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翻译,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02 0
  1. 绝仁弃义的出处
  2. ?绝圣弃智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3. 为什么老子要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专业)
  4.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意思是什么”
  5. 庄子绝圣弃智是什么意思
  6.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7. 《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意即: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和货利,盗贼也就没有了。圣智、仁义、巧利这三者全是巧饰,作为治理社会病态的法则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感悟: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孝子”,年迈的父母一辈子节俭,不喜欢穿新衣,但“孝子”为了让别人不要说闲话,让别人夸自己“孝顺”,硬是买一些新衣给父母穿上,也不管父母感受如何,但人后,对父母态度很差,常常使阴气,父母并不真正开心。。

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翻译,绝圣弃智,绝仁弃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只是一个片面的例子,生活中类似的人很多。老子是要我们剔除这些表面的伪装,能够从质朴的真心出发,做人做事,社会才能真正美好阳光。

绝仁弃义的出处

绝圣弃智 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核心 具体含义为表示一个人达到了决定的神圣,从而舍去了知识. 弃仁绝义 老子认为人为的仁义其中必然参***,只有放弃***仁***义,才能让一个人真正的受到敬仰.简单的说就是庄子的无为而治

?绝圣弃智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出处西汉至今篡改本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战国竹简原版 《老子》第十九章:“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伪弃虑,民复孝德。”

自西汉儒生篡改以后看来,道德经的主张变成了:“仁”、“义”、“忠臣”的出现为不祥之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而杜绝“仁”、“义”出现的根本办法,也就是要做到“有德司契”的“契约”管理。并认为,只有做到“有德司契”,方能“民复孝慈”。即,使人们保持淳朴的本色,体现出孝敬、和善的美德。

1993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一处墓地中发现了一批竹简,学术界称之为“郭店楚墓竹简”。

郭店简牍中有简本《老子》

简本《老子》与帛书本及通行本相比,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很大差别。特别是简本《老子》中对“仁义”的态度,与我们传统的认识差别更大。帛书本及今本《老子》十九章中“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简本作“绝智弃辩”、“绝伪弃虑”。可见简本《老子》并不反对“圣”和“仁义”。“故大道废,安有仁义”,表明“仁义”的地位仅次于“道”和“德”,居第三位,这表明早期道家对仁义学说的包容,这一点我们从简本与今本在文字上的差异也可以得到证实。今本十八章比简本多出“慧智出,有大伪”句,将“大伪”与“仁义”、“孝慈”、“忠臣”并列在一起,这无疑使“仁义”、“孝慈”、“忠臣”具有了否定和负面的意义,然而耐人寻味的是,简本《老子》恰好没有这句话,因而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早期道家是排斥仁义学说的。

根据这一批战国楚墓的发现,我们可以认定,道德经在东汉时被儒生肆意篡改的事实,西汉尚有完本,严遵尚读过。

为什么老子要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专业)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释义:圣、智:智慧,聪明。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这是古代老、庄的无为而治的思想。

读音:jue sheng qi zhi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意思是什么”

原因如下:

1、因为老子的时代是中世时期,个时代圣贤基本等同于统治者,大家看起来都聪慧有谋,可是却缺乏大智慧,大多数人都挂圣贤之名谋一已之利,现仁义之象而行苟且之事。

2、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民众,不应该束缚甚至是引导民众,这样民众的行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因此发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感慨。即保持淳朴,减少欲望,摒除仁义巧智。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释义:

极其圣明的人抛弃智谋,民利百倍;

极其仁爱的人抛弃忠义,民复孝慈;

绝高技巧的人抛弃利润,盗贼无有。

这三种人仅做表面是不够的。

所以下令让那些行为体现在身上:外表朴素内心朴实,减少拥有清心寡欲

学尽学问就不用愁了。

?

