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_言者弗知怎么运用

tamoadmin 四字成语 2024-06-27 0
  1.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二章:玄同
  2. 庄子 知北游 没有人可以翻译的好这篇文章吗
  3. 知可以组什么词
  4. 如何理解佛中有道,道中有佛
  5. 什么之言四字成语
  6. 帮我拟几则读书的名言警句
  7.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具体意思是什么?
  8. 做学问也是有方法可言的读书名言

名言即著名的言论或话语。其作用是在指示人们行动,激励人们朝着某一个目的努力。

(一)劝诫人们勤奋学习的名言:

1、业一精一于勤,荒于嬉。——韩愈《进学解》

言者在文言文中的意思_言者弗知怎么运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好学不倦,必成大才。——林肯

3、一个人知道的越多,他就越有力量。——高尔基

4、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

(二)敬老名言:

1、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劝孝歌》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三) 珍惜“时间”的名言: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2、抛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抛弃他。——莎士比亚

3、一寸光一阴一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一阴一。——《增广贤文》

名言警句及解释

1、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译文:读书要持之以恒,一天也不能间断。

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译文:贤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还在糊涂却硬要叫人明白。

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译文:爱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的爱;尊敬别人的人,会受到别人尊敬。

4、言必信,行必果。 译文:说话一定守信用,行动一定坚决果断。

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译文:要珍惜时间。

6、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译文: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去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

7、养心莫善于寡欲。 译文:修养心性的办法最好是减少物质欲望。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我教导你的知识)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种态度才是明智的。

9、言必信,行必果。 译文:说话一定要讲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断。

10、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1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译文:过去的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

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译文: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14、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15、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16、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17、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译文:不以赶不上别人为羞耻,怎么能赶上别人呢?

18、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19、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译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

2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平坦宽广,小人局促,经常忧愁。

2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译文:到了一年最寒冷的时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23、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2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担心人们不知道自己,只担心自己不知道别人。

25、是可忍,孰不可忍。 译文:这种事如果可以容忍,那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事呢?

2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人没有对将来的考虑,必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27、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8、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译文:一切为着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这样去统一天下,没有人能够阻挡。

29、既来之,则安之。 译文:原意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这里安下必来。

3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惘,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31、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 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3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明,爱好学习,向下面的人请教而不以为耻。分。

33、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译文: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3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5、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每天能学到一些自己没有的知识,每月不忘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6、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

37、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学习永不满足,耐心地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3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译文:一个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有近在眼前的忧患。

3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40、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切要以忠信为本,不要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有错误不要怕改正。

41、君子欲衲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君子要少说虚话,多干实事。

42、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有知识不会疑惑有仁义不会担忧有勇气不会恐惧。

43、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译文:对别人恭敬的人不会侮辱别人,自己节俭的人不会抢夺别人。

44、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 译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们降生了君主,也替他们降生了师傅,这些君主和师傅的惟一责任,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

4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译文:孔子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水一样,不分日夜的流淌。

4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译文: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

47、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48、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49、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5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译文:读书要精神专一,全神贯注。

51、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52、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译文: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句而误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这就对了。

5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译文: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

54、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55、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译文:大量阅读,写作时就会有如神助。

5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57、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译文:哪个人没有犯过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什么善事能比这个更大的的了。

5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5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别人。

60、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6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译文:读书可以使人聪明。

62、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早上悟得真理,就是当晚死去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63、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译文:诸侯的宝贝有三样: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种以珍珠美玉为宝贝的人,祸害一定会到他身上来。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6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译文: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6、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67、人皆可以为尧舜关于爱情。 译文:***都可以当尧舜这样的好人。

68、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69、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70、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译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还不见泉水的话,仍然是一个废井。

7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72、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译文:君子严格要求自己,而小人则千方百计要求、苛求别人。

7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74、民事不可缓也。 译文:关心人民是最紧迫的任务

75、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不要求快,不要贪求小利。求快反而达不到目的,贪求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7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对一个国家来说)百姓的地位最尊贵,国家其次,君主的地位应比百姓,国家轻。

7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

7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

79、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译文:自己损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谈出有价值的言语;自己抛弃自己(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价值的事业。

名言警句及翻译

1、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译文)君子的过错好比日蚀月蚀。他犯过错,人们都看得见;他改正过错,人们都仰望着他。

2、以其行理也,行理生于染当。(译文)是因为他们行事合理,行事合理来自于受到的熏染得当。

3、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译文)宁武子这人,国家太平时,就聪明,国家混乱时,就愚笨。他的聪明可以赶得上,他的愚笨别人赶不上。

4、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译文)做官虽然讲究才学,但还是以品行为本。

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译文)三军可以剥夺主帅,匹夫不可剥夺志向。

6、曾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译文)自己身正,即使不下达命令,群众也会自觉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达了命令,群众也不会服从。

