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出机杼的拼音怎么读,自出机杼的适用对象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01 0
  1. 诗画同源-王维
  2. 写作文的四步
  3. 冷僻的文学常识

唐代古文运动的酝酿过程。唐代古文运动虽然至韩愈、柳宗元始获成功,但在韩、柳之前有一个很长的酝酿过程。骈文作为文章体裁的一种,本来无可非议。可是它扩及一切文字领域,便造成很大不便和一些弊端,因为它并不是能够适应一切文字场合的。因此陆续有一些人起来反对。

随着骈文的***弊害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因而也不断有人出来加以反对。早在西魏文帝时,大臣苏绰就曾模仿《尚书》的诰命体制写过一篇替皇帝祭庙用的《大诰》,图以商、周的古奥文体取代骈体,但并未奏效。隋文帝时,曾下诏规定“公私文翰,并宜实录”,“弃绝华绮”,还将“文表华艳”的泗州刺史司马幼之“付所司治罪”。当时的李谔上书隋文帝,对齐、梁以来“遗理存异,寻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的浮靡文风作了严厉的批判。但他们还未从根本上反对骈文的形式,因而也未能止住骈文发展的势头。到了唐代,骈文依然盛行不衰。唐初魏征曾称梁以后的骈文“意浅而繁”,“文匿而***,词尚轻险”,是“亡国之音”(《隋书·文学传序》)。

“四杰”中的王勃、杨炯等人也提出了改革文风的要求,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曾指出当时的文坛“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并称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武则天时代的陈子昂更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复古”革新的主张,他的著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作篇序》在理论上对古文运动有着直接的影响。他的论事书疏文章“疏朴近古”,盛唐萧颖士自称“凡所拟议,必希古文”。在创作实践上,陈子昂也是唐代第一个学西汉文辞的人。所以韩愈高度评价他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荐士》)随着越来越高地反对浮靡文风的呼声,一场文学改革运动势在必行了。

自出机杼的拼音怎么读,自出机杼的适用对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然而积重难返。尽管浮靡文风一次次地受到冲击,尽管当时用散体文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出现了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一大批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但直到中唐时期,骈文仍然保持着相当的势力,顽固地占据着地盘。柳宗元曾描绘当时骈文四六为人所赞赏的情形道:“眩耀为文,琐碎排偶。抽黄对白,啽哢奔走。骈四俪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观者舞悦,夸谈雷吼。”(《乞巧文》) 由反对浮华轻艳的文风到明确唾弃骈体。虽势单力薄,缺乏成功的创作实践,不能动俗,却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必要的准备。直到韩愈、柳宗元出来倡导古文运动,才给了它致命的打击。

韩愈、柳宗元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了一番艰苦斗争的。韩愈在《与冯宿论文书》中自述他写作古文为人所不容的情况道:“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也记述了韩愈与“流俗”针锋相对进行斗争的遭遇:“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但经过这样激烈的交锋,形势终于出现了变化。韩愈的***李汉在《昌黎先生集序》中极其简要地概括了这场斗争的经过及结果:“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在韩、柳及其门人、追随者顽强斗争和不懈努力下,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和声势,终于在与***文风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为了同长期盛行的骈文相对抗,韩、柳搬出了骈文兴起以前的先秦两汉散文传统作为武器。韩愈在《答李翊书》中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主张取道应本之五经,为文应参以孟、荀、庄、老诸子和《榖梁传》、《国语》、《史记》等著作,实际上就是要求继承古代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借“复古”以行革新。称散文为“古文”,称这场革新为“古文运动”,正是打这里来的。

古文运动,不仅仅是一种文体的革新,它的目标,包括“道”和“文”两个方面。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第一点是文以载道。他提倡古文紧紧围绕复兴儒道,提出儒家的道统说,以继道统自居。他的提倡儒道既有严格维护封建等级压迫制度的一面,也有针对现实,解决现实矛盾的一面,如以大一统反对藩镇割据,以儒道排斥佛、道二教,解决二教的扩张加重了人民负担的问题等。因此他的古文理论首先是解决文与道的关系,文章与政治、世教的关系。道是目的,文是手段。第二点提出不平则鸣的主张,这为他的古文理论增添了活力,开拓了古文反映现实的领域,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和战斗性。第三点提出作家的修养和文气说。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的根底,认为有养才能有“气”,有“气”才能恰当的运用语言。这是他的古文创作论,同时也进一步解决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第四点提出了新的散文标准。他举的旗帜是复先秦两汉散文之古,实质上是继承先秦两汉传统,吸收当代文法语言,创造出一种较通俗的富有表现力的中古散文。他的这种散文主张为中古文即唐宋文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韩愈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今者耶!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

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理论。他主张“文者以明道”这与韩愈的文以载道在原则上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过二人所言的“道”的具体内容并不全同。柳宗元由于思想上具有朴素唯物论倾向,政治上属于革新派,他所称的“道”也含有更为进步的内容。在历史发展观上,柳宗元认为历史的发展决定于历史客观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势”,而不决定于“圣之意”。即发展的根源在客观现实中,而不是在圣杰的头脑里。在社会的治乱观上,他认为社会安危在人而不在天,“受命不于天,于其人”,帝王的保持帝位,并非有什么天意,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所以他的“道”更强调济世拯溺,也就是解除人民疾苦,使社会安宁的意义。所以他说“道之及,及乎物而己矣”。要便道及物,即作用于社会与人民。他还明确提出“以生人为己任”。“生人”即“生民”指百姓。其次,与“文者以明道”相关,柳宗元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文章必须“有益于世”,反对那种只“务***色、夸声音以为能”的无益之文。第三,在以内容为基础的前提下,重视艺术性。认为“言之不文则泥”,就是不能流行。又说言辞鄙野足以备于用,然而“阙其文***”,不足以耸动时人视听,使后学景仰,而达到“立言不朽",也是君子所不取的。

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认识到“道”是通过“文”表达出来的,“文”是用来表达“道”的,这就涉及到文章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对散文写作来说,也就是要求思想内容充实,言之有物,语言文辞自然并富有表现力,为表达思想内容服务;不仅要从思想内容上扭转长期以来流行的华而不实的浮靡文风,而且要从语言形式上扭转越来越脱离口语的骈偶倾向。韩、柳等人都写了许多内容比较实在、语言比较接近口语的散文作品,实践了他们的理论主张。

韩愈、柳宗元在贞元、元和年间倡导古文,逐渐形成一支有相当势力的队伍,又有系统的明确的古文理论和成功的古文创作实践,遂打破了骈文的统治局面,使古文复兴于文坛。

韩愈的散文创作。他的文章众体兼备,每种体裁中都有佳篇。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是论说文。他的论说文大都有现实的针对性,勇于提出一些大胆的见解,理直气壮。一般说来,文章格局严整,层次分明,具有逻辑说理的力量。突出的如《原道》、《师说》等。这一类中还包括—种小品式的论说文,短小精悍,意趣横生,严肃的道理而出以巧言妙构。如《获麟解》、《杂说》等。它们本质上属于论说,就其文章表现形式说,也可以另立一类,即小品杂文。第二类是叙事文。这类文章继承了《史记》等记事的优良传统,善于选材,工于描写,能刻画出人物形象,还往往融议论、叙事、抒情于一炉,增强思想性和感人力量。突出的如《张中丞传后叙》。第三类是抒情文。这类文章往往善以琐事叙情,文笔朴实而楚楚动人。突出的如《祭十二郎文》。第四类是应用文,即书信赠序一类作品。这类作品往往写得很活,不拘一格,就人就事生发,表现作者的观点和思想态度。如《送董邵南游河北序》、《送李愿归盘谷序》、《应科目时与人书》等。第五类出以谐谑的杂文。这类文章是继承东方朔《答客难》等恢谐幽默的文章体格,而自出机杼,以有趣的文笔发泄心中的牢骚怨怒。如《进学解》、《送穷文》、《毛颓传》等。

