B同时又想到A,那么意识工作的深度不够。

李大钊说过:要学就学个踏实,要玩就玩个痛快!

2.学习力

为什么看了很多书,结果什么都没记住?听了很多课却始终用不上?本质原因是人们都喜欢用一种快速、简便、轻松的方式,而深度学习的能力则要依靠大脑的理智来完成,需要不断深度思考和锻炼。

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提出了“学习金字塔”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通过实验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这个模型很好的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

反观自身的学习,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划分出不同的层次。从浅到深:听书、自己读书、自己读书+金句摘抄、自己读书+思维导图+读书笔记、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自己读书+践行操练+输出教授。

深度学习除了上述方法外,古典在《跃迁》这本书当中也提到学习的另一种高度,学会关联。现代飞机上安装了雷达,雷达的工作原理与蝙蝠探路类似。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飞行就更安全。这就是关联的力量。

3.情绪力

情绪可以让人全方位的看待自己。

比如:同样是半杯水,有的人哀叹“只有半杯了”,而有的人惊喜于“竟然还有半杯;”

同样是挫折,有的人沉浸在悲伤中无法自拔,有的人则认为挫折时上天给自己的成长提示;

同样是工作,有的人认为自己是在给老板干活,所以能偷懒就偷懒,有的人认为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锻炼自己,即使没有回报也愿意尽力投入。

同样是两辆挎斗的三轮摩托车,仰视有小花有天空瞬间让生动,俯视车斗和前轮变大,车身高于背后山脉,气势尽显。。。。。

车还是那辆车,换个角度就得到完全不同的感受。

所以,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物、任何一件事都是多维立体的。

4.行动力

没有行动,世界只是一种概念

而行动是一种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怎么做到?

三个字:写下来!

第一步:找一本普通的A5卡面抄,将纸页对折;

第二步:在上方写下当天所有要做的事,然后清空大脑,按权重将列出的事项标上序号,这样,目标就变得清晰可见;

第三步:收集一切可用信息,在页面左侧预测性地写下在某一时间段做什么,然后在底部统计“***学习时间”和“可用学习时间”,这样,时间也变得清晰了;

第四步:在页面右侧记录当天的实施情况,一天过后,对学习时间和学习成果进行统计,时间利用效率便一目了然。

整个页面分为以下4个部分,呈现“工”字形。

(1)待办事项

(2)***完成

(3)实际完成

(4)备注

行动力最怕的就是模糊,如果我们头脑中一直有很多模糊的选项在,我们就要花心力不断做选择,而做选择是一种非常耗脑力的事情。

一流的生活不是富有,而是觉知,共同改变,一路前行。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认知上的差异,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

“明明知道,但就是做不到;特别想要,但就是得不到”这是很多人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怪圈,对此感到无奈和痛苦,要想了解其根源,我们需要先了解大脑的构造。

生命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由单细胞生物演化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之后动物这条分支又进化成各种原始鱼类,遍布大海。

在最早期,它们开始爬向陆地,地球进入爬行动物的时代。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了最初的“本能脑”。本能脑的结构很简单,只有条件反射功能,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做出快速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比如鳄鱼、蜥蜴、蛇等。爬行动物既没有情感也没有理智,体温随外界变化。

后来,进化出了哺乳动物。它们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不仅让体温保持恒定,还进化出了情绪,比如恐惧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等。这也是我们喜欢把猫或狗当成宠物的原因,因为这些动物很容易和我们产生情感上的交流,懂得取悦和照顾我们。哺乳动物的大脑里也发展出一个独特的情感区域,脑科学家称之为“情绪脑”。

再后来,人类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在大脑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新皮层”,它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科技、建立文明,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人类沉迷于自己独有的理智,所以把这个新的脑区称为“理智脑”。

大家都知道“农夫与蛇”的故事,蛇是爬行动物,这种冷血动物根本就没有情绪脑,它不知感恩为何物,只会依靠本能行事,遇到危险要么战斗、要么逃跑;而愚昧的农夫竟然以为蛇和人类一样有善恶之心,会知恩图报,结果使自己丢失了性命。

显然我们人类与世界上的其他动物迥然不同,我们至少有三重大脑:年代久远的本能脑、相对古老的情绪脑和非常年轻的理智脑。

但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些,我们在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我们像那个救蛇的农夫一样,经常做一些愚蠢的事情。我们出于本能和情绪,遇到危险就恐惧,遇到好事就高兴,遇到坏事就悲伤难过,饿了就吃东西,困了就睡觉,喜欢消遣,不喜欢思考,因为思考费脑,消耗能量。

