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翻译,日省月课什么意思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7-03 0
  1. 日什么月什么的成语疯狂猜成语
  2. 出自《中庸》的成语摘录
  3. 学庸论语的内容简介
  4. 以“试”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5. 既廪的解释
  6. 有关月亮的成语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 程颢 、程颐极力尊崇,南宋 朱熹 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官定学校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原文

第一章

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翻译,日省月课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太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日什么月什么的成语疯狂猜成语

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

此句出自四书五经四书的《中庸》

《中庸》

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注:齐,zhāi音,通“斋”,斋戒。

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第二十章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第二十二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

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

第二十八章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烖及其身者也。”

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征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第二十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征,无征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仲尼祖述尧舜,***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注:齐,zhāi音,通“斋”,斋戒。

第三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诗曰:“衣锦尚絅。”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

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1、中庸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是谨慎的,在没有人听见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惧的。越是隐蔽的地方越是明显,越是细微的地方越是显著。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在一人独处的时候也是谨慎的。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2、中庸译文: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于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3、中庸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4、中庸译文:孔子说:“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5、中庸译文: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6、中庸译文:孔子说:“***都说自己聪明,可是被驱赶到罗网陷阶中去却不知躲避。***都说自己聪明,可是选择了中庸之道却连一个月时间也不能坚持。”

7、中庸译文:孔子说:“颜回就是这样一个人,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了它的好处,就牢牢地把它放在心上,再也不让它失去。”

8、中庸译文:孔子说:“天下国家可以治理,官爵傣禄可以放弃,雪白的刀刃可以践踏而过,中庸却不容易做到。”

9、中庸译文:路问什么是强。孔子说:“南方的强呢?北方的强呢?还是你认为的强呢?用宽容柔和的精神去教育人,人家对我蛮横无礼也不报复,这是南方的强,品德高尚的人具有这种强。用兵器甲盾当枕席,死而后已,这是北方的强,勇武好斗的人就具有这种强。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和顺而不随波逐流,这才是真强啊!

10、中庸译文:保持中立而不偏不倚,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志向,这才是真强啊!国家政治黑暗时坚持操守,宁死不变,这才是真强啊!”

11、中庸译文: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12、中庸译文:君子的道广大而又精微。普通男女虽然愚昧,也可以知道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弄不清楚的地方,普通男女虽然不贤明,也可以实行君子的道,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即便是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大地如此之大,但人们仍有不满足的地方。所以,君子说到“大”,就大得连整个天下都载不下;君子说到“小”,就小得连一点儿也分不开。《诗经》说:“鸢鸟飞向天空,鱼儿跳跃深水。”这是说上下分明。君子的道,开始于普通男女,但它的最高深境界却昭著于整个天地。

13、中庸译文: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一个人做到忠恕,离道也就差不远了。什么叫忠恕呢?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君子的道有四项,我孔丘连其中的一项也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儿子应该对父亲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臣民应该对君王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弟弟应该对哥哥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作为一个朋友应该先做到的,我没有能够做到。平常的德行努力实践,平常的言谈尽量谨慎。德行的实践有不足的地方,不敢不勉励自己努力;言谈却不敢放肆而无所顾忌。说话符合自己的行为,行为符合自己说过的话,这样的君子怎么会不忠厚诚实呢?…”

14、中庸译文: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是安然自得的。

15、中庸译文: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不抱怨人。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16、中庸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妻子儿女感情和睦,就像弹琴鼓瑟一样。兄弟关系融洽,和顺又快乐。使你的家庭美满,使你的妻儿幸福。”孔子赞叹说:“这样,父母也就称心如意了啊!”

