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大德讲经说法全集,高僧大德讲经说法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7-02 0
  1. 有关如何辩论的重要开示
  2. 九座寺的文化源头
  3. 唐僧幼时到成年遭受到什么灾难?
  4. 佛教里法布施会得到财富吗?
  5. 命运完全是因果决定的吗?还是大部分是因果决定的,有没有不是因果决定的,比如遇好事不是自己行善,遭遇

楼上的根本不懂佛法,首先奉行素食主义甚至终生吃素的人太多啦,他们谁烧出舍利了?其次,如果说是结石,你可以去问问患有结石的人,身上一个小小的一厘米左右的石头就让他痛苦的不行,可是有舍利的高僧大德们,舍利多的很,如果按常人来说,应该病在床上根本动不了,但是实际情况是这些高僧大德每天讲经说法,弘法利生,根本没有病态,这和结石是一回事么?还有什么高僧火化,普通僧人不火花,比丘尼不火化,道听途说.

舍利子的各种现象都表明不可能是结石,学医的应该明白结石的外观以及物理性能.结实主要成分是钙质或金属盐沉积,形态和水垢相似,也很易碎,这些东西在高温下都会变成粉末状的的氧化物. 结石病人数以千万,但只有修行者才会有舍利子. 大德的舌头,心,等没有骨质的软组织也可火化不坏形成舍利子.连念佛鹦鹉的舌头也能成舍利. 何况体内结石数量及少,否则会危及生命,但是大德有时候出现舍利子的数量非常惊人,而且色彩和形态各异.并不是常年吃斋和尚才会有.仅仅皈依一年的在家居士,往生焚化后遗骨上也出现了舍利子,而普通素食者并没有舍利出现。

楼主,不是只有比丘师父(男众出家人)才有舍利,比丘尼(女众出家人)有舍利的太多了,不仅是出家人才有,在家修行的无论男众女众,有的时候也会有,我在南京读书的时候,南大一位教授的母亲,念佛三年,火化后也烧出舍利,而且是佛像的样子,现在还在他家里供奉着.

高僧大德讲经说法全集,高僧大德讲经说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建议楼主和楼上的看看这本书自然会明白什么是舍利了,合十祝愿吉祥,阿弥陀佛.

有关如何辩论的重要开示

接上:

不听良言 吃亏眼前

吕光灭了龟兹国,把鸠摩罗什法师就给抢来了!

那个吕光嘛!还看不起出家人,他心裏想:「我们这个皇帝呀!真是没有知识!这麼劳师动众,耗费国帑,抢来这麼一个穷和尚干什麼?智人有什麼了不起?他也是有鼻子,有眼睛,有嘴巴,和我们一样要吃饭。」心裏不佩服;吕光总是不佩服这个鸠摩罗什法师,觉得他没有什麼了不起。不佩服呀,一路上就有一些个问题发生,这些个细节,大约历史也不记载。

可是,走到半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间就在那儿扎营下寨。那是在一个山谷裏边,地势非常洼下。罗什法师因为有他心通,知道这天晚间会有大水来,就对吕光说:「这地方很危险!不要在这地方扎营!如果大水来了,甚至於都可以把我们全军淹死!」吕光根本就对罗什法师不生信仰,他不相信,就说:「你懂什麼!你出家人只懂得讲经说法,你懂得什麼排兵布阵!你不要管!淹死?怎麼就会淹死呢?」也就不接受他的建议。

这天晚间,到半夜的时候,说巧不巧?嗐!果然山就啸了!山啸就是山洪,山洪暴发,从山裏流出水来;这水不知多大,把吕光的军队淹死了五、六千人。他带著七万人马到龟兹国作战,大概死了几千,回来,在这裏又淹死了一部份。

由此之后,吕光才知道鸠摩罗什法师是有一点来历的,是有神通的,是个不可思议的人;以后不敢那麼轻慢,也就很相信鸠摩罗什法师了。

不可思议 神通境界

那麼再往前走,走了一段时间,到了凉州,就是现在新疆燕安一带。在这个时候,吕光就听说长安发生了***,苻坚被姚苌给杀了;姚苌取而代之,做了秦的皇帝,因为他姓姚,所以就叫「姚秦」。「姚秦」和「嬴秦」、「苻秦」是不同的——秦始皇那时候叫嬴秦,苻坚的时候是叫苻秦。

吕光一听说国内***了,姚苌做了皇帝;这个时候,他也不回去了,就在凉州这地方,在这半路那儿独立了,就称起皇帝来,国号凉,这就是所谓的「西凉」。

鸠摩罗什法师在凉州这地方的时候,吕光有一位最宠信的臣,叫张知。张知生病的时候,就来了一个婆罗门教的骗子;怎麼骗呢?他说他能治好张知的病。於是吕光就给了他很多钱,叫他治病。

鸠摩罗什法师知道这人是个骗子,就对吕光讲:「你就用了多少钱,也治不好张知的病。我可以用一种玩耍的性质,来证明他这个病不会好。我现在用五色线,把它烧成灰,放到水裏,如果这条线的灰,还能恢复成五色线的形状,那麼张知的病就不会好;如果这个灰放在水裏,不能恢复成五色线,那他的病就会好。你如果不信,我们就试验试验!」於是就用五色线烧成灰,放在水碗裏,果然灰就浮起来,又变为五色线。

在这个情形之下,吕光还是给张知治病,但是始终也没有治好;没有好久,张知就死了。吕光虽然用了很多钱,也没有一点益处。

这是鸠摩罗什法师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神通妙用,不是一般人所可知道的。

鸠摩罗什法师种种的经历和神通妙用,说起来很多,我们先知道个大概,慢慢研究佛法的时候,就会完全都明白了。

什师东来 过程曲折

等到姚苌做了几年皇帝,死了,他的儿子姚兴继位。姚兴知道以前苻坚派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这件事,於是就向吕光要鸠摩罗什法师,吕光不给;吕光死了,儿子吕隆继位做皇帝,姚兴又向吕隆要鸠摩罗什法师,吕隆还是不给,姚兴就发兵去征吕隆。一作战,吕隆战败了;姚兴这才把鸠摩罗什法师请到长安来,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翻译经典的工作是很艰钜的。

为什麼吕光去抢鸠摩罗什法师?为什麼姚兴又派兵去接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当时鸠摩罗什法师德高望重,一般人都崇拜他、相信他,所以姚兴把他抢到中国来,才翻译很多的经典。这就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的因缘。

吃得了针 结得了婚

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姚兴就想:「鸠摩罗什法师智慧太大了,没有人可比的。如果这样有智慧的人,不留下一个后人,这实在是太可惜了。」於是就强迫鸠摩罗什法师结婚,赐两名宫裏头的美人,给鸠摩罗什法师做太太;他的目的就是要鸠摩罗什法师生出一个有智慧的儿子,好继续他这种的学问。鸠摩罗什法师因为在皇帝的势力压迫之下,没有法子推辞,也就接受了。