柳宗元的散文创作。第一类是论说文。他的论说文的主要特点是思理细密、论证有力而笔锋犀利。《封建论》可为代表。第二类是传记文。他的传记文明显的分为两种,一种是重在传述人物的事迹,如《段太尉逸事状》写段秀实制暴护民的卓异行为,《童区寄传》写少童的智勇故事。另一种是借为人物立传而发挥政理。所取的人物大都是市井与乡野的下层人民,但着眼点是这些人物的品格、技能与政理相通的部分,择其足以发挥治道之处落笔。如《梓人传》通过给指挥营造的梓人立传,发挥做宰相的原则,《种树郭橐驼传》通过为种树者立传发挥洽民的道理。第三类是寓言小品。先秦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寓言甚多,但大都是文章中的个别组成部分。梯宗元继承了这一传统而加以发展,单独成篇,使之成为一种独立文体。他的寓言小品都是针对社会中某种现象构想成文,寓深刻的教训或讽刺意义,形象鲜明生动而富于战斗锋芒。突出的如《三戒》、《罴说》、《蝜蝂传》等。第四类是山水游记。代表作是“永州八记”。其特点之一,是能描绘出永州山水的奇景胜境,八篇游记所写之景各有其特异之处,不相雷同。特点之二,是在景观描写中渗透进诗人的身世之慨和高尚的情操,茅坤所谓“吐胸中之气”,这使他的山水游记流注入的感情,分外增加了动人的力量。

总之,唐代古文运动在我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的主要贡献,就是扭转了长期统治文坛的***潮流,继承了早期散文的优良传统并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开创了散文写作的新局面,拨正了古代散文的发展方向。宋代及宋以后的散文,其主流就是在唐代古文运动所奠定的基础上继续发展的。

当然,这并不是说经过一场古文运动,文坛上就再也不会出现***逆流了。实际上,韩柳之后,唐代古文运动的一般发展情况,大致有两种趋向:一是以李翱为代表的偏于阐道,反映现实的范围窄了,一是皇甫湜、孙樵等的“趋怪走奇”,使文章晦涩难晓,这都是不利于古文发展的。至晚唐,出现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的小品文,短小精悍,笔锋犀利,为晚唐文坛增添了光彩。五代至宋初,浮靡华艳的文风又一次泛滥,北宋真宗年间还出现了以杨亿、刘筠等人为代表的西昆派,“务以言语声偶擿裂,号为时文,以相夸尚”(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id="id1">诗画同源-王维

1. 一把剪刀剪了一个爱心 爱心上面写着别字是什么四字成语

别出心裁

bié chū xīn cái

解释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出处明·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于回中。”

结构动宾式。

用法表示与众不同的新主意或办法。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别;不能读作“biè”。

辨形裁;不能写作“栽”。

近义词别开生面、标新立异、独出心裁、与众不同

反义词千篇一律、鹦鹉学舌、如法炮制

辨析~和“别具匠心”;都表示“想法独特;与众不同”的意思。但~偏重在“心裁”;指心中的设计、筹划;可表示构思、主意或办法与众不同;“别具匠心”偏重在“匠心”;指“巧妙的心思”;一般用于艺术构思与众不同;范围比~窄。

例句新闻报道的方式也~;把历史镜头、现实镜头连续播映;把赛场内的比赛和赛场外的活动同时报道;使人耳目一新。

2. 一把剪刀剪了一个爱心,爱心上面写着“别”字是什么四字成语

读音:[bié chū xīn cái]释义: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造句: 1.大家都写黄河,却只有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就是别出心裁。 2.这套洋装设计真是别出心裁,令人忍不住想买下它。

3.简约的圆领短款毛衣,别出心裁的开叉和前短后长的下摆设计。 4.自成一格的音乐概念与别出心裁的音乐编排将为听众带来全新冲击。

5.同学的生日礼物真是别出心裁,令我爱不释手。 6.只要将这些碎花布贴上去,就成了别出心裁的窗帘了。

7.他将大楼的支撑柱子都设计成A字型,真是别出心裁。 8.好莱坞的导演们总是别出心裁,每年都拍出几部与众不同的大片。

9.只要你能拿出别出心裁的解决方案给我们大家看我们也可以相信你。 10.你的这款衣服设计真的很别出心裁,只是我担心没人敢把他穿出去。

“别出心裁”出自:明·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于回中。”近义词:独出心裁、别开生面、别具一格、别出机杼、独出机杼、自出机杼、与众不同、不落窠臼反义词:照猫画虎、鹦鹉学舌、依样葫芦、亦步亦趋、如法泡制。

3. 疯狂猜成语一把剪刀一个心两个别字

别出心裁

拼音: bié chū xīn cái

解释: 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成语典故

出处:

清 顾观光 《武陵山人杂著·杂说》:“ 敖继公 释《仪礼》,屏弃古注,别出新裁,於***有难通处,不以为衍文,即以为脱简。”

明·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于回中。”

举例造句: 只好别出心裁,鼓吹女人***。 鲁迅《坟·我之节烈观》

词语辨析

歇后语

丑八怪演花旦——别出心裁;胸口挂剪刀——别出心裁。

灯谜

巧用边角料——别出心裁

近义词

独出心裁、别开生面、标新立异、与众不同、别出新裁、独具匠心、别具一格、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自出机杼、独出机杼、别出机杼、另具匠心、匠心独运、别具匠心、独树一帜。

反义词

千篇一律、鹦鹉学舌、如法炮制、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例行公事、亦步亦趋、依样葫芦、照猫画虎、东施效颦、人云亦云。

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

4. 看图猜成语剪刀剪心形别字答案详解

别出心裁 [bié chū xīn cái]

别出心裁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ié chū xīn cái,意思是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1]

中文名

别出心裁

外文名

try to be unique <try to be different; adopt an original ***roach;be-originalbreak new ground&gt;

出自

水浒全书发凡

语出

李贽

用法

动宾式

解释

别:另外;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另有一种构思或设计。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出处

清 顾观光 《武陵山人杂著·杂说》:“ 敖继公 释《仪礼》,屏弃古注,别出新裁,於***有难通处,不以为衍文,即以为脱简。”[2

5. 看图猜成语一个心俩个独一把剪刀

看图猜成语一个心俩个独一把剪刀——独出心裁。

独出心裁dú chū xīn cái解释原指诗文的构思有独到的地方。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出处明·李贽《水浒全书发凡》:“今别出心裁,不依旧样,或特标于目外,或叠***于回中。”结构动宾式。

用法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正音裁;不能读作“cǎi”。辨形裁;不能写作“载”。

近义词别出心裁、独具匠心、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反义词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如出一辙、鹦鹉学舌、蹈常袭故、步入后尘、依样葫芦例句好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追求独创。

6. 剪刀剪虎牙打一个四字成语

虎口拔牙

hǔ kǒu bá yá

[释义] 在老虎嘴里拔牙。比喻冒着极大危险去做某一事情

[语出] 元·弘济《一山国师语录》:“苍龙头上拶折角;猛虎口中拔得牙。”

[正音] 拔;不能读作“bó”。

[辨形] 拔;不能写作“拨”。

[近义] 火中取栗 虎口夺食 如临深渊

[用法] 比喻冒极大危险去夺取或制服某一对象或目标。一般作宾语。

[结构] 偏正式。

[例句]

杨子荣化装成土匪;打进威虎山进行侦察;犹如~。

②这项任务犹如~;又艰巨;又危险。

[英译] dare to confront the greatest danger

写作文的四步

――小品文/PIXIU

诗画同源,意思是说,“画是无声的诗,诗是有声的画”,二者是同根而生的。为什么要这样说?