17、中庸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18、中庸译文:孔子说:“舜该是个最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19、中庸译文:鲁哀公询问政事。孔子说:“周文王、周武王的政事都记载在典籍上。他们在世,这些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事也就废弛了。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么人。要得到适用的人在于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在于遵循大道,遵循大道要从仁义做起。仁就是爱人,亲爱亲族是最大的仁。义就是事事做得适宜,尊重贤人是最大的义。至于说亲爱亲族要分亲疏,尊重贤人要有等级,这都是礼的要求。所以,君子不能不修养自己。要修养自己,不能不侍奉亲族;要侍奉亲族,不能不了解他人;要了解他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20、中庸译文: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有五项,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有三种。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交往,这五项是天下人共有的伦常关系;智、仁、勇,这三种是用来处理这五项伦常关系的德行。至于这三种德行的实施,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有的人生来就知道它们,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它们,有的人要遇到困难后才知道它们,但只要他们最终都知道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又比如说,有的人自觉自愿地去实行它们,有的人为了某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最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孔子说:“喜欢学习就接近了智,努力实行就接近了仁,知道羞耻就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知道怎样修养自己,就知道怎样管理他人,知道怎样管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21、中庸译文: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那就是:修养自身,尊崇贤人,亲爱亲族,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能确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思想困惑;亲爱亲族就不会惹得叔伯兄弟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遇事无措;体恤群臣,士人们就会竭力报效;爱民如子,老百姓就会忠心耿耿;招纳工匠,财物就会充足;优待远客,四方百姓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的人都会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仪的事坚决不做,这是为了修养自身;驱除小人,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重视德行,这是为了尊崇贤人;提高亲族的地位,给他们以丰厚的俸禄,与他们爱憎相一致,这是为了亲爱亲族;让众多的官员供他们使用,这是为了敬重大臣;真心诚意地任用他们,并给他们以较多的俸禄,这是为了体恤群臣;使用民役不误时,少收赋税,这是为了爱民如子;经常视察考核,按劳付酬,这是为了招纳工匠;来时欢迎,去时欢送,嘉奖有才能的人,救济有困难的人,这是为了优待远客;延续绝后的家族,复兴灭亡的国家,治理祸乱,扶持危难,按时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是为了安抚诸侯。总而言之,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原则,但实行这些原则的道理都是一样的。

22、中庸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预备就会成功,没有预备就会失败。说话先有预备,就不会中断;做事先有预备,就不会受挫;行为先有预备,就不会后悔;道路预先选定,就不会走投无路。在下位的人,如果得不到在上位的人信任,就不可能治理好平民百姓。得到在上位的人信任有办法: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就得不到在上位的

23、中庸译文:人信任;得到朋友的信任有办法:不孝顺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顺父母有办法:自己不真诚就不能孝顺父母;使自己真诚有办法:不明白什么是善就不能够使自己真诚。

24、中庸译文:真诚是上天的原则,追求真诚是做人的原则。天生真诚的人,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自然而然地符合上天的原则,这样的人是圣人。努力做到真诚,就要选择美好的目标执著追求: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懂

25、中庸译文:得绝不罢休;要么不想,想了没有想通绝不罢休;要么不分辨,分辨了没有明确绝不罢休;要么不实行,实行了没有成效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聪明起来,虽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刚强起来。

出自《中庸》的成语摘录

日东月西

比喻远隔两地,不能相聚。

日居月诸

居:音“积”,语助词,同“乎”;诸:语助词。指光阴的流逝。

日积月累

一天一天地、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

日就月将

就:成就;将:进步。每天有成就,每月有进步。形容精进不止。也日积月累。

日升月恒

恒:音“更”,月上弦。如同太阳刚刚升起,月亮初上弦一般。比喻事物正当兴旺的时候。旧时常用作祝颂语。

日往月来

形容岁月流逝。

日削月割

每日每月割让土地。形容一味割地求和。

日削月朘

朘:缩小,减少。日日削减,月月缩小。形容逐渐缩小。也指时时受到搜刮。

日新月异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日省月试

省:检查;试:考核。每天检查,每月考核。形容经常查考。

日程月课

每日每月按一定的程序课试。形容因循守旧,无所创新。

日锻月炼

指长期下苦功磨练,以求达到精熟的地步。

日积月聚

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同“日积月累”。

日渐月染

濡:浸润。染:熏染。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同“日濡月染”。

日久月深

深:长久。指时间长久。

日来月往

形容岁月流逝。同“日往月来”。

日累月积

指长时间不断地积累。同“日积月累”。

日陵月替

指逐渐衰落、弛退。

日迈月征

日月不停地运转。比喻时间不断推移。

日濡月染

濡:浸润。染:熏染。天长日久地渐渐熏染。指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逐渐的变化。亦作“日渐月染”。

