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淳反朴非用智,还淳返朴怎么读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28 0
  1. 成语朴直相安解释
  2. 成语接龙开头说什么成语好?简单一些的
  3. 包含纯和旭这两个字的成语,谐音也可
  4. 《宋史》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5. 《毛个人资料简介》还原淳黄歇真实历史淳之死之谜

成语接龙 子子孙孙:

孙庞斗智 智周万物 物华天宝 宝山空回 回文织锦

锦心绣口 口说无凭凭白无故 故态复还 还淳返朴

还淳反朴非用智,还淳返朴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朴实无华 华屋山丘 丘山之功功成身退 退藏于密

密云不雨 雨打风吹 吹牛拍马 马瘦毛长长街短巷

巷尾街头 头昏脑闷 闷海愁山 山崩地陷 陷落计中

成语朴直相安解释

大道论  周固朴着  至道章  道者至虚至寂,真性真常,冠五气而播三才,布一真而生万象,离合无际,天地有宗,超出神明,靡该意象,无名无氏,有动有常,离四句六因,绝名言譬喻。《南华真经》云:在太虚之表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世有生灭,道无生灭,物有变异,道无变异。《易》曰:道者虚无之称。以虚无而通於物,故称曰道,无不通,无不由也。又道为母,德为子。《无惑宝经》云:道者通物,以无为义,德者不失,以有为功。《西升经》云:道深甚奥。又云:至道深妙,知者不言。当火水焚荡无遗,我大道真常不动;值天地纲纪嫦裂,我大道湛寂凝然。庄生考算数,而五载莫穷,推阴阳而十二年固  得,故曰至道。  至德章  道有通生之德,故云至德。圣人云:以通生故,字道;包含故,名大。又解:虚无者,妙本之体,非有物故;自然者,妙本之性,非造作故;道者,妙本之功用,故谓之通生之道。一虚无,二自然,三道,俱是妙本真性。上义立其法唯一原。夫散大朴而统御九围,播元精而轮排万象,始气权敞,三才具分,四序肇兴,五行迭旺,大哉。天地掌其覆载,日月职其照临,风雨散滋,云雷布鼓,***清浊,海岳高深,类聚群分,智凡殊禀。向道者登真证圣,背道者趋死沈生,咸归我大道通生之至德。庄生云:德者,得也。物得之以生,谓之德。德者道之用也,道者德之体也。通生万象,造化有为有不为也,至德无为无不为也。《老君道记》云:通於一而万事毕,无心得而鬼神服。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万物者道也。天下至通也。万物是所生,德是能生,无万物之为所生,不能显德之为能生。《太平经》云:德者正相德也,成者成济也,不丧者不失也,具三上义。又德者,天地禀之,阴阳赖之,五行得以相生,四时得以纶绪,王侯理化,师友训从,乃至圣人、***、仙人、鬼神,异类动植,皆资至德之妙用也。谓以道有情有信也,可谓至德。  垂教章  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教者,告也。有言、有理、有义、有授、有传,言则宣,教则告。因言悟教,因教明理,理明则忘言,既有能教、所教,须有能师、所师。则有自然之教、神明之教,此二教无师资也。神明之教义,说则有据,理则无有。正真之教、三皇五帝之教、返俗之教、训世之教,宜分权实,具斯五教,启自一真。自然之教者,元气之前,淳朴未散,杳冥寂尔,浩旷空洞,无师说法,无资受传,无终无始,无义无言,元气得之而变化,神明得之而造作,天地得之而覆载,日月得之而照临,上古之君得而无为,无教之化也。神明之教者,朴散为神明,夫器莫大於天地,权莫大於神明,混元气而周运,吋至道而裁成,整圆清而立天,制方浊而为地,溥灵通而化世界,轶和气而成人伦。阴阳莫测其兴亡,鬼神不知其变化。正真之教者,无上虚皇为师,元始天尊传受,洎乎玄粹,秘於九天,正化敷於代圣,天上则天尊於三清众天,大弘真乘,开导仙阶;人问则伏羲受图,轩辕受符,高辛受天经,夏禹受洛书,四圣禀其神明,五老现於河渚,故有三坟五典、常道之教。返俗之教者,玄元大圣,帝舜时理国理家,灵文真诀大布人问,金简玉章广弘天上,切欲令天上天下,还淳返朴,复契皇风。训世之教者,夫子伤道德丧,阐仁义之教,化乎时俗,将礼智而救乱原,淳厚之风远矣,华薄之风行矣。噫,教出圣人救世愍物之心,物心悟教则同圣心,圣心则权实双亡,言诠俱泯,此际方契不言之教,意象固无存焉。  绝义章  大道谓修者曰:***设告喻,莫氏族我,无生处无氏姓一,故无族。莫名字我,约生长之德,字之日道,隐而不显也,莫知其体性,故但字而不名也。莫尊卑我,处谦下,象地不尊也,为臣尊道贵德,不卑也。莫视听我,非是色法故不可视,非是声法故不可听。莫毁誉我,无乖失故不可毁,无矜街故不可誉。莫利害我,无所欲故不可利,)物故不害。莫是非我,不徇俗与物反,无是;难诸过患,无非。莫逆顺我,逆俗耳不顺也,)天道不逆也。莫高下我,则地故下不高,法天故高不下。莫大小我,持秋毫而不大,符天地而不小。莫空有我,有用物情不空也,无为虚寂不有也。莫贵贱我,不矜功而待命,不贵;虞天地之先,不贱。莫智愚我,抱朴无智,含德无愚。莫先后我,无始故不先,无终故不后。莫静乱我,众德发,生不静;类聚群分,不乱。莫得失我,外无一物,不得;内合真性,不失。莫爱憎我,无恶故不憎,无好故不爱。莫向背我,无形故不向,同道故不背。莫宠辱我,不矜功街德,不可宠;无骄逸慢息,不可辱。莫方圆我,无边际,不可方隅;无形质,不可规圆。莫明暗我,若昧不明也,在上不缴;见小日明,在下不昧。莫新旧我,无初而不新,无末而不旧。莫进退我。不进着空,不退着有,不为上士而进,不为下士而退。修者如此,我亦如此,同无别也。道子来,道子来,余恐子执着譬喻法数,而失道性。恐众生执教,滞教下义计有法,当情而在边缴,愚者不知病息药亡,得鱼弃荃,执教滞言护喻,而失冲和真常也。  分别章  夫心情、识智、意智,皆从道妄立也。道外无心,心外无道,即心即道也。其情识智意知亦然。芟悟道之心,剪认道之识,松证道之智,除得道之智,萝了道之意,则忘知、忘意、忘智、忘识、忘心,则自无求道、趣道、学道,斯得道矣。此则除修者执踪迩也,是真得道,是真得一。若执道执一,去道远矣。若忘道忘一,得道得一矣。三体既异,二生不同,有自体之体,道之本性也。有为体之体,道与万象为依也。有仿象之体,如体道性修行,以至无为也。夫生有二,有能生之生,是道生万物之生也;有从生之生,是万物从道而生也。悟之者修,修而必得圣人也。迷之者不修,凡人也。不滞圣凡者悟,滞圣凡者迷。了迷悟而是空,达圣凡而俱泯。是以出色空、权实、言教、相待、形分、有无,真得道矣。道非言智,***言智而达自然。德非有为,·因有为而显真用也。故启乎二十四门,以闭其五户,所谓澄照深静门、道体虚极,湛然清泠,鉴物无私,隐奥玄应。天圣无心门、天地无私,覆载万物,生长不失其时;圣人无私,化理黎庶,乐在清平。虚应贯通门、大道无心,贯通万有,自然清静,离有离无。如神不竭门、妙有清静,应物无方,未曾暂休,如神之妙。深静生长门、万物自道而生成,资禀於自然之化。谦柔济物门、修道之人柔弱,以德精持,济物无倦。专一无知门、抱守冲和一气,未解分别尘事。有无相资门、虚无***於形质,形质***於虚无,有用无因,故云相资。天地人物万象,谓之形质,为有也,道用为无也。迷真逐境门、世人但贪俗学,执着有为,迷失真源,沉埋声色。含容守固门、抱道坤和,宽裕雌静;如婴儿守固,若溪谷含容。形残不晓门、矜巧街功,何异形残,迷执暗中,故云不晓。四法同喻门、经云修道之人,若涉)畏邻似容,如冰洁冷闲默。不为王宰门、上古帝王淳化无私,天下来朝,帝王不矜街道德,执我能为。不彰权智门、帝王治国权法,不可示人。非人得权为矫诈,恣行残害,自招殃祸。不矜器用门、古帝王无矜文耀武,不自尊高,体冥至道,心合无为。处中不尚门、不在无不在,有不居尘境,不去顽空,不求边彻。探固根性门、深守本性,自得长生,神气不荒,自无嗜欲。化理无挠门、治国刑法多,***散,守一致,***淳,散为乱本,淳为理原。故经云烹鲜而不挠指物显德门、动作有为,不如静归无事.;驷马珪璧,不如大宝神器。从微积着门、新修至道,必见成功,久视长生,高升仙界。谦下成大门、理国卑下,万民乐推,万姓归之,以成大业。修身宝德门、经云慈悲、俭约、谦逊,为理身修德之源;贪毒谄谀,为招祸灭身之本,故以德为宝。巧匠无伤门、君王行刑,不如天道春夏秋冬之令,苦代天之杀,必虑过伤,天巧而不拙,故无误焉。天道平普门。天道抑高而举下,抚弱而遏强,祸*而福谦,喊多而补少。闭五户者,所谓智、仁、义、巧、利,防慎舍除等。  远近章  圣欲立言显理,故有性分。然圣言则称实之言,凡言则涉妄,故有进退、疑次、殊异。道体则本无迷悟,悟无可悟,笑无可笑,进未必得,退未必失,不见三士,是真上士。有近知近,变迷成悟,亲近修学。有知近不近,常说无为之教,不修无为之行,是知近而不近也。有近不知近,尘迷境惑,不悟真源,不知即尘而有妙极。远不知远,悟了深远,不着深远,深远不当情,故不知远。有远而知远,悟深远,已知众生有深远性,而见身应化,演道利人,合同深远。行而不到,虽久修习而上执行,执行当情,未造虚极。不知行,不悟教法,修行无导师指示。不知到,不知造极之门,无所趣入,故不知到。有不行到,不见已行,不见已到,而冥妙本,故不行到。到而自化。得到真寂,玄德内明,不教不言,而自淳化。  用道章  用道则约人,道用则约妙本。道忘,其德无为也。虚忘,造极也。德得,如得恩德也。人则仿道效德,契自然之用也。人生也,大道胤气,至精授灵,三元凝神,五行结粹,既禀有精之质,元分无用之功,时小朴而无物敢拒,持大象而有形皆往。同道同德之人,柔弱固於婴儿,处通妙於玄牝,不分心境,齐彼死生,与天地自然,顺阴阳动静也。上古用道之君,虚心利物,体道化民,职四辟而普周,掌六通而独立,杜绝视听,黜陆聪明,不束教滞言,不凝情着物,植三一之宗本,固生长於真原,剪四六之苗根,绝蔓衍於灵府,不矜大功之巧,岂务小成之辩。下经云:静为天下正。《南华经》云:道者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不可受,可得不可见。故稀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氏得之以袭气母,黄帝得之以登云天,颛顼得之以处玄宫,乃至维斗堪埋禺强彭祖,皆得道用道,而登圣果。是知圣人、神人、仙人、鬼神、天地、日月、星辰、万物,若不得道用道,无以灵通轻举,隐奥覆载,昭一临生长者也。又道与天用令覆,与地令载,与日月令照临。凡有用之物,皆道与之用也。又道与天名清,地名宁,谷名盈,物名生,故用与名,皆道之命也。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矣。  二学章  是知俗学为损,俗学执境滞士。不入真景,无益於道,故为损。真学为益,心冥至道,体入重玄,不三住心,为益也。或真学为损,渐修道行,而弃除染情嗜欲,故名为损,损情欲也。或俗学为益,因俗教渐入真教,得道悟真,从俗入真,故名为益。或自损而他益,自入玄境,得出世问,他见亦修,修之得道,故名他益。或他损而自益,见修者得道,亦勤修习,功行既满,悟契玄玄,故名自益。有有归无难,无有入无易,无为之教大益。修者存无而忘有,不若损益两忘,有无齐泯,理须得宗,宗无功而内大明,可成大化。  二病章  夫於道也,有病无病,***设问修道之人有病无病。知空性不滞空性不病,不执空有,无病也。知空性滞空,空性当情,是病。不知空,执有空情,故是病也。知空性不修空病,有解无行,亦是病也。知空性修空不病,解行俱有,是以无病。不着空与修空无病等,一悟了空,二褊修空,修到不修,等其不着。於道病也。有其深浅,滞空之病与执有病,病深也;滞空着有,其病俱深。知空性不修空,其病浅也。若上根修空不着空,其病浅;中根修空执空,其病深。溺空滞寂而济世,虽有执有。或悟空而不着空,而救世也,有二性。故不定不同,已执空性,中根也。  师资章  道经云: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夫为师有法可执,有行可则,可以道德礼乐四之大本,顶其君父师三之极尊。师有道、有德、有智、有仁,四善也。人有道则通正,有德则神清,有智则观机,有仁则愍物,可谓师父也。为师则为长为君,进道则为真为仙也。岂唯教授之师,抑以邦家之宝。奇哉,善人者也。不善之人者,邪惑、迷乱、嗜欲、无慈,四不善也。不亲正教而务异典,谓之邪惑。非斥至人而党昏愚,谓之迷乱。耽恣五尘,符同六贼,谓之嗜欲。无安人恤物之心,有姜毒枭鸩之性,谓之无慈。可谓善人之资也。然可知教之废兴,悟学之难易,善安靖而乐友,不隐学而宗师,抱临履之忧,服勤劳之苦,若造极达空,则遗爱两忘,心境双泯,不言之教,复何远哉。自一气二象之前,杳冥无物;分五太三才之后,声教渐流。复朴还淳,乐在无为之化本,登真证圣,游仞至极之重玄。天尊传道於群仙,老君开玄於万国,运苍生於寿域,致率土於福河。  或有问曰:自古帝王得道用道,自然耶,有宗师耶?