可是,接受这个条件之后怎麼样呢?因为鸠摩罗什法师对中文不太清楚,但是他对梵文很精通,所以当时就有八百多个出家人,聚会在一起,帮著鸠摩罗什法师从事翻译经典。鸠摩罗什法师主张出家人没有太太,那麼现在他自己有了太太;在这个时候,这八百多个出家人,他们不知道这是环境的压迫,他不得已,所以就不佩服鸠摩罗什法师;於是这一些个法师就很不服气,很生气说:「哼!你看!你教我们不接近女人,教我们没有太太!你现在这样子!你尽讲,你尽骗我们!」

鸠摩罗什法师在一早过堂——出家人吃饭叫过堂,过斋堂吃饭的时候,每一个法师面前没有旁的东西吃,只有一包用纸包著的缝衣针,被放在每个人的面前;做什麼呢?鸠摩罗什法师就对大家讲:「今天我们没有饭吃,就吃这个针!」这麼一讲,你说怎麼样呢?这一些个和尚,你看看我,也不敢吃;他看看你,也不敢吃。你望我,我望你,没有一个人敢吃这个针:「怎麼吃针呢?他真是胡闹!真是发狂发颠了!怎麼叫我吃针呢?」有一些更发脾气了:「这针怎麼能吃呀?你叫我们吃针?你先吃看看!」

鸠摩罗什法师说:「哦!你们不能吃啊?好!拿来我吃!」把这八百多和尚的八百多包针,都拿到他面前;他打开了纸包,就像吃面那样子,把这八百多包针都吃了。这一些和尚:「咦!他在做什麼?他是不是会变戏法?这针真能吃吗……?」

针吃完了,鸠摩罗什法师就对他们说:「你们各位都不能吃针吗?现在我告诉你们各位:『吃得针,结得婚;若吃不得针,就不能结婚。』谁要结婚,那就得先吃一包针!」这八百多个法师一看,喔!自己没有这麼大的道业,都是不可以的。於是对鸠摩罗什法师也不敢轻看了,也不敢再不佩服了!

鸠摩罗什法师下了座,回到自己的房裏,有两个侍者跟著他;鸠摩罗什法师对他们说:「你们帮我做一点工。」这两个侍者说:「做什麼工?」「你们把我这针都给***!」在毛孔裏头,针针往外出,又都出来了,啊!就像变戏法、做魔术或幻术似的。

在中国的历史上,鸠摩罗什法师有两个儿子;可是他的神通妙用,是不可思议的。我们不能因为他有儿子和有太太,就来看轻鸠摩罗什法师;鸠摩罗什法师真是菩萨示现的。

传译正确 舌根不坏

因为,当时有八百多位出家人,聚会在逍遥园,跟著鸠摩罗什法师一起翻译经典;所以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非常正确的。怎麼知道他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呢?

鸠摩罗什法师一生,翻译的经典,有三百卷。他圆寂的时候,对大家讲:「我这一生翻译了很多经典,我自己也不知道正确不正确?有没有错误?不过我现在给你们一个证明:如果我翻译的经典都是对的,没有错误,我死之后,用火焚化,我的舌头不会被火烧化;如果翻译得不对,经典翻译错了,那麼我的舌头就会烧化了。」

等到鸠摩罗什法师圆寂荼毘的时候——就是用火来焚化,这个舌头果然一点也没有烧坏,完完整整的,没有被火烧化。由这一点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都是正确的,没有错误的地方。

又有一个证明,在中国唐朝的时候,终南山有位道宣律师,是专门修持戒律的;因为他持戒精进,感应了天人给他送饭,他所吃的饭是天上的人给他送饭吃。有一天,道宣律师因为年老,走路就跌倒了,北方多闻天王的儿子,就来把他扶住了。他一看,是天人来护持他,就问:「为什麼世间人都欢喜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那是什麼道理呢?」

天人就对道宣律师说:「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过去七佛所说的经典都由他来翻译——因为他生生世世都发愿:『有佛出世,我就要来翻译经典!』从过去七佛到现在,都是他翻译经典;也因为这样,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一点错误都没有。」

过去七佛是哪七位呢?第一位是毗婆尸佛,第二是尸弃佛,第三毗舍浮佛,第四是拘留孙佛,第五拘那含牟尼佛,第六是迦叶佛,第七就是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

由这一点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是特别正确。

继承志愿 翻译佛经

因为这个,所以我们现在能得到明白经典,讲这个经典,听这个经典,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如果他不翻译过来,我们就不容易闻到佛法;所以我们都要对鸠摩罗法师存一种感恩报德的心。怎麼样感恩?怎麼样报德?我们就要发愿,也要弘扬佛法,也要想法子把经典多翻译一点,这就是继承鸠摩罗法师的志愿去做。

怎麼样翻译呢?佛说的经典,鸠摩罗法师所翻译的,和佛的意思一点都不差的;所以啊!我们现在翻译经典,一定要合佛意,合法意,合僧意,不能用我们个人的知见来翻译经典。

为什麼要把翻译的人放在经的前边?因为如果不是鸠摩罗什法师到中国来提倡翻译经典,经典就不会这麼快传到中国;为纪念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所以就把他的名字记载到经的前面。一方面是纪念他的德行,一方面是要鸠摩罗什法师负起这个责任,有什麼错的地方,翻译不对了,因果在他的身上。有这种种的意思,所以把鸠摩罗什法师的名字记到经的前面,作为后人一种的永远的纪念,永远不忘鸠摩罗什法师的功德。

恩播法界 大教流通

过去七佛译经师 颖悟绝伦善知识

日记三万六千句 月印八百七俱胝

畅显神源符圣意 挥发幽致契***

恩播法界泽后世 大教流通永护持

「过去七佛译经师」:鸠摩罗什法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是过去七佛都是由他来翻译经典。「颖悟绝伦善知识」:他这种聪明智慧呀!一般的人都比不了他;他真是一个善知识。

「日记三万六千句」:他一天记三万六千句。「月印八百七俱胝」:印,是印可、印证。因为他当时翻译经典,有很多人在那儿翻译的时候,都要经过他的印证,他给证明过这个是对,是不错的;也就是初译、修正、润色、证明,他丝毫不马虎,一定很慎重地审查,一字也不放过去。所以就有个印,就像盖上一个印似的,不是***的啦!八百,就是大家翻译的经典很多,很多的语句,他都给印证。七俱胝,是个大数目,就是那麼多。