? 我们不妨想想,外出时看到一处特别的风景,总是惊呼。“太美了,简直像世外桃园,要是能多呆几天就好了。”事过多年,还念念不忘,甚至会在梦中反复出现。有这样的回想,说明我们的心受到了触动。

 其实,这就是灵感。诗人有感而发,画家禁不住要拿起画笔,虽然他们表现的手法不同,反映的却是同一个内容,都想把一种美的意境、一个画面以及由画面引发的志趣留下来。诗画同源的道理就在于此,这也是田园诗、山水画的形成基础。

 历代文人追求的一个最高境界是:诗和画合一,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作品中营造出“言外之意和象外之趣”。这方面最杰出的人物就是唐代大诗人王维。

? 下面,让我们沿着王维的人生规迹和田园诗,来一趟诗画同源、格物致知之旅。

  (一)诗中有画,融画入诗

 王维,号称摩诘居士,山西太原人,生于名门望族。爷爷王胄曾担任过朝廷的乐官,父亲王处廉常亲授诗文,但他在王维9岁时病世。母亲擅长画画,尤擅水墨画。母亲不仅教王维画画,还教佛经,因为她还是当时著名高僧大照禅师的***。

? 在家族的薰陶下,王维少年时就才华横溢、思维敏捷、能诗会画,在书法和音乐上也很有造诣。15岁时,豪爽地写下了“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shào)年”的诗句。17岁写出名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1岁到长安应试,状元及第。做官后,修筑了一座小院,有山又有湖,过着山水田园、半官半隐的生活。许多佳作名句流传千古,被人们视为珍宝。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读这首《鸟鸣涧》,我们的面前马上会有一幅绝美的画面:“春日的山谷不见人影,只有桂花无声地飘落。夜一片静谧,寂寂空空。明月升起,倏然惊动了山中的栖鸟,它们不时高飞鸣叫在春天的溪涧中。”这就是诗带给我们的第一感观。

为了表达意境,作者***用了以动衬静、对比加强的手法来营造气氛。(1)静中有动。首先是“人闲”对“花落”,然后是“月出”和“鸟惊”又形成对比,前后景象顿时发生变化。刚才,山谷里静的还只是花瓣悠然散落,如今连山鸟都因月亮升起、银辉照耀而被惊醒。哗啦啦拍打着翅膀急速飞起。(2)以动衬静。以花落作基础,通过月出、鸟惊、飞鸣作类比和强化推进,让画面彻底鲜活起来。鸟虽惊但并没飞离春涧,只是在林间盘旋鸣叫。这是多么栩栩如生的画面。(3)景中有声。除了画面感,我们还能隐约听到桂花落地、山鸟惊鸣的声音。比如鸟被初惊时拍打着翅膀穿林而出的声音,还有在山涧里回旋鸣叫的声音。诗中的“落花”也很妙,给我们留出许多想像的空间。它可以理解为落在衣襟上的触觉,可以是一种似有似无的声感,当然更可是淡淡的芬芳的味觉。(4)从整体意境上看,言有尽而意无穷,一种空旷寂静的天簌景象,流露于笔墨之外。这首诗可以说是诗画合一的典型代表,意象上以动衬静、有声有色、妙不可言。难怪宋代大文豪苏轼评价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王维的诗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立意?因为他本人既是诗人,又是一位大画家,谙熟诗画同源的道理。他写诗时,是以一个画家的眼光来观察、思考并表达的,这是他区别于普通人所的优势,由此他为诗画哲学开创了新的天地。

接下来,让我们看另一首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如果从诗境、绘画、音乐性三个角度来解读,就会知道王维的诗是多么的独具匠心、卓尔不群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从诗境上看,“寒山转秋,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每日每时都在默默地喧响,舒缓地流向远方。我柱杖立在茅舍门外,迎风细听着暮蝉的吟鸣。远望渡头那边,夕阳快要与水面相切而落入山后;村落里孤烟直上,袅袅不忍散去。这时,碰巧裴迪这个像接舆一样酒醉的友人,再次到来,在恰如五柳先生的我面前狂歌,何不该迎迎他?”

? 五柳先生是指东晋田园派诗祖陶渊明。有关他的情况我们后面会介绍。这里,王维自比为陶渊明,意在表明陶渊明就是自己的写照。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的形象相比,表明对友人的好感和欢迎。

从绘画的角度看,空间、色彩、线条对比互衬,意象无限。(1)空间之美:寒山、秋水、柴门、渡头、墟里,远近高低各不相同,画面的层次感和纵深感非常丰富。(2)色彩之美:苍翠的山峦、金黄的落日、潺湲的秋水、孤白的烟影,色彩有浓有淡,搭配映衬,令暮秋的景象显得格外生动醒目。(3)线条之美:山形、水势、日廓、风影、渡头、墟烟,这些线条若隐若现,既体现了光和影的变幻形态,又在色彩和空间上和谐搭配,它们共同成为勾勒画面的骨干与细节,呈现出一幅远近呼应、高低搭配,动静结合、隐显互衬、虚实相生的画韵,如在眼前浮现。

 从音乐的角度看,诗中还有一种抑扬动挫、节律起伏之美。秋水在委婉潺湲,暮蝉在风中忽高忽低幽鸣;夕阳在渡头徐徐斜下,孤烟在村落袅袅升起,醉酒的好友又放浪狂歌而来,主人临风立仗,静静的在柴门外相迎。景象一远一近、声音一响一幽、画面一上一下,人物一等一歌,这是多么动人的场面。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因为王维通诸艺,尤其精通音律。据说他的琵琶弹得非常好,经常在那些皇族诸王家里表演。他的诗里运用了音乐的节律原理,所以才有“一唱三叹,不可穷之妙”。

? 有关王维的音乐才华,有史料记载,他曾用一首琵琶乐《郁轮袍》俘获了玉真公主的芳心。玉真公主为了验证王维的辨音能力,命人现场奏乐,他从中推断出乐师们演奏的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令在场的人大惊,从这件事里足见王维的音乐天赋。好友李龟年在安史之乱时,流落到湖南。在那里,他感怀着人世沧桑,唱着王维曾经送给他的《伊州歌》,泪流满面,最后倒地身亡。“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馀。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因为传唱广泛,这首诗后来成了音乐史上有名的曲牌名“伊州乐”。

? 由此可见,诗中有画,诗中还有乐,是王维诗文的另一大优势。他以乐家的敏感来倾听感受大自然的声音,把文字、绘画、声音共同化成了美学。因此,读王维的诗就像是在赏画、听音一样享受。诗、画、乐、情、景、意,几者在诗人的胸中早已得到了完美的融合,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自然神韵。对王维的诗画哲学,后人纷纷效仿,却不得不坦承:“天机到处、学不可及!”

