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三箧是什么生肖_河东三著姓分别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典故 2024-06-30 0
  1. 唐朝四大山水田园诗人,王孟韦柳风格迥异,共同写出大自然的绝色
  2. 百家姓中“薛”姓排第几,发源地是哪?
  3. 柳宗元被贬到哪三个地方
  4.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平简介
  5. 唐朝八大姓氏贵族姓氏和普通的贵族姓氏都是哪些姓?
  6. 河东裴氏为何没进入七氏五姓的行列
  7. 小度渡头水落村径成打三个数字

 《梓人传》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本文选自《柳河东集》。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本文讲述了有木匠来敲裴封叔家宅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的故事。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梓人传》译文及赏析,欢迎阅读。

 《梓人传》

 作者: 柳宗元

河东三箧是什么生肖_河东三著姓分别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能,曰:“吾善度材,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众莫能就一宇。故食于官府,吾受禄三倍;作于私家,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入其室,其床阙足而不能理,曰:“将求他工。”余甚笑之,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京兆尹将饰官署,余往过焉。委群材,会群工,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右执杖,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视木之能举,挥其杖,曰“斧!”彼执斧者奔而右;而指曰:“锯!”彼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刀者削,皆视其色,俟其言,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盈尺而曲尽其制,计其毫厘而构大厦,无进退焉。既成,书于上栋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然后知其术之工大矣。

 继而叹曰:彼将舍其手艺,专其心智,而能知体要者欤!吾闻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欤!能者用而智者谋,彼其智者欤!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彼为天下者本于人。其执役者为徒隶,为乡师、里胥;其上为下士;又其上为中士,为上士;又其上为大夫,为卿,为公。离而为六职,判而为百役。外薄四海,有方伯、连率。郡有守,邑有宰,皆有佐政;其下有胥吏,又其下皆有啬夫、版尹以就役焉,犹众工之各有执伎以食力也。

 彼佐天子相天下者,举而加焉,指而使焉,条其纲纪而盈缩焉,齐其法制而整顿焉;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居天下之人,使安其业。视都知野,视野知国,视国知天下,其远迩细大,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不炫能,不矜名,不亲小劳,不侵众官,日与天下之英才,讨论其大经,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理矣。

 相道既得,万国既理,天下举首而望曰:「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彼相之才也!」士或谈殷、周之理者,曰:「伊、傅、周、召。」其百执事之勤劳,而不得纪焉;犹梓人自名其功,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以簿书为尊,炫能矜名,亲小劳,侵众官,窃取六职、百役之事,听听于府庭,而遗其大者远者焉,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以佐其艺,又不能备其工,以至败绩,用而无所成也,不亦谬欤!

 或曰:「彼主为室者,傥或发其私智,牵制梓人之虑,夺其世守,而道谋是用。虽不能成功,岂其罪耶?亦在任之而已!」

 余曰:「不然!夫绳墨诚陈,规矩诚设,高者不可抑而下也,狭者不可张而广也。由我则固,不由我则圮。彼将乐去固而就圮也,则卷其术,默其智,悠尔而去。不屈吾道,是诚良梓人耳!其或嗜其货利,忍而不能舍也,丧其制量,屈而不能守也,栋桡屋坏,则曰:『非我罪也』!可乎哉?可乎哉?」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故书而藏之。梓人,盖古之审曲面势者,今谓之「都料匠」云。余所遇者,杨氏,潜其名。

 注释

 ①梓人:木工,建筑工匠。款:叩。

 ②隙宇:空房。

 ③职:掌管。寻、引:度量工具。规:圆规。矩:曲尺。绳墨:墨斗。

 ④砻:磨。斫:砍。

 ⑤直:通“值”。

 ①委:堆积。斧斤:砍木的工具。

 ②任:承担。

 ③俄:不久。

 ①六职:指中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方伯:古代诸侯的领袖;连率(同“帅”):盟主、统帅;二者均指地方长官。

 ③佐政:副职。

 ④啬夫:相当于乡官,主管诉讼和赋税。版尹:管户口的小官。

 ⑤伐:夸耀。

 ⑥伊、傅、周、召: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①六职:指中央***的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方伯:古代诸侯的领袖;连率(同“帅”):盟主、统帅;二者均指地方长官。

 ③佐政:副职。

 ④啬夫:相当于乡官,主管诉讼和赋税。版尹:管户口的小官。

 ⑤伐:夸耀。

 ⑥伊、傅、周、召: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①听听:争辨的样子。

 ②傥:同“倘”。

 ③道谋:·过路人的意见。《诗经·小旻》:“如彼筑室于道谋,用是不溃于成。”

 ④圯:倒塌。⑤桡:弯曲。

 译文

 翡封叔的家宅在德里地方。有位木匠敲他的门,希望租间空屋子居住,用替屋主人服役来代替房租.他所执掌的是些度量长短,规划方圆和校正曲直的工具;家里不储备磨砺和砍削的器具。问他有什么能耐,他说:“我善于计算,测量木材。观看房屋的式样和,高深,圆方,短长的适合不适合;我指挥驱使,而由众工匠去干。离了我,大家就不能建成一栋房子。所以被官府供养,我得到的奉禄比别人多三倍;在私人家里干活,我取全部报酬的一大半。”后来有一天,我进了他的住屋。他的床缺了腿却不修理,说:“将要请别的工匠来修理。”我很耻笑他,说他是没有才能贪图俸禄,喜爱钱财的人。

 后来,京兆伊将要修饰官衙的房屋,我到过那里。(在那里)蓄积了大量木材,招集了许多工匠。有的拿着斧斤,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一圈站着,面朝着(那位)木匠。木匠左手拿着长尺,右手拿着木杖,站在中间。他衡量房屋的承担情况,察看木料的性能酌情选用。挥动他的木仗说:“用斧子砍!”那拿斧子的就跑道右边去砍;回头指着木材说:“用锯锯!”那拿锯的就跑道左边去锯。不一会,拿斧子的砍,拿刀的削,全都看着他的脸色,等待他的发话,没有一个敢自做主张的。那些不能胜任的人,被他愤怒地斥退了,也不敢有一点怨恨。他在墙上绘了官署房子的图样,刚满一尺大小的图样却细致详尽地画出了它的建筑构造.按照图上微小的尺寸计算,建造起的高楼大厦,没有一点误差的地方。已建成后,在上栋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修建,原来是他的姓名,凡是被他役使的工匠都不在上面列名。我围绕着一看,感到非常惊讶,然后我才知道他技术的精湛和伟大啊!

 接着我就感叹地说:他大概是放弃了他的手艺,专门使用他的思想智慧,能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吧?我听说“劳心的人役使别人,劳力的人被别人役使”;他大概是劳心的人吧?有一般技艺的人出力劳动,有才智的人出谋划策,他大概是有才智的人吧?这满可以作为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所效法学习的呀!事情没有比这再相近似的了。那辅佐天子,作天下宰相的人,推荐人材,委任职责,发出命令,指派任务,整顿纲纪,进行增减,统一法治。这就好像梓人有正方圆和定曲直的工具而绘制出图样似的。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自己的职务;安置天下的老百姓,使他们安居乐业。看了国都就了解了郊外,看了郊外就了解了诸侯国,看了诸侯国就了解了整个天下。那些远近大小的国事,可以根据手中的图本来研究,了解。这就好像梓人在墙上绘画官署房子的图样而完成工程一样。把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并充分发挥他的本领,使他不必对任何人感恩戴德;把没有才能的人辞退,让他休息,他也不敢恼恨。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自尊自大,虚图功名,不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不干涉众官的工作,每天和天下的杰出的人材一起讨论治理国家的根本道理。这就象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而不自夸手艺一样。这样以后,做宰相的道理才算懂得,各诸侯国才得到了治理。那些不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却与此相反。(他们)以谨小慎微,忙忙碌碌为大事,以抄写官署中的文书,薄册为重责,夸耀自己的才能,自尊自大,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干涉众官的工作,侵夺部下官吏应做的事拿来自己做,并洋洋得意地在相府夸耀自己,却丢掉了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这是所说的不懂得做宰相的道理的人。这就象梓人不懂得绳墨可正曲直,规矩可画方圆,寻引可量短长,暂且夺取工匠们的斧子刀锯来帮助他们发挥技艺,却又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以至于事情失败,使用了(他们)却没有成功一样。这不也是错误的吗?

 有人说:「如果房子的主人,依凭他的知识,而干涉木匠师傅的规划,不***用师傅世代相传的悠久经验,导致房子垮了,难道是木匠师傅的过错吗?哪是因为主人不信任木工师傅的才造成的呀!」

 我说:「不是这样!因为绳子、墨汁、圆规和尺的测量都很明确,高的地方不能随意变低,狭小的不能随意扩大。如果按照我的计画,房子就很坚固,反之不按照我的设计图,房子就会倾倒。如果主人甘于房舍不坚而易坍塌,木匠师傅只好带着自己的技术和智慧,欣然离去。坚持自己的主张,不妥协,才是真正的好木匠师傅呀!反之,如果贪图钱财,容忍主人的干涉,不愿意离去,不坚持房子的建筑原则,有一天,栋住或横梁歪了,房子倾倒了,木匠师傅就推卸说:『这不是我的过错呀!』可以这样吗?可以这样吗?」

 我认为:因为木匠师傅之道与宰相之道很类似,所以特别写下来,然后收藏起来。在古代,木匠师傅又称呼为:「审曲面势」的人,在今天,则被称为:「监督建筑之人」。我所遇到的这位木匠师傅,她姓名是杨潜。

 赏析

 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生动形想而又合理自然地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择天下之士,使称其职”;梓人的“其不胜任者,怒而退之,亦莫敢愠焉”。与宰相的“能者进而由之,使无所德。不能者退而休之,亦莫敢愠”。异曲同工!文中引用孟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来说明人们的社会分工不同,各司其职;有现实积极意念

 柳宗元哪个朝代的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古文大致为六类。以下是“柳宗元哪个朝代的”,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柳宗元哪个朝代的

 唐代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 “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

 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柳宗元的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 ”),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773年,柳宗元生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年仅12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公元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久,他便回长安。 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少年成才

 792年,柳宗元被选为乡贡,得以参加进士科考试。793年,21岁的柳宗元进士及第,名声大振。不久,柳宗元的父亲柳镇去世,柳宗元在家守丧。796年,柳宗元被安排到秘书省任校书郎。798年,26岁的柳宗元参加了博学宏词科考试,并中榜,授集贤殿书院正字(官阶从九品上)。 801年,柳宗元被任命为蓝田尉(正六品)。803年十月,柳宗元被调回长安,任监察御史里行。从此与官场上层人物交游更广泛。对政治的黑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了要求改革的愿望,成为王叔***新派的重要人物。