扩展资料: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百度百科-老子

庄子绝圣弃智是什么意思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If we could abolish knowledge and wisdomThen people would profit a hundredfold;If we could abolish duty and justiceThe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would form.二千多年前,哲人老子曾经说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老子所谓的“绝圣弃智”是指返扑归真,让老百姓恢复到淳朴与敦厚的状态,不要去耍小聪明,不要去勾心斗角。老子一生崇尚的是大智慧,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即以退为进,以空明的心态看待大自然,对大自然和客观规律不要横加干涉,屏弃一切浮躁的心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战胜一切”(即“无不为”)的客观效果及思想境界。另一方面,作为国家的管理者,不要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地对老百姓加以算计。“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想煎小鱼那样,不要经常翻动,瞎折腾。不要自以为是地树立什么“圣人”及“智人”的样板。不要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为老百姓谋划这样,谋划那样,要顺其自然,让老百姓得以休养生息,这样,老百姓自然而然就会丰衣足食,获利百倍。西汉初年,由于年年的战乱,当时的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被体,就连皇帝本人也穷得找不出四匹毛色一样马来拉他的车。刘邦及吕后于是***用了老子的主张(史称“黄老之术”),不去折腾老百姓,让他们顺其自然地自我发展,使他们得到充分的休养生息的机会,结果国家很快地富强了起来,达到了“文、景之治”。但汉武帝改变了国策,***纳了董仲舒的“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于是四处讨伐,穷兵黩武,百姓们苦不堪言。虽然汉武帝以“文景之治”所积累的国力与余威,取得了赫赫的战功,杀得匈奴人片甲不留,然终因国策的改变而为西汉的覆灭埋下了伏笔。光武帝刘秀恢复了其老祖宗的“黄老之术”,国家又一次强盛并发达了起来,史称“光武中兴”;刘秀之子汉明帝刘庄因其太子酷爱儒术而叹息道:“将来破坏国家制度,让国家衰败下去的人必然是这个小子哦!”西方哲人云:“人类一思考,上帝往往就会发笑”,庄子说:“人的生命有限,而自然的奥妙是无穷无尽的”,所以,有时候,人类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圣”及“智”不过是都些违背客观规律的轻举妄动,并要受到自然及客观规律的严厉惩罚与报复。反观现代社会的破坏生态环境,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与索取的瞎折腾所造成的恶果,这正好象是人类在自我戕害,自掘坟墓,二千多年前的老子早就预言了这种做法的不可取。“ 仁义”观是儒家思想的内核,老子崇尚的是“道”与“德”,他认为失去“道”便会产生“德”,失去了“德”然后才有“仁”与“义”。仁义是道德的衍生物,是道德的末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既然有了“道”与“德”,就无需去追求什么“仁”与“义”。“仁”与“义”虽然听起来冠冕堂皇,实则是虚伪与狡诈的隐藏之所。在独尊儒术的年代里,人们就往往发现有很多人,虽然“满口的仁义道德,却一肚子的男盗女娼”。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揭露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地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儒家的“道德”与老子所谓的“道德”是不一样的,儒家的“道德”是依照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三纲五常”形成的一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与***观,任何人不得愈矩。儒家提倡:“盛荣饰”,喜欢做一些冠冕堂皇的表面文章,其所宣扬的“仁”与“义”不过是维护其等级与***制度的遮羞布,是鬼脸上涂抹的雪花糕,是人肉酱缸上的金盖,实在虚伪得可以!老子主张废除这些表面文章,让老百姓恢复到自然与淳朴的状态,人与人之间真诚而融洽地相处,如初生的婴儿(“婴之未孩”),这样将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父慈子孝,其乐融融。这与时下所倡导的“和谐社会”,实有异曲同工之妙。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十九。 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现在讲的是《道德经》的第十九篇“绝圣弃智”。

是本小节的第三篇。

这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篇。就是开头的这三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们简称为“三绝三弃”。

如果把本篇作为单独的篇章,不清楚上篇的解释和本文之间的联系,简单、孤立地解释“三绝三弃”,那怎么解释,都是老子最大的反社会、反进步、反文明的罪证!

——“绝”的是人类进步所追求的文明:“圣”、“仁”、“巧”;

——“弃”的是社会安稳所必要的规范:“智”、“义”、“利”。

所以千百年来,喜欢老子的人,想尽办法把这些话绕回来,放回到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范畴来解释。

激烈一点的,干脆就承认“三绝三弃”就是社会进步的革命纲领,为能有这标志性的颠覆言语,大呼过瘾。

我们知道,在中国人一贯的思维里,会说话的人都不会把话说“绝”,更不会直说“绝”话——“绝”字一出,万马难回。

但老子偏偏在这里“三绝三弃”,还不过瘾,外加下篇的“绝学无忧”,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得人猛捏把汗。不禁要问:从来都讲“相对”,又最具智慧的老子,会说如此绝对,让人一把就拿住的话吗?

会的!而且语气相当肯定!

就是要彻底地“三绝三弃”——没有余地,不许回头!

为什么这么讲?