日省月课

形容经常查考。同“日省月试”。

日省月修

天天反省,月月修身。

日销月铄

一天天一月月地销熔、减损。

日新月盛

每天每月都有变化、增加。形容不断发展。

日新月著

日日更新,月月显著。形容蓬勃发展。

日异月更

日日不同,月月改变。形容变化快。

日异月殊

每天每月都有差异。形容变化大。

日异月新

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同“日新月异”。

日益月滋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日堙月塞

一天天堵塞,不通畅。

日引月长

指事物随时光流逝而日渐增长。

日增月盛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加、兴盛。

日增月益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

日征月迈

喻指时间不断推移。

日滋月益

一天天一月月地增添、加多。同“日益月滋”。

日朘月减

昂缩小,减少。形容逐渐缩小。也指时时受到搜刮。形容逐渐缩小。也指时时受到搜刮。同“日削月朘”。

日朘月削

朘:缩小,减少。形容逐渐缩小。也指时时受到搜刮。同“日削月朘”。

学庸论语的内容简介

改恶从善、半途而废、并行不悖、成己成物、登高自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困知勉行、其味无穷、拳拳服膺、人亡政息、人存政举、人一己百、设身处地、书同文,车同轨、同文共轨、送往迎来、天覆地载、肆无忌惮、我行我素、喜怒哀乐、行远自迩、隐恶扬善、至死不变、操斧伐柯、身体力行、至圣先师、至死不渝、祖述尧舜,***文武、略无忌惮、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试”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内容包括大学、中庸、论语。

“经典”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所载为常理常道,其价值历久而弥新,任何一个文化系统皆有其永恒不朽之经典作为源头活水。“经典”不仅构成民族之传统,而且提供给全人类以无限之启发。

十三岁以前是儿童记忆学习的黄金时期,也是儿童语言文字学习的最佳时期,更是儿童文化素养、高尚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

从小教导儿童读诵经典,不仅符合儿童学习的天性,而且自幼就开始接受五千年文化的熏陶,奠定一生优雅人格的基础。

读诵经典同时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古文和白话文水平,有助于对其它知识领域的领悟和旁通,促进各科学业的进步。

每天二三十分钟,学习真的很轻松。

记忆是一切学习的基层,关键是给儿童背什么?应该背一生可以受益的东西。现在“死背”多了,将来才能“活用”。

该记忆的时候给他记忆,不该理解的时候不要强求理解,这才是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则。不要错用教育原理而扭曲了人性,浪费儿童的好时光。

“经典”深奥难懂,那只是大人的理解,对儿童来说,背“经典”与背“广告词”一样简单,他没有难易之分。

“经典”,只要从头按照章节,一字一句读下去背起来便是。

“不求理解,只求熟读”,读多了,他就会背;会背了,便成为一生的智慧财富。

只要懂拼音,有热诚,就可以当老师。

“小朋友,跟我念”是教导孩子读诵经典的六字真言。

家长、老师的信心和督导是成败的关键。

教孩子读诵经典不止是孩子进步,老师和家长也跟着一起进步。

我们和小孩一起读,一样的方法,读多了自然会懂。 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⑵《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⑶《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散,财散***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灾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第一章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第二章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第三章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第四章

『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五章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第六章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

第七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左为扌右上为艹中为佳下为又]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八章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第九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第十章

『1』子路问强。

『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3』「寞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十一章

『1』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3』「君子依乎中庸。[辶豚]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第十二章

『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哉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

『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第十三章

『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3』「忠怒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忄造][忄造]尔。」

第十四章

『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2』素富贵,行乎富贵;数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八而不自得焉。

『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辛。

『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第十五章

『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

『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第十六章

『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左为扌右上为合下为廾],如此夫。」

第十七章

『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4』「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5』「故大德者必受命。」

第十八章

『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第十九章

『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2』「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3』「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4』「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达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5』「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6』「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礻帝]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第二十章

『1』哀公问政。

『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3』「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6』「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8』「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10』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12』「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13』「[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感。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体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14』「齐明盛服,非体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足合]。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17』「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1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2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十一章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第二十二章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第二十三章

其次致曲。曲能友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第二十四章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第二十五章

『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3』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第二十六章

『1』故至诚无息。

『2』不息则久,久则徵。

『3』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6』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拽氵旁],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10』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第二十七章

『1』大哉圣人之道!