「畅显神源符圣意」:畅是畅通,显是显明,畅通而显明;把佛法这个不可思议的源流都形容出来了,都表露出来了。符圣意,符是符合,圣是佛的意思,符合佛的意思;佛说这个经典,他所翻译的,和佛的意思一点都不差的。所以,我们现在翻译经典,一定要合佛意,合法意,合僧意,不能用我们个人的知见来翻译经典。「挥发幽致契***」:挥发也就是发挥,发挥那最精奥的、最看不见的那种道理;人不能懂的那种道理,他都给发挥出来了。契是契合,也就是符合;***就是玄妙裏边的那个意思,真是其味无穷。

「恩播法界泽后世」:法界是无边的,他对我们佛***的恩,也是无边的;他的功德,真是对后世的佛***是特别的深厚,报答不完的。「大教流通永护持」:大教也就是佛教,佛教能以流通到各国去,这都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这种力量所成就的,也就是他的功德庄严所成就的。

九座寺的文化源头

2、不清净地讨论问题容易引起自己和别人烦恼,辩论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说过分的话;

3、佛***应该是世间的表率,不该让不是佛***的人来了一看,佛***就是这样天天互相争斗。对佛教造成不好的影响。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 第一:探讨或辩论佛法时,最重要的是发心清净。

探讨或辩论佛法,目的是为了澄清我们对佛法错误含混的认识,以便更好地修行。所以在探讨或辩论时,在自己的心中不应搀杂了贪、嗔、痴等烦恼的动机。 第二:双方的言论应节制如法,语言要文雅。

在讨论过程中,不应有讽刺、挖苦、诽谤等言语出现,而要使用尊重、礼貌的语言。 第三:内容上不要对密法等甚深法义过深的探讨。

探讨或辩论佛法时,要以共同的基础为主,应主要讨论有关因果观、出离心、菩提心等问题。网络上不应该探讨甚深密法的见解。普通修学者是不可以随意探讨密法的,较密较深的问题也不宜在网络上讨论!对于这些甚深的法义,只有依止具德善知识,次第闻思、修证才能逐渐明白。且讨论时,一定要依据佛教的经典和论典,一定要有教证和理证。否则,若只是信口雌黄,一切立论便没有了成立的基础,一切讨论也会因此没有了意义。 索达吉堪布开示: 佛***在现实和网络上应发挥的社会作用 环顾我们周围的生存现实,世间凡夫的愚痴可谓比比皆是。那么佛***的净化人心、净化社会的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 现在只要你打开电脑上网浏览一番就会发现,网上每天都集聚着一群皈依或未曾皈依过三宝的人在那儿吵得不可开交。没有任何正知正见指导下的“辩论”,发展到后来往往演变成互相之间的谩骂、人身攻击,这样的论争除了使相续不成熟之人造作恶业,广积恶因以外,对自他、对社会又会有何帮助、教益?已然处在一个佛法衰微的时代,再要你打我闹、互争风头,岂不有些太没意义、太过无聊? 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传授

