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齐家治国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9 0
  1.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啊?
  2.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意思呢?
  3. 《大学》中提出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是什么意思?
  4.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5. 修身齐家治国什么意思啊?
  6. 《治国必先齐家》翻译
  7.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大学》.

简单的解释一下吧,格物,就是穷尽事物的真相;致知,就是得到知识;诚意,就是意念诚;正心,就是心思正;修身,就是修行自身素质;齐家,就是治理好家里,齐,就是整齐规范的意思;治国,就是治理国家;平天下,就是治理好天下,使天下太平.

总的意思就是:穷尽了事物的真相,才能得到知识,懂了知识心意就诚心了,心思也就不会胡思乱想了.那么自身素质也可以得到提高,家就能治理好,进而能治理一个国家,直至使天下太平.

反过来,也可以说:想要使天下太平,必须先能治理一个国家;治理一个国家,必须先能治理一个家庭;能治理好家庭,自身的素质要修养好;要修养自身的素质,就要心思正;要心思正,必须心意要诚心;要心意能够诚心,必须要懂道理懂知识;懂道理懂知识,首先要学会钻研和穷尽事物的真相.

楼主,明白了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啊?

1、句意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

2、这句话出自于《礼记·大学》,原文如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扩展资料:

1、原文白话翻译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

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2、对天下、国、家的划分如下:

周王室→王、天子→天下

↓↓

诸侯→公→→→国

↓↓

家族→卿、大夫→→家、宗族

3、有了对家国天下的认识,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具体来讲就是一个人要饱读诗书、道德高尚、有一技之长。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宗族,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的家庭。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齐家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什么意思呢?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出自我国古代的《礼记·大学》。

意思是先修养品性,才能管理家庭,治理国家,才能使天下太平。原文节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邑;***邑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礼记·大学》介绍:

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礼记·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大学》中提出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分别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出自春秋末期曾子《礼记·大学》,原文选段: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译文:

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城,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大平。

扩展资料

总体思想:

《大学》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以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题。

《大学》提出的人生观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基本上是儒家人生观的进一步扩展。这种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是以儒家的道德观为主要内涵的。

赏析:

《大学》提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要经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环节(即朱熹所称的大学“八条目”)。

其中,修身以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专注于心性修养;修身以下,“齐家、治国、平天下”,系君子之行为规范及治政之事。

《大学》对八条目排列了次序,这主要不是规定实行中的时间先后的次序,而是确定八条目之间的关系。

它指明了只有把家庭、封地管理得井井有条,才能获得经验,有资格进而治理国家;要治好家庭、封地,首先要以身作则,进行自我修养;要作自我修养就要端正思想,而不能只做表面文章,遵守外在的行为准则。

端正思想就要做到真诚,心灵纯洁,排除种种私心杂念;而要意念诚实就要学习知识,提高认识,不至于陷入愚昧、偏执,从而避免盲目性;而掌握知识、提高认识能力,就要研究事物,以防止被他人之说误导。

说明《大学》全面地展示了同明明德和治国平天下相关的主要方面,深刻地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儒家学说成了一个条理分明的思想体系。

并且,《大学》第一次提出“格物”的概念,把格物致知列为儒家***学、政治学和哲学的基本范畴,从而赋予认知活动对于修身养性的精神、心理过程和治理社会与国家的实践活动的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是儒学的一个重***展。

作者简介: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名参(shēn),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山东嘉祥县)。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的晚期***之一,与其父曾点同师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后世尊其为“宗圣”,与孔子、孟子、颜子合称“四圣”。

百度百科-大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什么意思?

诚意:就是要意念诚实。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蔽,保持心灵的安静。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齐家:就是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1)原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2)译文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修身齐家治国什么意思啊?

修身:简单地说,就是完善自己,行为有规范。

齐家:就是管理好一个家族、成为宗族的楷模,效仿学习的样板。

治国:就是治理好一个小小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的国家。要知道,古代的诸侯国是要对周王室负责的,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邦"。

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不是用武力平定天下。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物格而后知至的译文为通过降低自己的欲望,减少自己的贪念,来让自己头脑清醒,是非曲直分明。正念分明后就要努力在待人处事的各方面做到真诚二字,努力断恶修善,久而久之自己的修养就起来了,有智慧了。这时就可以把自己的家庭经营好了。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治国必先齐家》翻译

原文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白话文翻译: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志才能端正;心志端正后才能修养身心;身心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

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天下太平。上自一国之君,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这句话出自古籍《礼记·大学》。

扩展资料:

《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于南宋绍熙元年(1190)刊刻成《四书章句集注》,因《论语》记载孔子言行,《大学》为曾子所作,《中庸》为子思所作,《孟子》记载孟子言行,故又称"四子书"。元延佑年间,以《四书章句集注》试士子,悬为令甲,从此,"四书"成为芸芸士子干禄之必读经典。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意思是?

《治国必先齐家》翻译之所以说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必须先学会管理 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连自己家人都不能管 教好而能管教好别人的人,是不存在的。

所以, 那些有修养的人不出家门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 学习治理国家的方法。

比如,对父母的孝敬,可以 用来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则可以用于侍奉官 长;父母对子女的慈爱,则可以用于统治民众。《康诰》中曾经说过:“如同爱护婴儿一 样。”

让自己的内心真诚地去追求,即便没有达到目标,必然也不会差得太多。要知道,世界上 很少有先学会养孩子再出嫁的人啊!

一家仁爱,那么国家的人民也会互相仁爱; 一家礼让,那么一国的子民也能互相礼让;***如 有一人贪婪暴戾,那么很多国人就会效仿,很可 能犯上作乱,扰乱国家纲纪。

其实,家族和国家 的联系就是这样紧密,这就叫作一句话有可能坏 事,一个人也有可能安定国家。

尧、舜提倡仁爱治国,那么全国百姓也跟 着提倡仁爱;桀纣用凶暴的方法统治天下,那么 全国的老百姓也学着统治者的样子,彼此大打出 手,奸诈度日。

由此可见,***如统治者发布的命 令与自己的实际做法截然相反,那么国家的百姓 必然不会服从Q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先 做到,然后才对他人提出同样的要求;不可能自 己都无法做到更好,反而要求别人做好Q不***取 这种推己及人的恕道,却想让他人永远按照自己 的想法去做,那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所以,要 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必须先学会管理好自己 的家庭和家族《诗经》中说过:“桃花鲜美,树叶茂密。这个姑娘出嫁了,让全家人都和睦。”

只有全家 人都和睦,才能户户和睦,最终国人和睦。《诗 经》中也说:“兄弟和睦。”只有兄弟间和睦相 处,周边的人才能学习这种和睦相处的方式,最 终国人都和睦相处Q《诗经》中也曾说:“容貌 举止庄重严肃,成为四方国家的表率。”

一个人 无论承担着什么样的角色,比如作为父亲、儿子 还是兄长、弟弟,都能做到和睦相处,才能让大 家效法,老百姓自然也会效法他。这就是治理好 国家的必然条件。

拓展:

这段诗气启我们什么事都要先要求自己,自己都没有做好又有什么资格去要求别人,做人也要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如果身为长辈,也要以身作则,因为你可能就是大家学习的典范。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里包含了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现在的学生好好学习。

齐家,就是要整齐好自己的家庭,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家庭成员,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日新又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平天下,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高尚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布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