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贡称臣是什么生肖的动物_纳贡称臣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7-01 0
  1. 藩属国是什么意思?
  2. 明朝最悲壮的守城战!
  3. 有谁能给我古代中国向外称臣纳贡一览表?
  4. 大理国多次主动称臣纳贡,宋朝为何一再拒绝?
  5. 揭秘渲州之战的结果
  6. 元朝攻打日本失败原因揭秘

词目

称臣纳贡

发音

纳贡称臣是什么生肖的动物_纳贡称臣是什么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chēng chén nà gòng

释义

旧时指小国向大国臣服而年年进贡。

引用

《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三回 众妇女合群上庙 诸恶少结党拦桥 ...,万人憎嫌。他自己夸嘴说:“一夜能力御十女,使那十个团脐个个 称臣纳贡 ,稽首投降。”他有一妻一妾,也因受不得他的罗唣,相继劳... 《东周列国志》第十七回 宋国纳赂诛长万 楚王杯酒虏息妫 ...方强盛,灭邓、克权、服随、败郧、盟绞、役息,凡汉东小国,无不 称臣纳贡 。惟蔡恃与齐侯婚姻,中国诸侯通盟同兵,未曾服楚。至文王... 《后汉演义》第九十一回 陆伯言定计毁连营 刘先主临危传命 ...和,乃亟遣部将李异刘阿等,率兵四万,往御秭归。一面向魏上表, 称臣纳贡 ,并送魏将于禁等还魏,为乞援计。魏王曹丕,当即受降,群... 《五代史演义》第五十回 逐边镐攻入潭州府 拘刘言计夺武平军 ...相隔太远,无从辨别虚实。且湖南是羁縻地,更不必详细诘究,但教 称臣纳贡 ,不妨俯从,因即派通事舍人翟光裔,宣抚王逵,悉如所请,... 《康熙大帝》三十二 摘东珠却赐免死牌 示宠情又伏密奏臣 ...掠,自称大汗,这些情景,奴才都是知道的。但他毕竟仍对皇上 称臣纳贡 ,而且对东蒙古诸王很够交情。奴才不愿轻易与他翻脸,所以... 《魏书》卷一百一·列传第八十九·氐等 ...本非政教所及,来则受之,去则不禁。皇威远被,西秦王慕义畏威, 称臣纳贡 ,求受爵号。议者以为古者要荒之君,虽人土众广,而爵不拟... 《北史》卷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 ...本非政教所及,来则受之,去则不禁。皇威远被,西秦王慕义畏威, 称臣纳贡 ,求受爵号。议者以为古者要荒之君,虽人土众广,而爵不拟... 《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六(周书)世宗纪三 ...部侍郎钟谟、伪工部侍郎文理院学士李德明等奉表来上,叙愿依大国 称臣纳贡 之意,仍进金器千两,锦绮绫罗二千匹及御衣、犀带、茶茗、... 《全后魏文》卷二十一 ...本非政教所及,来则受之,去则不禁。皇威远被,西秦王慕义畏威, 称臣纳贡 ,求受爵号。议者以为古者要荒之君,虽人土众广,而爵不拟... 《南史演义》第二十一卷 停洛口三军瓦解 救 ...僧谓之曰:“中国有圣主出,十年之中,大兴佛教,汝若遣使中国, 称臣纳贡 ,则佛必佑之。土地丰乐,商旅百倍。若不信我,则境土不安... 《南史演义》第二十八卷 魏连萧詧取江陵 齐 ...大圆,诣魏军,请于于谨曰:“大国若念旧好,肯延梁氏一线,情愿 称臣纳贡 ,长为附庸之邦。望敛军威,勿迫人于险。”于谨不许,二王...

藩属国是什么意思?