本能脑和情绪脑塑造着我们的天性,自然成了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本性。我们当前遇到的几乎所有的成长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目光短浅、即时满足的天性上,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更加贴合实际。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容易放弃。

这也解释了我们遇到的那个怪圈:明知道读书重要,转身却玩手机、打游戏;·明知道锻炼有益,但就是没有行动,或者跑了两天没了然后;·明知道要事优先,却成天围绕琐事打转……

读书笔记:《认知觉醒》-1

人到中年,朋友经常对我说,四十知天命。他觉得生活也就这样了,拿着每个月几千块钱的工资,重复着每天的工作,下班就刷手机,看看网络***。生活就如一潭死水,再无其他可能。

年轻的时候,那些虚无缥缈的发财梦,总觉得自己还有无限可能,对生活还抱有一丝幻想。而现在,他选择面对现实,向命运低头。

曾几何时,我也有着和他类似的想法。觉得人到中年,身体机能在下降,而能力也难再提高。到了人生的天花板。而自己,也早早地被身边的同龄人甩在身后。

看了《认知觉醒》,我才开始明白,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所以成长的本质就是让大脑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

认知首先从认识我们的大脑开始。人类有三重大脑。

本能脑: 约3.6亿年前,地球进入爬行动物的时代。为了适应陆地生活,爬行动物演化出最初的“本能脑”。本能脑只有一个原始的反射模块。可以让爬行动物对环境快速做出本能反应,比如遇到危险就战斗或逃跑,遇到猎物就捕食,遇到心仪的异性就追求等。

情绪脑: 大约2亿年前,哺乳动物登场,进化出了“情绪脑”。有了情绪的加持,哺乳动物就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中趋利避害,大大的提升了其生存优势。比如恐惧情绪可以让自己远离危险;兴奋情绪可以让自己专注捕猎;愉悦情绪,可以增强同伴间的亲密度;伤心情绪,能够引来同情者的关爱等。

理智脑 :约250万年前,人类才从哺乳动物中脱颖而出,进化出人类独有的“理智脑”。它让我们产生语言、创造艺术、发展 科技 、建立文明。从此在这个星球上占据了绝对的生存优势。

理智脑虽然高级,但因为它出现的年代、发育成熟的时间过晚等原因,导致相比如本能脑和情绪脑,它的力量过于弱小。所以理智脑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很弱。

本能脑和情绪闹虽然看起来低级,但它们掌管着潜意识和生理系统。因此 我们生活中做的大部分决策往往源于本能和情绪,而非理智。这种本能和情绪让我们天然形成了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

避难趋易:只做简单和舒适的事,喜欢在核心区域周边打转,待在舒适区内逃避真正的困难。

急于求成: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人类的天性造就了我们不喜欢学习和思考,因为这类事极其耗能。潜意识没有思维只有本能,它会努力让身体走低能耗路线,诱导我们 享受。 所以本能通常都是阻碍学习的,而人若不学习又无力克服本能。这个怪圈,使我们在人生的初始阶段必然陷入混沌,若非外力压迫或牵引,我们往往很难跳出。

觉醒和成长就是让理智脑尽快变强,以克服天性。 本能脑和情绪脑,确实畏惧困难,只会享乐。但是对于本能脑和情绪脑来说,他们根本不在乎你是在玩手机还是在学习,他们只在乎是否舒适。科学家废寝忘食的沉迷于研究,是因为他们真的乐在其中;跑步者风雨无阻的迈腿奔跑,是因为他们自己不愿意停下,他们正舒服着呢。

所以 想办法让本人脑和情绪脑感受到困难事物的乐趣并上瘾,才是理智脑最高级的策略。

一、获取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能力=反思能力 主动控制自己思维的能力。

1、提升元认知(即反思)能力的工具 主要是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

读书是用最低廉的成本获取最高级的成长策略。看书就是传承前人顶级的思想,每读一本书就是在进行一次和顶级专家的交流谈话。

选取书中让我们触动的点,开始思考,与自身的经历、想法相关联,将书中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认知体系,然后输出。是为深度学习之道。