(二)画中有诗,融诗入画

 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王维的画。王维是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开创者,他一生忠爱绘画,曾专门写过论绘画的《山水诀》《山水论》。他认为“夫画道之中,水墨最为上。”渲淡墨法就是王维开创的风格,特点是不施色彩,专用墨的浓淡来渲染画面,不仅清幽淡远,而且能恰当地表现出山川烟云的神韵。

? 据说,王维生前有126幅画,其中以雪景为多,因此他也被尊为中国雪景山水画的“开山老祖”,可惜留下来的作品很少。两幅传世名画为《江山霁雪图》和《雪溪图》。

? 雪后初霁的世界一尘不染,没有激昂狂放的气势,没有艳丽繁复的色彩,有的只是一种渲淡自然的高旷意境,其实这就是作者心灵与性情的最好写照。我们看这幅画时,除了依然可以窥探到雪的影子外,分明还会感受到一种平和安逸、宁静淡泊、出尘脱世的高雅气息。画的世界就是诗趣和胸中灵气的体现,这幅画的意境正应了他的诗文:“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画中有诗意,画里也有情怀和人生。从本质上说,画以形悦人,为可见之艺术;诗以情动人,为可感之艺术,二者一脉相通,均为言志、表心的手段。苏轼说:“绘画不能单纯描摹外在事物,而要具有深远的意境,寄托域家志趣,使人如读诗歌;而诗歌不是单纯地抒发作者的情志,而是要创造生动的意象,使人如对图画。”如果您感兴趣,可以试着为这幅画配一首诗。若能配的天衣无缝,即说明达到了“诗画合一”的境界。

 什么是诗画合一?它是指诗和画并非两张皮,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二者完全融在了一起。对此,著名***家丰之恺有一个明确的定位:“诗中有画”是指要融画入诗,诗不倚插画而可独立为“有声画”;画中有诗,是指融诗入画,诗不倚插画而可独立为“无声诗”。意思是说,如果一首诗缺了配画就失去旨趣,或者说一幅画没有了诗文想佐,就找不到韵味,这都是诗和画不相融、两张皮的表现。

有一个故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道理。宋徽宗酷爱书画,专设宫廷画院,他常常亲自选拨画家。有一次,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公布天下,以罗集四方画人,凡入选者不必参加科举考试,凭画就可直接做官。有的考生画了骑马的人踏春归来,手里拿着一枝花;有的画了在马蹄上沾着几片花瓣,结果全部落选。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只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连声称妙,马上录取了这个人。这种以画取士的做法推动了中国绘画走向繁荣鼎盛。到了宋代,院体画大兴,追求诗画合一的境界,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名画上都配有题诗,这是为了什么?它们是诗画合一的表现吗? 其实,以前的画是不配题诗的,到了宋末元初,才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这么做的初衷是:为了营造诗画一体的效果,画因题句可忽然增趣,题句也会因画的衬托而更加活现。题句时,以求二者互相依赖,不可分离。反过来说,***如它们分离了会怎么样呢?

? 还是拿前面的故事为例来说,***如我们看到这样一幅画:一个人骑马而来,马蹄边飞着几只蝴蝶。此刻,您会想到画的意境是“踏花归来马蹄香”吗?若未觉贴近,就说明诗和画未从骨子里合一,仍是两张皮,二者一旦分开,就失了各自的韵味。也许,用这个标准我们可以简单地验证什么才是真正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的高妙处在于:诗和画是水***融的,并不怕分离。对于这一点,他的《画》诗极有代表性。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对这首诗,我们从小就一直在背诵。它可堪称“诗画合一”的典范,如它的名字一样,既是一首诗又是一幅画。读诗,我们马上会联想到有一幅远山、流水、花开、鸟鸣的画摆在面前。反之,赏画,自然会有“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的效果。二者不倚一方而可独立存在,各有意境,既体现了诗画同源的道理,又在诗画一体上达到了造化。可谓寥寥数语,信手拈来,以为平凡,背后的造诣和功底却不可小瞧。

 那么,王维是用什么方法达到诗和画一体的?意境是把它们统一起来的根。意境是什么?它是一种能让人感受和领悟到,却又难以言传、具体把握的境界。无疑,这与作者本人的心胸、修养、生活历练和文化积淀是分不开的。

 (三)物我交融,禅意人生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暴发,王维被叛军捕获。因安禄山知其才,他被迫在叛军中做了官(给事中)。8年后,叛乱被平定,李唐家族的王位恢复,王维却成了朝廷的阶下囚,判死的理由是“变节,为反贼献力,有辱宗庙社稷”。王维的弟弟王缙当时担任刑部侍郎,上疏天子,请求贬官,替哥哥赎罪。与此同时,王维依靠当年写下的那些怀念***旧德的诗句,令皇帝非常感慨,才大难不死,挽回一命。

?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就是他失国悲哀心际的吐露与体现。就是靠这首诗赢得了人生的反转。

 受到生死攸关的现实打击后,王维看清了政治的风云变幻与官场的黑暗,就此历劫飞升,专心于悟道参禅,彻底过上了隐于水木琴书之间的生活。这就是他的诗中频见佛理禅机的原因,从而也为山水田园诗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诗中无我,诗中有禅!

? 事实上,此前,王维的母亲已跟随大照禅师参禅三十多年,她教儿子从小就背诵《维摩诘经》。“维摩诘”是印度的高僧,母亲把此三字拆开来为儿子取名“维”,字“摩诘”,翻译过来就是“净,没有污垢”之意。这似乎在冥冥之中注定了王维终将与佛学结下不解之缘

? 母亲去世以后,王维把辋川别业贡献成寺院,一有空闲就到终南山隐居,悠悠度过余生。他的生活很简单,屋床同样简单,还有小柴炉,常蔬食,不茹荤血,深信佛法,与他往来的也都是隐士或者高僧。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诗佛”,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列。

? 李白的诗浪漫奔放,可“惊天地、泣鬼神”;杜甫的句沉郁顿挫,亦诗亦史;白居易的风格以闲适和讽喻见长。王维却将参禅悟道的修持带进了他的诗画创作,多了一份淡泊空静、平和含蓄气息。

? 佛是什么?佛就是觉悟者,那么“诗佛”是什么?就是诗中的觉悟者。当心是禅的时候,顺手拈来皆是妙不可言,都可入禅,可入心,禅境也就成了诗境。所以,王维的诗后期十分注重写意和传神,呈现出超然、隐遁、空灵之美。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鹿柴》诗主要描写了鹿柴傍晚的幽景。最大的特点是: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有情景交融、毫不做作、物我两忘之感。什么是物我两忘?它是指淡然无形,让人遍寻不着。也就是说,物为我,我为物,二者交融观照,不分彼此,融为了一体。

我们可以分句来看,(1)起笔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很直白,未觉有多美。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境界顿出。“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过后,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表现手法随心自然,毫无牵强附会之感。(2)“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由前面的写声转而写色。空山本来幽暗,猛然间一抹斜晖射入,斑斑驳驳映在树下的青苔上。初看,这一线光亮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似乎给林间带来了一丝暖意。但它是微弱又短暂的,一旦夕辉转去,林间便愈加幽暗,一切也归于平静。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来反衬幽暗,二者对立统一,营造出来的意境非常深远。(3)从绘画的角度看,整首诗如在冷色占主导地位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使冷色的印象更加突出。(4)这首诗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在光和影的变幻中隐含着禅意,达到了庄周化蝶般、物我合一的高度。以物赋情,形神化一,至空至静。空静到了极点,便原始到了本真。那些成功与失败、欢乐与痛苦、惊喜与忧恼、挫折与磨难,又算得上什么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王维的山水意境已超出了一般平淡自然的美学,是那样地平常,那样的理性,又是那样地超越。这就是诗的最高境界,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再次回想,您从诗句中找到诗人的身影了吗?没找到,那是因为王维完全放空了自己,他的身心和大自然完全融为了一体,不分彼此。字里行间不见其人,却分明可感受其心。空山、深林、青苔,还有那抹光亮,都是诗人的心与自然归一的体现,不是吗?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竹里馆》与《鹿柴》诗具有同工异曲之妙:“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有谁知我在?只有一轮明月静静相伴,密密的高林在身边陪护。我为谁琴,谁听我啸?那竹梢挂着的明月就是听啸的知己、就是赏琴的知音。”想想这是多么绝妙绝美的一个世界!