嫔贡的成语有:仓皇出逃,不期然而然,纳贡称臣。

嫔贡的成语有:纳贡称臣,不名一钱,参差不齐。2:拼音是、píngòng。3:结构是、嫔(左右结构)贡(上下结构)。4:注音是、ㄆ一ㄣ_ㄍㄨㄥ_。

嫔贡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供王接待宾客用的贡物,指皮帛丝麻之属。

二、引证解释

⒈供王接待宾客用的贡物,指皮帛丝麻之属。引《周礼·天官·大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曰祀贡,二曰_贡。”郑玄注:“_,故书作宾谓_贡丝_。”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祀与宾相对为文,其为宾客之事明甚祀贡以供王祭祀之事,宾贡以供王宾客之事,非谓诸侯来宾而贡之,因谓之宾贡也。”王引之《经义述闻·周官上》:“宾本字也,_借字也,读当如其本字,不当依借字为解。”

三、网络解释

嫔贡嫔贡,供王接待宾客用的贡物,指皮帛丝麻之属。

关于嫔贡的词语

不齿于人称臣纳贡伯道无儿仓皇出逃不期而然贡禹弹冠不名一钱沉博绝丽不为已甚王贡弹冠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嫔贡的详细信息

明朝最悲壮的守城战!

藩属国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常见的政治形式周朝时,周王实行分封制,赋予王室贵族以及功臣"诸侯"的名号,让他们治理周王朝的土地。而这些诸侯管理的国家,如秦国、赵国、齐国等,就是藩属国。

这些诸侯有在土地上独立发展的权力,可以适应发展需要,制定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外交政策等。当然,他们也有服从命令、镇守疆域、为周作战、纳税交贡、朝见天子五大义务。

到了清朝,外藩属国数量变得不少。《大清一统志》便曰"外藩属国,五十有七。朝贡之国,三十有一。"可以看出来,清朝时中国与很多国家都建立了藩属关系。这些藩属国可以维持自己的***,但要向清朝称臣,接受清朝封号,还要对清朝起屏障作用。而朝鲜、暹罗(泰国)、缅甸等藩属国,还要定期遣使来华,向清朝皇帝述职纳贡。当然,清朝皇帝也会给藩属国一些赏赐,保持双边的一种互动。

这个词语的来是

《诗经·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土地国有的思想,由此滥觞。

后来,中原王朝便把"藩属国"的概念引入到外交体系上去。这时"藩属国"不只是中原内的侯国,而是广涉海外了。这时藩属国有了内外之分。

介绍

藩属国是藩国和属国的合称,从刘邦开始有了"藩国"这一称呼,汉高祖刘邦设定在中央周围,京畿地区,即首都周围这个地区,实行郡县制,就是秦朝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则实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这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也可以看作是"一朝两制"。那么分封在京师周围的这些国家呢,就称做藩国。为什么叫做"藩"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中央,所以这些王侯都被称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的王国去,叫做"归藩",也叫'之国"。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自己***的,也是有自己财源的。

藩属国,在行政级别上与西域都护同一级别,直属中央。“其治民领兵权如郡太守”,意思是属国相当于一个郡行政架构,属国首领的官阶相当于郡太守。“太守”,汉代的级别是二千石,属于中高级官员。郡太守就是,是该郡的民政、军事、司法的“一把手”。所以太守相当于今天的***+***。

有谁能给我古代中国向外称臣纳贡一览表?

明朝最悲壮的守城战

明朝是历史上最后一个由***建立的王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制定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直到崇祯帝时期,仍然是如此。

明朝末年,第一个攻入到京城的人不是八旗军,而是李自成。可是李自成鼠目寸光,没有成就大业。

经过山海关之中后,八旗军进入到中原地区,由此建立了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清朝。

明朝末年,出现了严重的党争,其次就是明朝出现了国库空虚的情况,这样一来明朝根本没有军响发放给士兵。不过明朝存在的期间中,是非常厉害的。

历史上明朝是唯一不割地赔款、不纳贡称臣,其次就是没有做过公主和亲的窝囊事,由此明朝成为了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这一点连汉朝都没有做到,汉朝曾经出现了严重的和亲,为的就是躲避匈奴。不过经过汉朝的发展之后,得到了改善。