8、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译文)富贵不能乱了我的心,贫贱不能改变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节,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9、故先民以时生财,固本而用财,则财足。(译文)所以从前的贤君按照农事来生财,巩固根本并节约用度,财务自然就丰足了。

10、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译文)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谈也好,言谈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11、是以知天欲人相爱相利,而不欲人相恶相贼。(译文)因此可以知道,天是希望人们互相关爱。互相帮助,而不希望人们互相憎恶。互相残害的。

12、因其国家,去其无用,足以倍之。(译文)而是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去掉那些无益于实用的东西,这就足够使国家的财利增加一倍了。

13、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译文)信任的人不忠诚,忠诚的人不信任。

1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译文)君子和睦相处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处。

1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译文)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败。小人相反

16、出则无衣也,入则无食也,内续奚无,并为*暴,而不可胜禁也。(译文)出门没有衣服,进家没有粮食,内心积有耻辱之感,就会一起来发动,而且无法禁止。小槛黄花共醉

17、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译文)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于环境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别。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译文)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能力。

19、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译文)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凰啊,凤凰啊,为何道德这么衰弱?过去的事已经无可挽回,未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从政者危险呀!

20、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译文)关爱别人因而得福的人有,而憎恶别人残害别人因而得祸的人也有啊!

21、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22、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译文)有错不改,这才是真错。

23、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译文)所以,根基树立不牢的人,不要期望有茂盛的枝叶

2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25、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译文)现在,对于做了很小错事的人,人们都知道他做错了并谴责他;对于犯了大的过错,以至于攻打别的国家的人,人们却不知道谴责他,反而跟着赞美这种行为,说这是义。

26、爵位不高,***弗敬;蓄禄不厚,***不信;政令不断,***不畏。(译文)如果爵位不高,那么人民就不敬重他;如果俸禄不重,那么人民就不会信任他;如果在理事时没有决断权那么人民不会敬畏他。

27、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译文)君主所凭借着驱使臣下的,只有尚贤一种方法;臣下用来侍奉君主的,也只有仁义一条途径。

28、非独国有染,士亦有染。(译文)不只是国家有染的问题,对士而言也有受到熏染的问题。

29、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译文)朽木无法雕琢,粪土的墙壁无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样?

30、故得士则不困,体不劳,名立而功成,美章而恶不生,则由得士也。(译文)因此,得到了士的辅佐,君主谋划国事就不困难,身体就不劳累,功成名就,美善彰显二丑恶杜绝,这是得到了贤士的缘故啊!

3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文)将知识默记在心,学习时,不感到满足;教人时,不感到疲倦,这三个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32、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译文)所以,储备是国家最重要的事;粮食是国家的宝物;武器是国家的利爪;城池是守卫国家的屏障。

3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译文)三人走路,必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借鉴他的缺点进行自我改正。

3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译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译文)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36、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译文)赏赐并不能让人欢喜,责罚也不能让人畏惧。

37、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译文)向诸侯进言,就得轻视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里。

38、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辩于身者不立。(译文)一种善行没有内心的支持就不会长久,一种行为如果得不到自身的了解就无法树立。

39、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译文)以德行来排列位次,按官职来处理政事,按照劳绩来决定赏赐,衡量功勋二分给俸禄。

40、近者不亲,无务来远。(译文)身边的人都不能亲近,就不要希望招徕远方的人。

4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译文)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明智的。

42、苦于厚作敛于百姓。(译文)苦于对百姓的横征暴敛。

4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译文)一个人的内在质朴胜过外在的文***就会粗野,文***胜过质朴就会浮华。只有文***和质朴配合恰当,才是君子。

44、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译文)明智的人不会迷惑,仁爱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45、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译文)交朋友时,不依仗自己年纪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们富贵。

46、道不同,不相为谋。(译文)主张不同,不能互相商议谋划。

47、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译文)不光染丝是这样,国家也会被染。

48、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译文)所以,掌权者的主要任务,就在于聚集天下的贤良之士罢了。

49、民无食,则不可事。故食不可不务也,地不可不利也,用不可不节也。(译文)百姓如果没有粮食,就不能供君王役使。所以,粮食不可不努力耕种,用度不可不厉行节俭。

50、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功成名遂。(译文)名声不是凭空产生的,赞誉也不会自己增长,只有成就了功业,名声才会到来。

5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译文)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收获,就可以做老师了。

5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译文)君子胸怀宽广,小人忧愁悲伤。

53、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于天,则菑犹未去也。(译文)天下的老百姓如果都向上统一于天子,而不向上统一于天的意志,那么灾祸就还没有完全离去。

5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译文)到了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5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译文)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危险。

56、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宜不亲,不义不近。(译文)不义的人不能让他富裕,不义的人不能让他显贵,不义的人不能给他信任,不义的人不使他接近。

5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译文)见到贤人,要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