(四)山水田园,自出机杼

 王维作为书香之家,一生忠孝双全。他一直奉事母亲崔氏至离世,据说居丧期间,“柴毁骨立,殆不胜丧服”。也就是说为服侍老人,自己变得苦瘦如柴,最后连丧服都难以穿住。这是让人何等敬佩的大孝子。王维忠于爱情的表现是,“妻亡不再娶,三十年一孤居一室,屏绝尘累”。他对亲、对友同样真情厚道,临终之际与平生亲故各作别书,敦厉友们要奉佛修心,最后舍笔而绝。

 这位工诗善画、通音理,把禅礼引入诗歌,开创出山水田园诗新天地的大诗人,只活了60岁,便告别尘世,实在是令人惋惜!

? 纵观王维的一生,并非一路平坦,顺心如意。他幼年丧父,壮年丧妻,中年丧母,老来无子,再加上安史之乱的打击,一次次的历经风雨,让他变得愈发坚韧淡定、心如止水、看淡事世。“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他如山涧深处的芙蓉花,不管是否有人来欣赏,依然如故,就那样独自地长,茂盛地开,自在地落,绽放着自我的生命之美,从而也达到诗学的高峰。我觉的,这就是王维思想境界的高度。

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的风格,又创出了自己的特色。借此机会,让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田园山水派的两位始祖。

? 陶渊明生于东晋时期,是中国第一位田园派的诗人,被后人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据说,陶渊明生性喜酒,但因贫穷不能经常如愿。亲朋好友们知道他的境况,有时摆了酒席叫他来。他去就希望喝个尽兴,醉了就回家,从不贪恋,耍酒疯,赖着不走。他的宅旁有五棵柳树,于是用“五柳”作了自己的别号。简室里空空荡荡,破旧得连风雨都无法遮挡,布衣上打着补丁,碗和瓢经常是空的,而他却能安然自得。虽然生活贫穷,但他的志气并不贫穷。为官多年,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因“不为三斗米折腰”,上任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于“***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世界。他的传世散文《桃花源记》的世界,赢得一代一代的后人向往。“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怡然自乐……”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谢灵运是山水诗派的开创人,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旅行家、道家。他工诗善文,兼通史学,还擅书法,通梵文,曾翻译外来佛经,博览群书,一生极爱旅行。

? 李白曾在梦中“脚踏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写下“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的豪迈迷离之境,足见他对谢灵运崇拜到何等程度。谢公屐,是指谢灵运登山时穿的一种木鞋。据说,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

王维承陶渊明的田园之风、袭谢灵运的山水之派,集二者于一身,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创出山水田园诗的顶峰,他的诗里既充满了画意,又禅意十足,风格独树一帜,自出机杼。公认的评价是,他对自然的体悟极其深刻,诗中见画闻音,又融入禅机佛理,意境高远,回味无穷,成为一代代后人效仿的对象。最后让我们撷取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供大家品鉴。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听到竹林喧响,看到莲叶纷披时,才知有浣女和莲舟而来。想想,竹喧、莲动、人归、舟下,这种美是多么的生动、多么的妙不可言。

 2、“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白鹭飞旋,黄鹂鸣啭,一则取态,一则取声;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互相映衬,是“诗中有画”很好的例子。

 3、“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此诗中,“啼鸟”对“落花“,“杨柳”对“渡人”,一派清新雅致、宁静和谐的画面油然出现,让人身临其境。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首诗描写的是凉州(今甘肃武威)的边塞风光。据考证,大漠是指今腾格里沙漠,长河是指石羊河和杂木河。西北边塞风光独特,画面开阔苍茫,意境雄浑,尤其是“直”和“圆”二字用的通俗易懂,却以线条对立之美构成了画面的构图要素,从而达到了空旷辽阔、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千古壮观”,想想这是多么高的评价!王诗中,境界与之相仿的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日落和潮来一上一下,江湖和天地一白一青,相互对比映衬,共同构成绘画艺术的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远近结合之美。

? 5、“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境浅说》里的评价为,“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其实,人生又何不该有如此境界?当我们在爱情、事业、学问等方面勇往直前时,发现走到了一条绝路上,千万不要悲哀失落。此时,不妨往旁边或回头看看,也许还有别的路可走;即使根本无路可走,也不要绝望,何不再往天空看看呢?既然心灵还可以畅游,为何要轻意认定自己已经穷途末路呢?求禅是求一份清静,也是求一条通向正途的道路。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烟消云散,呈现在我们面前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同样诗中有画,不仅是一幅大气的山水画,也告诉我们要学会回望人生,放下一切,不妨坐在山石上,看看天间的云雾,缭绕变幻,然后用宠辱不惊的态度来面对人生遇到的困难。

总之,王维的诗大多无壮美、华丽之言,均是以平和直白的方式,展现出一股清新自然、心志高洁、空静淡然之气。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其实,万事万物,皆由心出,都是我们对外物的理解、对美的一种感悟与追求,最终也是让诗和画形成意境的关健。一句话,诗心画心,都是一颗追求美、热爱生命与大自然、泰然自若、达观随缘的心。

 如果把这种审美观融入到生活中,我们何尝不会有一个平和宁静、淡然从容的人生呢? 如果我们的心气不那么浮躁重利,懂得取舍;不那么贪嗔痴枉,学会放下,懂得给自己心灵留一片净土,又何尝不会感到“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冷僻的文学常识

1. 如何让孩子的作文写得好 四步指导孩子写作文

人、观察事、观察景、观察物,这样就能不断得到作文的新鲜材料。

家长该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呢?1、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敏感性。家长您可能都有体会:让孩子看蚂蚁搬家,他能够看一下午,也不会觉得蹲得腿疼。

这就是因为他有兴趣呀!孩子来到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充满了好奇,万物对他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家长可以借任何一种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鼓励孩子开始观察。孩子喜欢吃,您就可以让他比较各种美味的不同,就是同一种食品,也可以让他比较哪家的好吃,怎么吃会更好吃……也就是说,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别人未看到的自己能看到;别人知道个大概的,自己观察得很仔细;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

2、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条理性。因为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都比较薄弱,故而引导孩子观察时,要先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使孩子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

要教给孩子要按一定的顺序,让孩子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从而在作文时就会有条理地表达。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序。

以静物来说,方位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因此,在观察时,要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

同样,观察的顺序也有多种: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整体到部分。所以,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观察顺序。

比如,观察一个较为常见的草莓就可以同时***用几种不同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里、由看到尝的顺序。3、启发孩子边观察边思考,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往往满足于表面认识,所以要教给孩子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得细,看得全面,也不难看出甲事物乙事物的区别,观察能力也从中得到提高。

怎么训练孩子观察事物呢?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过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直到逐个弄清问题为止。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孩子会不知不觉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从而积累大量作文素材。