索达吉堪布 口译 智悲精滴:四、审慎辩论 作为密乘***,还要特别加以注意的是,不论我们修学内道的哪一个宗派,都应当坚持不懈、不改初衷。例如我们现在修学宁玛巴教法,这表明自己与宁玛巴具有殊胜的因缘,或许多生累劫均是此宗***,所以不可轻易放弃。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虽然主要修持本派教法(即宁玛巴),但对其他教派也应平等对待,并且尽己所能去加以了解。例如对噶举派的塔波仁波切、噶玛巴等大成就者所作的教言,也要学习参考,万万不可随意诽谤。如果在没有理解他宗观点的前提下,就随意批驳和指责,所造的罪业将是不可思议。对此,我本人也十分担忧。大家知道,我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一般情况而言,众生往生净土存在两大障碍:其一是五无间罪,其二是舍法罪。第一条我坚信自己不曾违犯,但有时我却会担心自己会不会违越第二条。因为在护持自宗观点的同时,言辞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诽谤他宗的过失。因而为往生极乐世界,我必须经常猛烈忏悔。这方面,大家也应该小心谨慎,尤其在辩论的时候更要注意,因为一个人在辩论的过程中往往容易情绪激动,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便开始指责他人,甚或意气用事。即便心境平和之时也容易言辞欠妥,冲撞对方。这种事情一旦发生,一定要加以忏悔,并且发愿要坚决杜绝此类情况再次发生。当然,如果在没有生起嗔恨心、也不以恶念诽谤他宗的情况下,就某些观点与人辩论,则具有很大功德,因为讲(讲经说法)、辩(辩论)、著(著述造论)本来就是智者的三大事业。现在,有一部分人并不赞同僧人们的辩论风气。其实持这种观点的人,并不理解辩论的目的和重要性。麦彭仁波切在赞扬宁玛派的愿词中曾经指出,我们宁玛巴辩论的传统异常殊胜,所以修学宁玛教法必须学习自宗的辩论风格以及造论方法。麦彭仁波切同时指出,只会增长分别心与妄念的争论则毫无意义。但就显宗与密宗的某些相关问题,以了义与不了义的观点进行分析辨别,则十分必要。对于这一点,每一位修学佛法的人都应当深刻理解。 其实,辩论的传统也并非宁玛派所独有。根据《俱舍论》的论述,心所法被划分为五十一种,受与想是其中的两大类。受的对境是痛苦与欢乐,即是心识于外界色法的种种感应。世间的在家人即常常沉湎于对受欲的追逐之中。而想的对境则是宇宙间的一切万法,故而出家人经常针对有关人生根本的诸多问题,进行研究和思考,进而就思维结果之异同,于内道间进行交流和探讨。例如对于心识的常有与否等诸问题,进行的辩论极为频繁。再比如就声闻是否已圆满证悟法无我这个问题,宁玛派与格鲁派之间的辩论也可谓旷日持久。后者坚信声闻罗汉已经圆证,前者则认为尚未圆证。由此可见,无论内道与内道之间,还是内道与外道之间,就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辩论,是无法避免的。 实际上,辩论也是维护和弘扬佛法所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麦彭仁波切本人也非常擅长辩论,他曾经在石渠县依止格鲁派舍西拉龙寺的舍西格西为上师,学习因明,最后舍西格西却无法辩赢他。无垢光尊者和噶玛乔美仁波切也经常参加辩论***,为了清净自己的罪障,噶玛乔美仁波切甚至在手脚剧痛的情况下仍不停止辩经。而无垢光尊者与对手的辩论,则又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辩论的反面典型:当不少出家人在无法辩过尊者时,他们居然抄起木棒就来攻击尊者,这哪里还谈得上是增进闻思的辩论呀!此外,印度的南桌儿寺和白玉的达塘寺至今还保持着辩论的传统,其他一些小寺院则因不具备这种条件而不得不放弃。我们学院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这种规模,也同保持辩论的传统具有很大关系。当初,在学院准备开设辩论课的时候,我曾在梦中见到了托嘎如意宝,对此问题,他老人家为我进行了特殊开许,此后课程开展得果然非常顺利。如今回想起来,***如当初没有开设辩论课程的话,内道的其他一些宗派,或许会因误认为我们不精通经论而轻视我们。正是通过辩论这种方式,学院中的某些堪布们才会以广博的学识名扬世界,令人不敢小视。现在,很多具有智慧的人都知道我们学院的辩论水平非同一般,因而不敢轻易前来挑战。因此,我希望本院的僧众们能在这方面多加锻炼,经常参加辩论会,即使大堪布们也不例外,大家共同努力把辩经这种优良传统健康地维系下去。在这里,我还要借助法称、陈那二位论师的事迹,来进一步说明辩论的重要性。法称论师与陈那论师都是真正的大成就者,陈那论师是因明的倡导者,法称论师则是因明的弘扬者。当初在陈那论师造《因明论》的时候,他才刚刚写下对释迦牟尼佛的顶礼句,大地便开始震动,彩虹也突现于虚空。除此之外,当时还出现了众多瑞相。他们二位论师都非常擅长辩论,在他们二位住世时,印度外道极为兴盛,毁坏了许多佛教道场。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为了护持佛法挺身而出,同外道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并最终取得了所有大小辩论的胜利。在那个年代,几乎完全是依赖他们的辩论才能,才最终得以降服外道,从而在生死关头拯救了佛法,保障了佛教在印度的继续传播。因此,法称论师和陈那论师才被尊列为我们南瞻部洲的二圣六庄严之一。由此可见,辩论对于佛法的弘扬是多么重要。 但是,如果有人在辩论的过程中生起了忌恨与傲慢心,那这种辩论最终就会背离它的初始目的,从而使辩论失去它的积极意义,尤其当辩论对手是金刚道友的时候。如果发生了这种状况,我们就应立即中止辩论,否则,这种辩论非但没有任何功德,反而会产生极大过失。麦彭仁波切曾经指出:“凡夫的辩论犹如回音一般空洞。”由此可见,智慧愚钝者在尚未理解佛法真正道理的情况下,以贪执之心赞叹自宗、贬低他宗,其行为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我们在看格鲁派平日的辩论时,便经常会遇到类似情况:有的人明明已经失败了,却还要强词夺理、胡说八道。还有些人认为自己智慧超群、见解过人,因此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也不管从事任何事情,都坚持说自己永远正确,就算他人已经将所有的正确道理和盘托出,他也依然不愿接受。这种人真是刚愎自用、顽固透顶,他们的我执大大超过了常人。一个品格正直的人,往往会把辩论过程中的失败看成是正常现象,不仅不会大惊小怪或为之沮丧,相反,还要从中汲取许多经验教训,以便增长个人智慧和辩论才能,好使自己的修行不断增上。而那些在辩论过程中,观点既站不住脚、语言又自相矛盾,明明知道已经无法挽回局面,却仍然要绞尽脑汁为自己竭力辩护之人,却总是迟迟不肯承认自己的失败。他们表面上看来天资聪慧、能言善辩,实际上却是愚蠢之极,即便是旁观者也能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这种人争强好胜、虚荣骄蛮,其性格上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长此以往,他们的智慧将很难得到提高,其他方面的才能也不会有什么进步。 谈到这里,我又想起这样一个公案:当年,萨迦班智达曾经在尼泊尔同外道进行辩论,但出师不利,在辩论之初他接连失败,眼看就要彻底无望了。这时,对手中有一人以为此刻的萨迦班智达定会悲伤莫名、痛苦绝望,便抱着幸灾乐祸的心情特意前往窥探。哪知他看到的竟是萨迦班智达身边的文殊圣像正心口发光、光明赫赫地加持尊者,这个外道便马上对其生起不共的信心。当时,文殊菩萨对萨迦班智达开示道:“昨天你将我观想在你前方的虚空中,明天再次辩论时,你应将我观想在你的头顶上方或右侧肩头,如此则必胜无疑。”第二天,萨迦班智达依教奉行,果然力挽狂澜,转败为胜。他的对手在见到了自己的失败后,就将头发拢于脑后,然后张开双臂飞至空中,妄图以显示神变来令尊者折服。看到这一情形,与萨迦班智达同行的一位宁玛巴瑜伽士便以手中的金刚橛指向外道落在地面的身影,外道的身体马上就应声落地。但遭到彻底失败的外道并非心服口服,他又对萨迦班智达说道:本来我的辩才超胜于你,怎奈你肩膀上有一个红**的人手举宝剑,非常厉害,才令我无法取胜;按理我的修证也比你精深,之所以从空中掉落,完全是因为你身边的瑜伽士,实则并非你的能力高超等等等等。不过,无论如何狡辩,这位外道也掩饰不了失败的事实。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文殊像和金刚橛辗转流传,如今都为我所拥有,金刚橛是由智悲光尊者传至菩提金刚,再传至多拉晋美三藏,最后由晋美丹毕宁玛传到我手中;至于文殊菩萨的圣像,则是由当年一位名叫加瓦宁玛的藏族学者设法找到的。今天谈及这些历史,并非有意耸人听闻,夸大其词。只是希望大家记住一点,那就是今后无论在进行或接受灌顶,还是行持密宗的其他事业时,我们都应将本尊观在头顶或右肩上,在与他人辩论乃至做降伏仪轨时当然也不例外。 堪布索达吉:密宗断惑论 …… 行文之前,首先有必要来认识一下对佛法轻易评论甚至诽谤的过失。佛法是佛陀从大觉智海中流露出来的度人方便,是芸芸众生离苦得乐的唯一津梁,佛陀甚至把佛法比喻成诸佛的“法身舍利”,来显示其重要。不管我们是出于有心还是无意,如果对佛法说上一些与其相违的话语,无疑将断送自他的慧命,障碍解脱,,其果报至为严重。

我们知道,六道轮回是佛为我们揭示的,因果缘起也是佛开示给我们的,在这轮回苦海的对面,有究竟安乐的涅槃彼岸也是佛给我们指明的。出家修道、守持戒律同样也是佛赐予我们的教诲。我们在学佛之前,对这些却完全是一无所知。佛所说的种种法门,凡夫以分别心根本无法揣度衡量,即便是十地菩萨也无法完全测度佛的密意。因此,我们又怎么可以用自己庸俗的分别心,去对远在我们认知能力以外的佛经论典说三道四呢?即使诸大班智达与诸大尊者著书立说、讲经说法也必遵循严格的规范。比如,以前印度那烂陀寺等有一明确的规定,只有经所有大班智达同意后,才能著书造论,以此来确保所造论典与佛法不相违背。而且,即使地上诸大菩萨也须借佛力说法,而无完全凭自己说法的能力。历史上龙树菩萨等亲得佛的授记,显现了甚深的证悟、无碍的神通与辩才,也是依靠圣教正理而宏扬教法。藏地直到如今仍然保持着这一良好传统,凡堪布们***时要陈述一个观点,必定引用经论作为依据。而没有传承,没有圣教依据的论点根本不可能受到大众许可,因此也确保了藏地佛法的纯正性。 法王如意宝:窍决宝藏海