58、举物而闇,无务博闻。(译文)举一个例子尚且不明白,就不要追求见多识广。

59、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译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国必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

60、夫以奢侈之君御好*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译文)以这样奢侈的国君,去统治那些爱好奢侈的臣民,想要国家不,是不可能的。

6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知道学习不如喜欢学习,喜欢学习不如以学习为快乐。

6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译文)君子坦荡而不骄狂,小人骄狂而不坦荡。

63、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译文)鸟将死时,叫声都很悲哀;人快死时,说话都很善良。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有所建树,四十岁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么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随心所欲,不超过规矩。

6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译文)灵敏又好学,向比自己学问差的人请教时,不觉得没面子,所以称为文。

66、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译文)士遇见国家危难时能献出自己的生命,看见有利可得时能考虑是否符合义的要求,祭祀时能想到是否严肃恭敬,临丧的时候想到自己是否哀伤,这样就可以了。

67、事无终始,无务多业。(译文)办一件事都不能善始善终,就不要做很多事。

6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译文)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69、朝闻道,夕死可矣。(译文)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7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译文)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三次,然后才行动。

7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译文)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72、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也。(译文)所以,国家的钱财不足以来应付饥荒,救济孤儿寡妇,这样,国家就贫困,百姓就难于治理。

73、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译文)君子要使百姓得到恩惠而自已却无所耗费;使百姓劳作而不使他们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贪图财利;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猛。

74、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译文)祸害或者幸福没有不是自己找来的。

75、亲戚不附,无务外交。(译文)亲戚都不归附,也就不要对外办交际。

76、故君子力事日强,愿欲日逾,设壮日盛。(译文)所以君子努力做事就会日渐强大,安于嗜欲就日渐苟且,恭敬庄重就日益繁盛。

7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78、故时年岁善,***仁且良;时年岁恶,***吝且恶。(译文)所以,在收成好的年头,百姓就仁义善良;遇到荒年,那么百姓也会吝啬而凶恶。

79、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说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阵容在自己的宗庙里舞蹈,这样的事可以容忍,什么事不能容忍?

80、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译文)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8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译文)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8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译文)君子通晓道义,小人通晓私利。

83、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84、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译文)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85、君实欲民之众而恶其寡,当蓄私,不可不节。(译文)国君若真的希望人民多而不希望人民减少的话,如果要蓄养姬妾,就不能不节制。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名言的种类及运用》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运用记叙抒情的句子 专题。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二章:玄同