余对曰:上三皇师,玄中***师;中三皇师,有古先生;下三皇师,金阙帝君。伏羲师郁华子,神农师大成子,祝融师广寿子,黄帝师广成子,颛顼师赤***,帝誉师录图子,帝尧师务成子,帝舜师尹寿子,夏禹师真行子,殷汤师锡则子,周文王师燮邑子,武王师育成子,成王师务光子,康王师郭叔子,仲尼师老子。上至淳朴之代,下及浇漓之风,纵极九范来天,横笼八极,三皇五帝,三王五霸以,若无圣人、***、仙人,***宗师之规,藉至教而炼陶,无以去世登真也。又《广义》云:老君将显大教,布化万方,乃曰道不可无师尊,教不可无宗主,老君乃师事太上玉晨大道君。又大道君与五亿天主、亿万圣君,师元始天尊。且老君体大无边,智大无边,神力无边,说教无边,道贯无穷,寿命亿劫,尚禀受宗师,证真利物,岂可世人不求寻师,依教修行,而希姓名署仙籍之中,拔九玄於三清之上者哉。  仁义章  五行者,人禀之为五常之性也,帝王之德也。仁性察木,伺春发生之德。礼性禀火,同夏长养之德。义性禀金,同秋肃杀之德。智性禀水,同冬伏藏之德。任此真常,深契羲农之化。体兹至道,自然仁义之风。抱和气,含神·灵,以天阳地阴而成性质。质者形分也。昊子云:扬雄、斑固之俦,以道家轻仁义、薄礼智,而专任清虚者,盖世儒不达玄圣之深旨也。仁者褊爱,义者裁非,浇季萌生,道之华薄。《天运》曰:古之至仁,***道於仁,托宿於义,同莲庐而非久处,指刍狗无以再陈。上经云:大道废,有仁义。又云:绝圣弃智。孔子问渔父:何谓真?渔父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真者,内至诚也。孔子以仁义为教,礼乐化人,非真也。《庄子》云:至礼不人,至义不物,至智不谋,至仁无亲,至信辟金。道隐小成,言隐浮伪。况道德为上,仁义为末。三军五兵,德之末也。赏罚五刑,教之末也。礼法刑名,治之末也。锺鼓羽旎,乐之末也。绩绖杀伤,一及之末也。伤世重末而轻本。若任情天性,人不失常,废礼而志自恬和,止乐而心不*荡,除仁而爱憎泯,削义而是非忘,可虚心於淳古之风,抑锐思於末学之路,居性识之前为浇漓之首,击道丧之后作素乱之源,致朱旷於骈拇枝指,坠曾史於疣赘之殃,得不残朴罪工仁义责圣者乎。  失道章  妙本自然,体性虚无,固无得无丧,若约人则禀和气,含道而成人也。当上古性纯质朴,三皇五帝以来,失其素真,帝王有为、人民性革,道德丧后,仁义礼智权势焉。且天地动静者,天不动运,无以挤排日月星辰,五行四序覆育之德也。地不宁静,无以厚载生长动植,万物山川所依之德也。盖禀大道,自然之化也。《易》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三才生万物。应用匠成茂养,道之用也。道存则生,道去则死。道不可离,可离非道。人生而静口天地之性。性本清静,若驰骋六尘,奔波三业,则灵台不树,天光不明,失性而沦乎生死。为不善於显明,人诛之;为不善於幽间,鬼诛之。失道矣。是故天失道,则有阳勃。地失道,则有阴泄。神失道,灵既休绝。谷失道,流注竭个。万物失道,则无生长。天子失道,则失天下也。侯王失道,则失国也。人失道,则丧生也。道冲而用之,和气冲虚,故为道用。冲和处中,无失冲和之性也。  心行章  夫心有四,所谓迷心、悟心、修心、证心。迷心有十,迷事、迷理、迷教、迷境、迷气、迷身、迷神、迷仙、迷真、迷圣也。迷事者,谓於一切有为之事若善若恶,俱不能分别了达,而生颠倒滞惑之心,为无智慧用性而拣择取舍,致有轮回生死,不到真源。《西升经》云:道探甚奥,虚无之渊。《老子》云:渊乎似万物之宗。迷理者,所谓於虚极妙体、自然实性上无所闻见,悟修证了等,故云迷理心也。迷教心者,圣人意欲令众生反俗归真,逆而成顺,注云道尚无为,人尚有为,道本无情无欲,人尚有欲有情。谓不遇明师智友导引开心,启发指示三乘玉清灵宝洞神之教法也。圣人教法妙义,纵遇不生爱乐,勤求修习,观诠察理,求出离之心,存若亡。《老子》云:道法本自然。者能得,闻者能言。言者不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迷境心者有二,迷真境心,迷妄境心。真境则大道妙本自然之体性也,被妄隔真源、尘染断绝也。上经云: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激。妄心者,则烦恼六根三业十不善行也,虚妄分别,驰逐有为也。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西升经》云:积恶者恶气至,积善者善气至。积善神明辅成,天道犹佑於善人也。迷气心者,人禀中和之气,其气有清有浊,禀清气者智人,禀浊气者愚人。《定观经》云:延数千岁,名日仙人;炼形为气,名日***;炼气成神,名日神人;炼神合道,名曰圣人。人迷元和正性,而不能养神爱气也。故《广义》曰:道者无也,形者有也,有故有逝,无故长存。世人修道,外固其形以宝其有,内存其神以宗其无,契无合道,以至长生。以形为阴魄也,以神为阳魂也。凡人有少阳气在,不至於,有少阴气在,不至於仙。阴气既,即阶仙品,仙者纯阳也。阳气灭即为鬼,鬼〔者〕阴气也。经云: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阳气内充,守一有德,有德必能有国,有国必能有道,有道必能理化,理化必能安民,民安则国安,国安自然泰平也。经云:爱民理国,能无为乎。迷身者,不知身中有气、有神、有识,可炼仙行得仙果,炼真行得真果,炼圣行得圣果。《西升经》云:圣人常安,与天地俱安,而鬼神通;众人皆安其所安,其所不安,即不安矣。又迷身者,身虚·万物,至心之虚,而和气归善。养身者藏身於身而不出,***於人而不见,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知身为患本,故日迷身。迷神者,神者阴阳不测,妙用无方,隐显变通,不可穷极,谓之神。在天曰神,在地曰祇,在人日鬼。众生身内神识精灵,不能炼神合道,而登圣果。《庄子》云:万物任自然,而各得其生。迷仙者,不修仙行。迷真者,不修真行。迷圣者,不修圣行。悟心者,悟道之心也。修心者,修道之心也。证心者,证道之心也。心绝缘虑,意绝妄想,智绝分别。是则真见无不见,邪见有不见;真闻无不闻,邪闻有不闻;真觉无不觉,邪觉有不觉;真知无不知,邪知有不知。若真邪双泯,知觉两忘,则达乎忘心忘境也。心境俱忘,冥合道矣。《内观经》云:夫心者,非青非赤、非白非黄、非长非短、非圆非方,大包天地,细入毫芒,制之则止,放之则狂,清静则生,浊躁则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人之难伏,惟在於心,所以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心不可息,念道以息之。心不可见,因道以明之。善恶二趣,一切世法,因心而灭,因心而生。习道之士灭心则契道,世俗之士纵心则危身。心生则乱,心灭则理。所以天子制官僚、明法度、置刑赏、悬吉凶以劝人者,皆为心之难理也。无心者,令不有也。定心者,令不惑也。息心者,令不为也。制心者,令不乱也。正心者,令不邪也。冷心者,令不染也。虚心者,令不着也。明此七者,可与言道,可与言修心矣。  修道章  夫人有道,若谷之有响。道修之而必得,响声之而必应。声若急急,而响急应。喻上士勤修。声若缓缓,而响缓应,喻中士进退。若绝乎声,而响不应,喻下士不修。不修则道远矣。是以圣人取其含爱之腹厚实,并自知自爱也;去彼妄视之眼华薄,及自见自贵也。谷之有响,比神之妙能而无穷竭也,亦喻长生久视。故云:谷神不死,是谓玄牝。勤道之士以阴炼阳,所为阴气充塞,阳气沉藏,和气沦胥,祆邪来舍,致其衰老疾苦,死亡立至也。不若以阳炼阴,自老返婴,自迷返悟,自邪返正,自无返有。要在乎寻师习学,顺教修行,静处山林,滋味玄默。初其正一,次入洞神,袭乎妙玄灵宝,捷乎洞真至粹,乃至吐纳导引,屈伸万行,阶仙圣之极果矣。  保生章  和气神识者,随形而有生死,其神性实无生死。击於形聚为生,形灭为死。《庄子》云: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出入无见其形,是之谓天门。有外养,有内养,内养者造生死之极致,外养者为品物之宗师。外养存人,内养存己,要契不生不死,非养大之才也。夫质生之物,气散而一为死,气聚而为生,然气有聚散之异,神无生灭之别。是故因神而能用气,因气亦能资神,聚则同成,散而各运。《庄子.知北游篇》丞答舜曰:身非汝有,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天地之委顺也。天地结气而生一气有上下委顺尔。悟身、悟生、悟性命,则了知委形、委和、委顺。是知天地气聚而生,天地气散而死,据气聚散而有死生,***立分别也,而皆从无体。无体真常,故无生灭。今言保生者,御其情欲之生也。情欲若生,则壅塞真常之性。保生既尔,理国亦然。若广用智谋,广极疆土,广聚货财,广崇宫室,逸情奢侈,恣巧多端,则失清静真性。真性既失,真化不行,狂邪入心,自不能正,失权也。既失其权,佞谄是用,不唯忘保生之理,其国祚莫保久长之道也。若身无幻累,寿命遐远,宗庙延洪,社稷永固。保生之人则保国也,修道之人则保生也。盖由薄是非,去侨傲,戒嗜欲,忘名利,然后防御五色攻劫於无色之色,五声攻劫於无声之声,五味攻劫於无味之味。勿驰骋於六尘,勿奔波於三世,既耳目无所闻见,心绝思虑,气通和畅,神不离形,形不离神,神形相守,长生仙行成矣,保生之道遂矣。达声色之性空,悟形体之非有,神清志静,德厚道·高,则不沦胥於生死遘隍,自到於重玄闽闽。《西升经》云:一及人不如哀身,一及身不如爱神,爱神不如含神,含神不如守真,守真长久长存也。又曰:神爱人,人不爱神,是以老君教人养神养气,是谓保生之术。  理国章  理天下,理国祚,理家理身,非道德无以匡济也。国以无为理则事简,以有为理则事繁。事简则心淳,事繁***乱。心淳则国安,民乱则国危,去危就安,安静为道。〔经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又云: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法天则地,广其覆载之功,而忘功忘形,不可以尊高轻於天下。经云: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又云:圣人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为而不恃,功成不处;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然后以百姓为刍狗,理大国若烹小鲜,老君之严勖也。不尚贤,不贵宝,等观庶物,谦下为基,不玩兵黩武,轻榣薄赋,不惑骄矜,无奢*嗜欲。是知窃慎畿甸溺酒荒禽,役耕桑之黎庶,戒远方奇珍异兽,劳水陆之疲民。是知不尚道德,其国不理也。以无理无化顺天下,以有理有乱之萌生。《太平经》云:爰清爰静,是知理道本始。天真皇人谓黄帝曰:未闻身理而国不理者。夫一人之身,一国之象也。胸腹之位犹宫室也,四肢之别犹郊境也,骨节之分犹百官也,神犹君也,气犹民也。知理身则知理国矣。爱其民则安国,悟其气则全身。亡者不可存,死者不可生,所以至人销未起之患,理未病之疾。气难养而易离,民难聚而易散,理之於无事之前,勿追於既逝之后。  二法章  庞细之二法也,神细而气庞,气细而形赢。炼行修真,求於至道,可炼形同气,炼气同神,炼神合道。修神而不修气,气灭形终。修气不修其神,徒延龄而道远矣。纳气炼心,冲融真粹,导引吐纳,静以太和,神气通流,灵台莹廓,丹景湛凝,凡形便回为真体,岂俟他生。况迷则是凡,悟则是圣,或可以小中大三乘输其鹰细,或可以三清历其庞细,或可以九天历其庞细,或可以五气历其康细,或可以三才历其赢细,或可以观门历其赢细,或可以根境识三分其庞细,或可魂魄分其厅细,或可有形为赢无形为细,或可道德为细仁义为厅。经云:大象无形。《西升经》云:天下柔弱,莫若於气,气莫柔於道。道,无为之体。气,阴阳而成。道则包裹天地,贯通万法。《南华经》云:包罗无外,妙入细微。  观修章  观则观幻梦之身,修则修道德之行。忘身忘修,自入玄通之境。系形系行,沦乎死生之源。观者,智也。以智观理,理智冥合,自契中道。《本际经》云:具一切智,成无上道。以目视物谓之观,以神悬鉴谓之观,外桔万象,内息众绿,心修众行谓之观。修方入妙无,渐阶圣行,修习之蹊径也。《业报经》云:众苦所恼,常为有身,生死轮回,不能自出,以何方便,妄想得除。太上曰:妄想颠倒皆从心起,强生分别,系念我身,触境生迷,举心皆妄,以此流浪,沦乎生死。但当定志观身,尽皆虚***,既知虚***,妄想渐除,妄想既除,内外清静。自悟其道,谓之忘身,既忘其身,幻累自灭。《庄子》曰:安时处顺,一辰乐不入,此达人之忘身也。从凡至圣,莫越见、修、成、利四法也。见有二,一为值遇善友,与讲真经,或自览经教法进趣。二见者内见玄微,徐清徐静,以至妙极。修者有三,一小乘、二中乘、三大乘。成者有三,仙果、真果、圣果。利者有三,即三果之人各各演教,诱导群品,利物济时也。此四法出於无等等之法,入乎无等等之法,为利济故有四。混归妙体,唯一其一,非正观,无以修证。  大道论竟