…… 不管修学任何一个宗派,自己宗派的观点必须精通。我们在坐的大多数人,全部是佛陀和宁玛巴的后学***,因此我们一定要掌握见修行果的关键密要,此外,就没有必要破斥嘎登派、萨迦派和世间各宗派的观点,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不破斥其它的宗派,也不要诽谤他人,如果恒时默默地修持自心,最终就会战胜一切外魔。

……对得地菩萨所造的论典有没有争议呢?当然也不乏辩论,如宗喀巴***、米拉日巴尊者以及还有觉囊派、萨迦派等许多登地以上的高僧大德所著的论典都存在争议,这在末法时代的今天还是有辩论的。但我认为,作为一个普通凡夫人是没有与圣者菩萨进行辩论的资格,否则就犹如乌鸦想伪装大鹏鸟。如果真的想去与米拉日巴尊者等圣者教言进行辩论,也根本不可能获胜,这简直是痴心妄想。

……同样,龙猛菩萨等很多得地的菩萨都要依靠佛的教证,可是当今末法时代一些薄地凡夫在稍微知道一些佛理时,就自以为是,眼高过顶,然后轻易地对前辈高僧大德的观点提出质疑,这种愚痴的做法确实是很可怜。对于前辈高僧大德的教言,我们作为后人为了使自己的智慧得到有益的增上,是可以进行详细的分析观察和学习研究,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凡夫妄图否定前辈高僧大德的观点,简直是异想天开。 以前,不管是萨迦派还是嘎登派或宁玛派的高僧大德,他们都是初地以上、功德巍巍的高僧大德,他们互相之间作一些有意义辩论,甚至作了针锋相对的辩驳,这在圣者之间确是如理如法,其有甚深的密意,这对众生具有深远意义,但是我们作为凡夫就不能以那种方式随便否定前辈高僧大德的观点。

……法王如意宝教诲: 净观他宗专修自宗 一、首先应当具有辨别是法非法、了不了义的抉择智慧

二、了知谤法舍法的过患

三、以正知正念防止谤法罪业的产生

四、了知诽谤持法大德之过患

五、以正确的态度看待不同的佛法 颂曰:

切莫偏袒执著各宗派,造下毁坏自他舍法业。

修持有缘本尊之法门,净观一切他宗我心语。 善缘的***们,你们切莫以偏袒心狭隘地分别自他,执著自己的宗派,这样很容易造下毁坏自他的舍法大恶业,但愿你们一心修持与自己有缘的本尊法门,同时以清净心观—切他宗法门,请谨记老父我的这句忠言心语! 随着五浊洪流的日益汹涌,众生福报的日益衰减,在这个世界,能明辨善恶、是非、了不了义的大德智者已寥若晨星,邪魔外道世智辩聪者纷然出世,于是乎邪说横行、黑自颠倒。如斯之徒,将法说为非法,非法说为法,正法甚为模糊,而无知愚夫竞相追逐大兴谤业,真可谓是群魔乱舞!再看佛教内部,忠实的佛***中亦多缺乏闻思智慧,不明佛陀教法的了不了义及祖师大德应机建立不同宗派的密意,更不明白各宗大德幻化游舞般辩驳破立的目的,这样一来在凡夫分别妄心的驱使下,势必演成是此非彼、立自谤他的混乱局面,佛所悬记的末世斗诤坚固恶相也就随此共业日益滋长起来。有多少人尚不知道,就是凭借着这种颠倒邪慧的无知妄评、狭隘偏袒的感情用事,使得佛教内部宗派对立、势同水火,而原本圆融无违的佛法变得分崩离析,佛***间亦分党分派形同散沙,他们意气用事地以贪心护持自宗的上师、法门、道友,同时以嗔恨、嫉妒心毁谤打击他宗的上师、法门、道友,如此恶相若不及时遮止,不消多时佛法就会被我们自己毁灭,无量众生都将因此堕入深不见底的轮回深渊。不忍现见佛法的毁灭、众生的沉沦,上师在此苦切劝导,授予我们疗治谤法恶病的良药,若能如法服用必能消除恶病。以下陈述此药服用的方法。 一、首先应当具有辨别是法非法、了不了义的抉择智慧 这样才能不盲从受骗、随声附和、无知兴谤往往外道的经典所用的词语、说法与内道经论非常相似,但如仔细观察便会发现两者的意义与宗旨迥然有别。“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相反,凡是鼓吹杀盗*妄等导人弃善从恶,教人放纵贪嗔痴三毒的必定都是非法。再者,能以四法印印定的才是正法,否则均为外道。就名言诸法来说,外道颠倒妄执其为常、乐、我、净,而内道则开示无常、痛苦、无我、不净的真谛,二者恰恰完全相反。进一步,佛法空性的胜义谛理更非外道所能梦见。因为在胜义方面,小乘开示人我空性,大乘从空性而言则开示人法二空,远离一切戏论,从显现而言则开示法身常乐我净离言绝思的大无为法。所以在佛法的究竟义中虽说空不堕断见,虽说有不落常见。为了对治众生的颠倒实执,宣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为痛苦不净,而相应圣谛涅槃时则宣说真空妙有双融、不堕诸边。其目的是以名言之理使众生认识到有漏轮回的过患,观无常痛苦无我不净,从而可厌离三有;以胜义之理使众生了知自性空,由证人空得小乘涅槃,及证法空远离二障,得大涅檗。所以佛陀教言完全相合于二谛本性,相反,外道为邪分别所染,其见解非常即断,与诸法本性相违,故应判为非法。因此欲判断某宗某派的法门是否为正法,必须以四法印的正印来印持。尽管佛法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地域、语言、根性的不同,为了随顺众生,会有语言表达、修行方法的差异,但只要法门的内涵与佛法的宗旨一致,便应平等承认都是清净的佛法。如今地球上存在的南、北、藏传佛教,虽然形式各异,传承各不相同,但都是释迦牟尼佛所传的佛法,因此彼此之间不必排斥毁谤。再者以佛法而言,由于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所以相应众生根基建立的法门也就各不相同。佛在世时曾三转*轮,佛灭度后教分大小显密,仅一小乘又有十八部教,大乘显宗唯识、中观,一一门中又开多门,此外金刚乘密宗亦有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四部之别,如是法门无量各立其说。面对这些,倘若弘法之士无有善加抉择的智慧,则很难避免谤舍正法的罪业。所以当务之急,一方面要正确认识到一切法门或暂时或究竟均为引导众生趋入解脱的清净佛法,应当平等恭敬皈依。另一方面,一一法门自有其见修行果,差别宛然,不可混滥,所以须明辨法门的了不了义。而欲辨了不了义,切不可随心武断、信口雌黄,凡有所言应有依据,或依佛所授记的圣者龙树、无著二大菩萨的判定而信受,或具慧之士以四依而辨别。否则毫无根据的随心妄说必将种下毁坏佛法、损害自他的恶因。自宗宁玛巴可依全知麦彭仁波切及沃巴活佛总结的观点来判断了不了义,即主要抉择世俗之法均为不了义,主要抉择胜义之法均为了义;凡与究竟基道果相合的见、修、果均为了义,反之则非了义。如是抉择后得知,初转四谛*轮为不了义,二转般若*轮为了义,三转*轮中抉择唯识的部分为不了义,抉择如来藏光明的部分为了义。而在密宗,则将般若与如来藏同时圆满抉择,而且由事部,行部、瑜伽部、玛哈约嘎、阿努约嘎、阿底约嘎,越往上见解也越趋于究竟,如是一切见中大圆满见乃诸见之顶,故是了义中的了义。因此佛***们应以教理作衡量,切勿固执己见,如此才能了知佛法中边皆甜的涵义。《大集经》云:“五部虽别,不妨诸佛法界涅槃。”诚哉斯言!二、了知谤法舍法的过患 在这个世界最珍贵的莫过于佛法。昔日世尊因地为求一偈,不惜越过刀山火海,舍弃头目脑髓;常啼菩萨卖身出血只为求得般若法门;善财童子百城烟水不辞辛劳参叩百一十位善知识;二祖慧可为得安心***毅然断臂……诸佛菩萨如是舍身敬法,其原因何在呢?因为佛法是一切世出世间安乐的唯一源泉,下至人天善趣的世间安乐,上至声缘菩萨佛陀的出世解脱,其中无一不由修持佛法而产生。对于此安乐之源的正法,如以妄心肆意毁谤,则会造下极为深重的罪业。依经论所示,毁谤正法者与三世诸佛、菩萨、声闻、独觉、空行、***为敌,挑坏无量众生的正法眼目,使其蒙受极大损害,故而罪业弥天,甚于毁坏南赡部洲一切佛塔及(歹+克)伽沙数阿罗汉。勿论真实谤法即相似谤法亦罪超五无间业。又毁谤正法者舍弃三世如来平等觉.智、一切种智,亦是谤法谤僧,失坏皈依戒、菩萨根本戒、三昧耶根本戒。谤法者自坏其身亦坏他身,自饮毒药亦令他饮,自无信心令他无信。谤法者佛尚不愿听闻其名,何况以眼视之?见闻信敬礼拜恭敬听其教训悉皆遭大衰损。 从上种种分析,可知谤法业障之重,相续如染谤法罪,今生如何修行也无法生起暖相,纵现神异实为魔所加持,虽求往生实难得生,此生命终必堕无间地狱,受极大丑陋之身,无数劫中受大苦恼,此间劫尽,转于他方地狱,他方劫尽复转他方,如是辗转,无有尽期。从无间狱出复经十七地狱,长劫受苦,罪尽之后多劫转为旁生,旁生中出转生为人,为人生于贫穷***,生无眼目,或一眼、无舌、无耳、无手,出生于无有三宝的边地,以等流果纵遇佛法又会起谤。纵入佛门然由往昔业障,心不入道懈怠放逸,心中恒时烦恼,与法极难相应。 纵然勤修,难生功德。《大智度论》云:“毁(“此”下加“口”)般若波罗蜜,则为破十方诸佛一切智,一切智破故则为破佛宝,破佛宝故破法宝,破法宝故破僧宝,破三宝故破世间正见,破世间正见故则为破四念处,乃至破一切种智法,破一切种智法故,则得无量无边阿僧祗罪,得无量无边阿僧祗罪已,则受无量无边阿僧祗忧苦。”《大方广总持经》云:“若有众生于佛所说,言非佛说,言非佛说即谤法僧,而此谤者当堕恶道,受地狱苦。”上经又云:“阿逸多!汝可观此谤法之人,成就如是极大罪业,难可出离。”又云:“若有愚人谤妙法,即是谤佛,亦名谤僧。”《入大乘论》云:“诽谤大乘法,决定趣恶道,此人受业报,实智之所说。生堕地狱中,大火炽燃身,焚烧甚苦痛:业报罪信尔。炽燃大铁犁,具满五百数,而耕其舌上,遍碎身苦恼。若从地狱出,复受诸恶报,诸根常缺漏,永不闻法音。设使得闻者,复生于谤法,以谤法因缘,还堕于地狱。” 三、以正知正念防止谤法罪业的产生如是谤法所感地狱苦报及其余报至极惨重,信因果者谁愿造之?然而欲不受此果,必先灭其因,而欲灭因又依于了知业因之相。若连谤法的业相都不认识,如何能励力遮止谤业的产生呢?末法时代,由于废弃了经论的闻思,多少人造下诽谤重业,犹不觉悟,可怜整日服毒,命在旦夕,尚不自知!因此为方便有缘者远离谤法之罪,以下依据佛经论典宣说谤法的业相。《遍摄一切研磨经》云:“曼殊师利!若于如来所说圣语,于其一类起善妙想,于其一类起恶劣想,是为谤法。”佛法依理固有了不了义的差别,而依作用,则无论了不了义都是应机所施的妙药,对于当机者而言,如能相应修习,必可疗治无明业病。以此而观,应知一大藏教同为诸佛如来大悲利生的显现,如果对此妄分贤 劣进而取一舍一,则已造下谤法的罪业。《地藏十轮经》中说:若对声闻法有信心而毁谤缘觉乘法及阻止他人修持皆造谤法罪。《大方广总持经》云:“佛言:弥勒!如汝所说,我从成道乃至涅槃,于其中间所言所说,皆悉真实,无有虚妄。若有愚人不解如来方便所说,而作是言:是法如是是法不如是。诽谤正法及佛菩萨,我说是辈趣向地狱。”又云:“若有众生作如是言:佛为声闻所说经典,诸菩萨等不应学,不应听受,此非正法,此非正道,辟支佛法亦不应学。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修行法,声闻之人亦不应学,不应听受,辟支佛法,亦复如是。复作是言:诸菩萨等所有言说,声闻辟支佛不应听受。”宗喀巴***云:“一切佛言或实或权,皆是开示成佛方便。有未解是义者,妄执一类为成佛方便,及执他类为成佛障碍,遂判好恶、应理非理及大小乘,谓其菩萨须于是学,此不须学,执为应舍,遂成谤法。”米拉日巴***云:“佛法岂有好坏别,执著宗派即谤法,是为斩断解脱根。”永嘉***云:“欲得不造无间罪,莫谤如来正*轮。”由以上教证,可知谤法的业相极其细微,心如稍有偏袒即易造下,如同行走于独木桥上身体稍偏便会堕入河中。而要遮止谤法的罪业,必须恒时不离正知正念防护三门,欲使正念坚固,应努力闻思生起诸教无违的定解,方能从根本上破除非理的分别取舍,又应反复忆念谤法的过患生起恐惧心,以此防护心口的放逸。另一方面,无始以来深植于相续中的谤法习气非常深厚,为了净除业习,应当励力忏悔,而要防止习气的现行,则时时不能离开正知的观照,在三门之中尤其要谨防口业。《大方便佛报恩经》云:“一切众生,祸从口出,夫口舌者,毁身之斧,灭身之祸……人生世间,祸从口出,当护于口,甚于猛火。猛火炽燃,能烧一世,恶口炽燃,烧无数世。猛火炽燃,烧世间财,恶口炽燃,烧圣七财。”