俊狼猎英团队为您解答: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与(欤)?”孔子对曰:“丘不知儒服。”哀公曰:“敢问儒行?”孔子对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1],夙夜强[2]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3],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衣冠中[4],动作慎;其大让如慢,小让如伪;大则如威[5],小则如愧;其难进而易退也[6],粥粥[7]若无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 注释: [1]席上之珍:宴席上的美味佳肴,这里用来比喻美好的品德。聘:聘用。 [2]夙:早。强(qiǎng):努力。 [3]举:推荐。 [4]中:适度。 [5]威:同“畏”。 [6]进:做官。退:辞官。[7]粥粥:谦恭柔和的样子。 译文: 孔子对鲁哀公说:“儒者有如筵席上的美味佳肴,怀抱美好的品德,等待他人聘用,早晚勤勉学习以等待咨询,心怀忠实诚信以等待推荐,努力修行以等待取用。他们就是这样努力修身而有所成就的。” “儒者穿戴适度,行动谨慎。他们对大利的推辞从容迟缓,对小利的推让也舒缓不迫。对待大事考虑再三,总怕出错;对待小事也不随意,以免愧疚。他们难于接受聘任为官,又易于辞退官职,谦恭柔和得如同无能一样。他们的容貌相貌就是这样的。” 原文: “儒有居处齐(斋)难(戁)[1],其坐起[1]恭敬;言必先信,行必中正;道涂(途)不争险易之利[3],冬夏不争阴阳之和[4];爱其死以有待[5]也,养其身以有为[6]也。其备豫[7]有如此者! “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8]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9]也。非时[10]不见(现),不亦难得乎?非义不合,不亦难畜乎?先劳而后禄,不亦易禄乎?其近人有如此者! 注释: [1]居处:指日常起居。齐(zhāi):同“斋”,严肃。难:庄重可畏。 [2]坐起:指坐立等行为举止。 [3]涂:同“途”。险易:指平坦。 [4]阴阳之和:冷暖调和。[5]有待:等待政治清明的时机。 [6]有为:有所作为。 [7]备像:预备。[8]祈:企求。[9]畜:容留。[10]非时:时机不适宜 译文: “儒者日常起居严肃庄重,坐立举止都很恭敬。他们说话必以信用为先,行动一定中正无邪。在路途上不争平坦的便利,在冬夏季不争冷暖调和的地方。他们爱惜生命是为了等待时机到来,保养身体是为了有所作为。儒者就这样,做任何事时都预先有所准备。” “儒者不以金玉为宝贝 ,而以忠信为宝贵;不企求多占土地,而把合乎义理当作土地;不企求积聚财物,而把博学多闻当作财富。得到他们不容易,给他们俸禄却容易;给他们那俸禄虽然容易,却难以容留他们。时机不适宜他们那不出任,这不是难以得到吗?不合乎义理他们不合作,这不是难以容留吗?先有功劳才取俸禄,这不是容易给予俸禄吗?他们那就是这样待人接物的。” 原文: “儒有委之以货财,淹[1]之以乐好,见利不亏其义;劫[2]之以众,沮[3]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鸷[4]虫攫搏,不程[5]其勇;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6];过言不再,流言不极[7];不断其威[8],不习其谋。其特立有如此者! “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其居处不*[9],其饮食不溽[10],其过失可微辨[11]而不可面数[12]也。其刚毅有如此者! 注释: [1]淹:沉溺。 [2]劫:威胁。 [3]沮(jǔ):恐吓。 [4]鸷(zhì)虫:猛兽。 [5]程:估量。 [6]豫:预备。 [7]极:寻根究底。 [8]威:尊严。 [9]*:奢侈放纵。 [10]溽(rù):味道浓厚。 [11]微辨;委婉地批评。[12]面数:当面指责。 译文: “儒者有这样的品格:赠给他们财物,让他们沉溺在所喜爱的东西之中,也不会使他们见利忘义。用众人相威胁,用武力相恐吓,也不会使它们在死亡面前改变操守。遇到猛兽便上前博击,不考虑自己的勇武能否胜任。扛举重鼎,也不考虑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任。对过往的事不追悔,对未来的事不预测。说过的话不再重复,对流言也不追究其来源。不丧失自己的尊严,不讲求成功的谋略。他们特有的品格就是如此。” “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而不可侮辱。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奢侈,饮食不丰美。对他们的过失可以委婉地批评,却不可当面指责。他们的刚毅就是这样的。” 原文: “儒有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1];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虽有暴政,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 “儒有一亩之宫[2],环堵[3]之室,筚门圭窬[4],蓬户瓮牖[5];易衣而出[6],并日而食;上答[7]之,不敢以疑[8];上不答,不敢以谄[9]。其仕有如此者! 注释: [1]干橹:干为小盾,橹为大盾。 [2]宫:墙垣。 [3]堵:土墙。环堵:四周各一丈的墙。 [4]荜(bì)门:荆条、竹子编的门。圭窬(yú):墙上开出的上尖下方圭形的门洞。 [5]蓬户:蓬草编的门。瓮牖(yǒu):用破瓮做的窗户。 [6]易衣而出:一家人只有一件可以穿得出去的衣服,所以相互更换以后才能够出门。 [7]答:指***纳其言。 [8]疑:二心。 [9]谄:阿谀奉承。 译文: “儒者用忠信作为护身的盔甲,用礼义作为抵御的盾牌,行动尊崇仁爱,安居怀抱道义。即使遇上政治统治残暴,也不更改其所确立的志向。儒者的自立就是像这样的。” “儒者的家院只有一亩大,房屋只有一丈见方,用荆条、竹子编的院门,门旁的院墙上开个圭形的小门洞,屋门用蓬草编成,窗子只有瓮口那么大,要更换衣服家人才能出门,两天只能吃一天的饭,[能够仍能坚守清贫]。如果君王***纳了他的意见,他就事君不敢有二心;如果君王不***纳他的意见,他也不敢以谄媚求得官职。他们出仕做官的态度就是这样的。” 