『2』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3』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4』待其人而後行。

『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7』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第二十八章

『1』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字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3』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4』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5』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第二十九章

『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2』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3』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

『4』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感,知人也。

『5』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6』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於天下者也。

第三十章

『1』仲尼祖述尧舜,***文武。律天时,下袭水土。

『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第三十一章

『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

『2』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3』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4』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第三十二章

『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2』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3』[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第三十三章

『1』诗曰,「衣锦尚[纟回],」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门音]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於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3』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4』诗曰,「奏***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钅夫]钺。

『5』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6』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诗云,『德[车酋]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既廪的解释

没有以“试”开头的四字成语,有很多包括“试”字的成语,如以身试法、初试啼声、及锋一试、新硎初试、选歌试舞、及锋而试、日试万言、长材小试、以身试险、跃跃欲试、初试锋芒、日省月试、屡试不爽、持戈试马等。

一、以身试法

解释:身:亲身,亲自;试:尝试。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指明知故犯。

出自:东汉班固《汉书·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

白话文:“要明白自己的职责,不要试着亲身去做触犯法律的事。”

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二、初试啼声

拼音[ chū shì tí shēng ]

解释本指初生婴儿啼声宏大,将来一定不凡。后也比喻音乐会歌唱者初次登台。

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人俗云:‘初生牛犊不惧虎。’”

白话文:俗话说得好:初生牛犊不怕虎。

三、及锋一试

拼音[ jí fēng yī shì ]

解释及:趁着;锋:锋利。趁锋利的时候用它。比喻乘可行之机而行事。

出自现代曾朴《孽海花》第三回:“然科名是读书人的第二生命,一听见了开考的消息,不管多垒四部,总想及锋一试,雯青也是其中的一个。”

四、新硎初试

解释:硎:磨刀石;新硎:新磨出的刀刃。象新磨的刀那样锋利。比喻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五回:“这五百和尚,都是侠禅亲自教出来的,操练了几年,今日新硎初试,勇气百倍。”

白话文:“这五百和尚,都是侠禅亲自教出来的,操练了几年,今天刚参加工作就显露出出色的才干,勇气百倍。”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五、选歌试舞

解释:指放荡的生活方式。同“选色征歌”。

出自:宋·周密《露华·次张岫云韵》:“选歌试舞,连宵恋醉珍丛。”

白话文:“放荡的生活方式,连夜恋醉珍丛林。”

有关月亮的成语

既廪的解释

古代官府发给的给养。既,通“ 饩 ”。 《礼记·中庸》 :“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 郑玄 注:“既,读为饩。饩廪,稍食也。” 孔颖达 疏:“既廪谓饮食粮廪也。” 《孔子家语·哀公问政》 :“既廪称事,所以来百工也。”

词语分解

既的解释 既 ì 动作 已经 完了:既往不咎。既而。 已经:既成事实。既定。 常与“且”、“又”连用,表示 两者 并列:既快又好。 部首 :旡; 廪的解释 廪 ǐ 米仓,亦指储藏的米:仓廪。廪生(即“廪膳生员”, 中国 明、清两代称由府、州、县按时发给 银子 和补助 生活 的生员)。廪饩(旧指由官府供给的粮食)。 积聚,郁结:“廪于肠胃”。 部首:广;

冰壶秋月

bīng hú qiū yuè

〖解释〗冰壶:盛水的玉壶,比喻洁白。比喻洁白明净。多指人的品格。

〖出处〗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黑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二分明月

èr fēn míng yuè

〖解释〗古人认为天下明月共三分,扬州独占二分。原用于形容扬州繁华昌盛的景象。今用以比喻当地的月色格外明朗。

〖出处〗唐·徐凝《忆扬州》诗:“萧娘脸上难生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日月如梭——形容时光迅速过去。宋"赵德璘《侯鲭录》卷二:“织鸟,日也,往来如梭之织。”

2、日月逾迈——比喻时间的流逝。《尚书"秦誓》:“我心之忧,日月逾迈,若弗云来。”

3、日月合璧——指日月同升,出现在阴历的朔日(每月初一),在我国很少见。古人附会为国家的祥瑞。《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4、日月丽天——丽,指附着。太阳月亮依附于苍天。说明事物各有其生存的条件。《周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