汉朝在汉武帝时期,将匈奴打败,直到汉宣帝时期,匈奴被彻底的打败。话说回来,王朝的灭亡肯定是非常凄惨的,首先就是有接连不断的战争,这样的战争让百姓流离失所,没有了安居乐业的景象。明朝灭亡时也不例外。

不过明朝的皇帝是很有骨气的,崇祯帝至死都没有将自己的百姓出卖。也可以说是完成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祖训。明末时期皇帝朱由检***以后,这就标志着明朝灭亡了。按照常理来说,这时候的明朝应该会选择投降正史也确实这样做了。

可是一个城池却是一个例外。这个城池就是江阴,在这里发生了明朝最为悲壮的守城战。崇祯帝朱由检***之后,大部分明朝的官员以及百姓都选择了投降,可是江阴这个地方是个例外。清军进入之后,多尔衮下达了剃发令。

当时的***大部分都遵从了,有的***进行反抗之后,几乎都被杀死了。剃发令颁布之后,结果可想而知,当时的***大规模的反抗,可惜的是无济于事。剃发令后来继续实施,可是在江阴这个地方,遭到了百姓的反抗,全城百姓没有实施剃发令。

后来这些百姓迎来的就是清军的24万铁骑。江阴守城的时间达到了81日,也就是将近三个月的时间。战争造成了城内。

大理国多次主动称臣纳贡,宋朝为何一再拒绝?

五代儿皇帝石敬瑭曾***的尊契丹为父,割让国土,一,汉朝没有称臣纳贡之说。二,至于李渊向突厥纳贡称臣则属误解,李渊确实像突厥示弱,但纳贡之说真没有。李世民就更不用说了,登基之初虽曾因突厥兵寇长安,但却以弥天之勇暂退突厥,之后更是驱逐突厥出关,被尊为。三,宋朝有些弱是真的,纳贡也有,宋辽澶渊之盟就以北宋求和,向辽输送岁币,但称臣真没有。历数中国历史,中国向来以上国正统自居,向不对外称臣,虽有某些朝代苟且求和而与外邦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割地送钱,却没有真实意义上的纳表称臣之说。

揭秘渲州之战的结果

大理国在两宋的300年间,多次向两宋提出要进行朝觐,进而等待大宋帝国的册封加爵,老老实实做大宋的西南边疆的一名臣子,一个附属国。但这个请求却屡屡被两宋的统治者所拒绝。就像一个***丝一直要追一个女神一样,屡次求爱屡次被拒绝。大理其实是成功了一次的。那是在宋徽宗统治的政和七年。大理终于可以派出使臣到达东京接受北宋当局的高规格接待,他们献上的贡品深受宋徽宗喜爱。皇帝一高兴,就封了大理国国王段和誉什么大理国王,什么云南节度使,什么上驻国一堆封号。这是大理历史上唯一一次被宋朝册封为正式的藩属国。大理为这一梦想的实现,努力了100多年,可见其坚韧不拔。

大理国为什么要这么执着,顽固地请求宋朝的册封。第一个原因是,大理国国内各派系斗争比较复杂,王权统治比较羸弱,中央不是高度集权,地方大族势力强大。像段氏皇帝后面被杨氏所取代,段氏皇帝又在高氏的帮助之下夺回了皇帝权利。大理国王如果能傍上两宋这么大的国家才能稳定其统治。经济上,云南没有出海口,发展贸易全凭跟两宋搞好关系。大理的支柱产业就是向两宋源源不断的输入战马。所以要想保证其支柱产业及其他贸易的繁盛必须跟两宋搞好关系,情愿当小跟班。文化上大理,非常仰慕中华文化。说简单一点儿,两宋就是大理的文化偶像,所以必须向偶像靠拢。