成语接龙开头说什么成语好?简单一些的

朴直相安 不是成语,含 朴 的成语如下:

返朴还淳 返:返回,还。朴:朴实。淳:诚实,厚道。指恢复原始的诚实和朴实厚道的社会风气。

还淳返朴 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

艰苦朴素 指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作风。

抱朴含真 抱:保;朴:朴素;真:纯真、自然。道家主张人应保持并蕴含朴素、纯真的自然天性,不要沾染虚伪、狡诈而玷污、损伤人的天性。

反朴归真 反:通“返”,回;朴:质朴;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反朴还淳 复归于朴实、淳正。

返朴归真 归:返回;真:天然,自然。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

返朴还真 去掉外饰,还其本质。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返朴归真”。

归真反朴 比喻回复原来的自然状态。同“归真反璞”。

还淳反朴 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返朴”。

还醇返朴 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反朴”。

还朴反古 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同“还淳反古”。

见素抱朴 老子提出的治国的三项具体措施之一。是说要推举圣人,实行法治,即用“无为之治”取代“有为之治”。对应于“绝圣弃智”。

浇淳散朴 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

浇醇散朴 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同“浇淳散朴”。

无名之朴 ①道家指质朴自然、玄默无为之“道”为“无名之朴”。②未出名的璞玉。比喻不为人知的才识之士。

朴讷诚笃 为人朴实敦厚,不善言词。

朴实无华 质朴实在而不浮华。

朴素无华 俭朴、不浮华。

朴斫之材 加工治理而尚未成器之材。

斫琱为朴 指去掉雕饰,崇尚质朴。亦指斫理雕弊之俗,使返质朴。同“斫雕为朴”。

斫雕为朴 指去掉雕饰,崇尚质朴。亦指斫理雕弊之俗,使返质朴。

包含纯和旭这两个字的成语,谐音也可

恩恩爱爱 →

爱不释手 → 手不停挥 → 挥戈反日 → 日短心长 → 长七短八 → 八拜之交 → 交口赞誉 → 誉塞天下 → 下临无际 →

际会风云 → 云过天空 → 空谷跫音 → 音容宛在 → 在耳历历 → 历兵粟马 → 马捉老鼠 → 鼠目寸光 → 光风霁月 →

月夕花朝 → 朝客高流 → 流离播越 → 越分妄为 → 为今之计 → 计功行封 → 封豨修蛇 → 蛇眉鼠眼 → 眼大肚小 →

小德出入 → 入竟问禁 → 禁乱除暴 → 暴富乞儿 → 儿女情多 → 多吃多占 → 占山为王 → 王法无情 → 情见埶竭 →

竭泽而渔 → 渔海樵山 → 山公启事 → 事捷功倍 → 倍道兼行 → 行峻言厉 → 厉精图治 → 治国安民 → 民力凋敝 →

敝衣粝食 → 食骨在喉 → 喉舌之官 → 官逼民变 → 变化无穷 → 穷富极贵 → 贵贱高下 → 下陵上替 → 替天行道 →

道尽途殚 → 殚见洽闻 → 闻风逃遁 → 遁迹藏名 → 名德重望 → 望而却步 → 步罡踏斗 → 斗霜傲雪 → 雪天萤席 →

席履丰厚 → 厚礼卑辞 → 辞严气正 → 正大堂皇 → 皇天后土 → 土鸡瓦犬 → 犬吠之盗 → 盗食致饱 → 饱经世变 →

变化有时 → 时乖命蹇 → 蹇蹇匪躬 → 躬逢其盛 → 盛德遗范 → 范水模山 → 山光水色 → 色衰爱弛 → 弛高骛远 →

远至迩安 → 安常守故 → 故宫禾黍 → 黍离麦秀 → 秀才人情 → 情见于色 → 色衰爱寝 → 寝馈难安 → 安常习故 →

故宫离黍 → 黍离之悲 → 悲愁垂涕 → 涕泪交加 → 加减乘除 → 除恶务本 → 本地风光 → 光复旧京 → 京解之才 →

才高行厚 → 厚禄*** → → 反侧自安 → 安定团结 → 结党营私 → 私谐欢好 → 好恶乖方 → 方刚血气 →

气骄志满 → 满腹经纶 → 纶巾羽扇 → 扇枕温被 → 被宠若惊 → 惊慌失色 → 色艺两绝 → 绝其本根 → 根连株拔 →

拔丛出类 → 类是而非 → 非罴非熊 → 熊虎之将 → 将废姑兴 → 兴犹不浅 → 浅斟低讴 → 讴功颂德 → 德厚流光 →

光复旧物 → 物穆无穷 → 穷工极变 → 变幻无穷 → 穷工极巧 → 巧立名色 → 色艺双绝 → 绝裙而去 → 去末归本 →

本固邦宁 → 宁戚饭牛 → 牛角书生 → 生拉硬扯 → 扯鼓夺旗 → 旗鼓相望 → 望而生畏 → 畏刀避剑 → 剑树刀山 →

山寒水冷 → 冷酷无情 → 情景交融 → 融合为一 → 一瓣心香 → 香火不断 → 断梗浮萍 → 萍飘蓬转 → 转侧不安 →

安堵如故 → 故伎重演 → 演武修文 → 文牍主义 → 义切辞严 → 严气正性 → 性情中人 → 人马平安 → 安分守理 →

理亏心虚 → 虚词诡说 → 说风说水 → 水火之中 → 中郞有女 → 女大当嫁 → 嫁祸于人 → 人满为患 → 患生所忽 →

忽忽不乐 → 乐昌之镜 → 镜里恩情 → 情面难却 → 却金暮夜 → 夜长梦多 → 多愁多病 → 病骨支离 → 离鸾别鹄 →

鹄面鸟形 → 形孤影只 → 只鸡樽酒 → 酒后之勇 → 勇猛果敢 → 敢不承命 → 命运多舛 → 舛讹百出 → 出何经典 →

典章文物 → 物情离怨 → 怨天尤人 → 人满之患 → 患至呼天 → 天付良缘 → 缘名失实 → 实实在在 → 在官言官 →

官不易方 → 方驾齐驱 → 驱雷策电 → 电掣风驰 → 驰高鹜远 → 远瞩高瞻 → 瞻望咨嗟 → 嗟来之食 → 食藿悬鹑 →

鹑居鷇饮 → 饮冰内热 → 热火朝天 → 天覆地载 → 载歌载舞 → 舞文饰智 → 智贵免祸 → 祸发萧墙 → 墙面而立 →

立功立事 → 事怕行家 → 家贫如洗 → 洗兵牧马 → 马足车尘 → 尘外孤标 → 标同伐异 → 异地相逢 → 逢恶导非 →

非钱不行 → 行亏名缺 → 缺头少尾 → 尾大难掉 → 掉头不 → 顾内之忧 → 忧公如家 → 家破人离 → 离鸾别鹤 →

鹤骨松筋 → 筋疲力倦 → 倦尾赤色 → 色艺无双 → 双柑斗酒 → 酒虎诗龙 → 龙归大海 → 海枯石烂 → 烂若舒锦 →

锦屏射雀 → 雀屏中选 → 选歌试舞 → 舞文玩法 → 法人常转 → 转嗔为喜 → 喜从天降 → 降格以求 → 求浆得酒 →

酒阑兴尽 → 尽其在我 → 我见犹怜 → 怜贫敬老 → 老调重弹 → 弹无虚发 → 发号布令 → 令人齿冷 → 冷冷淡淡 →

淡泊明志 → 志坚行苦 → 苦口良药 → 药石无功 → 功堕垂成 → 成年累月 → 月夕花晨 → 晨参暮礼 → 礼乐刑政 →

政荒民弊 → 弊衣疏食 → 食马留肝 → 肝胆过人 → 人面狗心 → 心腹之病 → 病国殃民 → 民力凋弊 → 弊衣蔬食 →

食毛践土 → 土瘠民贫 → 贫贱不移 → 移东掩西 → 西山日迫 → 迫不及待 → 待价而沽 → 沽名钓誉 → 誉望所归 →

归全反真 → 真独简贵 → 贵贱无二 → 二帝三王 → 王公大人 → 人面鬼心 → 心腹之疾 → 疾风劲草 → 草庐三顾 →

顾盼神飞 → 飞鸿踏雪 → 雪碗冰瓯 → 瓯饭瓢饮 → 饮醇自醉 → 醉酒饱德 → 德隆望重 → 重三叠四 → 四德三从 →

从谏如流 → 流离颠顿 → 顿开茅塞 → 塞北江南 → 南冠楚囚 → 囚牛好音 → 音容笑貌 → 貌合行离 → 离情别苦 →

苦口逆耳 → 耳红面赤 → 赤诚相待 → 待理不理 → 理屈词穷 → 穷贵极富 → 富富有余 → 余声三日 → 日短夜修 →

修好结成 → 成千成万 → 万不一失 → 失时落势 → 势不可遏 → 遏恶扬善 → 善马熟人 → 人面兽心 → 心腹之交 →

交詈聚唾 → 唾地成文 → 文房四侯 → 侯门似海 → 海阔天高 → 高才远识 → 识微知著 → 著有成效 → 效死弗去 →

去逆效顺 → 顺风扯旗 → 旗旆成阴 → 阴服微行 → 行乐及时 → 时乖运蹇 → 蹇人上天 → 天高地厚 → 厚禄重荣 →

荣辱升沉 → 沉厚寡言 → 言归和好 → 好恶殊方 → 方领矩步 → 步履安详 → 详略得当 → 当家立计 → 计功行赏 →