 柳宗元经典诗句

 1、《闻黄鹂》

 倦闻子规朝暮声,不意忽有黄鹂鸣。

 一声梦断楚江曲,满眼故园春意生。

 目极千里无山河,麦芒际天摇清波。

 王畿优本少赋役,务闲酒熟饶经过。

 此时晴烟最深处,舍南巷北遥相语。

 翻日迥度昆明飞,凌风邪看细柳翥。

 我今误落千万山,身同伧人不思还。

 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

 闭声回翅归务速,西林紫椹行当熟。

 2、《咏三良》

 束带值明后,顾盼流辉光。

 一心在陈力,鼎列夸四方。

 款款效忠信,恩义皎如霜。

 生时亮同体,死没宁分张。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殉死礼所非,况乃用其良。

 霸基弊不振,晋楚更张皇。

 疾病命固

 乱,魏氏言有章。

 从邪陷厥父,吾欲讨彼狂。

 3、《梅雨》

 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

 4、《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5、《南涧中题》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

 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

 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6、《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红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7、《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

 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

 春风无限潇湘意,欲***苹花不自由。

 8、《饮酒》

 今夕少愉乐,起坐开清尊。

 举觞酹先酒,为我驱忧烦。

 须臾心自殊,顿觉天地暄。

 连山变幽晦,绿水函晏温。

 蔼蔼南郭门,树木一何繁。

 清阴可自庇,竟夕闻佳言。

 尽醉无复辞,偃卧有芳荪。

 彼哉晋楚富,此道未必存。

 9、《读书》

 幽沉谢世事,俯默窥唐虞。

 上下观古今,起伏千万途。

 遇欣或自笑,感戚亦以吁。

 缥帙各舒散,前后互相逾。

 瘴痾扰灵府,日与往昔殊。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无。

 竟夕谁与言,但与竹素俱。

 倦极便倒卧,熟寐乃一苏。

 欠伸展肢体,吟咏心自愉。

 得意适其适,非愿为世儒。

 道尽即闭口,萧散捐囚拘。

 巧者为我拙,智者为我愚。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

 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10、《溪居》

 久为簪组束,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11、《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山雪。

 12、《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3、《早梅》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14、《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方。

 15、《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16、《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17、《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18、《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宿云散洲渚,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偶此成宾主。

唐朝四大山水田园诗人,王孟韦柳风格迥异,共同写出大自然的绝色

鲜卑族叱干氏:《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干氏,后改为薛氏。”叱干氏源出鲜卑叱干部,亦译作薛干部。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之一。曹魏后期,拓跋鲜卑兴起于西部,降服了濡源以西直至五原的诸部落,建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其首领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长期留居洛阳达17年 (26l—277);晋怀帝时,首领猗卢受晋封为大单于、代公。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拓跋鲜卑的代国被苻坚所灭,十一年 (386年),拓跋硅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北魏)。这一时期,尤其是北魏统治的一个半世纪中,鲜卑族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渐与***融合。至北魏孝文帝,为进一步强化统治,巩固***,争取中原汉族地主支持,增进胡汉融合,孝文帝决定顺应形势,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强令鲜卑族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迅速汉化,并将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其余所改,不可胜纪”。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干部遂改为薛,成为薛姓成员之一。《北齐书·薛(王叔)传》中记载:“薛(王叔),字昙珍,河南人。其先代人,本姓叱干氏。”由此可知,薛姓的一支确实来自鲜卑族。

全文:

薛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任姓,得姓始祖为奚仲。相传薛姓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黄帝一生共有25子,为4母所生,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12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而为任侯。禹阳之裔孙以邑为氏,形成任姓,其后任姓几经发展壮大,人才兴旺,支系庞杂。

禹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夏舜因其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特任命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视为车的

创造者,受后人仰慕。车辆的发明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华文明的步伐,禹赐封奚仲以薛 (今山东藤州东南)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闻讯都以此为荣,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姓之始。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今山东微山西北)。

传至奚仲第十二世孙仲虺,已是夏朝统治末期,随着夏桀的统治摇摇欲坠,商汤的势力在东方兴起,在众多诸侯国纷纷叛离夏桀的形势下,商汤积极筹划灭夏的工作。他启用贤人伊挚为尹,人称伊尹,又任用仲虺为相,在伊尹和仲虺两人共同辅佐下,商汤的进攻势如破竹,很快就灭亡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作为商的贵族,仲虺及其子孙在祖居地薛邑享有封地和爵位。仲虺的后代有臣扈和祖巳,传到祖巳的七世孙成,迁国于挚,国号由薛国改为挚国。

商末,活动于岐山之阳的周族部落首领季历娶挚国国君成的女儿大任为妻,生子姬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到周文王次子周武王兴兵克商后,分土建邦,大封天下诸侯,复封成的后裔为薛侯。薛姓人复又回到发源地生活,此后薛人一度迁居于邳,又曾在挚地生活多年,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薛人生活的印迹,但薛地作为薛人的肇始之地,仍是薛人最重要的发展蕃息之地。

春秋时期,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日益缩小,控制诸侯的权力也日益丧失。而一些地方经济较为发达、军事实力日渐增大的诸侯国,却积极发展自己势力,欲图称霸诸侯。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齐桓公得贤相管仲辅佐,连灭周边小国,成为当时纵横捭阖、咤叱风云的一位霸主。薛国作为西周王朝的一个小诸侯国,其国人在薛侯的领导下安分守己地生活着,对当时诸侯争霸***取不参与政策。迫于齐国的强大,当时众小侯国纷纷向齐国进贡屈服,独有薛侯不听命于齐桓公的调遣。不可一世的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竟遭到国力弱小的薛国国君的挑战,齐桓公恼羞成怒,***借周天子的名义,降罪于薛侯,将薛侯的爵位降黜一级,由侯贬黜为伯。大约在战国中期,薛国被战国七雄中疆土最大、拥有百万大军的楚国所灭,国土臣民尽归于楚。国破家亡的薛公子登不得不听任楚王的派遣,楚怀王封其为沛公,强令登仕楚为官,为自己服务。悲愤满怀的公子登就任未已,即趁机离去,辗转隐藏于市井赌徒之间,为了纪念失去的国土,他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人称他为薛公。

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凡世,以下为有史可记的世次:畛一初一厉侯陵一宣武侯房一哀侯褒一庄侯元一平侯贵一昭侯直一襄侯夷一桓侯辨一康侯安兴一定公箱一恭侯尚一景侯魏一宣侯伯勤一简侯文欢一惠侯夷黄一灵侯英一文侯俱一隐侯清一愍侯洪,战国后期为楚所灭。薛国族人辗转迁徒,始终不忘先祖列宗,国灭后以国为氏,称薛氏。

二、出自虞舜的妫姓,为孟尝君(田文)之后。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以上两支薛氏通常认为是当今薛姓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出自任姓的要比出自孟尝君的略早一些,但他们同出于一个地方,就是古时的薛地。

三、赐姓改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薛姓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姓一样,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兼容并蓄、演进壮大,宗族队伍日渐兴盛。除了先前提到的两支姓源之外,历史上薛姓也有不少较为复杂的旁支别系融入或衍出,他们有的是经民族融合改姓而来,有的则是皇帝钦令御赐,更有直接源出于少数民族的薛姓,下面就此作一简介。

赐姓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各代中,一般来说,身份地位越高,与皇帝的渊源关系越密切,其姓氏相应地也就越尊贵,影响也越大。但为了笼络人心,彰布皇帝崇德威仪,历朝封建皇帝也经常通过赐名改姓的方式来达到昭示荣宠、褒奖臣属的目的。如唐代武则天时期的薛怀义,本姓为冯,名小宝,因其体格健硕、俊朗过人而深得武则天的宠爱。由于他的身份卑微,又非科举出身,为了提高冯小宝的地位,武则天便称赐与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同族,令其改姓薛,并命薛绍拜之为叔父。冯小宝改名换姓后称薛怀义,与武则天公行于宫闱之间,旦夕富贵,恩宠有加,曾显赫一时,被世人以薛师相称。《明史·薛斌传》载:明初皇帝赐蒙古贵族托果齐姓薛名台,托欢姓薛名斌。赐姓是皇帝对臣属的殊荣,故一人受赐,全族荣耀。冯小宝发迹后,其兄***侄乃至姻亲裔孙纷纷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后沿袭不改。内附的少数民族往往因酋长获姓,整个部族均随之姓薛。

改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一部中华民族的演进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民族的交流融合、共同进步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频繁往来,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姿的景象。以薛姓为例,既有少数民族改宗换姓为薛,也有薛姓***融入少数民族却仍坚持旧姓者。

1.鲜卑族叱干氏:《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干氏,后改为薛氏。”叱干氏源出鲜卑叱干部,亦译作薛干部。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之一。曹魏后期,拓跋鲜卑兴起于西部,降服了濡源以西直至五原的诸部落,建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其首领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长期留居洛阳达17年 (26l—277);晋怀帝时,首领猗卢受晋封为大单于、代公。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拓跋鲜卑的代国被苻坚所灭,十一年 (386年),拓跋硅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北魏)。这一时期,尤其是北魏统治的一个半世纪中,鲜卑族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渐与***融合。至北魏孝文帝,为进一步强化统治,巩固***,争取中原汉族地主支持,增进胡汉融合,孝文帝决定顺应形势,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强令鲜卑族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迅速汉化,并将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其余所改,不可胜纪”。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干部遂改为薛,成为薛姓成员之一。《北齐书·薛(王叔)传》中记载:“薛(王叔),字昙珍,河南人。其先代人,本姓叱干氏。”由此可知,薛姓的一支确实来自鲜卑族。

2.匈奴薛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战国时匈奴开始与中原各***接触,其后长期影响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关于匈奴薛氏来源,因史料不详,今已无从查考。仅《魏书·裴延俊传》附《裴庆孙传》载:“正光末,汾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马牒腾,并自立为王。”吐京地望在今山西石楼西北15公里处。匈奴最先活动于今蒙古高原一带,东汉时因内讧分成南北二部,南

匈奴后来南下附汉,并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今山西离石一带。由于长期与***杂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渐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转而农耕定居,出现汉化趋势,至魏晋时,甚至纷纷改用汉姓。如南匈奴单于原姓虚连疑,这时也改姓刘,匈奴薛姓或许也形成于这一时期。

3.薛延陀:薛延陀,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组成。据传,薛部先祖本是***,后来流落到漠北一带并在此蕃息发展不断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一个游牧部落。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们便以薛为部落名称。以后薛部在与邻近的延陀部战争中获胜并其部而有其众,两部遂合二为一,称薛延陀。突厥汗国建立后,铁勒诸部并役属于突厥,成为其骑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突厥分裂后,居阿尔泰山西南部之薛延陀受西突厥统治。铁勒诸部反抗西突厥统治,建立了第一个部落联盟,不久即被西突厥所灭。后薛延陀建汗国,统辖厥之故地,此为铁勒建立的第二个部落联盟。汗国自建国于漠北后,存在时间近20年(628—6),后为唐所灭。唐以其地置六府七州。以薛延陀部置奚弹、祈连二州,并隶燕然都护府。