又云:“***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为此苦,毁圣及善人。”倘若自己不懂经论祖语,没有依教证理证抉择的能力,最好对佛法的高低贤劣不加评论,唯以此舌根精进诵经、持咒即可。四、了知诽谤持法大德之过患 自古以来,在佛教中,无论印度大乘二大车轨的开创者,小乘十八部的论师,还是藏汉两地诸宗的祖师,他们都是不可思议的成就者,如果对其诽谤过患无边,因佛曾说末法时代我以善知识的形相度化众生,持法大德为了度化众生在幻化游舞之中方便示现,究其密意何在以凡夫分别心实难测度,所以对于各宗大德、持法之士切勿妄加评论,否则易造诽谤的深重罪业。

以下引诸教证,以事实略说诽谤持法大德的过患。 《入行论》说:若对已发菩提心的凡夫菩萨生嗔恨心,其心生几刹那,便当于几劫中堕落地狱。《三摩地王经》说:若诽谤菩萨较杀南赡部洲一切众生,其罪尤重。《大方广总持经》云:“以恶眼视发菩提心人故,得无眼报;以恶口谤发菩提心人故,得无舌报。阿逸多!我更不见有一恶法能过毁破发菩提心罪之重也。以此罪故,堕于恶道。况复毁余菩萨等。”又云:“尔时达摩以其

唐僧幼时到成年遭受到什么灾难?

九座寺原名太平禅院,坐落于仙游县西苑乡凤山村,迄今有1100余年历史,其中无尘塔为省级、国家级文保单位。经考证,该寺还是“闽中少林”文化源头之一,是迄今发现多处南少林遗址中建寺最早的南少林古刹之一。

1993年9月,中国社科院罗炤教授一行在福建东山县进行南少林与天地会的调查时,东明寺住持道裕法师给他看了一本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抄本秘笈《香花僧秘典》(简称《秘典》)。书中的内容让他大吃一惊,因为这些内容比过去研究天地会的权威资料天地会《会簿》要原始得多,也重要得多。

这本《秘典》共三十四页,内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东西。开头的“溯源”载曰:“夫古来寺,源承兴化清源九座寺。唐懿宗咸通年间,正觉禅师号曰智广上人倡建。凡寺舍九座相连,故称九座寺。时倡严整威仪,肃恭斋法,钵承南祖临义玄禅师,广传临济正宗,寺僧五百余众,有南少林之誉。后开辟南山广化,四众立堂,讲经说法,普利人天。

明天顺间,大德主持随缘,赴感拈花悟旨,亲送寺祖明雪熙贤南下弘法。时居龙潭山涧,著忍辱铠,卧无畏床,坐法空座。时邑人赞其德,请师于苦菜寺,归众日增,结文绅名士,论诗书礼乐。虑非发祥之地,请与怀恩沈公选于五都(注:东山县之古称)之铜坑,鼎建寺舍,广授***五十余人。戒律精严,文武同修,精通妙理,法脉滋长。”

因为当时他们看到的是《秘典》的复印件,为了证实这本《秘典》的可靠性和史料价值,罗炤教授和中国武术学会秘书长潘一经老师两个千辛万苦找到了《秘典》的收藏者周炳辉先生,多角度考究了《秘典》的原件,还逐页进行拍照存查。同时,在东山、仙游、诏安、云霄、漳浦等地展开了多方实地考察,发现很多已故和尚的墓碑上都刻有“九座宗派”或“九座”的字样。其墓葬年代有清朝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到民国时期的,至今保存完好。他们在东山铜陵镇东坑找到了古来寺;在诏安的报国寺找到抄写《秘典》的香花僧泽安为其师傅立的墓碑,碑上的名字和时间都与《秘典》相符;还在很多地方找到与九座寺有密切关系的寺庙和遗存,发掘出许多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拍摄各种史料考证照片一千五百多幅,为研究南少林文化现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仙游,在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设治时称清源县,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今名,属兴化府管辖。地处福建中部山区。南宋的《仙溪志》和明代的《八闽通志》上均有记载,在仙游的九座山(也称凤山)上建有九座寺,建寺时间为唐朝咸通六年(公元868年),开山祖师是正觉禅师(智广上人)。正觉禅师曾到河南嵩山少林寺受戒,住嵩山少林寺十余年。九座寺所在地凤顶村村民、仙游县南少林研究会秘书长林振宁收藏的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县令易世堂的重抄本《开科禅师语录》上载有《重修唐正觉祖师本行序》,记述:正觉禅师生于唐元和二年(公元808年)正月初九,卒于光启二年(公元887年)。十八岁出家,三十一岁正式落发入佛门,之后去嵩山受持法戒,再去湖北鄂渚拜访了无等禅师,十五年后回闽移居仙游九仙山,***多后又移居高望山。唐咸通六年他五十九岁时,通过卜卦,终于在九座山修建了九座寺。这从《仙溪志》上可以得到印证。《仙溪志》中还记载,智广上人去逝后,除谥正觉禅师外,还加封为慈应、善济等,并赐无尘塔额。