原文: “儒有今人与居,古人与稽[1];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2];适[3]弗逢世,上弗援[4],下弗推,谗谄[5]之民有比党[6]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伸)[7]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8]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上通[9]而不困;礼之[10]以和为贵,忠信之美,***[11]之法;慕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12]。其宽裕有如此者! 注释: [1]稽:相合。 [2]楷:楷模。 [3]适:到。[4]援:提拔。 [5]谗谄:谗佞。 [6]比党:结伙。 [7]竟:始终。信:伸,伸张。 [8]病:疾苦。 [9]上通:通过达君主。[10]之:是。 [11]忧游:温柔中和。 [12]毁方:去掉棱角,意思是不露锋芒。瓦合:破损的瓦器相合,意思是平易近人。 译文: “儒者虽然和同时代的人共处,但他的志向却与古人相合。他在当今时代的行为举止,可以成为后世的楷模。遇上社会不治的时代,君主不提拔,臣下不举荐,那些退佞的小人,结党营私,进行陷害。但是,他的身体虽会遭到危害,他的志向却不可动摇。虽然身处危难之中,但始终伸张着他的志向,并且不会忘记老百姓的疾苦。儒者的忧患和信念就是这样的。” “儒者广泛地学习,没有止境,忠实地笃行,不知倦怠。隐居而不放纵自己,通达君主而不困惑。行礼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以温柔平和为法度。仰慕贤者,宽待众人,不露锋芒,平易近人。他们宽阔博大的气度就是这样的。” 原文: “儒有内称[1]不辟(避)亲,外举不辟(避)怨[2];程功积事[3],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 “儒有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爵位相先[4]也,患难相死[5]也;久[6]相待也,远相致[7]也。其任举有如此者! 注释: [1]称:举荐。 [2]怨:指有私仇的人。 [3]程:考察。积:汇集。 [4]相先:互相推让。 [5]相死:互为献身。 [6]久:久居,滞留。 [7]远:指远离君主。致:召唤。 译文: “儒者推举人材,对内不回避果属,对外不回避有私仇的人。考察他们的功劳和事迹,推荐贤才,使他们得到任用。儒者并不希望得到回报,只是为了合乎君主的意志。只要对国家有利,不求个人富贵。其推举和提拔贤能之士就是这样的。” “儒者听到好的事情就告诉朋友,见到好的事情也让朋友知道。接受爵位能互相推让,遇到患难能争相献身。朋友久居下位,则等待朋友一道升迁;朋友远离君主,则召唤朋友一同来做官。儒者的互相推举就是这样的。” 原文: “儒有澡身而浴德[1],陈言[2]而伏,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3]之,又不急为也;不临深[4]而为高,不加少而为多;世治不轻,世乱不沮[5];同弗与[6],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慎静而尚宽[7],强毅以与[8]人,博学以知服[9];近[10]文章,砥厉(砺)廉隅[11];虽分国,如锱铢[12],不臣不仕。其规为[13]有如此者! 注释: [1]澡身而浴德:意思是用道德来洁身。 [2]陈言:进言。 [3]翘:启发。 [4]临深:居高临下。 [5]沮:丧气。 [6]与:亲近。 [7]宽:宽容。 [8]与:与人交往。 [9]服:敬服。 [10]近:爱好。文章,指礼乐制度。 [11]砥厉;同“砥砺”,磨炼。廉隅:棱角,这里指人品行端正。 [12]锱铢(zī zhū):古代重量单位。这里指轻微,不重要。 [13]规为:约束自己的行为。 译文: “儒者用道德沐浴以洁身。向国君进言后退居等待,依然宁静并恪守正道。国君有不知道的事,就略加启发,不急于求成。身居高位时不妄自尊大,不夸张自己的功绩。世道清明不轻佻,世道混乱不沮丧。对政见相同的人不亲近,对政见不同的人不非难。儒者特立独行的品德就是这样的。” “儒者上不作天子的巨下,下不为诸侯效劳。谨慎宁静而崇尚宽容,刚强坚毅而与人交往,学识渊博而敬服前贤。爱好礼乐,磨炼品行,端方正直。即使被封为诸侯,也看成轻微小事,既不称臣,也不做官。儒者约束自己的行为就是这样的。” 原文: “儒有合志同方[1],营[2]道同术;并立[3]则乐,相下[4]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其行本方立义[5],同而进,不同而退。其交友有如此者! “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6]也;孙(逊)[7]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其尊[8]让有如此者! 注释: [1]方:道。合志同方:意思是志同道合。 [2]营:实行。 [3]并立:指一起做官。 [4]相下;谦虚待人。 [5]本方:以道为本。立义:树立道义。 [6]作:起始。 [7]孙:谦逊。 [8]尊:同“撙“(zǔn),自我贬低,谦虚待人。 译文: “儒者彼此之间志同道合,实行道义的方法也相同。他们地位相同时相处快乐,地位悬殊时谦虚相待而不厌烦。长久不相见,听到有关朋友的流言也不相信。他们的行为以道为本而为了树立道义,志向相同就一起前进,志向不同就自行离去。儒者的交友之道就是这样的。” “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土地,宽大充裕是仁的起始,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貌节义是仁的外表。言谈论说是仁的文***,歌舞音乐是仁的谐和,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予:儒者全部具备了这些美德,还不敢自称达到了仁的境界!儒者谦让的品格就是这样的。” 原文: “儒有不陨[1]获于贫贱,不充诎[2]于富贵;不慁[3]君王,不累[4]长上,不闵[5]有司,故曰‘儒’。今众人之命[6]儒也妄,常以儒相诟[7]病。” 孔子至舍,哀公馆之[8]。闻此言也,言加信,行加义。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 注释: [1]陨(yǔn)获:窘困失意的样子。 [2]充讪(qū):过分喜欢而失去控制的样子。 [3]慁(hùn):辱。 [4]累:拘系,这里指困厄。长上:指则卿、大夫等官员。 [5]闵:忧患。有司:卿、大夫以下的官员。 [6]命:命名。妄:同“亡”,无。 [7]诟(gòu)病:嘲讽,侮辱。 [8]馆之:这里指在客舍款待孔子。 译文: “儒者不因为贫贱而失意,不因为富贵而得意,不困辱君王,不牵系长官,不忧患下官。有这样的品格才叫做‘儒’。现在人们随意称某人为‘儒’,甚至以称他人为‘儒’来互相攻击。” 孔子到馆舍。哀公款待他,说:“听了这番话,知道儒者的言论更加可信,行为更加合理。一直到我死,也不敢拿儒者开玩笑了。