薛延陀灭亡后,部众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并于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为氏”,而改姓了汉族的薛姓。居住在今蒙古的杭爱山脉的薛姓人家,其中就有薛延陀的后裔,因为薛延陀族原来就居住在这里。

介绍文件

薛姓迁徒史

薛姓迁徙史

秦汉时期

薛姓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姓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姓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春秋时有薛邦,兖州人,孔子***。战国至秦,散布于中原各地的薛姓就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战国末期任姓薛氏裔孙薛倪为楚令尹。战国时赵国(建都今河北邯郸)有处士薛公,为寓居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泰国大举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统兵御秦,信陵君因与魏王有矛盾,不肯应命。经薛公苦心劝说,信陵君无忌才从赵返魏,带兵遣将击破秦军,解救魏国。宋国(建都于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于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主张长幼尊库皆应有序,被时人奉为道德楷模;秦国(建都于咸阳即今陕西西安附近)有薛炬,相传他剑术精湛,为一代宗师。

秦及两汉,薛姓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大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于各地,使薛姓的分布地域得以扩大。这一时期,黄淮流域下游仍是薛姓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薛姓人,或为官,或经商而迁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内为甚,为薛姓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末期的政治危机,反而使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后来变成各种军阀势力的混战。这一时期,一部分薛姓为避战乱,自黄淮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中原烽烟再起,一支薛姓人在首领薛永的带领下追随蜀先主刘备进入四川,薛永父子为蜀汉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扎下根来,蓬勃发展,世号蜀薛。

秦汉400多年的历史时期,薛姓名人频出,光宗耀祖,永载史册。

楚汉相争之时,项羽部下有薛公,骁勇善战。刘邦手下有将军薛欧,追随汉王,功成名就。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薛欧为广平敬侯,在汉高祖所封的汉初18位侯爵中名

列第土5位,食邑四千五百户。汉高祖五年任典客,掌管祭祀、外交。儿子薛山为靖侯,孙子薛泽继封为平棘侯,曾孙薛穰为平棘节侯,玄孙薛去病在汉宣帝时任大夫。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不记荣辱,正直敢言。西汉末年,齐人薛方,字子容,时值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大权,阴谋篡夺汉室江山,他一方面排斥异己,残酷打击忠于汉室、不归附他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取笼络人心的伎俩,封官许愿,加官进爵,还邀请当时通晓礼仪、博古知今的清明方正之士到朝为官。薛方也是其中被征之一,但薛方看破王莽虚***伪善的面目,拒绝了王莽的一再征请,居家讲经授文,写诗作赋,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声誉。东汉***建立后,世祖刘秀久闻薛方清高正直,征用之,薛方欣然受命,可惜途中病卒。王莽时还有博士薛顺。西汉末年,洛阳有富商薛子仲。洛阳是西汉东都,地处中原,物产丰饶,人员辐辏,交通便捷,自先秦即为水陆商业中心,薛子仲依靠洛阳优越的经商条件,穿梭往来于全国各地,拥有家财万贯,富甲全国。王莽见其致富有方,甚至邀请他去商讨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西汉时平陵人薛恭,以孝举为县令,是为关中薛姓。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薛氏一族在社会动荡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在蛮夷居多的西南蜀地有了薛姓的踪迹,并很快发展为蜀地大姓,世号蜀薛。

东汉末年,政治日趋腐朽,皇帝幼弱无知,外戚宦官擅权专制,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不堪重压的农民奋起反抗,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东汉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而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强却乘机发展割据势力。——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逐鹿,生灵涂炭,兵荒马乱之中,人民流离失所,避难他乡,纷纷向江南和巴蜀流徙。

在庞大的逃难人群中,有一支薛姓人随刘备进入蜀地,这支薛姓族人的首领叫薛永。薛永的父亲薛兰是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的十世孙,曾任兖州别驾,后被曹操所杀。父亲惨死后,薛永遂转而投奔当时占据徐州一带的刘备。刘备旋即败于吕布、曹操,几经辗转,被迫到荆州牧刘表手下谋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六军南下,据有荆襄九郡之地,刘备于当阳再次败于曹军,最后只得联合江东孙权,在赤壁大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复夺得荆州大部,才算有了落脚之地。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压力,刘备惟有向西发展以求自保。211至214年,刘备终于打败益州牧刘璋,据有西川之地,为以后蜀国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在此过程中,薛永恪尽职守,忠心佑主,始终追随于刘备左右,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越功勋。大批薛氏族人也随着薛永往返迁徙,逐渐进入巴蜀。

从历史记载上看,这或许是薛姓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移动,尽管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由蜀汉王朝建立后,薛永升受刘备蜀郡太守、其子薛齐官拜巴郡太守的情况来看,他们父子能同时掌管号为蜀地大郡、朝廷屏翼的巴、蜀重郡,说明他们不仅居功至伟,而且足可担当御敌戍边的重责。蜀地不少人因感念其惠,遂以薛为姓。大概也因此原因,薛姓在川北各地影响深远,并留下了不少与薛姓有关的地名。直至隋唐之际,属于剑南道的维州仍有薛城县的记载,入宋后方改名为保宁。据专家考证,这可能就是薛氏一族旧日的聚居地。263年,曹魏发兵灭蜀,当时薛氏投降的竟达5000户之多,势力之大,亦可窥知薛姓在蜀汉时期占据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

蜀汉灭亡后,为了彻底断绝刘氏宗族恢复故国的企图,曹魏决定***取移民空地的政策,大举将蜀地百姓内迁中原各地。这时,薛齐虽然降魏,受封为光禄大夫,然而也在迁徙之列,随同薛姓宗族一道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尽管这些薛姓族人原本大多不是蜀人,由于薛永勤政爱民,深得当地蜀人拥戴,因他们迁自蜀地,所以世人共谓之“蜀薛”。成为后来河东望族薛姓的先祖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薛姓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薛姓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黄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并形成了薛姓的主要繁衍中,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里,就有薛姓人任职。魏国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时官至秘书丞,曹操对他颇为器重.常与之谈古论今,并尊称他为“薛君”。薛灵芸,为魏文帝宫中美人,对裁剪针工有独到之处,能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很快地裁制衣服,宫中称之为“针神”。蜀国薛姓宗族领袖薛齐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综至孙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综至兼,世传东宫,谈者美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东薛姓在魏晋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无论汉族***,或是少数民族***,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必须依靠当时的名门望族,于是他们纷纷拉拢、吸收中原望族参加到自己的***里。河东薛姓,作为关东著姓,也是各个***积极争取笼络的对象,作为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薛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南北朝时,薛姓在各方面则大放异彩。河东汾阴人薛安都是南朝宋著名将领,归附北魏后被封为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并赐爵河东公。其子薛渊为南朝齐重要军事将领。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骠骑将军,薛真度历任荆州、豫州、扬州刺史,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能抚恤百姓,深得北魏宣武帝的信任。代北(后落籍河南洛阳)人薛豹子,本鲜卑族叱干氏,在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薛,于北魏任徐州刺史,刚正不阿,“在州甚多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其子薛椒,风度翩翩,遵礼行教,举止得当,拜七兵尚书。太原人薛提,北魏初年因有政绩,迁晋兵将军、冀州刺史,封太原公。河东汾阴人薛强原为后秦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公,其子薛辩为北魏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薛辩子薛谨为北魏河东太守,袭爵汾阳侯。薛辩长子初古拔,因功任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河东公。学者薛(忄登),曾为北魏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西魏时进爵为伯,升任中书侍郎、安东将军。汾阴人薛实,西魏时领著作佐郎,修国史,迁中书令,北周时因功进爵为侯,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在北朝任职的薛姓人,在随后的隋唐时期继续担任官职。北周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在隋文帝时任兖州刺史。义兴 (治所在今江苏宜兴)人薛士通为隋膺扬郎将,唐初归降,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后改任泉州刺史。长期主持中枢的河东汾阴人薛道衡,深受隋文帝器重,道衡的兄弟、五个儿子及族叔、堂侄等多在朝廷任职,且委以重任。隋代河东汾阴薛姓因薛道衡家族而发迹,成为闻名全国的望族。

隋唐时期

隋唐时薛姓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更称盛于我国西北部。南北朝时,薛姓族人主要沿自东向西北的路线传播,三国时魏有天水(今属甘肃)人薛夏,说明此时已有薛姓人居住在今甘肃省。至隋唐时,甘肃省薛姓已形成壮大之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薛举家财万贯,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后一度称帝。

及至唐代,薛氏家族达到了空前繁荣。薛姓郡望已全部形成。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因为有薛姓人多在朝中为官,因此,大量的薛姓族人迁居关中,今陕西关中地区成为薛姓一个重要繁 衍地,从而跻身关中望族。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嫁给出自河东薛氏家族的薛绍,既是恩宠,也是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拉拢。

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时期有薛怀让,其先世为戎人,说明他是由少数民族加入薛姓的。他自幼勇敢,在后唐庄宗时任军职,唐明宗时任神武厢都校、州刺史。后晋时历任宿州团练使。后汉时安国军节度使,后移镇同州。后周时加同平章事衔,任左屯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

宋朝建立后,国家重新统一,人民又得以过上较为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一时期,薛姓散居于全国各地,发展相对稳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较显赫。

明清时期,薛姓规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迁徙的进度更快、规模更庞大了。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元代有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其后复由平远转徙程乡(今属福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辉煌事迹的家族,这一时期的薛姓人不逊先辈,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迁入台湾

自明清起,于东南沿海的薛姓已零星迁入台湾。清康熙年间,派兵攻灭台湾郑氏***,随即在台驻军,设置府县。当时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地窄人稠的闽粤居民很有吸引力,于是陆续有人从闽、粤两地入台垦殖,其中也有薛姓人士。大约 1710年前后,有一个入垦打猎东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粤籍人薛昌贵,定居于淡水。乾隆年间又有薛君隆从广东到桃园的大桃村开垦,广东的薛华梅到台中县的东势镇定居。近代以来,特别是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一度中断达50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台湾方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其间薛姓极少有移居台湾者。1949年******退居台湾后,党、政、军、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员自大陆迁台,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薛姓人,如***高级将领薛岳,资深报人薛心熔等。

迁徙海外

薛姓人在清代迁往台湾的同时,也开始有人涉洋过海,向东南亚等地迁徙,成为当地华侨。进入近代,由于世界奴隶制的废除,欧美各国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此时清***也由于政局不稳,世事多变,且急需外汇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如光绪十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称,每年需要总数2000万元(约合1400万两白银)的侨汇,已相当于光绪后期每年关税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时大力鼓励华人出洋劳务。这样又极大***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热情,进一步壮大了华侨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华裔已达400多万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姓族人。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薛姓家谱介绍

薛姓家谱介绍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姓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代人林宝的《元和姓纂》,是书于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参考了《元和姓纂》,其《薛姓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姓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全文见:

id="id2">百家姓中“薛”姓排第几,发源地是哪?