而反思复盘自己的经历,让我们有机会思考,获取经验,吸取教训。在下次面临类似问题的时候,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2、主动控制自己思维的能力。 就是在选择节点上, 想清楚 。 每当遇到需要选择的情况时,我们要是能先停留几秒,再思考一下,就有可能激活自己的理智脑。启用元认知来审视当前的思维,然后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比如早上醒来时,我们先不急着拿起手机,而是先拿几秒钟进行思考,就可能在看手机和读书之间做出更好的选择。

二、认知规律,使耐心倍增

很多时候,我们对困难的事物缺乏耐心,是因为看不到全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如果我们能了解一些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改用理性这把客观之尺,则会极大地提升耐心。

1、复利效应。 复利效应显示了价值积累的普遍规律:前期增长非常缓慢,但到达一个拐点后会飞速增长。坚信并践行这个价值积累规律,早晚能有所成就。

2、舒适区边缘。 它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无论个体还是群体,其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的形式分布。要想让自己高效成长,必须让自己始终处于舒适区的边缘,冒然跨到困难区会让自己受挫,而始终停留在舒适区,会让自己停滞。在拉伸区内学习难度最小,需求最贴合,见效也最快,很容易产生心流。

就像学霸,他们更愿意花时间在错题本上,并集中精力攻克。而一般的同学更喜欢勤奋的重复已经掌握的部分,对真正的困难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希望能够搪塞过去,结果难点越积越多,以致无力应对。

为人父母,需要做的是花大量的时间探寻孩子的拉伸区,然后指导他们在舒适区的边缘努力,而不是看到孩子考不好就一味的冲他们发脾气。给孩子增加学习量和难度,这样往往适得其反。

3、成长权重对比。 对于学习而言,学习之后的思考、思考之后的行动、行动之后的改变更重要。如果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那么在表层投入再多的学习量也会事倍功半。改变量 行动量 思考量 学习量。

我们看一本书,不求记住书中的全部知识。只需要记住那些能够触动我们的点。然后让我们切实的发生改变。这个收获和意义,比读很多的书,但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要大得多。

4、平台期。 学习进展和时间的关系是呈现波浪式上升曲线。几乎任何学习都是如此,刚开始的时候进步很快,然后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在平台期我们要付出大量的努力。之后到了某一个节点,又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从以上规律来看, 耐心不是毅力带来的结果,而是具有长远目光的结果。

三、深度沉浸的方法。 来自《刻意练习》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 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1、有定义明确的目标。 比如你要练琴,就告诉自己:“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以适当的速度弹奏完曲子”。而不是:“我要练琴半小时”这样宽泛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精进越快。当目标太大,我们可以将其分解成小目标。

而变聪明的秘诀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到另一件与此毫不相干的事情。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的出现。也就是先聚焦,后发散。

3、能获得有效的反馈。 反馈能够准确的识别自己在哪方面的不足。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痛苦也是一种反馈,所有的痛苦都是上天给我们的成长启示,告诉我们哪里出了问题,应该朝哪个方向努力。

持续的正向反馈能让自己进入学习的正向循环。

就像学霸们的错题本是他学习反馈的最好呈现。而仰仗反馈,明确盲点。从而比其他人领先那么一小步。而每一小步的领先都会让他们收获更多的赞扬和肯定。同学们会觉得他们厉害,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天才”。不知不觉,小的正向反馈带来了大的正向反馈。学习也进入了正向循环。

4、始终在拉伸区练习。

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这是让自己能力提高最快的方式。

就像我看完这本《认知觉醒》之后,对我有了很大的触动。这是我第一次写这么长的文章。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它是对我看这本书内容的总结。是书中能触动我的点。我通过看书,思考,总结,然后将其写出来。完成深度学习的过程。

四、行动。

以上说的是认知和方法。最终的改变还需要行动的加持。

1、真正的行动力并不完全来源于自制力。

早上醒来是我们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候。如果我们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看手机信息,我们的注意力就会被有趣的消息、好玩的***一路吸引过去。注意力呈无限分散的状态。

如果早上起来我们先去读书,或者做一些重要的工作,精力就会成聚合状态并自动增强。早起后去阅读,读的越多,脑子的问题和感触就越多,反过来又会产生更强烈的阅读欲望,回路逐渐增强。注意力的增强回路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最初的选择。

在初始阶段强迫自己先做重要的事情,一旦进入正向的增强回路,你便能拥有强大的行动力——这正是增强自制力,提升行动力的秘密。

2、清晰力才是行动力。

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是选择模糊。所谓选择模糊,就是我们在面对众多可能性时无法做出清晰、明确的选择。既想做这个,又想做那个,就像自己始终站在十字路口,却不知道该往哪里去。从而使自己陷入一种不确定性之中。