庄子 知北游 没有人可以翻译的好这篇文章吗

还原版《道德经》第十二章全文如下:

本章对应王弼本《道德经》第五十六章,但不含此章首句。本章文本以楚简《老子》为准。

本章的主题是“玄同”。“玄”是老子哲学的专有名词,表示正反合一,即“绝对”。“玄同”指道与宇宙完全重叠,是道无处不在的另一种表述。万物皆似道,道又恰似万物,道与物不可分,是谓“玄同”。

“玄同”的本质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原理指出,道与宇宙的关系是“绝对”与“相对”的对立与统一,彼此互为正反。这种关系表现出某种非对称性特征,即宇宙永远无法抵达道,但道却能对宇宙进行无限渗透,从而无处不在。本章形象地再现了“道对宇宙进行无限渗透”的深刻内涵。

上一章,老子阐述了“公平公正”原则是如何通过“三宝”贯彻落实的。本章老子又进一步揭示,“玄同”是道确保“公平公正”原则实施的基础。正因为道无处不在,所以道的恩惠才能遍及宇宙每一个角落,无一丝遗漏。道按“公平”原则恩泽均摊,人或物对此无法干预。不仅如此,任何试图通过得道而以道驭物的,都是痴心妄想。“公平公正”不仅体现在道的分配上,又进一步体现在分配之后道的运用上,两者都是以“玄同”为前提的。

老子分三个层面揭示了“玄同”的具体表现特征。首先是道与一切生命同在。道生万物,但与物物相生不同的是,物生物后母子两分,而道生物后,却与物始终一体,永不分离。其次,道不仅与生命同在,也与一切物质同在,光与热,气与尘,一切都与道浑然一体,难解难分。再深入一步,道不仅与物质同在,也与一切非物质同在,无论是战胜困难的信心,摧枯拉朽的力量,还是排忧解难的智慧,又或是化险为夷的奇迹,都是道的某种体现,道就在其中。只不过人见事不见道,人之所见,实乃道之化身。

这三个层面的总结,穷尽了道的一切存在形式。道充斥于万事万物,囊括了一切物质与精神,意识与能量,万事万物,非道而又似道,似道但却又终不见道。

传统老注将“玄同”误读为人的某种品格,一是对“玄”缺乏正确认识,不知“玄”代表道与宇宙万物的重合;二是受传世本此章首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误导,从而将道与人混为一谈,殊不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乃阴差阳错混入此章,与下文并无承接关系。有此两误,传统老注对本章的解读自然与老义相去甚远。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当为老子所言,《庄子·知北游》对此也有引述,但它与“玄同”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玄同”是“绝对”与“相对”终极对立所表现出的统一,是道与宇宙非对称关系的表象特征,是道特有的属性之一,与人是否得道分别归属两个不同的范畴。

“和光同尘”本是老子“道与一切物质同在”的形象写照,与《庄子·知北游》名言“道在屎溺”实为异曲同工,互为映照。然而,在人与道混为一谈的传统解读中,“和光同尘”竟摇身一变,成了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处事之道,与“中庸之道”遥相呼应,被人们津津乐道至今。人与道不分,偷梁换柱,是传统老注将老子思想系统性儒化的典型手法,在《道德经》解读中反复出现,不可不辨。

“玄同”的第一个层面——道与一切生命同在,息息相通

“赛其门”,指道与生命双双从诞生之门涌出,表示道与一切生命共生共存。赛,本意比赛,这里喻比双双竞出。门,指生命出生之门。

“庇其兑(duì)”,指道与万物息息相通,只要生命尚存,道便可令行禁止,物无不唯命是从。兑,指道与物沟通的渠道。庇,庇护,确保沟通渠道畅通。

这里,“门”的用法有如“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指生命的出处。“赛”暗示主语是道与万物两者,成双方可言赛。

“赛”,传世本作“塞”,系后人误读所至,详见“本章勘正说明”。

“兑”是重要概念,需要着重说明。

“兑”作何解,历来众说纷纭。老子这里取的是“兑”的本义“通达”,指万物与道相通。物通则灵,灵则性显,于是猫会捉老鼠,猴子能上树。道不但与物同在,且时刻与物保持畅通的交流,这是“玄同”更深层次的含义。