九座寺位于仙游县西北部海拨较高的凤山乡凤山南麓,寺院背山面水,四周翠山环抱,九峰凌列,寺后两座山峦如凤凰双栖,清澈的九溪水从寺前宛延而过。现存寺院建于清光绪年间。寺前遗存有五十多亩当年被毁于火患的宅基地。从地下遗存,院墙残段,放生池等看,寺院九座相连,布局清淅,可以想象出当年规模之宏伟。在寺庙大殿前的院落遗址上,还保存着两座相当完整的宋代石幢,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寺院古老的历史。寺内保存的一面晚清时期的碑刻中记载的内容与《秘典》上的内容相印证。大雄宝殿厅柱上的一幅长联:“创修历一十朝耿耿金精龙象伏,气量涵三千界巍巍宝殿凤凰仪。”也与《秘典》记载的一字不差。寺的西面约四百米处有一座开山寺祖正觉禅师修建于北宋年间的石塔(即无尘塔),至今保存完好。据《开科禅师语录》记载,唐代高僧正觉禅师的舍利子就存放在塔中。在寺中,还可以见到当年武僧洗浴的石槽和练功的石担。寺西北处的山上,还有天地会人士秘密结社习武被当地乡民称为“贼营”的九湾寨,以及练武的“第一垣”石窟,石窟周围尚遗存多处“拳打卧牛之地”。

《秘典》是首次出现“南少林”这个词的古代文献,而且还说僧众“文武同修”,这表明寺庙同武术的密切关系。之前,对于“南少林”一词的起源和界定,在学术界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泛指长江以南地域的少林寺,以区别于北方的嵩山少林寺;更多的认为,这是建国以后民间对福建少林寺的俗称或通称;还有,持否定观点的认为根本没有什么“南少林”,这只不过是民间传说和***家渲染的结果。而《秘典》说明在清朝嘉庆之前就已经有“南少林”之说,距今已有一百九十余年,这是一个新发现。

九座寺还是莆田南山(亦称凤山)广化寺的祖庭,这一点已得到中国佛教协会秘书长、莆田广化寺方丈学诚法师的认可。

不管从建寺的年代,还是倡建人的功名,从佛法的源承,还是寺风的影响来看,九座寺确有“南少林之誉”。

佛教里法布施会得到财富吗?

玄奘(599年~6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共译出佛典75部、1355卷。玄奘的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其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早年经历

玄奘是东汉名臣陈寔的后代,曾祖父陈钦,曾任后魏上党太守;祖父陈康,以学优出仕北齐,任国子博士,食邑周南(河南洛阳);父亲陈惠,身高体壮、美眉朗目,平时潜心学问,博览经书,为时人之所景仰,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志节。陈惠共生四子,玄奘是他的第四个儿子。

玄奘幼年跟父亲学《孝经》等儒家典籍,“备通经典”,“爱古尚贤”,养成了良好的品德。父亲去世后,二兄陈素在洛阳净土寺出家,即长捷法师。玄奘十一岁那年,便随长捷入寺受学《法华经》、《维摩经》等。”

隋大业八年(612年),玄奘时年13岁,他受大理寺卿郑善果激赏,破格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玄奘出家后,首先在洛阳净土寺跟景法师学《涅槃经》,从严法师学《摄大乘论》(下简称《摄论》),达六年之久。

由于战乱,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与兄长捷离开洛阳赴四川,在空、景(慧景,摄论学者)两法师处学习。次年,玄奘到成都听宝暹讲《摄论》,又跟道基学“说一切有部”的《阿毗昙论》,接着在道振处学习《发智论》。[10] 他居蜀四五年间,师从多师,研习大小乘经论及南北地论学派、摄论学派各家的学说,学业大进,渐为人钦慕。

隋大业十二年(618年),玄奘随其兄入汉川,北至益州,适逢空、景二法师,从之受学。继而至高僧大德云集的成都学习。武德五年(622年),玄奘于成都受具足戒。后玄奘游历各地,参访名师,讲经说法。

在四五年里,通过众多名师的指授,玄奘对“大小乘经论”,“南北地论”、“摄论学说”等均有了甚深的见地,闻名蜀中。但他并没有满足,武德七年(624年)到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中西部),相州是当时摄论学的中心,玄奘从慧休学《杂心论》,又到赵州(今河北省赵县境内),随道深学《成实论》,再回长安从道岳听受《俱舍论》,并向武德年间来华的中印度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咨询佛法。

早在南北朝时,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论争。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已久的《涅槃经》、《成实经》、《毗昙》学与真谛在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但玄奘师通过学习,深感真谛等古德译著不善,致使义理含混,理解不一,注疏也不同,对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分歧很大,难以融合。特别是当时摄论、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各异,遂产生去印度求弥勒论师之意。

命运完全是因果决定的吗?还是大部分是因果决定的,有没有不是因果决定的,比如遇好事不是自己行善,遭遇

布施并不是单一的来计算,比如讲经说法本身就是三种布施都具足的,首先***就是法布施,告诉别人何为真理,何为正确,指明方向,这自然得智慧,其次,讲经说法需要体力,也是一种体力劳动,属于财布施里的内财布施,得财富,而我们一般说的财布施是外财布施,就是捐钱捐物,内财布施和外财布施的果报都得财富,其三,讲经说法能让听众增加信心,免除疑惑、忧虑以及恐怖等等,这就是无畏布施了,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因此真正的高僧大德,智慧、财富和健康都是具足的。

是的,不如说,命运是因果的呈现形式。

因果定律不是佛教的专利,是客观定律,也不是佛教发明的,而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发现的,儒家、道教、婆罗门教乃至***教天主教都发现了这个规律,只不过表述的方式和名词不一样而已。

因果报应本来就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规律。“因”就是起因,“果”就是结果“报应”就是从起因到结果的演变过程,简单的理解,因果报应就是:好的起因引发好的结果;坏的起因引发坏的结果(当然在实际应用中远远不止这么简单),用现代科学的理论来说,就是“从量变到质变”。

要构成因果,就像种稻子一样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的:

1、播种,也就是起因。拿“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来看,其中,“春种”就是起因,也就是你开始起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开始发芽,所以就像“一粒粟”一样种到田里去了。

2、缘。也就是这个“一粒粟”种下去了以后,它需要很多因素才能发芽,譬如阳光、水分、养料、土壤等,包括还不能被害虫吃掉,——这一点你特别要注意的是,很多念头起来为何没结果呢,因为条件不具足,其实也是有了结果(没有结果也是一种结果),但是没有达到你所要的结果,这就是“因缘不具足”。99%的念头都死在这里了,偏偏别人没有关注,真正的因果,是“因·缘·果·报”的简称,因为简称,所以很多人把“缘·报”忽略掉了。

3、时间:为何不是马上发生呢?很明显啊,春天种下去,要秋天才发出来啊,为何春夏不发出来呢,因为需要一个酝酿成熟的时间,时间不够,果也无法形成。

4、结果:“秋收万颗子”就是结果,一是说明了时间,二是产生了比对,由“一粒粟”增长到“万棵子”,显然因果形成,而且还扩大了好多,这就是正确的“因”,能过得到更多正确的“果”;那么错误的“因”呢?由于有违常理,也就收到很多干扰,所以往往结不了正确的“果”,连错误的“果”也会受到影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