赏不逾时 → 时过境迁 → 迁怒于人 → 人面桃花 → 花甲之年 → 年久失修 → 修旧利废 → 废然而反 → 反唇相稽 →

稽颡膜拜 → 拜恩私室 → 室迩人远 → 远走高飞 → 飞鸿戏海 → 海阔天空 → 空谷幽兰 → 兰艾同焚 → 焚巢荡穴 →

穴处之徒 → 徒呼奈何 → 何患无辞 → 辞严义正 → 正道直行 → 行令猜拳 → 拳不离手 → 手不应心 → 心腹之言 →

言归于好 → 好古敏求 → 求马唐肆 → 肆口而食 → 食亲财黑 → 黑地昏天 → 天高地迥 → 迥不犹人 → 人命关天 →

天高地下 → 下落不明 → 明镜照形 → 形骸之外 → 外强中干 → 干名犯义 → 义切中抱 → 抱宝怀珍 → 珍禽异兽 →

兽穷则啮 → 啮臂之好 → 好管闲事 → 事齐事楚 → 楚才晋用 → 用心用意 → 意气相得 → 得尺得寸 → 寸兵尺铁 →

铁板注脚 → 脚踏实地 → 地狱变相 → 相机而动 → 动如参商 → 商羊鼓舞 → 舞文枉法 → 法脉准绳 → 绳愆纠谬 →

谬妄无稽 → 稽首再拜 → 拜鬼求神 → 神差鬼使 → 使酒骂坐 → 坐不垂堂 → 堂堂正正 → 正点背画 → 画荻丸熊 →

熊虎之任 → 任其自流 → 流离失所 → 所费不资 → 资浅齿少 → 少所许可 → 可怜巴巴 → 巴巴急急 → 急病让夷 →

夷险一节 → 节用厚生 → 生拉硬拽 → 拽巷啰街 → 街坊邻居 → 居功自满 → 满腹牢骚 → 骚情赋骨 → 骨肉之恩 →

恩恩相报 → 报仇心切 → 切齿痛心 → 心腹之忧 → 忧公忘私 → 私心妄念 → 念念不舍 → 舍短用长 → 长驱而入 →

入境问禁 → 禁情割欲 → 欲盖名彰 → 彰往察来 → 来势汹汹 → 汹汹拳拳 → 拳打脚踢 → 踢断门槛 → 槛猿笼鸟 →

鸟覆危巢 → 巢倾卵覆 → 覆公折足 → 足足有余 → 余食赘行 → 行满功成 → 成千累万 → 万草千花 → 花阶柳市 →

市贾不二 → 二分明月 → 月下风前 → 前俯后合 → 合刃之急 → 急不及待 → 待人接物 → 物伤其类 → 类同相召 →

召神弄鬼 → 鬼工雷斧 → 斧钺之人 → 人命危浅 → 浅斟低酌 → 酌金馔玉 → 玉洁松贞 → 贞风亮节 → 节用裕民 →

民力雕弊 → 弊帚千金 → 金钗换酒 → 酒龙诗虎 → 虎不食儿 → 儿女私情 → 情凄意切 → 切肤之痛 → 痛不可忍 →

忍耻含羞 → 羞口羞脚 → 脚踢拳打 → 打草惊蛇 → 蛇盘鬼附 → 附耳低语 → 语四言三 → 三班六房 → 房谋杜断 →

断梗流萍 → 萍水偶逢 → 逢机遘会 → 会心一笑 → 笑而不答 → 答问如流 → 流离琐尾 → 尾生抱柱 → 柱石之寄 →

寄迹山林 → 林下风范 → 范张鸡黍 → 黍油麦秀 → 秀才造反 → 反道败德 → 德隆望尊 → 尊年尚齿 → 齿德俱尊 →

尊师贵道 → 道尽途穷 → 穷极其妙 → 妙不可言 → 言归正传 → 传诵不绝 → 绝仁弃义 → 义山恩海 → 海立云垂 →

垂耳下首 → 首唱义兵 → 兵老将骄 → 骄生惯养 → 养虎伤身 → 身名俱泰 → 泰来否极 → 极天际地 → 地主之仪 →

仪静体闲 → 闲曹冷局 → 局蹐不安 → 安分随时 → 时和年丰 → 丰度翩翩 → 翩翩起舞 → 舞燕歌莺 → 莺猜燕妒 →

妒富愧贫 → 贫贱骄人 → 人莫若故 → 故家乔木 → 木木樗樗 → 樗栎散材 → 材能兼备 → 备多力分 → 分毫不差 →

差足自喜 → 喜地欢天 → 天高气轻 → 轻才好施 → 施恩布德 → 德浅行薄 → 薄命佳人 → 人莫予毒 → 毒蛇猛兽 →

兽心人面 → 面额焦烂 → 烂醉如泥 → 泥船渡河 → 河东狮吼 → 吼三喝四 → 四方八面 → 面方如田 → 田横笑人 →

人谋不臧 → 臧仓小人 → 人平不语 → 语笑喧呼 → 呼来喝去 → 去日苦多 → 多愁善病 → 病狂丧心 → 心甘情原 →

原情定罪 → 罪恶贯盈 → 盈盈在目 → 目瞪口结 → 结舌杜口 → 口耳讲说 → 说黑道白 → 白藋同心 → 心高气傲 →

傲慢无礼 → 礼轻义重 → 重山复水 → 水积成川 → 川流不息 → 息事宁人 → 人弃我取 → 取法乎上 → 上挂下联 →

联袂而至 → 至高至上 → 上交不谄 → 谄上傲下 → 下马看花 → 花街柳市 → 市价不二 → 二缶钟惑 → 惑世诬民 →

民疲师老 → 老调重谈 → 谈今说古 → 古稀之年 → 年老龙钟 → 钟鼓馔玉 → 玉立亭亭 → 亭亭玉立 → 立功赎罪 →

罪恶如山 → 山河带砺 → 砺山带河 → 河汾门下 → 下马作威 → 威风八面 → 面缚衔璧 → 璧坐玑驰 → 驰马试剑 →

剑态箫心 → 心高气硬 → 硬撑门面 → 面红耳赤 → 赤胆忠肝 → 肝胆胡越 → 越扶越醉 → 醉山颓倒 → 倒屣相迎 →

迎风冒雪 → 雪压霜欺 → 欺大压小 → 小恩小惠 → 惠风和畅 → 畅所欲言 → 言过其实 → 实事求是 → 是非分明 →

明镜止水 → 水激则旱 → 旱涝保收 → 收锣罢鼓 → 鼓睛暴眼 → 眼高手低 → 低眉倒运 → 运筹出奇 → 奇山异水 →

水浆不入 → 入理切情 → 情趣横生 → 生来死去 → 去如黄鹤 → 鹤归华表 → 表里相依 → 依草附木 → 木讷寡言 →

言和心顺 → 顺风吹火 → 火树银花 → 花街柳巷 → 巷议街谈 → 谈经说法 → 法外施恩 → 恩恩怨怨 → 怨怨哀哀 →

哀而不伤 → 伤廉愆义 → 义外之财 → 财竭力尽 → 尽情尽理 → 理屈事穷 → 穷极思变 → 变迹埋名 → 名动天下 →

下气怡色 → 色中饿鬼 → 鬼工神力 → 力大无穷 → 穷极无聊 → 聊表寸心 → 心高于天 → 天高气清 → 清风朗月 →

月下花前 → 前俯后仰 → 仰面唾天 → 天高气爽 → 爽然自失 → 失张冒势 → 势不可为 → 为裘为箕 → 箕裘不坠 →

坠欢可拾 → 拾陈蹈故 → 故剑情深 → 深根固本 → 本固枝荣 → 荣谐伉俪 → 俪青妃白 → 白发苍苍 → 苍白无力 →

力殚财竭 → 竭泽焚薮 → 薮中荆曲 → 曲眉丰颊 → 颊上三毫 → 毫不关心 → 心孤意怯 → 怯大压小 → 小儿破贼 →

贼出关门 → 门里出身 → 身名两泰 → 泰然自得 → 得寸得尺 → 尺兵寸铁 → 铁笔无私 → 私心杂念 → 念念不忘 →

忘本负义 → 义无反顾 → 顾盼自得 → 得寸进尺 → 尺波电谢 → 谢庭兰玉 → 玉楼赴召 → 召之即来 → 来苏之望 →

望风而遁 → 遁迹方外 → 外强中瘠 → 瘠义肥辞 → 辞严谊正 → 正儿八经 → 经济之才 → 才高行洁 → 洁身累行 →

行若狗彘 → 彘肩斗酒 → 酒绿灯红 → 红灯绿酒 → 酒囊饭包 → 包藏祸心 → 心挂两头 → 头破血淋 → 淋漓痛快 →

快快活活 → 活龙鲜健 → 健步如飞 → 飞鸿印雪 → 雪窑冰天 → 天高听卑 → 卑谄足恭 → 恭逢其盛 → 盛服先生 →

生老病死 → 死不开口 → 口耳相承 → 承欢膝下 → 下气怡声 → 声入心通 → 通风报信 → 信及豚鱼 → 鱼沉雁杳 →

杳不可得 → 得寸入尺 → 尺步绳趋 → 趋吉避凶 → 凶喘肤汗 → 汗出浃背 → 背道而驰 → 驰名当世 → 世世代代 →

代为说项 → 项领之功 → 功盖天下 → 下乔入幽 → 幽闺弱质 → 质木无文 → 文房四物 → 物是人非 → 非亲非故 →

故剑之求 → 求民病利 → 利时及物 → 物外之交 → 交能易作 → 作奸犯罪 → 罪恶深重 → 重提旧事 → 事穷势迫 →

迫不可待 → 待时而动 → 动如脱兔 → 兔角龟毛 → 毛举糠秕 → 秕言谬说 → 说黄道黑 → 黑貂之裘 → 裘马清狂 →

狂风恶浪 → 浪酒闲茶 → 茶饭无心 → 心贯白日 → 日复一日 → 日富月昌 → 昌亭旅食 → 食日万钱 → 钱可通神 →

神超形越 → 越罗蜀锦 → 锦瑟华年 → 年老体弱 → 弱冠之年 → 年迈龙钟 → 钟馗捉鬼 → 鬼功神力 → 力敌千钧 →

钧天之乐 → 乐成人美 → 美如冠玉 → 玉楼银海 → 海内鼎沸 → 沸反盈天 → 天高听下 → 下情上达 → 达权通变 →

变起萧墙 → 墙上泥皮 → 皮里晋书 → 书香铜臭 → 臭名昭彰 → 彰往考来 → 来因去果 → 果出所料 → 料敌如神 →

神驰力困 → 困而不学 → 学老于年 → 年轻气盛 → 盛极一时 → 时和岁丰 → 丰丰满满 → 满谷满坑 → 坑灰未冷 →

冷冷清清 → 清风两袖 → 袖手旁观 → 观凤一羽 → 羽翮已就 → 就实论虚 → 虚度光阴 → 阴刻乐祸 → 祸福同门 →