八个字:矫枉归正,信心十足。

——没有十足的信心,不敢说狠话;

——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敢下猛药;

——没有十足的眼光,不敢指关键;

——没有十足的淡定,不敢起风云。

我们上篇讲到了,“大道废”,才“有仁义”;“智慧出”——废弃“大道”的“仁义”“智慧”,只会发展成“大伪”。

当时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小看这“大伪”。尽管是“伪”,但能成“大”者,就不是一般人能分辨得出来。

“大道”有“圣”,“大伪”也有“圣”,而且比“大道之圣”还要“圣”,更象“圣”。怎么分别?不是说这真那***,摆在桌面上闻个臭鸡蛋那么简单——能被你分得清的真***,那只是“小伪”。

所谓的“大伪”,就是那只不到如来佛祖那里,谁都分辨不出来的六耳猕猴,那也叫“大圣”,但是“大伪圣”——和真正的孙大圣拥有一样的能力,百般的变化。说这***大圣“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本事决不亚于孙大圣。一般的神仙想尽办法都难以判辨,连菩萨也一筹莫展。最后怎么分出来的?

——如来佛祖一说出***大圣的“本来”面目,这***的自己先胆战心惊,立马自现出原形。

这就是“大道之圣”和“大伪之圣”间的本质区别:

——“有我”还是“无我”,“有身”还是“无身”,“有私”还是“无私”。

“有我”,一说便惊;“有身”,一拿便住——只有把藏在袍子下的“私”字轧出来,才能“无私”。不然,任你有上天入地的本事,最终自现“有私”之原形。

“大伪之圣”尚且如此之难以分清,那些“大伪之智”、“大伪之仁义”、“大伪之巧利”呢?——“智”更眩目,“仁”更动人,“义”更动心,“巧”比天高,“利”比蜜甜。

如此之诱惑,转身都难,非“大定力者”不可为!

还要自断血脉,连筋带骨,切除顽瘤,无“大决心者”不可绝!

难道就没有中间一点、缓和一点的路可走吗?——就是“绝”该“绝”的,“弃”该“弃”的,“不该绝、不该弃”的留下来。

问得好!第三条路往往最让人遐想、最愿意寻找的——愿望不错!在“该和不该”处猛下功夫。

什么是“该”和“不该”?不在“我”与“不我”间作一了断,“私”与“非私”中痛下狠手,还在“我”的“该与不该”里打转,这种所谓的“中间”——以“我”为“中”,不是“大伪”,又是什么?

这是“大道”与“大伪”——两条路线的决断关键,从来就只有一个“我”字——“有我”必“伪”,“无我”方“道”。非此即彼,来不得半点含糊。决战关头,少点“绝”心,松点手劲,必现“私我”,必受其乱。

《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放弃以圣人为榜样的教育,去除伪言、伪行和伪辞,才能使民众获得真正的好处。舍弃仁义之说,放下君王自以为是的仁政,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平等,社会才能变得和谐。不巧立名分,不诈设圣人榜样,那么,为迎合统治者编造荣誉谎言的政客,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以上三方面,文字的表达无法穷尽一切大伪,要不被牵着鼻子走,就要探求本心的追求。

所以,要反观本心,让一切事物都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对世间的人和事,少一些偏私之心,多一些容纳共存之意,减少对名分、荣誉的偏执,不要效仿圣人身上那些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行为,保持自己的本心。抛弃那些圣人榜样之学、仁义之说、孝慈之道、忠义之行,社会才能减少祸患,人们才会合道而生。

一、原文

经典本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楚简本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二、各家之解评析及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为政者)弃绝智谋算计和巧言令色,对百姓是有百倍之利;弃绝投机取巧和功利之心,那么也就没有盗贼之行;弃绝虚伪和焦虑,百姓方能复归于孩童般真实。当然,仅仅以这三个方面作为规定条文还不够,还要经常有师来耳提面命地嘱托为政者:要内怀纯朴、表里如一,要减少自己私欲清静为政。

*十九章系后学者借老子之名攻击儒家之语,属于窜入,故按楚简本重新梳理,正本清源。

2、南怀瑾《老子他说》

(1)“王”“贼”并列的烂账

由这一章的反证,更可以看出老子的精神,不是如后代所说的反对仁义、反对孝慈。他只是指出当时社会不对劲的地方,希望当时的人慎重处理,将之归导于正途。实际上老子、孔子都是同一精神,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老子对那个时代,深深感到痛苦和不满,因此便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人们如果不卖弄聪明才智,本来还会有和平安静的生活,却被一些标榜圣人、标榜智慧的才智之士搅乱了。