5、日月入怀——比喻胸怀开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时人目夏侯太初(即夏侯玄)朗朗如日月之入怀。”

6、日月经天——像太阳月亮每天在天空运转。一般还接“江河行地”。形容行事光明磊落,操守永恒不变。《后汉书"桓潭冯衍传》:“其事昭昭,日月经天,江海带地,不足以比。”

7、日月交食——即日食和月食。又作“日月交蚀”。比喻相互作对、争斗。《元曲选"康进之〈李逵负荆〉二》:“俺两个半生来岂有些嫌隙,到今日却做了日月食。”

8、日月参辰——又作“参辰日月”。参辰是指参、商二星。二者此出彼没。比喻不和,作对。《元曲选"关汉卿〈救风尘〉二》:“他每一做一个水上浮沤,和爷娘结下不厮见的冤仇,恰便似日月参辰和卯酉,正中那男儿机縠。”又《元曲选"无名氏〈杀狗劝夫〉三》:“大嫂,我与兄弟似参辰日月,将他不是打,便是骂,不得得了我一口儿好气。”

第二类是“日X月X”

9、日陵月替——陵替,是特指纪纲废弛,上下失序,泛指衰落。唐"吴兢《贞观政要》:“日陵月替,以至危亡。”

10、日削月割——天天月月都要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指国家不惜割地求和,委曲求全。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11、日积月累——又作“日累月积”。形容一天一天,一月一月地不断积累。《资治通鉴"唐纪"文宗开成五年》:“小过皆含容不言,日累月积,以至祸败。”

12、日升月恒——像太阳刚刚升起,像月亮逐渐圆满。比喻正当兴旺时期。《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13、日改月化——比喻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庄子"田子方》:“一晦一明,日改月化。”

14、日新月异——天天更新,月月变化,形容发展迅速,进步很快。

15、日东月西——太阳在东边,月亮在西边。比喻遥遥相望,永远不能走到一起。《乐府诗集"蔡琰〈胡笳十八拍〉》:“十六拍兮思悠悠,我与儿女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

16、日省月试——又作“日省月课”。省:检查。试,试验。形容要使才能适合其职务,就要经常进行能力的考查。《礼记"中庸》:“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魏书"李彪传》:“日省月课,实劳神虑。”

17、日削月朘——朘(juan),缩,减少。一天比一天小,一月比一月少。形容人民受到盘剥,越来越穷困。《汉书"董仲舒传》:“民日削月朘,浸以大穷。”(浸,渐渐。)

第三类是:“X日X月”和“X年X月”

18、不日不月——不知道哪天哪月。形容没有期限,也指不择时日。《诗经"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19、经年累月——又作积年累月,长年累月,成年累月。形容时间久长。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二十二回:“平白的没事还在这里成年累月地闲住着。”另有“穷年累月”,形容用了很长的时间。同“穷年累世”,《荀子"荣辱》:“人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足,是人之情也。”

第四类是:“XXX月”

20、二分明月——三分明月占了二分。古代文人用以借代当年繁华的扬州。《全唐诗"徐凝,忆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21、清风明月——比喻清闲。宋"欧阳修《会老堂致语》:“金马玉堂三学士,清风明月两闲人。”

22、峥嵘岁月——引申为不平常、不平凡。形容不平凡的岁月。

23、蹉跎岁月——形容虚度光阴。《晋书"周处传》:“欲自修而年已蹉跎。”唐"李颀《送魏万之京》诗:“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24、风花雪月——泛指四时景色。宋"邵雍《伊川击壤集"序》:“虽死生荣辱,转战于前,曾未入于胸中,则何异四时风花雪月一过乎眼也?”多指空泛的写景言情的诗文题材。清"蠿勺居士《昕夕闲谈"小叙》:“使徒作风花雪月之词,记儿女缠绵之事,则未免近于导*,其蔽一也。”也用指男女之间的爱情。元"乔吉《金钱记》第三折:“卓文君,秦弄玉……本是些风花雪月,都做了笞杖徒流。”有时候也指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荒*无生活。《水浒传》第二回:“(高俅)每日三瓦两舍,风花雪月。”