鲁迅曾经说过:“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我相信,只要家长重视对孩子观察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的习惯,从生活的海洋里一点一滴地捕捉浪花摄取素材,学生的作文不再担心无米下锅,写的内容自然达到言之有物,写作水平一定会随之提高。

二、多实践,多体验。我们生活在社会上,每天会碰到许多人,遇到许多事;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的材料。

如果能仔细想想这件事包含了什么道理,正确认识后将它写下来,就可能是篇好作文。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

孩子的生活丰富了,感受才会深刻,写起文章来才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尤其是小学生,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

如写“第一次__”,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该写什么,一是好多都忘记第一次是怎么做的了,二就是没有什么值得写的第一次。大多数写“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洗衣服”、“第。

2. 列宁作文分哪四步列宁在中学里学习,功课很好,各科成绩都是五分,

列宁在中学里学习,功课很好,各科成绩都是五分,年年得到一等奖。

他十七岁中学毕业的时候,还得了金质奖章。老师指定的家庭作文,常常规定两个星期交卷。

许多同学往往拖到交卷前一天的夜里,才匆匆忙忙地写出来。列宁不是这样,老师指定了作文题,他当天就动手。

他先拟好作文提纲,接着就打草稿。他把打草稿的纸竖着对折一下,分成两栏,在左边一栏里打草稿,并且根据提纲的次序在草稿上标出号码。

在右边一栏里,写上许多引文,或者补充许多新的内容。快到交卷的日期了,他就根据右边一栏的材料修改草稿,再写在另外的纸上。

最后,他把修改好的稿子清清楚楚地誊在作文本上。 列宁打草稿用铅笔。

他把铅笔削得尖尖的,草稿上的字笔划很细,又清楚又整齐。 那个中学的校长就是列宁的语文老师。

他常常称赞列宁的作文成绩好。他对列宁的母亲说,列宁作文肯用心思,考虑得很周密;写的文章内容丰富,很明确,很简洁。

3. 小学生怎么写作文 小学生写作文的四步走

一、审题

在教学的初期,无论是哪个年级,一定要教会学生审题。

①审清标题文字上的限制:

表人称的词:《妈妈,我想对你说》 《我的好朋友》

表次数的词:《一次难忘的旅行》

表程度的词:《我最爱的人》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

时间、季节的词:《谁把春天带来了》

审清楚这些之后,学生就能大致把握到底这篇作文是记事还是写景。

②审清标题内在的意义

这里,主要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希望学生能够看山不是山。

《门》 《锁》

那么这里,这个门,可以从“上帝给你关了门,一定会给你开一扇窗”这个角度入手。这个“门”是实实在在的门,也可以是

“心门”;这个“锁”可以是实实在在的锁,也可以的“心锁”。

二、感知

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课外阅读少之又少。

那么针对学生无法动笔写文章这个毛病,教师应当首先让学生去感知。

何为感知?

举个例子,三年级学生。今天课堂的习作题目是《我学会的--------》,那么首先在上这节课之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

备,收集有关《我学会了-----》的相关阅读,阅读的层次要稍微高一点班上学生的层次。上课前,将相关的阅读发给学生

看,请学生讲清楚这篇文章的大致脉络,重点教会学生分析记事文章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的起因、经过

和结尾。那么课前的这一步,就将阅读和作文教学完美的结合起来。当然,如果资料充足,教师应当找一点名家的散

文,在课上读给学生听,培养学生欣赏美文的情操。

无数实践证明,那么无法动笔的学生,在进行了感知后,作文都有了一个自己稍微清晰的脉络,知道如何去构思。

三、引导

学生在初步感知了这样的记事文应当如何动笔之后,就需要教师去引导。

倘若不引导,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局面:所有学生的作文都是你课前给学生欣赏阅读的翻版。

所以,教师的引导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格外的重要。教师应当打开学生的思路。

还是刚刚的例子,《我学会了----》,这个地方可以填的词语的很多的。

比如:从技能这个角度出发,可以发散为:生活小技能;文艺类;学习类(当然,这个使用于低年级)。

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角度来看,可以发散为:微笑;坚强;勇敢;乐观(这个适用于高年级)

四、创造

前面的步骤都是针对大部分学生无法动笔而设定的,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你会发现过一段时间后学生都能写一篇

完整的作文。

但是,这并不是终点。

模仿过后是创造。

教师应该要教给学生去创造属于他们自己东西。

到底如何教给学生去创造呢?

我是从文段把脉这个环节入手的。给出一段文字,让学生欣赏并且点评,然后请学生修改,如何加上你的好词好句,如

何加上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让这个文段更加生动形象。这时,就是学生创造的过程了,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不

可让学生滥用词语。

三维目标是: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始终把握住这三点,学会让学

生去感知、模仿,最终能够创造!

4. 写泰山的作文四年级

[写泰山的作文四年级]写泰山的作文四年级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功,造就了那么多名山水,而泰山就是大自然的伟大杰作之一,写泰山的作文四年级.泰山雄于中国东方,古称“岱山”又名岱宗.它的雄伟壮观我早就在书中看过,却不能真的去登泰山,去年暑***我有幸和爸爸妈妈去一览驰名中外的泰山.到了泰山我们在附近的宾馆住下了,到了晚上一点我被妈妈叫醒了原来是要登山了.我们坐车到了中天门开始了登山之旅,我们拿着手电筒一步一步往上登.我隐隐约约看见周围有许多奇峰峻岭都高耸入云.一阵凉风拂来夹杂着山林里独有的清鲜空气沁人心脾.树木被风吹的左摇右晃仿佛在为叮咚作响的山泉伴舞,这真是一幅大自然的画呀!到了十八盘更是陡峭好似“天梯”啊!不得已我们买了一根拐杖一步一步往上走.石梯两边的郁郁苍苍的树木就像一个个穿着军装的战士守卫着泰山.走到了没有梯子的地方,我仰头一看上面写着“南天 门”三个大字.我们又走了一段路终于到了玉顶峰,一块巨石上写着“五岳独尊”四个大字真有帝王风范.天空云缠雾绕灰蒙蒙的一片,可惜那天是阴天看不到日出,只能看到缕缕红霞朦朦胧胧的.我们怀着遗憾的心情下山,到了半山腰抬头看也是雾,低头看下面也是雾感觉置身于仙境之中都看不清泰山的真面目了.使我不禁想到苏轼的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泰山用树木青草作衣裙,用朵朵白云作头巾,用清澈的山泉洗脸用缕缕红霞作胭脂打扮的雄伟壮丽,小学四年级作文《写泰山的作文四年级》.我爱你泰山!我爱你祖国!篇二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那里环境优美,景色壮观、空气清新,是旅游的好地方.现在,就让我把雄伟的泰山给你们介绍一下吧!泰山,故称岱山,又称岱宗,总面积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852.8米,山势雄伟壮丽气势磅礴,名胜古迹众多,有“五岳之尊”之美誉.那里的瀑布汹涌壮观,令人心情舒畅,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呀!岱庙位于泰安市地区北部,恰在南起就泰城南门,北的岱顶在南天门中轴线上.岱庙是泰山的主要建筑,那里十分壮观,游览这里的人真是不计其数呀!麓区环境清幽、风景丽人、气候宜人,名胜古迹掩映在苍松柏之中.花、草、树木各种各样、琳琅满目、芬芳扑鼻、数不胜数.观日峰不仅是望月的好去处,而且也是赏晚霞、王黄河玉带的著名景观,有的人在日落时到观日峰上用手掌托着落日拍照,真所谓“掌上明珠”呀!泰山风景优美,景色壮观,希望中外游客都能去细细品味、游赏.那里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觉得像仙境般美妙的.作文:/zuowen。