在璀璨的中国诗歌史上,山水田园派诗歌,总是以一种小而美的清新淡雅,圈粉无数,像早期的陶渊明和谢灵运,陶渊明虽擅写山水,但陶诗中无论是对田间野夫还是对稚子儿童,都饱含着一份儒者的仁爱,谢灵运则是纯粹写景,但在每一首诗的末尾,总不忘写出一句哲理。

到唐朝,山水田园派诗歌更加成熟,我们常说王维、孟浩然是唐朝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实不然,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派的代表诗人,中晚唐时期,又有韦应物、柳宗元接过了接力棒,继续将山水田园诗派发扬光大。

这四位伟大的诗人,同属山水田园派,彼此之间又有何异同之处呢?

王维

苏东坡曾赞王维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说王维的诗美如画并不夸张,一幅山水画好不好,在于画家能不能把景物的性质、特色、细节掌握好,并表现出来,同理,一首山水诗好不好,在于诗人能不能在有限的诗句中,把景物的性质、特色、细节描述出来。

《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如这首《鸟鸣涧》,开头就写到花落,一般来说,在诗词中,落花使人想到春天的消逝,进而联想到生命的消亡,如李后主说“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代表着一种哀伤。

但王维这首诗就不一样,“人闲桂花落”没有给人一丝哀愁,反而让人觉得闲适幽静,因为人闲——他的内心本来就是平静的,在悠闲静谧的时候,一阵春风吹过、几声鸟鸣传来,桂花瓣瓣飘落,这不是忧愁,是岁月静好。

接着夜静春山空,山为什么空?因为夜深了,山中没有行人。很自然地,月光洒在山中,月光本来是静谧的,但因为夜太静、山太空,所以原本静谧的月光都有一种动感,惊醒了沉睡的鸟儿,鸟鸣声在夜晚的春山中回荡。

在这样的动静结合中,我们很容易就感受到王维诗中的闲适和安静,更能体会到大自然在他笔下的微妙变化,让人感受到一种禅意。

这就是王维的特点,他以禅入诗,以感觉取胜,一切美好与哀愁,都在刹那间。

孟浩然

孟浩然是一个天生的隐者,还是个少年的时候,他就在鹿门山过着隐居的生活,这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另一方面也跟时局有关,先是武则天称帝,后有韦后弄权,朝局党派纷争,《论语》云:“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孟浩然不为一己私利去做官,这是他的高洁之处。

后来玄宗继位,朝局清明,万国来朝,称为盛世,《论语》云:“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皇帝圣明,国家富强,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就应该出仕为官;另一个原因是,他家贫亲老,不但穷,母亲也老了,孟浩然再不求官,就真的活不下去了;第三个原因是,此时孟浩然人到中年,再不做点什么,这一生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所以读孟浩然的诗,一定要了解他的创作时间和背景,在内容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 早年隐居生活,如《夜归鹿门山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山寺钟鸣、渡口码头、渔船划动、余亦乘舟,这是多么纯粹而美好的景物,寄情在这样的山水中,孟浩然真正获得了隐者的愉悦。

第二阶段: 中年求仕,最著名的就是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前四句写“望洞庭湖”,作为山水田园派诗人,这是孟浩然的拿手绝活,不用多说,后四句写“赠张丞相”,如今国家一片繁荣,我还“端居”着混日子,岂不是愧对这个圣明的时代?所以“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对出仕做官的渴望,表露无遗

第三阶段: 晚年求仕失败后的迷惘,如这首《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春去秋来,夏去冬来,古去今来,人生也是一样,小孩子长大了,大人变老了,老人去世了,来去匆匆的几句诗,就写出了人间沧桑,古今循环,古代的贤人都已不在,可是后人为他立的碑还在,而我孟浩然呢?想起自己一事无成,只能泪沾襟了。

这就是孟浩然,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感悟和风格,他寄情山水,有感动,也有落寞。

韦应物

韦应物大约是个天才诗人,他出身贵胄,少年时是个正儿八经的纨绔子弟,他自己都说: “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逢杨开府》 。唐朝时爱用汉武帝比唐玄宗,所以这里的武皇帝是指唐玄宗,意思很明了,就是仗着上面有人,为所欲为,大字不识一个,白天夜晚,结果皇帝死了,他就悲剧了。这时候突然醒悟,开始学写诗: “读书事已晚,把笔学题诗” 。

就这样一个人,居然成了唐朝著名诗人,这找谁说理去。

由于韦应物读书晚,没有从小接受系统教育,所以在诗歌上,他也进行过许多尝试,古体诗、近体诗、乐府诗、歌行体,各种体裁他都能写,颇为讽刺的是,他许多诗篇中,着力于反映民间疾苦,表现社会现实——那些疾苦的人民,就是曾经被他欺辱过的人。

他作《夏冰歌》,致力于反映***冰人的艰苦,写道: “ 当念 阑干凿者苦,腊月深井汗如雨” ,这些冰***去干嘛呢—— “九天含露未销铄,阊阖初开赐贵人” ;又有一首《***玉行》,是描写***玉人的生活艰苦: “独妇饷粮还,哀哀舍南哭” 。

这些诗歌,对后来的白居易、李贺等诗人都有很深的影响,白居易写过许多反映民间疾苦的诗,还曾赞美韦庄 “今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 。而李贺作《老夫***玉歌》写道: “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 ,则是明显受到了韦应物《***玉行》的影响。

韦应物各种诗体都能写,但在苏轼眼中,最好的还是五言诗,苏轼说: “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 ,白居易的诗虽然长短篇都有,数量也很巨大,然而我只爱韦应物的五言诗。

但在今天的读者心中,韦应物最著名的,当属这首七言诗:

《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真是绝色!大自然的绝色!

幽草、山涧、黄鹂、深树、春潮、晚雨,在这些景物之中,在那个没人留意的山野渡口,横着一只小船。他啥也没写,只是把这些大自然的景物“拼凑”起来,用审美过程中最初的一层感受,就写出了这样一首娴静高远的佳作。

柳宗元

柳宗元是寂寞的。

柳宗元写景,擅写外表,最直观地写山水田园的美好形象,这一点上,他是受了谢灵运的影响,元好问评价柳宗元诗就说: “谢客风容映古今,发源谁似柳州深” 。但在这层外表的“风容”之下,又隐藏着一种寂寞,元好问接着说: “朱弦一拂遗音在,却是当年寂寞心” 。

朱弦一拂就是弹琴,伯牙子期,通过琴声就能懂得内心的感情,所谓知音,而谢灵运和柳宗元,恰巧缺少知音,没有人能懂他,所以是寂寞心。

柳宗元是痛苦的。

柳宗元出身河东柳氏,与河东薛氏、河东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他母亲范阳卢氏,也是唐朝大族,祖上时代为官,但到了柳宗元这一代,家道有些中落,所以当时振兴家族的重担,都压在柳宗元一个人肩上,连韩愈为他写墓志铭的时候,都写道:“众谓:柳氏有子也。”《刘子厚墓志铭》。

所以柳宗元也确实铆足了劲儿要干出一番事业。

可是,以王叔文为首,以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为中坚力量,发起的永贞革新,却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其他八人被贬,是为八司马。所谓司马,就是刺史下面的属官,没有实权,柳宗元的主张无法表达。

后来被召回,本以为又能施展抱负了,没几天却又被贬到更远的柳州。

柳宗元是挣扎的。

从第一次被贬起,柳宗元就开始为自己寻找解脱方法。其实解脱的方法有很多,有些人借酒消愁,有些人隐居避世,有些人寄情山水。选择寄情山水的人也很多,像苏轼,他能竹杖芒鞋轻胜马,也能江海寄余生,但苏轼寄情山水,是真正的超然旷达,他甚至能在被贬的路上,在山水之中,建立起自己的哲学,成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柳宗元却做不到,他故意把自己的写得很洒脱,把山水写得美到极致,但在最后,总会在家人的期盼中,自己的抱负中,苦苦挣扎,倒也不是自欺欺人,因为柳宗元自己也知道,再美的山水,对于他而言都是暂时的,所以在跟朋友的书信中,他写道:

“时到幽树好时,暂得一笑,已不复乐。”——《与李翰林建书》

他寄情山水,遇到好山好水好树好石,也会发自内心地笑。但这种开心非常短暂,很快又会被阴霾掩盖,再也笑不出来了。他在山水中得到的快乐与安慰,都是片刻的。

大概也只有柳宗元这种性格,才能写出千万孤独吧——《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千山万径,人鸟绝迹,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一个渔翁独钓寒江。有寂寞,有痛苦,有挣扎,有不甘,他想要不屈,却又无能为力。

好在,柳宗元被贬柳州时,柳州尚未开化,几乎还处于“原始”状态,柳宗元作为柳州刺史,为当地人带去了教育和文明,后来柳州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塑像建祠,世人也称他“柳柳州”。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柳宗元在柳州的功绩,又何尝不是实现了他的抱负呢?

王孟韦柳,唐朝山水田园派的四个代表诗人,他们都寄情山水,却又因各自际遇和性格的差异,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山水风格,王维在山水中参禅悟道,孟浩然在山水中感动落寞,韦应物在山水中心系天下,柳宗元在山水中寻求解脱。

在山水诗中,没有李白的浪漫飞扬,没有杜甫的厚重深沉,但他们却用各自的人生感悟,为后世展现了最多彩的山水田园,把大自然的每一分绝色,定格在一篇篇绝美的诗篇中。

声明:

文中配图均来自网络,侵删。

柳宗元被贬到哪三个地方

48薛

1张 2王 3李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尤 86万

87段 88曹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贺 98赖

99龚 100文

薛姓起源有三:

一、出自任姓,得姓始祖为奚仲。相传薛姓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元和姓纂》、《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等资料记载,黄帝一生共有25子,为4母所生,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12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而为任侯。禹阳之裔孙以邑为氏,形成任姓,其后任姓几经发展壮大,人才兴旺,支系庞杂。

禹阳的第十二世孙奚仲,是中国历史上鼎鼎有名的人物,夏舜因其精工巧思、发明车辆有功,特任命为车正(官名),专门管理天下车辕之事,奚仲因此也被视为车的

创造者,受后人仰慕。车辆的发明使用大大加快了中华文明的步伐,禹赐封奚仲以薛 (今山东藤州东南)为邑,称薛侯。奚仲家人闻讯都以此为荣,不少人甚至索性以薛为氏,表示纪念,是为薛姓之始。后来,奚仲曾一度迁居于邳(今山东微山西北)。

传至奚仲第十二世孙仲虺,已是夏朝统治末期,随着夏桀的统治摇摇欲坠,商汤的势力在东方兴起,在众多诸侯国纷纷叛离夏桀的形势下,商汤积极筹划灭夏的工作。他启用贤人伊挚为尹,人称伊尹,又任用仲虺为相,在伊尹和仲虺两人共同辅佐下,商汤的进攻势如破竹,很快就灭亡了夏桀,建立了商王朝。作为商的贵族,仲虺及其子孙在祖居地薛邑享有封地和爵位。仲虺的后代有臣扈和祖巳,传到祖巳的七世孙成,迁国于挚,国号由薛国改为挚国。