那为什么两宋对于别人的热脸偏偏却给个冷***。两宋其实并不是不想这样无情,只不过是其实力有限,迫于无奈,鞭长莫及。

北宋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要对付北面的辽和西夏,而到了南宋的时候,北面儿变成了金和蒙古,这是他们的最主要的敌人。而对于南方,北宋的赵匡胤已经做出了宋挥玉斧,也就是明确命令北宋的实力不过大渡河。因为宋人相信唐朝的灭亡片恰恰是由于唐朝出兵南诏,结果导致驻守桂林的部队哗变,进而引起黄巢起义,最终导致唐朝灭亡,所以北宋认为最好不要插手大理国内事务,离得越远越。两边可以搞搞好贸易关系,但是政治作风这个东西,尽量不要乱搞。而到南宋的时候,偏居于江南一角,更是无暇顾及大理。南宋还担心大理跟后金或跟蒙古人搞一个南北夹击,这下更完蛋了。所以南宋对大理更是不理不睬。

元朝攻打日本失败原因揭秘

在11世纪末和12世纪初,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出现了两个强大的王朝:北方的辽朝和南方的宋朝。两国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边境争端和领土争夺使得这两个王朝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这种紧张关系在宋辽战争中达到了顶峰。

渲州之战,作为宋辽战争的最后一次作战,发生在公元1004年。在此之前,双方已经进行了多次战斗,但没有明确的胜负。渲州之战是宋朝为保卫国土而进行的一场关键战役,然而,这场战役的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政治和战略因素

当时的辽朝皇帝辽景宗***取了一系列攻击性的举措,以迫使宋朝向辽朝称臣纳贡。为了捍卫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宋朝皇帝宋真宗决定***取果断行动,派遣大将率领一支庞大的军队北上抵抗辽军。经过一系列激烈的战斗,双方于渤海河附近的渲州展开了决定性的决战。战斗场地包括了南侧的燕山和北侧的太行山。

渲州之战的主要战场位于渤海河附近的渲州,地理位置对于双方都具有战略意义。作战双方分别是以辽景宗为首的辽军,以及赵匡胤率领的宋军。在战争开始之前,双方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调动了大量的兵力和***。

战争爆发后,渲州之战开始之初,辽朝派出大军发动猛烈攻势。辽军主要依靠精锐的骑兵,快速穿过宋军的前线,迅速接近宋军的主力阵地。辽军在攻势初期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宋军的坚固防御线很快使辽军的进攻遇到了极大的阻力。

宋军***用了一种特殊的防御策略:以数千支铁索为主要构筑材料,将防线的各个部分相互连接,形成一道高墙厚壁。辽军在攻城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火箭、石块、油烟等攻击,致使攻势久拖不下。而宋军也不断利用火箭、炮弹等武器进行反击,这使得辽军的攻势显得十分艰难。

随着战争的继续,宋军逐渐从辽军的攻势中反击。宋军首先派出一支以冯渊为首的部队,突袭了辽军的重要据点——东城。这场突袭成功了,使得宋军能够更好地控制渲州地区的局势。

随后,宋军又展开了一系列反击行动,使用弓箭、长矛等武器,使得辽军在进攻时遭受到了重大的损失。宋军的反击行动虽然对辽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但并没有打破僵局。双方进入了一个胶着状态互相固守阵地,试图通过对方的失误来获取胜利。

由于战争持续时间过长,双方都感到了疲惫和疲劳。尤其是辽军,由于长期作战,兵力消耗巨大,粮食匮乏,战线拉长,部队物资调配困难,战斗力逐渐下降。

宋朝利用辽军战线薄弱的时机,进攻辽军南面的千城(今保定),辽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放弃了此前占领的一些重要城池。辽朝在失去了这些领土后,对于继续战斗已经失去了信心。

经过一系列秘密磋商,宋朝和辽朝最终在公元1005年达成了一个名为《澶渊之盟》的和约。根据这个和约,宋辽双方承认彼此的领土***,互不侵犯。宋朝同意向辽朝支付一定数额的贡品,以换取辽朝对宋朝的承认。而辽朝则同意停止对宋朝的侵略行为,双方互相尊重对方的地位。