5. 关于写作文的四字词语

关于写作的成语:

安如太山 形容极其平安稳固。泰,也写作“太”。同“安如泰山”。

出处:汉·焦赣《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

抱椠怀铅 铅,铅粉;椠,木简。皆书写用具。指勤于写作、校勘。同“握铅抱椠”。

出处:宋·沈遵《谢两府三启》:“然且抱椠怀铅,出入乎承明之署;荷囊持橐,上下乎太微之廷。”

笔头生花 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出处:唐·冯贽《云仙杂记》卷十:“李太白少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笔下生花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出处:五代·王仁裕《***天宝遗事下》:“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笔冢研穿 秃笔成坟,砚磨穿孔。指写作著述功力极深。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小引》:“支言俚说不足供酱瓿,而翼飞胫走,较拈髭呕血笔冢研穿者,售不售反霄壤隔也。”

别出机杼 别:另外;机杼:织布机,比喻诗文的构思和布局。指写作另辟途径,能够创新。

出处:《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才短思涩 才:才识。短:短浅。涩:迟钝。见识短浅,思路迟钝。指写作能力差。

出处:宋·楼钥《攻媿集·雷雨应诏封事》:“适当书诏填委之时,才短思涩,目不暇给。”

才高七步 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彩笔生花 比喻才思有很大的进步。

出处:元·汤式《赏花时·戏贺友人新娶》:“翠袖分香行处有,彩笔生花梦境熟。”

操觚染翰 觚,木简;翰,长而硬的鸟羽。指写作。

出处:宋·无名氏《灯下闲谈·梦与神交》:“松拜而更之,乃操觚染翰;表成,呈于王。”

6. 作文作文咋写

写好作文第一步:审题,把题目考察方向把握好了,作文题目和中心内容才不会脱离要求。

写好作文第二步:选材,写什么***,写什么事物,写什么人,什么人的什么特点,一个好的选材才会使作文内容不空洞,情感充实。写好作文第三步:构思,要有一个良好的构思,这即要求作文立意要远,对文章结构要想好,选好的材料要合理组织起来。

写好作文第四步:开头,怎么开头呢?一点参考:一是直奔主题,直奔主题就是你要写啥,在一开始就去描写它,或者直接说出你的观点;二是开篇引题,从相反或者相关的事物***写起,引出你想说的话。写好作文第五步:结尾,由于结构都是想好的,中间的话就顺理成章了,结尾要写的好会起到不一般的效果,结尾要表现出积极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操,要给人读了有希望有阳光的味道,但是不能大话空话,要结合作文内容本身,不可以揠苗助长似的拔高立意,或者留下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就是会让人产生联想的,退一步说就是一个半模糊的结尾。

以上是构思一篇作文,但是这些都是平时有所积累才能做到的,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做积累呢?第一:作文最重要的是语言,如何组织语言,让你的语言能读得通,让人读来感觉舒服很重要,这是第一印象的(写字好看与否先不论),这就要求平时多读美文,记录你觉得经典的或者很美的或者很有气势的语言,写作时你可以模仿甚至直接拿出来使用。第二:作文的结构很重要,你的素材也许不是很好,但是经过你精***的语言和文章结构安排,死素材也会变成活蝴蝶。

结构安排。要求你平时要多读,学习别人的结构模式,多做总结,写作时随便挑选一个,或者自己能够创新。

第三:素材积累,好的素材会给你更好的发挥空间,你才不会觉得无话可说。素材要求你要学会观察生活,对生活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然后才会发现生活中美好之处,你才会有一双慧眼去截取你的最好的画面,也就是素材,供你作文时使用。

第四:书写,也许你作文什么都不好,但是你的字迹工整漂亮,卷面整洁,看了让人舒心,也许考官发现你前面做的并不是很好,他也许都不再看你的文章了,直接就会有一个比较高的打分,至少不会让你的认真变成白纸,你要知道改试卷时会有多少试卷,他们改一天两天,坐在那里有多累,不会每一篇都看的,看你的字迹给分也是正常的。

1.需要文学常识,生僻成语以及名篇名句背诵

1、“方折峻丽,骨力劲健”形容的是历史上哪位书法家的字?2、成语“咫尺天涯”中“咫”、“尺”都是古代计量单位,其中“咫”和“尺”哪个更长?3、唱念做打是中国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也是戏曲表演的四项基本功。

其中“做”指的是:4、《红楼梦》中说林如海“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钟鼎之家”何意?5、孔子说的“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是:6、“实事求是”一词出自哪部典籍?7、忠臣于谦因为“虽无显迹,意有之”而被杀头,请问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8、太虚幻境里的四名仙姑包括?9、陛下是古时对君王的尊称,其中“陛”的意思是:。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桑葚( ) 脑髓( ) 收敛( ) 脊梁( ) 书塾( ) 和蔼( ) 宿儒( ) 确凿( ) 蝉蜕( ) 倜傥( ) 秕谷( ) 锡箔( )2、将下面每组四个字分别填入相应句中.(1)葚 湛 堪 斟①我们看到了李宁精 的体操表演.②秦始皇陵兵马俑 称世界奇珍.③桑 比覆盆子味美.④请你 酌一下,怎样改这篇文章.(2)荚 夹 颊 狭①豆类植物的果实叫 .②张飞鸟的两 是白色的.③这是 义的理解.④两条直线相交可以形成 角.3、选词填空.(1)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 .(A.机密 B.机谋 C.机关)(2)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 ,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A.欣赏 B.鉴别 C.鉴赏)(3)叫我名字的 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A.陌生 B.生疏 C.生僻)(4)其中似乎 只有一些野草 ;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A.确实 B.确凿 C.的确)4、依照文学常识或课文内容填空.(1)《从***园到三味书屋》选自《 》.作者鲁迅,本名 ,字 ,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家、家和 家.他的著作很多,有 、、、等,都收在《 》里.(2)不必说 ,,,;也不必说 ,,.单是 ,.5、课内阅读,完成下列各题.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这段文字写到了那几个季节?从哪里可以看出来?(2)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3)从这段文字中找出“我”后来被“家里的人”送到“三味书屋”这个“全城中最为严厉的书塾”读书的原因.(4)请你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作者在百草园泥墙根一带所做的事,写出两件即可.例如:拔何首乌、、、.(5)本段文字用词精妙,请你找出动词或者形容词用得好的一处,并说说它的妙处.(6)选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7)仿照下列句子,用句中加点的词语造句.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参考答案1、shèn suǐ liǎn jǐ shú ǎi sù záo tuì tìtǎng bǐ bó2、(1)①湛 ②堪 ③葚 ④斟 (2)①荚 ②颊 ③狭 ④夹3、(1)C (2)C (3)A (4)B4、(1)朝花夕拾 周树人 豫才 文学 思想 革命 *** 杂文 散文 诗歌 鲁迅全集 (2)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就有无限趣味5、(1)春夏秋三个季节.菜花是春天开的,鸣蝉在夏天,而蟋蟀鸣叫在秋天.(2)详写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略写对百草园的总体印象.(3)拔何首乌毁坏了泥墙.(4)翻断砖、按斑蝥、摘覆盆子 (5)示例:“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一句“肥胖”用得妙,惟妙惟肖地写出了黄蜂的形态.(6)表现了“我”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7)略。