商末,活动于岐山之阳的周族部落首领季历娶挚国国君成的女儿大任为妻,生子姬昌,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到周文王次子周武王兴兵克商后,分土建邦,大封天下诸侯,复封成的后裔为薛侯。薛姓人复又回到发源地生活,此后薛人一度迁居于邳,又曾在挚地生活多年,这些地方都留下了薛人生活的印迹,但薛地作为薛人的肇始之地,仍是薛人最重要的发展蕃息之地。

春秋时期,周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域日益缩小,控制诸侯的权力也日益丧失。而一些地方经济较为发达、军事实力日渐增大的诸侯国,却积极发展自己势力,欲图称霸诸侯。至公元前7世纪中叶,齐桓公得贤相管仲辅佐,连灭周边小国,成为当时纵横捭阖、咤叱风云的一位霸主。薛国作为西周王朝的一个小诸侯国,其国人在薛侯的领导下安分守己地生活着,对当时诸侯争霸***取不参与政策。迫于齐国的强大,当时众小侯国纷纷向齐国进贡屈服,独有薛侯不听命于齐桓公的调遣。不可一世的齐桓公的霸主地位竟遭到国力弱小的薛国国君的挑战,齐桓公恼羞成怒,***借周天子的名义,降罪于薛侯,将薛侯的爵位降黜一级,由侯贬黜为伯。大约在战国中期,薛国被战国七雄中疆土最大、拥有百万大军的楚国所灭,国土臣民尽归于楚。国破家亡的薛公子登不得不听任楚王的派遣,楚怀王封其为沛公,强令登仕楚为官,为自己服务。悲愤满怀的公子登就任未已,即趁机离去,辗转隐藏于市井赌徒之间,为了纪念失去的国土,他便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后人称他为薛公。

薛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凡世,以下为有史可记的世次:畛一初一厉侯陵一宣武侯房一哀侯褒一庄侯元一平侯贵一昭侯直一襄侯夷一桓侯辨一康侯安兴一定公箱一恭侯尚一景侯魏一宣侯伯勤一简侯文欢一惠侯夷黄一灵侯英一文侯俱一隐侯清一愍侯洪,战国后期为楚所灭。薛国族人辗转迁徒,始终不忘先祖列宗,国灭后以国为氏,称薛氏。

二、出自虞舜的妫姓,为孟尝君(田文)之后。孟尝君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一,其父齐相田婴被齐缗王封于薛(即任姓薛国旧地),田婴死后,田文袭封,仍以薛为食邑。至秦灭六国,失封,子孙分散。西汉初,田文之孙田国、田陵到竹邑(今安徽宿县北)居住,以封邑命氏,遂为薛氏。以上两支薛氏通常认为是当今薛姓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出自任姓的要比出自孟尝君的略早一些,但他们同出于一个地方,就是古时的薛地。

三、赐姓改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薛姓与其他历史悠久的大姓一样,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兼容并蓄、演进壮大,宗族队伍日渐兴盛。除了先前提到的两支姓源之外,历史上薛姓也有不少较为复杂的旁支别系融入或衍出,他们有的是经民族融合改姓而来,有的则是皇帝钦令御赐,更有直接源出于少数民族的薛姓,下面就此作一简介。

赐姓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各代中,一般来说,身份地位越高,与皇帝的渊源关系越密切,其姓氏相应地也就越尊贵,影响也越大。但为了笼络人心,彰布皇帝崇德威仪,历朝封建皇帝也经常通过赐名改姓的方式来达到昭示荣宠、褒奖臣属的目的。如唐代武则天时期的薛怀义,本姓为冯,名小宝,因其体格健硕、俊朗过人而深得武则天的宠爱。由于他的身份卑微,又非科举出身,为了提高冯小宝的地位,武则天便称赐与自己的女儿太平公主的驸马薛绍同族,令其改姓薛,并命薛绍拜之为叔父。冯小宝改名换姓后称薛怀义,与武则天公行于宫闱之间,旦夕富贵,恩宠有加,曾显赫一时,被世人以薛师相称。《明史·薛斌传》载:明初皇帝赐蒙古贵族托果齐姓薛名台,托欢姓薛名斌。赐姓是皇帝对臣属的殊荣,故一人受赐,全族荣耀。冯小宝发迹后,其兄***侄乃至姻亲裔孙纷纷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后沿袭不改。内附的少数民族往往因酋长获姓,整个部族均随之姓薛。

改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一部中华民族的演进史,实际上也是一部民族的交流融合、共同进步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汉族与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频繁往来,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的关系,使中华民族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绚丽多姿的景象。以薛姓为例,既有少数民族改宗换姓为薛,也有薛姓***融入少数民族却仍坚持旧姓者。

1.鲜卑族叱干氏:《魏书·官氏志》记载:“叱干氏,后改为薛氏。”叱干氏源出鲜卑叱干部,亦译作薛干部。

鲜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之一。曹魏后期,拓跋鲜卑兴起于西部,降服了濡源以西直至五原的诸部落,建都于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北),其首领力微遣太子入魏朝聘,长期留居洛阳达17年 (26l—277);晋怀帝时,首领猗卢受晋封为大单于、代公。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拓跋鲜卑的代国被苻坚所灭,十一年 (386年),拓跋硅复国,并改国号为魏(北魏)。这一时期,尤其是北魏统治的一个半世纪中,鲜卑族进一步吸收汉文化,渐与***融合。至北魏孝文帝,为进一步强化统治,巩固***,争取中原汉族地主支持,增进胡汉融合,孝文帝决定顺应形势,推行一系列的汉化改革,要求朝廷上下“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强令鲜卑族人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迅速汉化,并将本民族的二三字以上的复姓改为单音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为元姓,独孤氏改为刘姓,“其余所改,不可胜纪”。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姓浪潮中,叱干部遂改为薛,成为薛姓成员之一。《北齐书·薛(王叔)传》中记载:“薛(王叔),字昙珍,河南人。其先代人,本姓叱干氏。”由此可知,薛姓的一支确实来自鲜卑族。

2.匈奴薛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战国时匈奴开始与中原各***接触,其后长期影响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关于匈奴薛氏来源,因史料不详,今已无从查考。仅《魏书·裴延俊传》附《裴庆孙传》载:“正光末,汾州吐京群胡薛悉公、马牒腾,并自立为王。”吐京地望在今山西石楼西北15公里处。匈奴最先活动于今蒙古高原一带,东汉时因内讧分成南北二部,南

匈奴后来南下附汉,并几经辗转最后定居于今山西离石一带。由于长期与***杂居生活,交往密切,南匈奴各部逐渐放弃原来的游牧生活转而农耕定居,出现汉化趋势,至魏晋时,甚至纷纷改用汉姓。如南匈奴单于原姓虚连疑,这时也改姓刘,匈奴薛姓或许也形成于这一时期。

3.薛延陀:薛延陀,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铁勒的一支,由薛部与延陀部组成。据传,薛部先祖本是***,后来流落到漠北一带并在此蕃息发展不断壮大起来,成为当地的一个游牧部落。为了表示不忘先祖,他们便以薛为部落名称。以后薛部在与邻近的延陀部战争中获胜并其部而有其众,两部遂合二为一,称薛延陀。突厥汗国建立后,铁勒诸部并役属于突厥,成为其骑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西突厥分裂后,居阿尔泰山西南部之薛延陀受西突厥统治。铁勒诸部反抗西突厥统治,建立了第一个部落联盟,不久即被西突厥所灭。后薛延陀建汗国,统辖厥之故地,此为铁勒建立的第二个部落联盟。汗国自建国于漠北后,存在时间近20年(628—6),后为唐所灭。唐以其地置六府七州。以薛延陀部置奚弹、祈连二州,并隶燕然都护府。

薛延陀灭亡后,部众四散流徙,或南下附唐,或并于他族,其中一部分人“以族为氏”,而改姓了汉族的薛姓。居住在今蒙古的杭爱山脉的薛姓人家,其中就有薛延陀的后裔,因为薛延陀族原来就居住在这里。

介绍文件

薛姓迁徒史

薛姓迁徙史

秦汉时期

薛姓自春秋战国得姓以后,就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山东是薛姓的发源地,地处中原东部,薛姓人由山东向周边地区扩散,活动地域大致在赵、宋、楚、齐、秦诸国,相当于今湖北、湖南、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

春秋时有薛邦,兖州人,孔子***。战国至秦,散布于中原各地的薛姓就已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战国末期任姓薛氏裔孙薛倪为楚令尹。战国时赵国(建都今河北邯郸)有处士薛公,为寓居赵国的魏公子信陵君之友。泰国大举攻魏,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回国统兵御秦,信陵君因与魏王有矛盾,不肯应命。经薛公苦心劝说,信陵君无忌才从赵返魏,带兵遣将击破秦军,解救魏国。宋国(建都于今河南商丘)有高士薛居洲,居于当时中华文明的中心,主张长幼尊库皆应有序,被时人奉为道德楷模;秦国(建都于咸阳即今陕西西安附近)有薛炬,相传他剑术精湛,为一代宗师。

秦及两汉,薛姓经过长期的繁衍发展,人口大为增加,一些人因仕宦等原因而分居于各地,使薛姓的分布地域得以扩大。这一时期,黄淮流域下游仍是薛姓族人重要的居住地,但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黄河中下游,越来越多的薛姓人,或为官,或经商而迁至中原腹地,尤以今河南省境内为甚,为薛姓的河南郡望形成奠定了基础。

西汉末年,外戚王莽篡位改制,但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西汉末期的政治危机,反而使社会经济日益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终于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后来变成各种军阀势力的混战。这一时期,一部分薛姓为避战乱,自黄淮流域南迁至长江流域。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中原烽烟再起,一支薛姓人在首领薛永的带领下追随蜀先主刘备进入四川,薛永父子为蜀汉重臣,薛氏人亦在蜀地扎下根来,蓬勃发展,世号蜀薛。