门闾之望 → 望风而降 → 降贵纡尊 → 尊师重道 → 道殣相望 → 望风而溃 → 溃冒冲突 → 突飞猛进 → 进禄加官 →

官仓老鼠 → 鼠目獐头 → 头破血流 → 流离遇合 → 合心合意 → 意气相合 → 合眼摸象 → 象形夺名 → 名副其实 →

实心实意 → 意气相亲 → 亲如一家 → 家破人亡 → 亡国怨祝 → 祝禽疏网 → 网开三面 → 面红耳热 → 热可炙手 →

手到病除 → 除恶务尽 → 尽人皆知 → 知恩报德 → 德全如醉 → 醉生梦死 → 死不瞑目 → 目瞪口噤 → 噤口不言 →

言和意顺 → 顺风而呼 → 呼马呼牛 → 牛角之歌 → 歌吟笑呼 → 呼群结党 → 党同伐异 → 异端邪说 → 说谎调皮 →

皮里膜外 → 外巧内嫉 → 嫉闲妒能 → 能忍自安 → 安分循理 → 理胜其辞 → 辞严意正 → 正儿巴经 → 经久不息 →

息息相通 → 通风讨信 → 信口雌黄 → 黄发儿齿 → 齿甘乘肥 → 肥肉大酒 → 酒能乱性 → 性直口快 → 快马加鞭 →

鞭笞天下 → 下情上通 → 通工易事 → 事事躬亲 → 亲上成亲 → 亲上加亲 → 亲上作亲 → 亲上做亲 → 亲疏贵贱 →

贱入贵出 → 出乎意表 → 表里相应 → 应对不穷 → 穷极凶恶 → 恶贯已盈 → 盈盈伫立 → 立功自效 → 效死输忠 →

忠不可兼 → 兼爱无私 → 私心自用 → 用行舍藏 → 藏龙卧虎 → 虎步龙行 → 行若无事 → 事事无成 → 成千论万 →

万乘公相 → 相机而行 → 行尸走骨 → 骨肉之亲 → 亲痛仇快 → 快马一鞭 → 鞭打快牛 → 牛口之下 → 下榻留宾 →

宾饯日月 → 月下老儿 → 儿女英雄 → 雄唱雌和 → 和光同尘 → 尘鱼甑釜 → 釜底游魂 → 魂不着体 → 体贴入妙 →

妙策如神 → 神抶电击 → 击楫中流 → 流离转徙 → 徙木为信 → 信口胡说 → 说家克计 → 计合谋从 → 从井救人 →

人千人万 → 万乘之国 → 国富民强 → 强干弱枝 → 枝大于本 → 本来面目 → 目瞪口歪 → 歪不横楞 → 楞眉横眼 →

眼高手生 → 生离死别 → 别出手眼 → 眼高于顶 → 顶冠束带 → 带砺河山 → 山河襟带 → 带砺山河 → 河海清宴 →

宴安酖毒 → 毒手尊前 → 前赴后继 → 继继承承 → 承平盛世 → 世世生生 → 生离死绝 → 绝色佳人 → 人前背后 →

后顾之忧 → 忧公无私 → 私言切语 → 语笑喧哗 → 哗世取宠 → 宠辱不惊 → 惊慌无措 → 措置乖方 → 方领圆冠 →

冠盖相望 → 望风而靡 → 靡知所措 → 措置失宜 → 宜家之乐 → 乐此不倦 → 倦翼知还 → 还淳返朴 → 朴斫之材 →

材轻德薄 → 薄暮冥冥 → 冥冥之志 → 志骄气盈 → 盈则必亏 → 亏心短行 → 行尸走肉 → 肉袒膝行 → 行尸坐肉 →

肉跳神惊 → 惊皇失措 → 措置有方 → 方面大耳 → 耳后风生 → 生龙活虎 → 虎荡羊群 → 群龙无首 → 首唱义举 →

举措不当 → 当家立事 → 事同虚设 → 设计铺谋 → 谋及庶人 → 人强胜天 → 天各一方 → 方枘圆凿 → 凿龟数策 →

策名委质 → 质朴无华 → 华实相称 → 称锤落井 → 井底鸣蛙 → 蛙鸣狗吠 → 吠影吠声 → 声色并厉 → 厉精为治 →

治国齐家 → 家破身亡 → 亡国之道 → 道殣相枕 → 枕戈待旦 → 旦夕之费 → 费力劳神 → 神愁鬼哭 → 哭笑不得

得寸思尺 → 尺椽片瓦 → 瓦釜之鸣 → 鸣锣喝道 → 道殣相属 → 属辞比事 → 事往日迁 → 迁怒于众 → 众虎同心 →

心寒齿冷 → 冷眉冷眼 → 眼高于天 → 天工人代 → 代远年湮 → 湮没不宣 → 宣之使言 → 言简义丰 → 丰富多*** →

***凤随鸦 → 鸦没鹊静 → 静中思动 → 动手动脚 → 脚心朝天 → 天公地道 → 道路侧目 → 目瞪口张 → 张大其事 →

事无常师 → 师道尊严 → 严霜烈日 → 日旰不食 → 食肉寝皮 → 皮里阳秋 → 秋高气爽 → 爽爽快快 → 快人快事 →

事无大小 → 小冠子夏 → 夏虫疑冰 → 冰壑玉壶 → 壶浆箪食 → 食少事烦 → 烦心倦目 → 目瞪舌挢 → 挢抂过正 →

正法眼藏 → 藏怒宿怨 → 怨怨焦焦 → 焦唇干肺 → 肺肝如见 → 见骥一毛 → 毛举缕析 → 析辩诡辞 → 辞喻横生 →

生龙活现 → 现买现卖 → 卖富差贫 → 贫贱之交 → 交洽无嫌 → 嫌好道恶 → 恶迹昭著 → 著作等身 → 身贫如洗 →

洗耳不闻 → 闻风响应 → 应对如流 → 流里流气 → 气竭声澌 → 澌灭无闻 → 闻风远遁 → 遁迹黄冠 → 冠盖相属 →

属纩含饭 → 饭蔬饮水 → 水洁冰清 → 清风亮节 → 节制之师 → 师老兵疲 → 疲癃残疾 → 疾风迅雷 → 雷嗔电怒 →

怒臂当车 → 车水马龙 → 龙鬼蛇神 → 神出鬼没 → 没而不朽 → 朽木不雕 → 雕虫小事 → 事无二成 → 成千上万 →

万乘之君 → 君暗臣蔽 → 蔽美扬恶 → 恶迹昭着 → 着手成春 → 春蚕抽丝 → 丝分缕析 → 析肝刿胆 → 胆大心粗 →

粗具梗概 → 概莫能外 → 外怯内勇 → 勇猛精进 → 进善惩恶 → 恶积祸盈 → 盈把之木 → 木偶衣冠 → 冠履倒施 →

施恩望报 → 报仇雪耻 → 耻言人过 → 过街老鼠 → 鼠目麞头 → 头上安头 → 头上末下 → 下帷攻读 → 读不舍手 →

手到拿来 → 来迎去送 → 送故迎新 → 新亭堕泪 → 泪流满面 → 面红过耳 → 耳后生风 → 风驰霆击 → 击节称赏 →

赏罚不当 → 当家作主 → 主少国疑 → 疑难杂症 → 症结所在 → 在家出家 → 家散人亡 → 亡国之器 → 器鼠难投 →

投瓜报玉 → 玉漏犹滴 → 滴酒不沾 → 沾风惹草 → 草率从事 → 事无巨细 → 细大不逾 → 逾年历岁 → 岁稔年丰 →

丰功厚利 → 利市三倍 → 倍日并行 → 行师动众 → 众毁销骨 → 骨肉之情 → 情趣相得 → 得寸则寸 → 寸步不离 →

离群索居 → 居官守法 → 法外施仁 → 仁义道德 → 德荣兼备 → 备而不用 → 用一当十 → 十变五化 → 化日光天 →

天官赐福 → 福国利民 → 民情物理 → 理应如此 → 此起彼伏 → 伏伏腊腊 → 腊尽春回 → 回肠九转 → 转愁为喜 →

喜功好大 → 大吃一惊 → 惊惶不安 → 安富恤贫 → 贫贱之知 → 知恩报恩 → 恩高义厚 → 厚貌深辞 → 辞旨甚切 →

切鈇之疑 → 疑人疑鬼 → 鬼火狐鸣 → 鸣锣开道 → 道路传闻 → 闻风远扬 → 扬眉伸气 → 气竭形枯 → 枯木生花 →

花马吊嘴 → 嘴快舌长 → 长驱径入 → 入门问讳 → 讳兵畏刑 → 刑马作誓 → 誓不甘休 → 休戚与共 → 共商国是 →

是非混淆 → 淆乱视听 → 听其自流 → 流连光景 → 景升豚犬 → 犬马齿穷 → 穷极要妙 → 妙策神谋 → 谋事在人 →

人琴俱亡 → 亡国之社 → 社会贤达 → 达权知变 → 变色之言 → 言简意该 → 该当何罪 → 罪恶滔天 → 天冠地屦 →

屦贱踊贵 → 贵戚权门 → 门内之口 → 口耳相传 → 传诵一时 → 时亨运泰 → 泰然自若 → 若即若离 → 离山调虎 →

虎斗龙争 → 争鸡失羊 → 羊肠鸟道 → 道路相告 → 告哀乞怜 → 怜贫惜老 → 老而不死 → 死不要脸 → 脸软心慈 →

慈故能勇 → 勇猛直前 → 前功皆弃 → 弃车走林 → 林下风气 → 气决泉达 → 达人立人 → 人琴两亡 → 亡国之

《宋史》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第二百一十六

白雪阳春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触手生春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高明神奇。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沉没;侧畔:旁边;帆:船。沉船旁边有很多船过,发病的树木旁边有很多茂盛的树木。比喻新生势力锐不可当。

大地回春指冬去春来,草木萌生,大地上出现一片生机景象。有时亦用比喻形势好转。

粉面含春粉面:指女子的脸;含:饱含,充满;春:和颜悦色。女子面容含着春色。形容女子和蔼的面容。

寒谷回春寒冷贫瘠的山谷之地变得温暖富庶起来。比喻生活、心情或其他事物由坏变好。

枯木逢春逢:遇到。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枯树逢春已枯之树又重获生机。比喻绝境逢生。