“兑”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上中下结构,从人从口从八,象征人张口在与上天沟通,头上八字代表天上八卦气象。《说文》“《易》曰:‘兑,为巫为口‘”便是此意。巫师进入通神状态后,以咒语与上天交流。与天神沟通,“通”是第一要素,是“兑”的本义“通”的出处;之后交流又衍生出了“兑换”的概念。通神后巫师念念有词,是“兑”通“说”的由来;而最终得到了天神的庇护又引申出了“悦”的含义。

可见,“兑”的本义是“通”,而“说”、“悦”、“锐”皆由“兑”派生而来,故读音也与本子兑(duì)有别。然而,《说文》在解读时将“兑”当成了上下结构,或从?从儿,或从八从兄,于是难以解释为何 “兑”的本义竟是“通”。这是因为上下结构以“儿”或“兄”的概念取代了上中下结构中“巫”的概念。“兑”的本意“通达”才因此变得模糊不清。

《诗经·大雅·绵》:“柞(zuò)棫(yù)拔矣,行道兑(duì)矣。”意思是,将柞栎和白桵(ruí)这样的灌木统统拔去,修建的大道才畅通无阻。这里,“兑”就是“通达”的意思。柞、棫,分别指栎树和白桵,皆丛生灌木。

王弼将“兑”释为“事欲之所由生”。“兑”作欲望之源,于“兑”的本义或衍生义均无从可考,实属无中生有,再现了王氏信口开河的文风。但后人却多有从者,至今十分流行。

“庇”,楚简作“外门内戈”,该字今已失传。推测其寓意,当为将兵戈藏于门后,有“以戈护家”的含义。这一寓意,在当今的民间仍有流传,人们将宝剑悬挂在门后,用以镇宅驱邪。“外门内戈”的本字既已失传,当有它字取而代之,而“庇”的含义正与之相吻合,表示“庇护”,故以“庇”代之。

“外门内戈”被学界解读为“闭”,以求与传世本相附和。但在本章的语境中“闭”的用法逻辑上行不通,造成文义冲突,不可取。“本章勘正说明”对“外门内戈”作“閟”或“闭”解的逻辑矛盾有进一步说明。

“玄同”的第二个层面——道与一切物质同在

“和其光”,是说道在一切光亮之中。无论是日月照亮了天地,还是德光照亮了心灵,你都能看见道的影子,与日月同辉,与神明共舞,让你豁然开朗。

“同其尘”,是说道在一切尘埃之中。尘代表最细小的物质,象征构成万物的最小单元,于是“在尘埃”就是在万物。

“和其光,同其尘”的主语是道,讲述的是道在万物之中。《庄子·知北游》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更为生动地再现了老子这一论断。

东郭子问庄子道在什么地方,而且要言之有据,于是庄子开出了一串清单:在蚂蚁里,在稻草里,在砖瓦里。东郭子越听越不是滋味,不断地犯嘀咕,怎么越说道越***了呢?没料到庄子最后居然说“道就在大小便里!”东郭子终于无语。

这就是脍炙人口的“道在屎溺”,与老子的“和光同尘”相得益彰。老子的“和光同尘”,其实就是庄子的“道在屎溺”。然而,“和光同尘”的涵义却一直在被误读,被说成是收敛你的锋芒而混同于大众,宣扬的是儒家低调做人,谦卑行事的做人之道,与老子的道无处不在早已是风马牛而不相及矣。

“玄同”的第三个层面——道与一切无形的力量与智慧同在

“挫其锐”,是说道能够挫败一切锐气。能克锐攻坚,必然要有力量,也就是说,道在一切力量之中。道就是人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这是老子把无形的道形象化了。

“解其纷”,是说道能够化解一切纷争。化解纷争就是解决问题,需要的是智慧和方法,也就是说道在一切智慧之中。化解一切危机,解决一切问题,无论多高明的方法,你都能见到道的影子,这是老子把无形的道再次形象化了。

“挫其锐,解其纷”将道的无处不在从有形拓展到无形,从物质世界拓展到了非物质世界,精神、智慧、情感、追求都在与道共舞,都是道作用的结果。道不仅赋予万物以生命,还驾御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失与成败,光荣与梦想,归其终结居然都是道的杰作,怎能不令人感叹!

上述十八个字,从三个层面揭示了道无处不在,这就是“玄同”的内涵。

道与万物同在,不仅与山河同在,与生命同在,也与神明同在,与智慧同在,与力量同在,与希望同在。这才是“玄同”最完美的写照。

“玄同”的意义所在——道能御万物,而人不可驭道

“玄同”的意义在于,道在万物,而万物又皆在道中。道不会离我更近,离你更远,谁也无法更接近道,或更远离道。于是乎,“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道不分亲疏,一视同仁。

既然道一视同仁,欲以道牟利,办不到;欲以道害人,也办不到;欲以道谋求更多财富,还是办不到;欲以道做得人上人,更是办不到。这就是“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