秦汉400多年的历史时期,薛姓名人频出,光宗耀祖,永载史册。

楚汉相争之时,项羽部下有薛公,骁勇善战。刘邦手下有将军薛欧,追随汉王,功成名就。西汉建立后,汉高祖封薛欧为广平敬侯,在汉高祖所封的汉初18位侯爵中名

列第土5位,食邑四千五百户。汉高祖五年任典客,掌管祭祀、外交。儿子薛山为靖侯,孙子薛泽继封为平棘侯,曾孙薛穰为平棘节侯,玄孙薛去病在汉宣帝时任大夫。汉元帝时御史大夫薛广德,不记荣辱,正直敢言。西汉末年,齐人薛方,字子容,时值外戚王莽把持朝政大权,阴谋篡夺汉室江山,他一方面排斥异己,残酷打击忠于汉室、不归附他的大臣,另一方面,他又***取笼络人心的伎俩,封官许愿,加官进爵,还邀请当时通晓礼仪、博古知今的清明方正之士到朝为官。薛方也是其中被征之一,但薛方看破王莽虚***伪善的面目,拒绝了王莽的一再征请,居家讲经授文,写诗作赋,保全了自己的清白声誉。东汉***建立后,世祖刘秀久闻薛方清高正直,征用之,薛方欣然受命,可惜途中病卒。王莽时还有博士薛顺。西汉末年,洛阳有富商薛子仲。洛阳是西汉东都,地处中原,物产丰饶,人员辐辏,交通便捷,自先秦即为水陆商业中心,薛子仲依靠洛阳优越的经商条件,穿梭往来于全国各地,拥有家财万贯,富甲全国。王莽见其致富有方,甚至邀请他去商讨解决国家的财政问题。西汉时平陵人薛恭,以孝举为县令,是为关中薛姓。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薛氏一族在社会动荡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在蛮夷居多的西南蜀地有了薛姓的踪迹,并很快发展为蜀地大姓,世号蜀薛。

东汉末年,政治日趋腐朽,皇帝幼弱无知,外戚宦官擅权专制,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不安,不堪重压的农民奋起反抗,爆发了波澜壮阔的黄巾军大起义,东汉中央集权势力大大削弱,而州郡官吏和地方豪强却乘机发展割据势力。——时群雄并起,天下大乱。中原逐鹿,生灵涂炭,兵荒马乱之中,人民流离失所,避难他乡,纷纷向江南和巴蜀流徙。

在庞大的逃难人群中,有一支薛姓人随刘备进入蜀地,这支薛姓族人的首领叫薛永。薛永的父亲薛兰是西汉御史大夫薛广德的十世孙,曾任兖州别驾,后被曹操所杀。父亲惨死后,薛永遂转而投奔当时占据徐州一带的刘备。刘备旋即败于吕布、曹操,几经辗转,被迫到荆州牧刘表手下谋事。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六军南下,据有荆襄九郡之地,刘备于当阳再次败于曹军,最后只得联合江东孙权,在赤壁大败曹军,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复夺得荆州大部,才算有了落脚之地。面对曹操和孙权两大军事集团的压力,刘备惟有向西发展以求自保。211至214年,刘备终于打败益州牧刘璋,据有西川之地,为以后蜀国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在此过程中,薛永恪尽职守,忠心佑主,始终追随于刘备左右,南征北战,立下了卓越功勋。大批薛氏族人也随着薛永往返迁徙,逐渐进入巴蜀。

从历史记载上看,这或许是薛姓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移动,尽管史书对此语焉不详,但由蜀汉王朝建立后,薛永升受刘备蜀郡太守、其子薛齐官拜巴郡太守的情况来看,他们父子能同时掌管号为蜀地大郡、朝廷屏翼的巴、蜀重郡,说明他们不仅居功至伟,而且足可担当御敌戍边的重责。蜀地不少人因感念其惠,遂以薛为姓。大概也因此原因,薛姓在川北各地影响深远,并留下了不少与薛姓有关的地名。直至隋唐之际,属于剑南道的维州仍有薛城县的记载,入宋后方改名为保宁。据专家考证,这可能就是薛氏一族旧日的聚居地。263年,曹魏发兵灭蜀,当时薛氏投降的竟达5000户之多,势力之大,亦可窥知薛姓在蜀汉时期占据相当重要的政治地位。

蜀汉灭亡后,为了彻底断绝刘氏宗族恢复故国的企图,曹魏决定***取移民空地的政策,大举将蜀地百姓内迁中原各地。这时,薛齐虽然降魏,受封为光禄大夫,然而也在迁徙之列,随同薛姓宗族一道迁至河东郡汾阴居住。尽管这些薛姓族人原本大多不是蜀人,由于薛永勤政爱民,深得当地蜀人拥戴,因他们迁自蜀地,所以世人共谓之“蜀薛”。成为后来河东望族薛姓的先祖之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薛姓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薛姓族人已遍及北方的黄淮流域,很大一部分集中于今山西、河南、山东、安徽北部等地,并形成了薛姓的主要繁衍中,心。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里,就有薛姓人任职。魏国有天水人薛夏,魏文帝时官至秘书丞,曹操对他颇为器重.常与之谈古论今,并尊称他为“薛君”。薛灵芸,为魏文帝宫中美人,对裁剪针工有独到之处,能在没有灯光的房间里,很快地裁制衣服,宫中称之为“针神”。蜀国薛姓宗族领袖薛齐为巴、蜀二郡太守。竹邑人薛综至孙子薛兼三代任太子少傅,“由综至兼,世传东宫,谈者美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河东薛姓在魏晋时期形成,并逐渐发展成当地的名门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制度盛行,无论汉族***,或是少数民族***,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统治,都必须依靠当时的名门望族,于是他们纷纷拉拢、吸收中原望族参加到自己的***里。河东薛姓,作为关东著姓,也是各个***积极争取笼络的对象,作为统治集团的中坚力量,薛姓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到南北朝时,薛姓在各方面则大放异彩。河东汾阴人薛安都是南朝宋著名将领,归附北魏后被封为镇南大将军、徐州刺’史,并赐爵河东公。其子薛渊为南朝齐重要军事将领。薛安都侄子薛深任南朝宋骠骑将军,薛真度历任荆州、豫州、扬州刺史,又授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能抚恤百姓,深得北魏宣武帝的信任。代北(后落籍河南洛阳)人薛豹子,本鲜卑族叱干氏,在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中改姓薛,于北魏任徐州刺史,刚正不阿,“在州甚多惠政”,深受百姓爱戴。其子薛椒,风度翩翩,遵礼行教,举止得当,拜七兵尚书。太原人薛提,北魏初年因有政绩,迁晋兵将军、冀州刺史,封太原公。河东汾阴人薛强原为后秦右光禄大夫、七兵尚书,封冯翊公,其子薛辩为北魏平西将军、东雍州刺史,赐爵汾阴侯。薛辩子薛谨为北魏河东太守,袭爵汾阳侯。薛辩长子初古拔,因功任镇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河东公。学者薛(忄登),曾为北魏征虏将军、中散大夫,西魏时进爵为伯,升任中书侍郎、安东将军。汾阴人薛实,西魏时领著作佐郎,修国史,迁中书令,北周时因功进爵为侯,任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等不一而足。

一些在北朝任职的薛姓人,在随后的隋唐时期继续担任官职。北周司金大夫、文城郡公薛胄在隋文帝时任兖州刺史。义兴 (治所在今江苏宜兴)人薛士通为隋膺扬郎将,唐初归降,授东武州刺史、平辅公,后改任泉州刺史。长期主持中枢的河东汾阴人薛道衡,深受隋文帝器重,道衡的兄弟、五个儿子及族叔、堂侄等多在朝廷任职,且委以重任。隋代河东汾阴薛姓因薛道衡家族而发迹,成为闻名全国的望族。

隋唐时期

隋唐时薛姓除在黄淮流域中下游继续发展外,更称盛于我国西北部。南北朝时,薛姓族人主要沿自东向西北的路线传播,三国时魏有天水(今属甘肃)人薛夏,说明此时已有薛姓人居住在今甘肃省。至隋唐时,甘肃省薛姓已形成壮大之势,金城(今甘肃兰州)人薛举家财万贯,隋朝末年曾起兵反隋,后一度称帝。

及至唐代,薛氏家族达到了空前繁荣。薛姓郡望已全部形成。唐代的政治中心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因为有薛姓人多在朝中为官,因此,大量的薛姓族人迁居关中,今陕西关中地区成为薛姓一个重要繁 衍地,从而跻身关中望族。武则天女儿太平公主嫁给出自河东薛氏家族的薛绍,既是恩宠,也是唐王朝对薛氏家族的拉拢。

宋元明清时期

五代时期有薛怀让,其先世为戎人,说明他是由少数民族加入薛姓的。他自幼勇敢,在后唐庄宗时任军职,唐明宗时任神武厢都校、州刺史。后晋时历任宿州团练使。后汉时安国军节度使,后移镇同州。后周时加同平章事衔,任左屯卫上将军、左武卫上将军。

宋朝建立后,国家重新统一,人民又得以过上较为安定平稳的生活。这一时期,薛姓散居于全国各地,发展相对稳定,其中北宋初年薛居正家族比较显赫。

明清时期,薛姓规模日盛,族人已遍及大江南北,尤其向南迁徙的进度更快、规模更庞大了。自南宋开始,福建薛氏又分衍出广东海阳、五华、兴宁、梅州等支派。元代有薛信,由宁化转徙粤之平远,其后复由平远转徙程乡(今属福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有着辉煌事迹的家族,这一时期的薛姓人不逊先辈,以多姿多彩的形象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

迁入台湾

自明清起,于东南沿海的薛姓已零星迁入台湾。清康熙年间,派兵攻灭台湾郑氏***,随即在台驻军,设置府县。当时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地窄人稠的闽粤居民很有吸引力,于是陆续有人从闽、粤两地入台垦殖,其中也有薛姓人士。大约 1710年前后,有一个入垦打猎东堡的人,名叫薛大;另有一位粤籍人薛昌贵,定居于淡水。乾隆年间又有薛君隆从广东到桃园的大桃村开垦,广东的薛华梅到台中县的东势镇定居。近代以来,特别是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后,大陆与台湾的联系一度中断达50年之久,直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台湾方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其间薛姓极少有移居台湾者。1949年******退居台湾后,党、政、军、科、教、文各界有大批人员自大陆迁台,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薛姓人,如***高级将领薛岳,资深报人薛心熔等。

迁徙海外

薛姓人在清代迁往台湾的同时,也开始有人涉洋过海,向东南亚等地迁徙,成为当地华侨。进入近代,由于世界奴隶制的废除,欧美各国及其殖民地急需大量廉价劳动力,而此时清***也由于政局不稳,世事多变,且急需外汇弥补巨额贸易赤字。如光绪十年(1886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上奏称,每年需要总数2000万元(约合1400万两白银)的侨汇,已相当于光绪后期每年关税收入的65%,所以不但解除清初的禁海令,同时大力鼓励华人出洋劳务。这样又极大***了中国向海外移民的热情,进一步壮大了华侨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到光绪末年,全球华侨及华裔已达400多万人,其中就包括大量的薛姓族人。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薛姓家谱介绍

薛姓家谱介绍

家乘谱牒,即记录氏族世系的书,简言之即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牒、家乘、世谱,一般多指用来记载宗族世系事迹的历史典籍或图表,举凡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人口兴衰、人物掌故、风土人情都可以入谱,可以说是宗族的发展史。由于家族不同,反映在谱中的内容也各有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家谱的续修、重修,家谱的形制越来越完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于是便相应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家谱文化。