枯枝再春枯死的树木又恢复了生命力。比喻历经挫折又获得生机。

满面含春比喻心情喜悦舒畅,满脸笑容。

妙手回春回春:使春天重返,比喻将快死的人救活。指医生医术高明。

柳暖花春指花柳荣茂,春意正浓。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一生一世像草生一春一样非常短暂。

万古长春万古:千年万代,永远。永远像春天一样,草木翠绿,生机勃勃。比喻人的精神永远像春天一样毫不衰退或祝愿好事长存。亦作“万古长青”、“万古常青”、“万古常新

万象回春万象: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都出现了生机。

有脚阳春承春:指春天。旧时称赞好官的话。

有女怀春指少女爱慕异性。

一年之计在于春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

一室生春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着手成春着手:动手。一着手就转成春天。原指诗歌要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刚一动手病情就好转了。

著手成春着手:动手接触。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后比喻医术高明。

着手回春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也比喻医术高明。

着手生春见“着手成春”。

茫无端绪 毫无头绪,纷乱缺乏条理

离情别绪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

茫无头绪 茫:不清楚,纷乱。一点儿头绪也没有。形容事情摸不着边,不知从哪里入手。

千头万绪 绪:丝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千端万绪 形容事情杂,头绪多。

三头两绪 形容事务繁杂,不易弄清头绪。

愁绪如麻 愁绪:忧愁的心绪。麻:乱麻。忧愁的思虑像乱麻一样。形容烦愁之极。

孤学坠绪 将要失传的学问典籍。

井井有绪 见“井井有序”。

两头三绪 形容心意烦乱。

千愁万绪 许许多多忧愁和思绪。

千条万绪 犹千端万绪。

千绪万端 犹千端万绪。

思绪万千 思绪:思想的头绪。万千:极多。指思想的头绪相当多,思虑复杂多端。

无情无绪 没有心思,苦闷无聊。

心绪如麻 犹心乱如麻。

遗声坠绪 指行将绝灭的诗歌创作传统。

万绪千端 〖解释〗绪:丝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万绪千头 〖解释〗绪:丝头。比喻事情的开端,头绪非常多。也形容事情复杂纷乱。

心绪恍惚 〖解释〗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形容精神不集中或神志不清楚。

纯属 纯粹是一个

纯正无邪 邪:不正当。纯洁真挚,没有一点邪念。

炉火纯青 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用来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纯一不杂 出处鲁迅《“题未定”草》:“东林党也有小人,古今来无纯一不杂的君子群。” 解释纯:纯粹;一:单一;杂:驳杂,不纯洁。形容纯粹、单一,没有杂质

返朴还淳 返:返回,还。朴:朴实。淳:诚实,厚道。指恢复原始的诚实和朴实厚道的社会风气。

还淳返朴 回复到人本来的淳厚、朴实的状态或本性。

反朴还淳 复归于朴实、淳正。

反正还淳 见“反朴还淳”。

还淳反古 谓回复到原来的淳厚古朴的状态。

还淳反朴 同“还淳反朴”。

还淳反素 同“还淳反朴”。

浇淳散朴 使淳朴的社会风气变得浮薄。

民淳俗厚 民风质朴敦厚。

《毛个人资料简介》还原淳黄歇真实历史淳之死之谜

 ◎隐逸上

 ○戚同文 陈抟 种放 万适 李渎 魏野 邢敦 林逋 高怿 徐复 孔旼 何群

 中古圣人之作《易》也,于《遁》之上九曰"肥遁,无不利",《蛊》之上九曰"不事王侯,高尚其事"。二爻以阳德处高地,而皆以隐逸当之。然则隐德之高于当世,其来也远矣。巢、由虽不见于经,其可诬哉。五季之乱,避世宜多。宋兴,岩穴弓旌之招,叠见于史,然而高蹈远引若陈抟者,终莫得而致之,岂非二卦之上九者乎?种放之徒,召对大廷,亹亹献替,使其人出处,果有合于《艮》之君子时止时行,人何讥焉。作《隐逸传》。

 戚同文,字同文,宋之楚丘人。世为儒。幼孤,祖母携育于外氏,奉养以孝闻。祖母卒,昼夜哀号,不食数日,乡里为之感动。

 始,闻邑人杨悫教授生徒,日过其学舍,因授《礼记》,随即成诵,日讽一卷,悫异而留之。不终岁毕诵《五经》,悫即妻以女弟。自是弥益勤励读书,累年不解带。时晋末丧乱,绝意禄仕,且思见混一,遂以"同文"为名字。悫尝勉之仕,同文曰:"长者不仕,同文亦不仕。"悫依将军赵直家,遇疾不起,以家事托同文,即为葬三世数丧。直复厚加礼待,为筑室聚徒,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皆践台阁。

 同文纯质尚信义,人有丧者力拯济之,宗族闾里贫乏者周给之。冬月,多解衣裘与寒者。不积财,不营居室,或勉之,辄曰:"人生以行义为贵,焉用此为!"由是深为乡里推服。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颇有知人鉴,所与游皆一时名士。乐闻人善,未尝言人短。与宗翼、张昉、滕知白为友。生平不至京师。长子维任随州书记,迎同文就养,卒于汉东,年七十三。好为诗,有《孟诸集》二十卷。杨徽之尝因使至郡,一见相善,多与酬唱。徽之尝云陶隐居号坚白先生,先生纯粹质直,以道义自富,遂与其门人追号坚素先生。

 二子维、纶。维,建隆二年,以屯田员外郎为曹王府翊善,累官职方郎中,致仕,卒,年八十一。纶自有传。

 大中祥符二年,府民曹城即同文旧居旁造舍百余区,聚书数千卷,延生徒讲习甚盛。诏赐额为本府书院,命纶子奉礼郎舜宾主之,署诚府助教,委本府幕官提举之。

 杨悫者,虞城人。力学勤志,不求闻达。

 宗翼者,蔡州上蔡人。父为虞城主簿,因家焉。笃孝恭谨,负米养母。好学强记,经籍一见即能默写。欧阳、虞、柳书皆得其楷法。能属文。隐而不仕,家无斗粟,怡怡如也,未尝以贫窭干人。市物不评价,市人知而不欺。尝言"昼夜者,昏晓之辨也",故既暝未曙,皆不出户。见邻里小儿,待之如成人,未尝欺绐。同文尝谓翼曰:"子劳谦有古人风,真吾友也。"卒,年八十余。子度,举进士,至侍御史,历京西转运使,预修《太祖实录》。

 张昉有史材,历知杂御史、省郎,至殿中少监致仕。子信,自有传。

 滕知白善为诗,至刑部员外郎、河北转运使。子涉,为给事中。

 高象先父凝祐,刑部郎中,以强干称。象先,淳化中三司户部副使,卒于光禄少卿。

 郭成范最有文,为仓部员外郎,掌安定公书记。辞疾,以司封员外郎致仕,卒。

 王砺事母甚谨,太平兴国五年进士,至屯田郎中。子涣、渎、渊、冲、泳。涣子稷臣,渎子尧臣,并进士及第。涣子梦臣,进士出身。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所止,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五年,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

 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端拱初,忽谓***贾德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书数百言为表,其略曰:"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弥月不散。

 抟好读《易》,手不释卷。常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指。抟又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诗六百余首。

 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有郭沆者,少居华阴,夜宿云台观。抟中夜呼令趣归,沆未决;有顷,复日曰:"可勿归矣。"明日,沆还家,果中夜母暴得心痛几死,食顷而愈。

 华阴隐士李琪,自言唐***中郎官,已数百岁,人罕见者;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大中祥符四年,真宗幸华阴,至云台观,阅抟画像,除其观田租。

 又有许琼者,开封鄢陵人。开宝五年,子永罢卢县尉,诣匦上言:"臣年七十五,父琼年九十九,长兄年八十一,次兄年七十九,欲乞近地一官,以就荣养。"上览奏,召永讯之,即命迎其父赴阙。琼得对于讲武殿,上顾问久之,悉能奏对,而词气不衰,言唐末以来事,历历可听。上悦其父子俱享遐寿,赐袭衣、犀带、银鞍勒马、帛三十匹、茶二十斤,授永鄢城令。是时,澶密齐沂、莱江吉万州、江阴梁山军,各奏八十已上吕继美等二十九人,并赐爵公士。真宗时,凡老人年百岁已上者,州县以名闻,皆诏赐衣帛、米麦,长吏存抚之。

 种放,字明逸,河南洛阳人也。父诩,吏部令史,调补长安主簿。放沉默好学,七岁能属文,不与群儿戏。父尝令举进士,放辞以业未成,不可妄动。每往来嵩、华间,慨然有山林意。未几父卒,数兄皆干进,独放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结草为庐,仅庇风雨。以请习为业,从学者众,得束脩以养母,母亦乐道,薄滋味。

 放得辟谷术,别为堂于峰顶,尽日望云危坐。每山水暴涨,道路阻隔,粮糗乏绝,止食芋栗。性嗜酒,尝种秫自酿,每曰空山清寂,聊以养和,因号云溪醉侯。幅巾短褐,负琴携壶,溯长溪,坐磐石,***山药以助饮,往往终日。值月夕或至宵分,自豹林抵州郭七十里,徒步与樵人往返。性不喜浮图氏,尝裂佛经以制帷帐。所著《蒙书》十卷及《嗣禹说》、《表孟子上下篇》、《太一祠录》,人颇称之。多为歌诗,自称"退士",尝作传以述其志。

 淳化三年,陕西转运宋惟干言其才行,诏使召之。其母恚曰:"常劝汝勿聚徒讲学。身既隐矣,何用文为?果为人知而不得安处,我将弃汝深入穷山矣。"放称疾不起。其母尽取其笔砚焚之,与放转居穷僻,人迹罕至。太宗嘉其节,诏京兆赐以缗钱使养母,不夺其志,有司岁时存问。咸平元年母卒,水浆不入口三日,庐于墓侧。翰林学士宋湜、集贤院学士钱若水、知制诰王禹偁言其贫不克葬,诏赐钱三万、帛三十匹、米三十斛以助其丧。

 四年,兵部尚书张齐贤言放隐居三十年,不游城市十五载,孝行纯至,可励风俗,简朴退静,无谢古人。复诏本府遣官诣山,以礼发遣赴阙,赍装钱五万,放辞不起。明年,齐贤出守京兆,复条陈放操行,请加旌贲。即赐诏曰:"汝隐居丘园,博通今古,孝悌之行,乡里所推,慕古人之遗荣,挹君子之常道。屡览守藩之奏,弥彰遁世之风,载渴来仪,副予延伫。今遣供奉官周旺赍诏,召汝赴阙,赐帛百匹、钱十万。"九月,放至,对崇政殿,以幅巾见,命坐与语,询以民政边事。放曰:"明王之治,爱民而已,惟徐而化之。"余皆谦让不对。即日授左司谏、直昭文馆,赐巾服简带,馆于都亭驿,大官供膳。翌日,表辞恩命。上知放旧与陈尧叟游,令尧叟谕意;又谓宰相曰:"朕求茂异,以广视听,资治道。如放终未乐仁,亦可遂其请也。"中书传诏,放曰:"病居山林,天恩累加礼聘,岩猿溪鸟之性,固不敢以禄仕为意。然主上虚怀待士,旰食忧人之心,亦不敢以羁束为念。"遂诏不听其让。数日,复召见,赐绯衣、象简、犀带、银鱼,御制五言诗宠之,赐昭庆坊第一区,加帷帐什物,银器五百两,钱三十万。中谢日,赐食学士院,自是屡得召对。六年春,再表谢暂归故山,诏许其请。将行,又迁起居舍人,命馆阁官宴饯于琼林苑,上赐七言诗三章,在席皆赋。十月,遣使就山抚问,图其林泉居处以献,优诏趣其入觐,放以疾未平为请。