3.《杂著十种》的文学常识,如作家作品等

寓言是用***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的文学作品。

因为***来自***托,所以寓言的由来常常变幻无方、灵动天矫;因有所寄托,所以寓言历来都是寄意深远。《庄子》恣肆,《孟子》雄健,良有以也。

先秦以来,中国寓言故事各朝各代产量虽有丰歉,但绵绵不曾断绝。与西方如《伊索寓言》之类相比较,风***绝无稍逊,因为其产于本土,所以国人读来,亲切或有过之。

然本土寓言在读者中的普及程度和影响力却远没有舶来品大,以至于提及寓言必称《伊索》!此一情形,实乃我泱泱五千年文明古国之大不幸。因之,如何整理并普及博大深远之中国寓言,则为学人及出版者不可推卸之责任。

故本书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指归,遴选先秦至晚清140余家、800多则寓言,全面梳理中国历代寓言之灿然成就。所选寓言皆分原文、注释、意译和解说四个部分。

注释侧重难解之人名、地名、典故及生僻词语的解释,意译则致力于以明白晓畅的现代语翻译原文。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解说的独特视角:它并不囿于寓言本身,而是立足现代社会,把寓言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资读者镜鉴。

对于语言、文字、哲学爱好者来说,本书可作为集寓言之大成的重要工具书。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在会心一笑或掩卷沉思的阅读中,也能涤除困顿、增广见闻。

作者简介本书目录《管子》傅马栈最难?象虎疑《晏子春秋》社鼠猛狗金壶丹书烛邹亡鸟鹏与焦冥景公占梦晏子使楚水土异也晏子之御《左传》牵牛蹊田雄鸡断尾《孙子》率然同舟共济《宓子》阳桥与鲂《墨子》染丝为义墨子与巫马子上帝杀龙公输为鹊帮人笞子楚王好细腰轮人与匠人虾蟆、蛙、蝇与晨鸡《魏文侯书》***足恃《尸子》医?立与张仪孟贲不易勇鹿《商君书》东郭敞求封《孟子》五十步笑百步以羊易牛揠苗助长王良与嬖奚楚人学语播间乞食取友,必端得其所哉二子学弈以邻为壑冯妇攘臂《列子》杞人忧天为盗之道商丘开梁鸯养虎好沤鸟者朝三暮四尹氏蕉鹿迷罔之疾燕人还国公仪伯焦螟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詹何钓鱼扁鹊换心郑师文学琴薛谭学讴韩娥善歌高山流水偃师献技纪昌学射造父习御锟■剑与火浣布力与命季梁得病田夫献曝施氏与孟氏兰子进技歧路亡羊献鸠藏遗契者亡铁攫金《庄子》鲲鸱与学鸠尧让天下姑射神人不龟手之药樗树之用啮缺与王倪罔两问景庄生梦蝶庖丁解牛泽雉养虎拊马不时栎社树走虎捐子许金不酬楚王好安陵君狗喻角氐牛鸣马瓠里子择舟虎食蒙人粤人得仙冥谷之人鲮鲤为龙狙公宋王偃恶楚威王规■献杀马以活马易梁“火”“虎”无别赵人患鼠■萌之义渠邰恶奔秦楚王问陈轸子余知人蛩蛩驱虚不韦避兵晋平公作琴越工善为舟屠龙子与都黎弈无支祈与河伯斗人诟狗嗥吴人养猿犁冥哭宝虞孚贪利夜狸取鸡玄石戒酒鄙人学盖蹶叔三悔食鲐直言谀言焚人养猴吴王恶鸟鸣长人短人病躁耻用玉爵公孙弗忌虎逐麋窃糟藿味不甘黄公窃刀《逊志斋集》终不知车越巫驱鬼《泾野集》西邻五子《艺林伐山》按图索骥《权子》擒鹤顾尾不顾身《笑赞》送自家下汤锅昏官与贪官瞽者最好佛也要钱屁颂死爱面子活受罪暑月戴毡帽众笑亦笑秀才买柴任你打《焚书》道学先生《艾子后语》认真《叔苴子》鸲鹆鸟自出机杼《贤奕编》性嗜脏羹绘像与真父认丑为美找痒万字万画鼠猫兄弟争雁猱之爱虎猩猩贪酒丧命《五杂俎》***修理专业户《谐语》心劳日拙《笑林》吃素堵子助阵名读书道学相骂风水鳜糟饼猴合种田露水桌子医者***《雅谑》金眼睛得丈人力《迂仙别记》贼何不复来梦中饮酒迂公毁楼村牛《雪涛***》推诿狡生梦金《雪涛谐史》知无涯庸医止风虎骇化缘忘本逐末天气不正《雪涛阁集》深文医驼蛛与蚕《笑禅录》盗入贫室坐禅得麦体贴孔子《笑府》习惯一局不输不禽不兽乞柳三人同卧好讨便宜耸肩而行怕老婆者奶奶属牛牛与鼓生子容易作文难出米与出水须千手观音才好含泪吃河纯“一”字大了许多《广笑府》好睡暴富一钱莫救性刚死后不赊有钱者生防人贰心酸酒难为东道衣食父母猫五德下公文吏人立誓直走横行不爱古玩求人不若求己口脚争《精选雅笑》换粪摇树取菱蚊符迁居《存笥稿》三人行贾《式斋集》找树权恐邻儿撼柳《博笑珠玑》伪僧吃别人富便是富,有些贼形《春酒堂文存》芋老人《牡悔堂文集》王子训獐《潜书》蒋里善人楚人患眚人情厚薄山东公子驱半帐之蚊琢冰之技吴中名医震泽善计者普天之泽良医、《杂著十种》犬棘茑松《居易录》钟馗捉鬼图《香祖笔记》磨石亡宝《觚■》鬼误《聊斋志异》龙雨钱《南山集》鸟说盲者说穷鬼传钱神问对邻女说《笑得好》相法不准哑子说话烂盘盒再出恭愿换手指有天没日胜似强盗剥地皮《笑笑录》告荒饼钱鸡卵《广谈助》朝廷缺清要官《嘻谈录》万字信蚊虫结拜恍惚《新镌笑林广记》田主见鸡《阅微草堂笔记》狐畏孝妇不畏官戴东原言真魅击汝一砖两塾师狂生曹竹虚言老儒韩生荔姐黑烟医者民言虚言招谤田不满《白鹤堂诗文集》蜀鄙二僧《谐铎》獭祭大面孔一钱落职棺中鬼手壮夫缚虎蜣螂城贫儿学谄《崔东壁遗书》冉氏烹狗《简松草堂文集》养兰说瘼狗刈兰《履园丛话》量体裁衣新解《耳食录》爱驴恶鼠《七经纪闻》记鸽记。

4.国内外文学常识常出现的考点

行测考前必背:国内外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

1.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2.最早的爱诗人是屈原

3.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4.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5.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6.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7.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8.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9.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10.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11.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12.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13.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14.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15.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16.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17.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18.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19.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20.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21.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22.现代最杰出的长篇***是茅盾的《子夜》;

23.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集是鲁迅的《呐喊》。

国外文学常识

米格尔·德·塞万提斯·萨维德拉,西班牙***家、剧作家、诗人。他被誉为是西班牙文学世界里最伟大的作家。评论家们称他的***《堂吉诃德》是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同时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之一。

5.六下第一单元文学常识

1.文言文是中国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俗称“之乎者也”。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2.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疑问。。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11、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用下列方法: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12、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