仁义的道理也是一样,那时不只是孔子提倡,孔子综合了仁义的精华,传给后代。在春秋、战国时候,各国之间,相互争战,彼此攻城掠地,都以仁义的美名作口号。等于一些极权政体,也是标榜民主、标榜自由及***。他们所谓***,是你听命于我的***,我要你怎样,你便乖乖地怎样。

所以老子非常讨厌,又主张“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社会上不需以仁义作宣传口号,越是特别强调仁义,越是尔虞我诈,毛病百出。

(2)唯大英雄能本色

并且,人也需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明——“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那么自然不会有盗贼作奸犯科。这是“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那么,把这些绝圣弃智的观念,归纳到怎样的生命理想呢?——“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社会人类真能以此为生活的态度,天下自然太平。乃至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一辈子便是最大的幸福。其实,这正是大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

“见素”,“见”指见地,观念、思想谓之见;“素”乃纯洁、干净。

而“抱朴”,“朴”是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始木头。有些书用“璞”字,“璞”与“朴”通用,没有经过雕琢的玉石外壳为璞。“朴”与“璞”,表面看来粗糙不显眼,其实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我们的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这种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

3、白云先生《老子之道》

(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道德经》一书中,圣人主要有两种指谓。一个是指事天道之人,行不言之教的圣人。另一种是指无道之人,行伪巧之智的圣人。本句中的圣,是后一种。民利百倍,说明如果统治者不妄为,百姓依循天道而自然而然地生产生活,他们只会更富足,更加幸福。

(2)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禁绝这些人为的社会行为准则,让百姓摒弃它们,这样百姓就能恢复自己的淳朴天性,亲爱自己的家人,这才是最纯净的亲情,而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伪装出来的亲情。

(3)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而机巧滋生,则百姓被从天伦中抛了出来,去追逐更先进的机巧和私利,这是个没有尽头的事情。这样最后就会形成阶级分化,竞争失败的人,只能图谋***那些赢得竞争的人。《道德经》认为,可以的,只要百姓可以放弃追逐机巧和私利就行了。如何让百姓放弃追逐呢?《道德经》给君王的方案是:绝弃那些机巧和私利,让人们重新和自然融为一体。

(4)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此三者,指圣智、仁义、巧利三者。文,是指礼义之文。儒家以文隆礼,以礼隆人。以为文,把这三者立为礼义来教化百姓,不足以教化百姓。这样做,会以文胜质,破坏百姓淳朴的本性。老子所批判的三者,实际上都是儒家所推崇的。

(5)故令有所属。

令,有美好、美善之意。这里是指善为道者的意思。属,从属不离的意思。故令有所属,所以善为道者,应该从属不离于天道。

(6)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一个人,他的本性没有被后天人为的思想熏染过,也没有被后天的伪巧雕琢加工过。见素抱朴,回归自己的自然本性为见素,抱一而不散,为抱朴。

君王不以文胜质,不离素朴。那么百姓自然就会见素抱朴。见素抱朴,自然就会少私寡欲。在文质之辨中,质,并不是野蛮的意思,而是质朴天真的意思。

三、我之体悟——抱朴永续

这一章又出现了一个我们经常提及的概念“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现在在农业生态系统设计中,有一种概念叫做“朴门永续设计(Permaculture)”。朴门这个词虽然是音译,但却很有《道德经》里“抱朴”的意味。不知道是巧合,还是翻译者有意借用。

朴门永续设计的核心理念,也正是提倡通过效法自然的方式,在满足人类的食物、能源、住所等各种物质与非物质的需求同时,彰显出人与大自然的协调统一,开发出可持续的生活系统。

我自己是学环境保护的,现在从事环境工程方面的工作。不了解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的人会以为,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可以让环境变的更好,但实际并不是,环境保护只能防止环境变得更差,而环境治理也不过是将人们不需要的东西,集中收集起来,再运到另一个地方处理掉而已。而所谓的处理,也并不能让这些污染物消失,物质是不灭的,我们能做的也只是通过转化,将它们对人类的危害降到最低,而且有些还可能是饮鸩止渴。所以,我们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保护环境,而真正可以保护环境的方式只有一个,就是回归自然,降低消耗,少加工制造才能少制造污染——即所谓的“抱朴永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