 景德元年十月,来朝,言归山之久,请计月不受奉,诏特给之。尝因观书赋诗,上曰:"放体格高古。闻其归,私居终日,默坐一室。山水之乐,亦天性也。每所询问,皆据经以对,颇多裨益。朕优待之,盖以激浮竞也。"放每至京师,秦雍生徒多就而受业。二年,擢为右谏议大夫。表乞嵩少养疾,许之,令河南府检校。召对资政殿,曲宴学士院,王钦若洎当直学士、舍人、待制悉预。既罢,又赐宴于钦若直庐。表乞免都门置饯之礼。屡遣中使劳问,赐以茶药。是冬,复来朝。三年,以兄丧请告归终南营葬,复召宴赐诗。

 放山居草舍五六区,啖野蔬荞麦。表求太宗御书及经史音疏,悉给焉。十月,复至,上谓宰相曰:"放比来高尚其事,每所询问,颇有可***。朝廷虽加爵秩,而未能大用,即物议未厌,所虑放卷而怀之。"即遣内侍任文庆赍诏谕之曰:"朕临御寰区,忧勤旰昃,详延茂异,物色隐沦,思访话言,用熙庶绩。以卿栖心岩窦,屏迹嚣尘,蹑绮皓之遐踪,有曾、颜之至行,特举贲园之典,果符前席之心。每所谘询,备详理道,载观敷纳,蔚有材谋,深简朕怀,颇思大用。然以群情未悉,成命是稽。今四隩来同,万区思乂,方崇政本,庶厚时风。卿必能酌斟化源,丹青王度,恢富国强兵之术,陈制礼作乐之规。返朴还淳,措刑息讼,辅予不逮,驯至太平,登用机衡,弼成寡昧。卿宜体兹眷遇,罄乃诚明,叙经国之大猷,述致君之远略,尽形奏牍,以沃朕心。副凉德之倚毗,褰外朝之观听,乃司枢务,式洽至公。"

 放上言曰:"臣读书业文,实自父师之诲,学古嗜退,本求山水之乐。思率天性以奉至道,岂有意于麋鹿,盖无心于绂冕。其所幸者,邦家化成,疆场兵偃,群黎鼓舞,庶汇胥悦。蒲帛之聘,宠涣岩谷,君命荐及,肃听祗受。既朝象魏之下,但愧岩林之贱。奉圣颜于咫尺,聆德音之教论。列迹侍从,峨冠谏诤。虽愚者之虑,竭忠规而屡陈;而大君之明,惧瞽言之无补。今又访以礼乐之制,询其刑政之方,且小器微材,欲加大用。盖念沿革之攸宜,历三五而既异,弛张之体,岂一二而可述。国家谋建皇极,跻纳富寿,惟二圣之光宅,总百王之阙漏,岂伊葑菲,敢预论述。方今德义宣明,鸾骥戾止,如臣之才,俨尔骈列。伏望洞知臣之鉴,怜守节之志,俾泛驾无覆压之害,使为器免溢荡之咎,寝此过听,遂其夙心。况臣首献纳之行,不为无位;预清闲之对,不为疏隔。又安敢碌碌而依违,嘿嘿而旷素?愿且齿于谏署,庶少观于朝制,斯亦否能有适,名器无***。唯兹保全之惠,仰医仁圣之赐。"

 时先俾陈尧叟谕旨,尧叟手笔审其意,放云:"自被聘召,及迁谏垣,无所补报,为幸多矣。今主上圣明,朝无阙政,处之显位,则是重增其过。"及览表,上曰:"放能守分恳让,益可嘉也。"大中祥符元年,命判集贤院,从封泰山,拜给事中。二年四月,求归山,宴饯于龙图阁,命学士即席赋诗,制序。上作诗,卒章云:"我心虚伫日,无复醉山中。"初,放作诗尝有"溪上醉眠都不知"之句,故及之。三年正月,复召赴阙,表乞赐告,手诏优答之。作歌赐之,乃赍衣服、器币,令京兆府每季遣幕职就山存问。四年正月,复来朝,从祠汾阴,拜工部侍郎。

 放屡至阙下,俄复还山,人有诒书嘲其出处之迹,且劝以弃位居岩谷,放不答。放终身不娶,尤恶嚣杂,故京城赐第为择僻处。然禄赐既优,晚节颇饰舆服。于长安广置良田,岁利甚博,亦有强市者,遂致争讼,门人族属依倚恣横。王嗣宗守京兆,放尝乘醉慢骂之。嗣宗屡遣人责放不法,仍条上其事。诏工部郎中施护推究,会赦恩而止。四月,求归山,又赐宴遣之。所居山林,细民多纵樵***,特诏禁止。放遂表徙居嵩山天封观侧,遣内侍就兴唐观基起第赐之。***逾百日,续给其奉。然犹往来终南,按视田亩。每行必给驿乘,在道或亲诟驿吏,规算粮具之直。时议浸薄之。

 尝曲宴令群臣赋诗,杜镐以素不属辞,诵《北山移文》以讥之。上尝语近臣曰:"放为朕言事甚众,但外廷无知者。"因出所上《时议》十三篇,其目曰:《议道》、《议德》、《议刑》、《议器》、《议文武》、《议制度》、《议教化》、《议赏罚》、《议官司》、《议军政》、《议狱讼》、《议征赋》、《议邪正》。

 八年十一月乙丑,晨兴,忽取前后章疏稿悉焚之,服道士衣,召诸生会饮于次,酒数行而卒。讣闻,上甚嗟悼,亲制文遣内侍朱允中致祭。归葬终南,赠工部尚书,录其侄世雍同学究出身。

 万适,字纵之,陈州宛丘人,自号遣玄子。六七岁即为诗。及长,喜学问,精于《道德经》。与高锡族子冕及韩伾交游,酬唱多有警句。不求仕进,专以著述为务,有《狂简集》百卷、《雅书》三卷、《志苑》三卷、《雍熙诗》二百首,《经籍擿科讨论》计四十卷。

 淳化中,伾任翰林学士,因召对,上问曰:"卿早在嵩阳,当时辈流颇有遗逸否?"伾以适及杨璞、田诰为对,上悉令召至阙下。诏书下而诰卒。璞既至,对于便殿,不愿仕进,上赐以束帛,与一子出身,遣还故郡。适最后至,特授慎县主簿。适素康强无疾,诏下日已病,犹勉强赴朝谢,举止山野,人皆笑之,后数日卒。

 田诰者,历城人。好著述,聚学徒数百人,举进士至显达者接踵,以故闻名于朝,宋惟翰、许衮皆其***也。诰著作百余篇传于世,大率迂阔。每构思必匿深草中,绝不闻人声,俄自草中跃出,即一篇成矣。

 杨璞字契玄,郑州新郑人。善歌诗,士大夫多传诵。与毕士安尤相善,每乘牛往来郭店,自称东里遗民。尝杖策入嵩山穷绝处,构思为歌诗,凡数年得百余篇。璞既被召,还,作《归耕赋》以见志。真宗朝诸陵,道出郑州,遣使以茶帛赐之。卒,年七十八。

 李渎,河南洛阳人也。六世祖坦,冯翊令。坦生仲芳,大理司直。仲芳生玄初,福建观察推官。玄初生鄑,即渎之曾祖也,字尧封,仕梁,历滑、魏、宋三镇留后,拜崇政使、礼部尚书。后唐天成中,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保。祖延昭,殿中丞。父莹字正白,善词赋,广顺进士,蒲帅张铎辟为记室,因家河中。乾德初,右补阙苏德祥荐为殿中侍御史、度支判官。使江南,坐受李从善赂遗,责授右赞善大夫,卒。

 初,莹祷河祠而生渎,故名渎字河神,后改字长源。淳澹好古,博览经史。十六丁外艰,服阙,杜门不复仕进。家世多聚书画,颇有奇妙。王祐典河中,深加礼待,自是多闻于时。往来中条山中,不亲产业,所居木石幽胜。谈唐室已来衣冠人物,历历可听。罕著文。前后州将皆厚遇之。王旦、李宗谔与之世旧,每劝其仕,渎皆不答。所乘马,尝为宗人借,憩于廛间。人有见者以语渎,渎即鬻之,其恶嚣如此。州闾化其俭德。

 真宗祀汾阴,直史馆孙冕言其隐操,请加搜***,陈尧叟复荐之。命使召见,辞足疾不起。遣内侍劳问,令长吏岁时存抚。明年,又遣使存问,渎自陈世本儒墨习静避世之意。素嗜酒,人或勉之,答曰:"扶羸养疾,舍此莫可。从吾所好,以尽余年,不亦乐乎!"尝语诸子曰:"山水足以娱情,苟遇醉而卒,吾之愿也。吾将与尔永诀,尔辈当常在左右。"即设外寝,与诸子同处。一日,忽曰:"适有人至床下,诵诗云:'行到水穷处,未知天尽时。'言讫不见,吾当逝矣。"亟取莹集七十编洎书画付诸子,促家人置酒。顷之,卒。时天禧三十年十二月三日也,年六十三。

 四年春,诏曰:"故河中府处士李渎,簪缨传绪,儒雅践方,旷逸自居,恬智交养。迨兹晚节,弥邵清猷,奄及沦亡,良深轸恻。特行贲典,式慰营魂。惟蓬阁之司文,乃儒林之美秩。仍示归生之赙,兼推给复之恩。申饬守臣,优恤其后。岂独旌于泉壤,亦足厚于民风。可特赠秘书省著作佐郎,赐其家帛二十匹,米三十斛,州县常加存恤,二税外蠲其差役。"

 魏野,字仲先,陕州陕人也。世为农。母尝梦引袂于月中承兔得之,因有娠,遂生野。及长,嗜吟咏,不求闻达。居州之东郊,手植竹树,清泉环绕,旁对云山,景趣幽绝。凿土袤丈,曰乐天洞,前为草堂,弹琴其中,好事者多载酒肴从之游,啸咏终日。前后郡守,虽武臣旧相,皆所礼遇,或亲造谒。赵昌言性尤倨傲,特署宾次,戒阍吏野至即报。野不喜巾帻,无贵贱,皆纱帽白衣以见,出则跨白驴。过客居士往来留题命话,累宿而去。野为诗精苦,有唐人风格,多警策句。所有《草堂集》十卷,大中祥符初契丹使至,尝言本国得其上帙,愿求全部,诏与之。

 祀汾阴岁,与李渎并被荐,遣陕令王希招之,野上言曰:"陛下告成天地,延聘岩薮,臣实愚戆,资性慵拙,幸逢圣世,获安故里,早乐吟咏,实匪***,岂意天慈,曲垂搜引。但以尝婴心疾,尤疏礼节,麋鹿之性,顿缨则狂,岂可瞻对殿墀,仰奉清燕。望回过听,许令愚守,则畎亩之间,永荷帝力。"诏州县长吏常加存抚,又遣使图其所居观之。五年四月,复遣内侍存问。天禧三年十二月,无疾而卒,年六十。州上其状。

 四年正月,诏曰:"国家举旌赏之命,以辉丘园,申恤赠之恩,用慰泉壤,所以褒逸民而厚风俗也。故陕州处士魏野,服膺儒素,刻意篇章,顾词格之清新,为士流之推许,而能笃淳古之行,慕肥遁之风。顷属时巡,尝加聘召,恳陈诚志,愿遂《考槃》。及此沦亡,载深嗟悼!兰台清秩,追饰幽扃,厚其赙助之资,宽以复除之命。谅惟优礼,式显令名。魂而有知,歆此殊渥。可特赠秘书省著作郎,赙其家帛二十匹,米三十斛,州县常加存恤,二税外免其差徭。"