选择模糊是一种不确定性,而人类面对不确定性会不自觉的逃避。当我们没有足够清晰的指令或者目标时,就很容易选择享乐,放弃那些本该坚持但比较烧脑的选项。

我们需要把目标和过程细化、具体化,在诸多可能性中建立一条单行通道,让自己始终处于没得选的状态。行动力只有在清晰力的支撑下才能得到重构。

建立清晰力并不复杂。把自己脑海当中的众多选项 写下来 ,然后遵循 要事第一 的原则,首先做最重要的事。如果不首先做重要的事,那些不重要的事就会填满你的时间。

人和人之间的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让我们一起让自己的认知变得清晰,行动变得有力

改变,从此刻开始。

《认知觉醒》之焦虑的根源

人,生来混沌。根本原因在于出生时我们的理智脑太过薄弱,无力摆脱本能脑和情绪脑的压制与掌控,而觉醒和成长就是让理智脑尽快变强,以克服天性。

习惯之所以难以改变,就是因为它是自己巩固的——越用越强,越强越用。要想从既有的习惯中跳出来,最好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

三位一体的大脑,缺一不可,相互关联。?

让理智脑变强大并不意味着要抹杀本能脑和情绪脑。换一个角度看,也没有必要抹杀,因为本能脑强大的运算能力和情绪脑强大的行动能力,都是不可多得的宝贵***。

让理智脑变强也不是为了对抗或取代本能脑和情绪脑,因为用力量对抗无异于用一方的短板去挑战另一方的强项,注定是没有出路的。 很多人成长过程中感到极度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总是用意志力去对抗本能和情绪,最后把自己搞得精疲力竭,却收效甚微。

本能脑和情绪脑力气大,就让它们负责干活,理智脑被上天赋予智慧,就让它去驱动本能和情绪。 三位一体的大脑,团结合作,谁也不能取代谁。?

焦虑的原因就两条: 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焦虑的本质也契合这一观点:自己的欲望大于能力,又极度缺乏耐心。

焦虑就是因为欲望与能力之间差距过大。?

人类有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的天然属性,焦虑是来自我们大脑的生理结构。

在我们内内深处早就埋下了这样的***:

急于求成,相同时做很多事;避难趋易,想不怎么努力就立即看到效果。?

这才是焦虑真正的根源!

焦虑是天性,是人类的默认设置。?

缺乏耐心是一种人类的天性。 耐***平越高,越能克服天性的人,越容易成功。?

本章节里作者周岭讲述了几个关乎耐心的重要规律:?

1. 复利曲线

价值累积的普遍规律,即:前期增长缓慢,到达一个拐点就会突飞猛进。爱因斯坦曾说复利威力巨大,堪称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2. 舒适区边缘

揭示了能力成长的普遍法则,即能力都以“舒适区——拉伸区——困难区”三阶形式分布。困难区内,容易畏缩逃避;舒适区内,容易无聊走神;拉伸区内,可以既有成就又有挑战。 再舒适区边缘的拉伸区内,是一个临界点,也是高效成长的最佳位置,进步最快。?

3. 成长权重对比

揭示了“学习、思考、行动和改变”在成长过程中的关系。这四个变量形如环状扇形分布,表层的学习量投入再多,如若不盯住内层的改变量,也会事倍功半。权重关系规律是:改变量>行动量>思考量>学习量。最核心最底层的是改变量,虽然面积最小,但是效用最大。?

不以改变为前提的学习都是浪费时间,就像很多人报课、读书、打卡,却越学越焦虑。

4. 学习曲线

揭示了学习进展与时间的关系。刚开始进步很快,然后变慢,进入一个平台期。平台期看起来毫无进步,甚至可能退步,但其实是一个***象,随着大脑中神经元细胞继续连接和不断巩固,到了某一节点后,就会进入下一个快速上升阶段。?

这几个重要规律告诉我们:耐心的重要。因为终身学习,不会因为自己进步慢而沮丧,也不会因为别人成长迅速而焦虑。按自己的节奏,耐心。带着长远目标的结果,可期。?

荣格说过:“潜意识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却称其为命运。”? 周岭在书中则用潜意识来表述与理性相对的感性,有处理信息速度极快的特点,多快?是理性速度的275000倍,天壤之别!