薛姓宗族虽然历史悠久、谱系绵长,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其家族修撰家谱始于何时,今已无从考证。不过从北朝薛安都家族事迹来看,当不晚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当时盛行的门阀谱系之学有关。目前保存最早的薛氏族谱为唐代人林宝的《元和姓纂》,是书于中唐以前姓氏族望,记载颇详。其论得姓受氏,多源于《世本》、《风俗通义》、《三辅决录》及《姓苑》。这些书后世颇多失传,赖《元和姓纂》之征引,后世学者方得以了解姓氏梗概。北宋欧阳修等人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时,参考了《元和姓纂》,其《薛姓世系表》较为系统地记述了薛姓二大主支——任姓薛氏、妫姓薛氏的源流始末。

目前存世的家谱多为修谱盛行时期的明清两代家谱。这些家谱大多有固定的体例和格式,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遗像、恩荣录、先世考、族规家法、礼堂、五服图、世系、传记、族产、契据文约、坟茔、字辈谱、续后谱、领谱字号等内容,其中谱名、谱序、遗像、先世考、世系、传记等都是常见的内容,也是各种家谱的中心。

中国古代诗人的生平简介

柳宗元被贬到长安、邵州、永州。

柳宗元介绍: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

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早年生活:

柳宗元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薛氏、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年仅十二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不久,他回到了长安。

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唐朝八大姓氏贵族姓氏和普通的贵族姓氏都是哪些姓?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 ,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彰明人 。汉族,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祖籍陇西成纪(现甘肃省静宁县西南) ,生于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 。 另一说生于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 ,李白即诞生于此 。4岁迁居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这种说法以郭沫若为代表)。

李白出生于盛唐时期 ,但他的一生 ,绝大部分却在漫游中度过 ,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二十岁时只身出川 ,开始了广泛漫游 ,南到洞庭湘江 ,东至吴、越 ,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应山(今湖北省广水市)。他到处游历 ,希望结交朋友 ,拜谒社会名流 ,从而得到引荐 ,一举登上高位 ,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 。可是 ,十年漫游 ,却一事无成 。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今陕西西安),东到齐、鲁各地 ,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 ,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 ,诗名满天下。李白不愿应试做官 ,但诗名远播 ,诗歌在其年轻时已经唱响天下 ,他曾给当朝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 ,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 ,直到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 ,被召至长安 ,供奉翰林 ,文章风*** ,名震天下 ,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诗百篇 ,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的奇句 。在当时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 ,李白又因才气为玄宗所赏识 ,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 ,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 ,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 ,他感愤时艰 ,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 。不幸 ,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 ,兵败之后 ,李白受牵累 ,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 ,依当涂县令李阳冰(李白族叔),不久即病卒 ,一说喝醉了酒 ,在水中捞月亮而溺水身亡 。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其诗风格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独特风貌的,是屈原以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我国古典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

李白少时,好任侠,且喜纵横。昌隆所在的绵州地区,自汉末以来,便是道教活跃的地方。因此,李白从少年时起,常去戴天山寻找道观的道士谈论道经。后来,他与一位号为东岩子的隐者隐居于岷山,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做了动物饲养员。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这位刺史见他们能指挥鸟类的行动,认定他们有道术,便想推荐二人去参加道科的考试。可是,二人都婉言拒绝了。当时有名的纵横家赵蕤[ruí]也是李白的好友,此人于***四年(公元716年)就著成了《长短经》十卷。那时李白才十六岁。赵蕤这部博考六经异同、分析天下形势、讲求兴亡治乱之道的纵横家式的著作引起了李白极大的兴趣。他以后一心要建功立业,喜谈王霸之道,也正是受到这部书的影响。

李白一生,先后有过四个妻子,第一个是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第二个,刘氏;第三个,东鲁女子,姓名不详;第四个是前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他有两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是许氏所生,子名:伯禽,小名“明月奴” ,***尔族中叫“阿衣努儿”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努尔”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译,奴是音译;女名:平阳 ;另一子为东鲁女子所生,名:颇黎。李白之所以为子女取名如此,是与他家曾居碎叶有关。西亚、中亚当时盛行拜火教和明教,祀天地日月水火。

第一个老婆,是公元727年在湖北安陆经过两个朋友胡***和马正公的撮合,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其实也谈不上娶,就是当了个倒插门女婿。由于在婚后长达十年的时间里,李白都生活在他老丈人家里,寄人篱下的滋味本来就使他非常的郁闷了,哪儿还有心思去琢磨其他的事情。这是李白的第一次婚姻,可能他还是抱着很负责的心态去对待的,并且从婚后得育一男一女两子这个情况来看,双方的婚姻生活还是十分和谐的,许氏于公元738年去世。

第二个老婆,公元739年,也就是在距第一次结婚12年、距第一任老婆去世一年之后,李白娶了一个姓刘的女人。不久,因为刘氏有些看不起李白,李白愤而离开。

李白和第二个妻子刘氏不和,这在诗《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也有反映,诗中“会稽愚妇轻买臣”就是用东汉名臣朱买臣被妻子轻视的典故指他第二个妻子刘氏,说明刘氏有些势力。

第三个老婆,公元745年,李白在山东任城,与一当地妇人结婚。这时候的李白刚从首都长安出来,背着一大布袋金银财宝和杜甫、高适一路取道河南商丘,并在此逗留很久。与他二人分手之后,李白自己前往泰山考取道箓,路过任城,他结识了这位妇人,两人情投意合。李白的这个老婆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并且李白在山东兖州置下了大批田产,在此后他云游在外的生活中,这些田产就交给了妻子。可见,李白对该妻子十分信任,可惜的是这个妻子在他们结婚五年后,不幸亡故。

第四个老婆,公元750年,李白在河南开封结识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宗氏,要说起两人的结识还颇有点浪漫的味道,说是李白酒醉梁园,诗兴大起,便挥笔在墙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写完了可能还找个墙角撒过尿,然后提起长衫歪歪倒倒的走了。走后不久,宗氏就和仆人来到了这,看见这首诗,久久不能释怀。正好梁园的人看见了,马上就要擦掉,宗氏便要求不能擦,并花千金买下了这面墙壁。于是也就留下了这段“千金买壁”的佳话。在很多史料的记载中,都描述这个宗氏是一才貌俱全的大家闺秀,并且宗氏美女也是忠实的道教信仰者,可以说和李白是志同道合。在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氏还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氏,曾做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思念。

二、仗剑远游

***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他乘舟沿江出峡,渐行渐远,家乡的山峦逐渐隐没不可辨认了,只有从三峡流出的水仍跟随着他,推送着他的行舟,把他要送到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城市中去。

1.江陵幸遇司马承祯 :李白没有想到在江陵会有一次不平凡的会见,他居然见到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的司马承祯。天台道士的司马承祯不仅学得一整套的道家法术,而且写得一手好篆,诗也飘逸如仙。玄宗对其非常尊敬,曾将他召至内殿,请教经法,还为他造了阳台观,并派胞妹玉真公主随她学道。李白能见到这个备受恩宠的道士,自然十分开心,还送上了自己的诗文供其审阅。李白器宇轩昂,资质不凡,司马承祯一见已十分欣赏,及至看了他的诗文,更是惊叹不已,称赞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为他看到李白不仅仪表气度非凡,而且才情文章也超人一等,又不汲汲于当世的荣禄仕宦,这是他几十年来在朝在野都没有遇见过的人才,所以他用道家最高的褒奖的话赞美他。这也就是说他有“仙根”,即有先天成仙的因素,和后来贺知章赞美他是“谪仙人”的意思差不多,都是把他看做非凡之人。这便是李白的风度和诗文的风格给予人的总的印象。

李白为司马承祯如此高的评价欢欣鼓舞。他决心去追求“神游八极之表”这样一个永生的、不朽的世界。兴奋之余,他写成大赋《大鹏遇希有鸟赋》,以大鹏自喻,夸写大鹏的庞大迅猛。这是李白最早名扬天下的文章。从江陵起,他开始了他鹏程万里的飞翔。

2.洞庭葬友 李白自江陵南下,途经岳阳,再向南去,便到了此行的目的地之一。可是正当泛舟洞庭时,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情,李白自蜀同来的旅伴吴指南暴病身亡(或被人殴打致死)。李白悲痛万分,他伏在朋友的身边,号陶大哭,“泣尽继之以血”。由于他哭得过于伤痛,路人听到都为之伤心落泪。旅途上遇到这样的不幸,真是无可奈何,李白只好把吴指南暂时殡葬于洞庭湖边,自己继续东游,决心在东南之游以后再来搬运朋友的尸骨。李白来到了庐山,在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望庐山瀑布》。

3.江南之行

李白到了六代故都金陵。此地江山雄伟,虎踞龙盘,六朝宫阙历历在目。这既引起李白许多感慨,也引起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自豪感。他认为往日之都,已呈一片衰颓之气,没有什么好观赏的了,根本不及当今皇帝垂拱而治,天下呈现出的一片太平景象。金陵的霸气虽己消亡,但金陵的儿女却饱含深情地接待李白。当李白告别金陵时,吴姬压酒,金陵子弟殷勤相送,频频举杯劝饮,惜别之情如东流的江水,流过了人们的心头,使人难以忘却。李白告别金陵后,从江上前往扬州。扬州是当时的一个国际都市。李白从没有看到过如此热闹的城市,与同游诸人盘桓了一些时日。到了盛夏,李白与一些年轻的朋友“系马垂杨下,衔杯大道边。天边看绿水,海上见青山”,好不惬意。到了秋天,他在淮南(治所在扬州)病倒了。卧病他乡,思绪很多,既感叹自己建功立业的希望渺茫,又深深地思念家乡,惟一能给他带来点安慰的,便是远地友人的书信。

李白在淮南病好之后,又到了姑苏。这里是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日夜酣歌醉舞的地方,李白怀古有感,写了一首咏史诗《乌栖曲》。这首诗后来得到了贺知章的赞赏,称其“可以泣鬼神矣”。由此看来,李白的乐府诗有时虽袭用旧题,却多别出新意。姑苏的历史遗迹固然引起了李白的怀古之情,美丽单纯的吴姬、越女更让李白赞美不己。在昔日西施浣纱的茑萝山下,李白以自己的生花妙笔为现今在浣纱石上的越女留下了一幅幅优美的速写。李白由越西归,回到了荆门。在荆门他一呆就是三个月。虽然思乡心切,但功业没有一点成就,他自觉难于回转家园。最后,他决定再度漫游。首先,他来到洞庭湖,把吴指南的尸骨移葬到江夏(今湖北武昌)。他在江夏结识了僧行融,又从他那里了解到孟浩然的为人,于是便去襄阳拜见孟浩然,由此写下了著名的五律诗《赠孟浩然》不久,李白到了安陆,在小寿山中的道观住了下来。然而,隐居于此并非长久之计,他仍然想寻找机会,以求仕进。在隐居寿山时,李白以干谒游说的方式结交官吏,提高自己的声誉。李白的文才得到了武后时宰相许圉师的赏识,便将其招为女婿。李白与夫人许氏在离许家较近的白兆山的桃花岩下过了一段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可是美好的夫妻生活并没有令李白外出漫游以图功业的心志有所衰微减退。他以安州妻家为根据地,又几次出游,结识了一些官吏和贵公子,并于***二十二年(公元734年),谒见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