渲州之战是一场激烈的战争,展现了宋军的坚韧和勇气,同时也揭示了辽朝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的薄弱。尽管双方没有明确的胜利,但这场战争的最终结果却奠定了中国历史上数百年的和平时期,使得两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能够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渲州之战虽然没有明确的胜负,但却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澶渊之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宋朝的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同时也保持了辽朝的地位。

渲州之战,它既是一场国家尊严和领土保卫战,又是一场政治和战略斗争。它向我们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和平的重要性,也让我们认识到在面临国家危机时,和平解决争端往往比武力斗争更为明智。渲州之战和《澶渊之盟》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深思

元朝攻打日本

失败原因揭秘

关于十三世纪元帝国两次入侵日本的惨重失败,当时从东亚到欧洲的许多史籍都有记载,记载都有偏颇,相互矛盾处很多,所幸都不是孤证,又有考古发现作旁证,互相比较之后我们不难发现真相。

其中朝鲜人的地位接近局外人,跟战争没有太多利害关系,因此他们的记录更可信些。蒙古人对日本的进攻起因于日本不肯臣服于蒙古帝国。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赴日本要求日本称臣纳贡,高丽国王也致书日本人要求他们向蒙古人屈服,但每次日本人都轻蔑地拒绝了的要求。

面对这样的冒犯,君临天下的蒙古大汗当然不能容忍,于是武装攻日遂不可避免。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进攻日本时,南宋尚未灭亡,忽必烈仅控制了北方中国,当时元帝国正集结重兵准备南征,用以进攻日本的军队并不多,***也不是此次侵日的主力。

争忽必烈执意要控制日本,除了显示大可汗的权威外,还有许多更实际的考虑。蒙古大汗虽富甲四海,可因为蒙古贵族对奢侈品的旺盛需求,再加上蒙古人拙于理财。

财政时常捉襟见肘。忽必烈之前的两位大可汗贵由和蒙哥都以挥霍无度着称,他们购买奢侈品主要以贵金属支付,对部分拖欠的债务甚至以未来的战利品做抵押。忽必烈和阿里不哥为争夺汗位激战四年,这场蒙古人之间的内战无利可言,自然使蒙古帝国的财政状况进一步恶化。而日本在过去数百年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白银产地和出口国,这个富裕的岛国在急需硬通货的蒙古贵族眼里无疑是块肥肉。

公元1274年,进攻日本的远征军由朝鲜扬帆出海,驶往***岛,远征军共两万五千人,其中蒙古人和高丽人大约各占一半,还有部分女***和少量***。远征军的统帅为蒙古人忽敦,两位副统帅为高丽人洪茶丘和***刘复亨。元军航行至博多湾,首先攻占并蹂躏了对马岛和壹歧岛,然后分三处在***登陆攻入内陆。三路入侵军队中,一路为主力,两路为策应,主力部队的登陆地点大约在长崎附近。

面对第一次“蒙古来袭”,日本镰仓幕府调集部分正规军迎战,***沿海各藩也紧急组织武士和民兵参战。惨烈的战斗进行了二十多天,日本人战术较为落后,在开始的战斗中蒙受巨大伤亡,但他们仍然成功地阻止了元军的推进。在相持了几天后,日本人渐渐适应了蒙古人的战术,于是开始反击。主要由武士组成的日本重骑兵队尤为英勇,他们在弓箭手的支援下冒着箭雨列阵冲击敌人,与敌军贴身近战,使蒙古人的弓箭优势失效。刘复亨在激战中阵亡,元军折损大半后退回海滩,依托***炮防守。

至此元军伤亡惨重,进展无望,他们的败局已不可避免,由于箭和给养都即将用尽,元军无力继续守住阵地,他们只得上船撤退。在返回朝鲜的路上,元军的舰队遭风暴袭击,遭受了一些损失,不过大部分船只安全回国。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