 渎即野中表兄也。渎卒讣至,野哭之恸,谓其子曰:"吾不可去,去必不至。"第遣其子赴之,裁六日而野亦卒,时甚异焉。

 邢敦,字君雅,不知何许人。家于雍丘,与宋准、赵昌言交游甚厚。太平兴国初,尝举进士不第,慨然有隐遁意。性介僻,不妄交友。耽玩经史,精于术数,工绘画,颇嗜酒。或游市廛,过客询以休咎者,多不之语。里中号邢夫子。大中祥符七年,真宗幸亳回,邑人列上其事,王曾为考制度使,以名闻。诏曰:"敦早预词场,勤修天爵,超然处退,亦既累年。属览公车之言,俾参郡学之职,用精儒业,以宠耆年。可许州助教。"敦让而不受。乾兴元年,无疾而卒,年七十四。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尝自为墓于其庐侧。临终为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逋尝客临江,时李谘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此公辅器也。"及逋卒,谘适罢三司使为州守,为素服,与其门人临七日,葬之,刻遗句内圹中。

 逋不娶,无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宥子大年,颇介洁自喜,英宗时,为侍御史,连被台移出治狱,拒不肯行,为中丞唐介所奏,降知蕲州,卒于官。

 高怿,字文悦,荆南高季兴四世孙。幼孤,养于外家。十三岁能属文,通经史百家之书。闻种放隐终南山,乃筑室豹林谷,从放受业。放奇之,不敢处以***行。与同时张荛、许勃号"南山三友"。

 会诏举沈沦草泽,知长安寇准闻其名荐之,辞不起。景祐中,录国初侯王后,怿推其弟忻得官。及范雍建京兆府学,召怿讲授诸生,席间常数十百人。杜衍尝请赐处士号,乃命为大理评事,怿固辞。仁宗嘉其守,号安素处士。诏州县岁时礼遇之,给良田五百亩。文彦博表其经术该通,有高世之行,可以励风俗,诏赐第一区。嘉祐中,就除光禄寺丞,复固辞。梦道士持素书聘为白鹿洞主,卒。

 有韩退者,稷山人。亦师事种放。母死,负土成坟,徒跣终丧,去隐嵩山。吴遵路,石延年论其高节。诏赐粟帛,号安逸处士,以寿终。

 徐复,字复之,建州人。初游京师,举进士不中。退而学《易》,通流衍卦气法,自筮知无禄,遂亡进取意。游学淮、浙间数年,益通阴阳、天文、地理、遁甲、占射诸家之说。他日听其乡人林鸿范说《诗》,且言《诗》之所以用于乐者,忽若有得。因以声器求之,遂悟大乐,于七音、十二律清浊次序及钟磬侈弇、匏竹高下制度皆洞达。方仁宗留意于乐,诏天下求知乐者,大臣荐胡瑗,瑗作钟磬,大变古法。复笑曰:"圣人寓器以声,今不先求其声而更其器,其可用乎!"后瑗制作皆不效。

 范仲淹过润州,见复问曰:"今以衍卦占之,四夷无变异乎?"复克西方当用兵,推其月日,后无少差。庆历初,与布衣郭京俱召见,帝问天时人事,复对曰:"以京房《易》卦推之,今年所配年月日时,当小过也。刚失位而不中,其在强君德乎?"帝又问:"明年主何卦?"复曰:"《乾》卦用事。"说至九五尽而止。帝又问:"前年京师黑风,何所应?"复曰:"其兆在内,豫王丧其应也。"明日,命为大理评事,固以疾辞,乃赐号冲晦处士,补其子发试秘书省校书郎。复性高洁,而处世未尝自异,后居杭州十数年卒。

 郭京者,少任侠,不事家产,平居好言兵。范仲淹、滕宗谅数荐之。

 孔旼,字宁极,孔子四十六代孙。隐居汝州龙兴县龙山之蚩阳城。性孤洁,喜读书。有田数百亩,赋税常为乡里先。遇岁饥,分所余赒不足者,未尝计有无。闻人之善若出于己,动止必依礼法。环所居百余里,人皆爱慕之,见旼于路,辄敛衽以避。葬其父,庐墓三年,卧破棺中,日食米一溢。壁间生紫芝数十本。州以行义闻,赐粟帛,又给复其家。近臣列荐,授秘书省校书郎致仕。居数年,召为国子监直讲,辞不赴,即迁光禄寺丞。顷之,起知龙兴县,复辞。卒,赠太常丞。

 盗尝入旼家,发其廪粟,旼避之,纵其所取。尝逢羸弱者为盗掠夺其赀,旼追盗与语,责之以义,解金畀之,使归所掠。居山未尝逢毒蛇虎豹,或谓之曰:"子毋夜行,此亦可畏。"旼曰:"无心则无所畏。"晚年惟玩《周易》、《老子》,他书亦不复读。为《太玄图》张壁上,外列方州部家,而规其中心,空之无所书。曰:"《易》所谓寂然不动者,与此无异也。"

 何群,字通夫,果州西充人。嗜古学,喜激扬论议,虽业进士,非其好也。庆历中,石介在太学,四方诸生来学者数千人,群亦自蜀至。方讲官会诸生讲,介曰:"生等知何群乎?群日思为仁义而已,不知饥寒之切己也。"众皆注仰之。介因馆群于其家,使***推以为学长。群愈自克厉,著书数十篇,与人言未尝下意曲从,同舍目群为"白衣御史"。

 群尝言:"今之士,语言说易,举止惰肆者,其衣冠不如古之严也。"因请复古衣冠。又上书言:"三代取士,皆举于乡里而先行义。后世专以文辞就,文辞中害道者莫甚于赋,请罢去。"介赞美其说。会谏官御史亦言以赋取士无益治道,下两制议,皆以为进士科始隋历唐数百年,将相多出此,不为不得人,且祖宗行之已久,不可废也。群闻其说不行,乃恸哭,取平生所为赋八百余篇焚之。讲官视群赋既多且工,以为不情,绌出太学。群径归,遂不复举进士。

 嘉祐中,龙图阁直学士何剡表其行义,赐号安逸处士。群既死,赵抃守益州,奏群遗稿有益时政,愿诏果州录上之,云:"非若茂陵书起天子侈心也。"寝不下。

电视剧《寻找秦》中,春黄邪只是一个阴险、不道德、***的政客。黄歇在历史上真的那么没用吗?

黄易的《寻秦记》在很多网站上都是数一数二的武侠***,但是有些人对战国时期历史人物的印象难免会受到***的影响。《寻找秦》年,春黄歇是一个阴险***的政客。那么,历史上的春天沈骏真的没用吗?

黄歇,战国时期楚国江夏人。钱穆、金、杨宽都认为他是楚王的弟弟。他以游学、口才、智慧、忠诚、大爱、荣辱、邀客、辅佐治国闻名于世。他与赵、赵胜、魏、常俊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公元前272年,秦国派白祁连和汉魏联军攻打楚国。楚国派黄歇去秦国。黄歇写了一本关于秦国赵浩棋的书,说秦楚两个强国两败俱伤,给了韩、魏、可乘之机。秦楚最好联合起来,和其他几个国家一起对付。秦国的赵浩棋对此深信不疑,于是停止了在田雷的战争,派使者送礼物给楚国,并与楚国缔结友好盟约。此后,楚王青香派黄燮和熊去秦国和魏国十年。公元前263年,楚王病重,秦国却不肯让熊晚回家。黄歇知道他和熊婉关系很好,就告诉楚王,他很可能会死,而熊婉回国后一旦成为楚王,就会感激秦。相反,如果秦国不让熊晚回国,并将其视为威胁,楚国肯定会另派太子继承皇位,肯定会对秦国怀恨在心,熊晚作为人质的价值也就失去了。范雎把黄歇的话转告给了秦国的赵浩棋,秦昭国王让熊丸的主人回家询问王庆祥的病情,然后准备了解情况后再做打算。黄歇担心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会发生变化。他认为如果王麒翔死了,控制楚国的杨文君一定会让他的儿子做太子,这样熊万就没有机会了。于是,黄燮让熊万换上衣服,扮成楚国的马车夫出关,自己则留在住处,借口熊万病了,拒绝访客。当熊走远了,秦追不上他时,黄燮把真相告诉了,国王非常生气,想让黄燮***。劝说熊万继位后,要重用黄歇,于是让黄歇回去,以示对秦的恩情。秦昭王听取了范雎的意见,派黄歇返回楚国。

万即位,即楚王,任命黄歇为陵尹。长平之战,由于中国的反战策略,赵大败,四十万人被困。赵向楚求助。楚高王知道事态紧急,弃秦而去,派淳于和魏军去救赵。三国联军一举击败秦国,解除邯郸之围。

公元前256年,楚王王烈派黄歇去北方征服鲁国。次年,黄歇灭鲁,封荀况为兰陵县令。通过帮助赵灭鲁,黄歇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大提高,楚国再次繁荣起来。黄歇也下大力气招徕顾客,多达三千多人,是战国四公子中人数最多的。

256年前,秦国灭了西周。同年,生活在西周的周赧王去世,周朝这个皇帝的国家不复存在。249年,秦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丞相,率军灭东周。242年前,诸侯国担心秦国吞并中原的势头无法遏制,于是相互订立盟约,联手对抗秦国,并立楚高烈为六国之首,让其执掌大权。六国结成统一的联军,黄歇任命庞为联军统帅。盟军进攻函谷关

公元前238年,楚高烈王病重,他的叔公李渊想借此机会取代黄歇。所以,他暗中复活了刺客。楚高烈死后,先入宫,埋伏在后门,入宫吊唁时刺杀了黄歇。后来李渊砍了黄歇的门。同年,熊汉继位楚幽王,李渊继位黄歇,成为楚灵隐。

黄歇为楚国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一旦被函谷关打败,就成了替罪羊,被冷落。高烈死后,被暗杀斩首,危及家人。可悲的是,现在很多人都认为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中最无能的。他的名声不如孟尝君。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什么,但他能为自己辩护吗?

沈骏是怎么死的?他是战国时期四子中死得最重的。

战国四子,齐国孟尝君的田文,赵国平原君的赵胜,魏国凌俊的魏无忌,楚国沈骏淳的黄歇,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贵族。他们以他们的荣誉和邀请客人而闻名。与前三个人相比,春沈骏的故事更少,但他死得最惨。

为什么春天沈骏死的最惨?我们再来看看其他三个儿子的结局:齐国的孟尝君正常死亡,虽然死后被灭族,封地被分;赵氏也正常死亡,其后裔继承其爵位,直至赵被秦所灭;魏新灵君被王维怀疑,整天虚度光阴,最后抑郁。

淳沈骏类似于《三国演义》年的何进将军之死,但是他手握重权,太憋屈了。高烈死后,一个叫李渊的人进宫伏击了凶手。当淳沈骏进来时,杀手冲了出来,砍下他的头,直接扔在宫门外。后来李渊还把春申君的家人都杀了。

事实上,沈骏真的很可恶。首先,楚王病重的时候,他的一个下属说:“你现在是丞相了。把我放在宫里,等李渊进宫,我先杀了他。但是淳认为李渊无能,两人关系还不错,根本没有***,所以没有理会。其次,春沈骏自己做了坏事,这是报应。楚王王烈不能生育,淳于担心他将来的地位会受到影响。他先睡了唐源的妹妹,然后在她怀孕后把她给了楚王,希望他的孩子能成为楚王。虽然他的儿子最后成了国君,但淳沈骏没有见他,因为他的妹夫李渊怕他泄露秘密,所以他去见楚高烈王。

介绍春天沈骏[/s2/]

黄歇,楚江夏人,原籍潢川。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与魏、赵胜、齐昌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原名楚湘。黄歇游历甚广,能言善辩。王烈初考元年,黄歇摄之,名春申君.至淮北十二郡。公元前238年,楚高烈病逝,淳沈骏前去吊唁。李渊在荆门遭到伏击,杀死了春和他的家人。据《越绝书》说,沈骏淳是在楚幽王被王佑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