三、一进长安

封建帝王常在冬天***。唐玄宗即位后,己有过多次***,每次都带外国使臣同去,耀武扬威,以此震慑邻国。***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玄宗又有一次***,正好李白也在西游,因上《大猎赋》,希望能博得玄宗的赏识。

他的《大猎赋》希图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而“圣朝园池遐荒,殚穷***”,幅员辽阔,境况与前代大不相同,夸耀本朝远胜汉朝,并在结尾处宣讲道教的玄埋,以契合玄宗当时崇尚道教的心情。李白西来的目的是献赋,另外,也趁此游览一下长安,领略这座“万国朝拜”的帝京风光。他居住在终南山脚下,”常登临终南山远眺。当他登上终南山的北峰时,眼前呈现出泱泱大国的风貌。他深感生存在这样的国家是不平凡的,因此颇有自豪之感。可一想到这兴旺发达的帝国内部己产生了腐朽的因素,他的轩昂情绪又受到打击。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了诗,最后两句说“何时人少室,王母应相逢”,是祝她入道成仙。李白还在送卫尉张卿的诗中陈述自己景况很苦,希望引荐,愿为朝廷效劳。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这次在长安还结识了贺知章。李白有次去紫极宫,不料竟在那里遇见了贺知章。他早就拜读过贺老的诗,这次相遇,自然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兴奋地解下衣带上的金龟叫人出去换酒与李白共饮。李白瑰丽的诗歌和啸洒出尘的风***令贺知章惊异万分,竟说:“你是不是太白金星下凡到了人间?”

一年快过去了,李白仍然作客长安,没有机会出任,他的心情有些沮丧。好友诚意相邀,希望他同去青山之阳的别业幽居,但李白无意前往。这次去长安,抱着建功立业的理想,却毫无着落,这使李白感到失望并有点愤懑。往王公大人门前干谒求告,也极不得意,只有发出“行路难,归去来”的感叹,离开了长安。

四、赐金放还

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的推荐(一说由道士吴筠引荐)到了长安,唐玄宗对李白的才华很赏识,礼遇隆重。李阳冰《草堂集序》谓:“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秦汉间“商山四皓”之一)”。“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但唐玄宗只让他供奉翰林,做自己的文学侍从。三年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 。

三年长安生活,使李白对朝中种种***、黑暗有了更多的认识。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是李白政治生涯的分水岭。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职务是草拟文告,陪侍皇帝左右。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 必命李白侍从,利用他敏捷的诗才,赋诗纪实。虽非记功,也将其文字流传后世,以盛况向后人夸示。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

在长安时,李白除了供奉翰林、陪侍君王之外,也经常在长安市上行走。他发现国家在繁荣的景象中,正蕴藏着深重的危机,那便是最能够接近皇帝的专横的宦官和骄纵的外戚。他们如乌云一般笼罩着长安,笼罩着中国,给李白以强烈的压抑感。

与此同时, 李白放浪形骸的行为又被翰林学士张坦所诽谤,两人之间产生了一些嫌隙。

朝政的***、同僚的诋毁, 使李白不胜感慨。他写了一首《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表示有意归山。谁料就在此时,倒被赐金放还,这似乎令李白感到非常意外。这次被赐金放还似乎是李白说了不合时宜的话。

五、再次远游

1.漫游梁宋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在这里,他遇到正在蹭蹬不遇的杜甫。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全国,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他并没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业嗜酒”、“结交皆老苍”的杜甫,也没有在李白面前一味低头称颂。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访道求仙。这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禄位。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都为国家的隐患而担忧。这时的李杜都值壮年,此次两人在创作上的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年的秋冬之际,李杜又一次分手,各自寻找道教的师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清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簏,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道士。其后李白又赴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篆的盖寮,为他造了真寰。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天,李白与杜甫在东鲁第三次会见。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两次相约,三次会见,知交之情不断加深。他们一道寻访隐士高人,也偕同去齐州拜访过当时驰名天下的文章家、书法家李邕。就在这年冬天,两人分手,李白准备重访江东。

2.东去吴越

李白离开东鲁,便从任城乘船,沿运河到了扬州。由于急着去会稽会见元丹丘,也就没有多滞留。到了会稽,李白首先去凭吊过世的贺知章。不久,孔巢文也到了会稽,于是李白和元丹丘、孔巢文畅游禹穴、兰亭等历史遗迹,泛舟静湖,往来剡溪等处,徜徉山水之中,即兴描写了这一带的秀丽山川和美丽妇女。在金陵,李白遇见了崔成甫。两人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情怀更加相投。每次游玩时,都尽情畅游,不计早晚。他们泛舟秦淮河,通宵达旦地唱歌,引得两岸人家不胜惊异,拍手为他们助兴。两人由于性格相投、遭遇相似,所以比之一般朋友更为默契,友情更深厚,因而李白把崔成甫的诗系在衣服上,每当想念,便吟诵一番。

3.探幽燕,走江南

李白在吴越漫游了几年,漂泊不定。这时国家混乱,情况一年比一年差。在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心情引导下,他决计去幽燕(今北京一带),以探虚实。到了幽燕之后,李白亲眼看到安禄山秣马厉兵,形势己很危急,自己却无能为力。安史之乱前两三年,李白漫游于宣城、当涂、南陵、秋浦一带,仍然衣食依人,经常赋诗投赠地方官,以求帮助。在此次漫游期间,李白因夫人许氏病亡,又娶宗氏。家庭多变,国家多事,李白一面求仙学道,一面企图为国建功,对于国家安危,颇多关切,虽然仍事漫游,已与过去有所不同。

六、病逝途中

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策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磷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但不知什么原因,后来不但未见任用,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完全出乎意料。因为当时永王幕下的武将均巴得到了重用。事情之所以发生变故,可能与崔涣、张镐这批人的失势有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由于李白在海内素负盛名,此行沿路受到地方官的宴请,大家都很尊重他,并没有把他看做一个遭流放的罪人。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当时的心情。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当地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了一阵。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又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他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上元二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在金陵,他的生活相当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上元三年(公元762年),李白病重,在病榻上把手稿交给了李阳冰,赋《临终歌》而与世长辞,终年六十二岁。

( 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第一种死法见诸《旧唐书》,说李白“以饮酒过度,醉死于宣城”。第二种死法亦见诸其他正史或专家学者的考证之说。说当李光弼东镇临淮时,李白不顾61岁的高龄,闻讯前往请缨杀敌,希望在垂暮之年,为挽救国家危亡尽力,因病中途返回,次年病死于当涂县令、唐代最有名的篆书家李阳冰处。而第三种死法则多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但是不管哪一种死法,都因参与永王李璘谋反作乱有着直接的关系。因为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得还后不久,就结束了他***而坎坷的一生,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河东裴氏为何没进入七氏五姓的行列

唐朝贵族姓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

普通贵族姓氏: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

扩展资料:

中国历史上的士族政治(或称世族政治、贵族政治、门阀政治),萌芽于东汉中期,亡覆于唐朝末年。

于是,在一种感觉上认为:士族政治,从东汉,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随着经济上的“占田荫客制”和政治上的“九品中正制”两大特权的消失,而呈逐渐削弱消亡的局面。

其实这是一种极大的误解。

因为,就历史事实看,中国士族政治时代有两个阶段最为辉煌,一是两晋北朝,二是唐朝。

到了唐朝,博陵崔氏影响日深,再次超越了清河崔氏。

唐初作《氏族志》,以出身博陵的黄门侍郎崔民干为天下第一门户,且整个唐朝,来自博陵的宰相也超越了来自清河的宰相,博陵崔氏遂被“天下推为士族之冠”。

至于陇西李氏和赵郡李氏,在北魏时,前者的地位要高于后者,同是到了唐朝,后者亦反超前者。

隋唐时期是身份制的社会,世家富家在社会上享有高贵的威信和位置。

在一切高贵的世家富家中有五支最为高贵。

即陇西李氏、赵郡李氏、专陵崔氏(今河北安平县、深县、饶阳、安国等地)、清河崔氏(今河北清河县)、范阳卢氏(今保定市和北京市一戴)、荥阳郑氏(今河南省)、太本王氏。

个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二个郡望。

所以称之为五姓七望,或者五姓七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姓氏

小度渡头水落村径成打三个数字

五姓七望是一个政治联盟,并不是说没有和他们相同地位的家族。就像红楼梦里的四大家族,贾王史薛并不是最厉害的勋贵,四王八公里四王的地位肯定高于八公的,就算贾家一门双公也最多勉强跟一个王对等,而其他三家都是些中层贵族,不入四王八公之流,但四家相互守望,相互通婚,共同进退,形成一个政治联盟就很厉害了。五姓七望也是内部通婚,共同进退,历经千年不衰,有点灭王朝不灭门阀,倒皇帝不倒士族的意思,河东裴氏也是千年大族,出过的宰相将军不计其数,论实力肯定不逊色五姓七望的,但没列进去肯定就说明不是一个利益集团的,也就是说河东裴氏跟五姓七望的政治利益不一致,走的不近

小度渡头水落村径成打三个数字是568。

古诗原文:

江雨初晴思远步,日***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11月28日),字子厚,汉族,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人,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

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柳宗元遗族所建柳氏民居,现位于山西晋城市沁水县文兴村,为国家4A级景区。

人物早年生活:

柳宗元祖籍是河东郡(河东柳氏与薛氏、裴氏并称“河东三著姓”),祖上世代为官(七世祖柳庆为北魏侍中,封济阴公。柳宗元的堂高伯祖柳奭曾为宰相,曾祖父柳从裕、祖父柳察躬都做过县令)。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柳宗元的母亲卢氏属范阳卢氏,祖上世代为官。柳宗元只有两个妹妹。

773年,柳宗元出生于京城长安。四岁时,母亲卢氏和他住在京西庄园里,母亲的启蒙教育使柳宗元对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柳宗元的幼年在长安度过,因此对朝廷的***无能、社会的危机与动荡有所见闻和感受。(九岁时遭遇建中之乱,建中四年,柳宗元为避战乱来到父亲的任所夏口。年仅十二岁的柳宗元在这时也亲历了藩镇割据的战火)

785年(贞元元年),柳镇到江西做官。柳宗元随父亲宦游,直接接触到社会,增长了见识。他参与社交,结友纳朋,并受到人们的重视。

不久,他回到了长安。父亲柳镇长期任职于府、县,对现实社会情况有所了解,并养成了积极用世的态度和刚直不阿的品德。能诗善文的父亲和信佛的母亲为他后来“统合儒佛”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