感性能力运用好了,就造就了顶级的成长。

1. 凭感觉学习

高手是先用感性能力帮助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助自己思考。 有位高手自创了“熔断不读书法”,就是读书时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停止读书,围绕触发点提问、思考。 就是感性在前(触动),理性在后(思考)。这样会帮我们感知真正适合自己并需要的东西,让自己处于学习的“拉伸区”。

2. 凭感觉找人生目标

人生目标很重要,周岭说,那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真正的觉醒者会用感知力来代替思考力去寻找人生使命。

所谓,小事听从脑,大事听从心。?

3.捕捉感性6种方法

1/ “最”字法 :关注最触动自己的点

2/ “总”字法: 脑中总是挥之不去的点,总是放不下的事

3/ 无意识的第一反应 。 关注第一次见某人某事某处时,心中出现的不经思考的第一个念头。

4/ 梦境。 梦境是潜意识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可能是内心真实想法的展示。 心理学里也有梦的工作。

5/ 身体 。不舒服,生病,都是身体的来信,提醒我们关注关心和改变。

6/ 直觉。 给一些来路不明、无法解释的信息开绿灯。?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

反观,是元认知的起点。当你开始反观自己的思考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地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而人生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不同选择的累加造就了不同的人生。

在《认知觉醒》书中,周岭用“灵魂伴侣” 将元认知形象化。他说,这个灵魂伴侣会时刻伴随、指引。

你走神,他会提醒你集中注意力;

你迷茫,他会站人生高处,帮你看情局势和格局;

你生气,他会帮你理清情绪,找到比生气更好的选择;

你无解,他会深入底层规律,提示你该抓住什么;

你懈怠,他会站在人生终点,警醒你现在应该做什么

如果拥有了这样亲密而无敌的灵魂伴侣——“元认知”,人生简直就是“非一般的感觉”啊!

如何获得元认知?周岭给出了四种方法:

1/ 从“过去”端获取 。学习前人的智慧和反思自身的经历。多读书,多学习,学以致用。

2/ 从自身的经历提取 。经历都是财富,反思经验教训,都是成长。

3/ 主动启用灵魂伴侣 ,避免 “从开始只想找根绳子,最后却牵出一头大象”。

这是我目前常犯的毛病,聚焦必须要做的事,不迷失在细节里,关键要用“未来视角”作为当前行动的指南针,走偏即止。

4/ 冥想。 监控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地方。

元认知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带我们起飞,但是前提是,拥有强大的元认知。这需要练习,练习,再练习。 周岭说,有反馈,并形成回路,就可以启动自我进化。在生活中,练习收集一点一滴的变化,反馈,激励。

如此往复,总有一天,成就与众不同的自己。?

曾几何时,焦虑似乎成为一位老朋友,形影不离,一路相随。有时候又像是一首熟悉的背景音乐,总会在不经意间响起,挥之不去。无论你是选择默默忍受,还是忍无可忍,识图冲破这种困扰,我们都有必要搞清楚,到底焦虑的根源是什么?

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人类安全感都源于自己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利,亦或是影响力。但是当自己几乎拼尽全力去争取却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手,也没有看到任何的变化或者转机的时候,那种焦虑迷茫的心情就会油然而生。尤其是看到许多同龄人甚至比自己年轻的人,成就早已遥不可及,而自己似乎挣扎在生存的边缘……。

而我每次想到这些问题,内心就会特别的烦躁和焦虑,甚至内心会回响起一句话:太迟了,太晚了,一切都来不及了……。每次遭遇这样的情绪,我似乎就是一个落水者,被焦虑彻底包裹,根本无法挣脱,最终仿佛慢慢沉入海底,生机消散。

焦虑就像是一颗定时***,随时可以让人陷入深渊,万劫不复。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看待和理解焦虑,勇敢的直面焦虑,那么我们就有机会触底发弹,真正的成为思想的主人。许多时候,换一种思维和角度,就有如一花一世界,思绪就如同脱胎换骨般,重新找到积极阳光的能量。

人之所以觉得焦虑或者觉得不幸福,归根到底原因有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某名家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避难趋易和急于求成都是人类天性之一,是人类默认的设置。 由于进入了信息社会,竞争更强,这种天性也很随着被无限放大。这其实就是焦虑的根源。

要想突破焦虑的牢笼,除了提升自己的思维换位思考的能力,最重要要保持耐心。而耐心可以说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得耐心者,得天下。可见历朝历代的当权者,对于耐心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