25、海底捞月——又作“月中捞月”。到海里去捞月亮。比喻白费力气,而目的不能达到。也有用“水中捉月”的。宋"黄庭坚《山谷集"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26、晓风残月——天明时的风和月亮,用以表示惜别的感情。宋"杜常《华清宫》诗云:“行尽江南数千里,晓风残月入华清。”又,宋"柳永《雨霖铃》词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7、吴牛喘月——吴牛,指江南的水牛。江南炎热时间长,水牛怕热,见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喘起气来。比喻疑心而害怕。唐"李白《丁督护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

28、停云落月——表示对亲友的思念。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唐"杜甫《梦李白》诗云:“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29、烘云托月——烘:渲染。原指作画时,渲染云彩来衬托月亮。后用于比喻在文学艺术上不从正面描绘,而从旁衬托出主要事物的一种手法。

30、嘲风咏月——又作“吟风弄月”。形容那些写风云月露等景色而思想内容贫乏的作品。宋"曾慥《类说》引胡讷《见闻录》:“太宗幸翰苑,阅群书。……太宗见江南臣在上而故主(指后主李煜)在下位,侍臣曰:‘不能修霸业,但嘲风咏月,今日宜矣。’”。

31、光风霁月——光风,晴朗时的和风,霁月,雨过天晴后的明月。比喻人物胸襟开朗,心地坦率或政治清明。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春陵周茂叔(即周敦颐),人品甚高,胸口洒落如光风霁月。”

32、冰壶秋月——冰壶里的秋月。比喻莹彻无瑕。常用于赞美人的品格高洁。宋"苏轼《赠潘谷》诗:“布衫漆黒手如龟,未害冰壶贮秋月。”

33、披星戴月——身披着星星,头戴着月亮。形容昼夜赶路,旅途劳累。

34、荒时暴月——荒,指五谷不收。暴,凶。指荒年或青黄不接的时候。

35、止谈风月——止,停止、禁止。不要谈论不宜谈论的事。多指统治下,为避免遭受迫害,莫谈国是。《梁书"徐勉传》:“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

第五类:“月XXX”

36、月缺花残——比喻美女死去或美好的事物遭到摧残。唐"温庭筠诗《和友人伤歌姬》:“月缺花残莫怆然,花须终发月终圆。”

37、月下老人——旧指主管婚姻的神为“月老”,今多用作媒人的代称。唐"李复言《续幽怪录》记载,唐朝的韦固年轻时夜晚路过宋城,见一个老人在月光下靠着背袋而坐,手里在翻一本书。韦固问他是什么书。他说是天下人的姻缘簿。又问背袋里装着什么,他说是赤绳,专门拴系夫妇两人的脚的。明"张四维《双烈记***"就婚》:“岂不闻月下老人之事乎?千里姻缘着线牵。”《红楼梦》第五十七回:“若是月下老人不用红线拴的,再不能到一处。”

第六类:“X月XX”

38、闭月羞花——使月亮躲藏,使花羞愧。形容女子容貌美丽。元"王子一《误入桃源》第四折:“引动这撩云拨雨云心,想起那闭月羞花貌,撇的似绕朱门燕子寻巢。”

39、镂月裁云——比喻手艺精巧。唐"李义府《堂堂词》:“镂月为歌扇,裁云作舞衣。”宋"李觏《和慎使君出城见梅花》诗:“化工呈巧毕寻常,镂月裁云费刃芒。”

40、花朝月夕——又作“花朝月夜”。指良辰美景。《旧唐书"罗弘信传附罗威》:“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

第七类:月在第三个字,“XX月X”

41、花容月貌——形容女子的美貌。

42、汝南月旦——月旦,指农历每月初一。汝南的许劭等人每月都要评论人物。后用“汝南月旦”借代品评人物。《后汉书"许劭传》:“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也。……初,劭与靖(堂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43、花好月圆——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新婚美满。《唐宋诸贤绝妙好词选"晁次膺(端礼)"别恨》:“莫思身外,且斗尊前,愿长好,人长健,月常圆。”

第八类:多字成语

44、三月不知肉味——家里穷得已经几个月没有肉吃,形容穷困。

45、百星不如一月——比喻事物的优劣在于质量而不在于数量。《淮南子"说林训》:“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牗之开,不如一户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