道永远是公平的,不为人左右。为达个人目的而求助于道,永远不能得逞。正因为道不偏不倚,待万物如一,天下无不尊道贵德,“故为天下贵。”

本章勘正说明

1.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从本章移出的依据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不仅出现在传世本,也出现在了帛书甲乙本,北大汉简本,以及楚简《老子》,写法略有差异。楚简《老子》写作“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文字略有差异,但文意完全一致。其他版本也不例外。

各版本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并不能在证明在楚简《老子》之前没有发生错简或改动。从老子《道德经》成书到楚简《老子》的出现,历经两百年左右,任何形式的文本改变或改动都无法排除。通过对楚简《老子》的综合分析,我们发现楚简《老子》已出现多处与老子原旨相悖的表述,以及后人添加或改动的痕迹。比如前面章节中提到的“猴王能守之”一句,就有明显的后人添加之嫌,与老子原旨相冲突。

还原版本章将“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从文中移出的依据是逻辑承接。此句作为开头与下文“玄同”的论述毫无关系,出现在此只能是因后人未通老义所导致的文章句子错归。故从本章移出,而将其归入逻辑上联系更为密切的德论相关章节。

2. 本章关键字考证

“赛”与“塞”在楚简《老子》中是两种不同的写法,却被后人误读为同一个字。“赛”与“塞”,楚简的写法都是上中下结构,且上下同样都是“宀”和“贝”,但中间写法不同,前者是“双王”,而后者是“工”。

“双王”,象征两个王子为封赏在宝殿上比武。而“工”则是甲骨文“塞”字中“双工”的简化,表示将房间内用墙隔开。两者从字形到内涵完全不同,不可混用。本章的用法是“赛其门”而非“塞其门”。

“兑”在楚简《老子》中也有两者写法,彼此含义不同。本章的“兑”,楚简作“从辵(走)从兑”,在“兑”的本字旁又加了“辵”字,意在强调“兑”与“走”有关,作“通”解正合此意。而“兑”的本字则出现在另一章的“善聿者不巢,善保者不兑(yuè)”句中,此处,“兑”以音通“穴”,含义与“走”无关,写法也取的是本字。

“庇”,在楚简中写作“外门内戈”,被学界解读为“闭”。但这种解读在本章的语境中逻辑不通,意思干好相反。李零认为“外门内戈”是“閟”的讹字,而“閟”则通“闭”,得到学界普遍认同。然而,楚简中“戈”与“必”的写法差异十分显著,不可能是笔误,出现错误的理由又是什么?该字并非讹字的说法反更令人信服。

更难解释的是,这两句楚简的表述是“(门+戈)其兑,赛其门”,而传世本的表述则是“塞其兑,闭其门”,即使将“门+戈”读作“闭”,“赛”读作“塞”,“兑”与“门”的位置也发生了调换,还是回归不了传世本,除非将楚简的写法彻底否定。

还原版选择了“门+戈”并非讹字,而是绝版字的逻辑,从该字本身的寓意入手,再通过寓意寻找与之相通的现行文字。该字的寓意读作“以戈护家”,与“庇护”之“庇”相通,故以“庇”代之。

“同”,楚简作“从辵从同”,意在强调“同”的动词用法,含义不变。今“同”的动词用法是同一个字,故将“从辵从同”通“同”。

“尘”,楚简的写法特别。从字形上判断,可能是“慎”字的古体字,但学界并不确定。且该字下面出现了重字符,寓意不详。该字帛书乙本作“尘”,帛书甲本作“上轸下土”,是“尘”的异体字。各传世本均作“尘”。

鉴于其他版本均作“尘”,且与老子“玄同”的阐述义理相通,还原版仍***用其他版本的用法,将该字作“尘”解。

“挫”,楚简作“左畜右刂”,也是个绝版字。黄锡全以《古文四声韵》及《汉简》中“撤”通“扌+畜”为线索,推断“畜+刂”为“挫”的异体字,有一定道理。就“畜+刂”的寓意而言,其意为宰杀牲畜,有摧残的含义,可以引申为挫败对手。还原版从黄说。

“锐”,楚简作“上尔下賏”,又是个绝版字。“賏”本意为颈项上的装饰物。“尔”有茂盛的意思。《诗经·小雅·***薇》:“彼尔维何?维常之华。”意思是,那盛开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常通棠,华通花。故就寓意而言,“尔+賏”有耀眼夺目的含义,与周人“光芒”之“芒”字相通。

楚人的“芒”则是作“荒”解。《庄子·至乐》:“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芒”即“荒”之意。由此推断,周人的“芒”字,乃楚人的“荒”字,而楚人的“尔+賏”字,乃周人的“芒”字。“芒”又有“锋芒”之意,遂有了“芒”通“锐”的联系。据此,“尔+賏”通“锐”可从。

附:王弼本《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发布于刚刚

知可以组什么词

原文

知北游于玄水之上(1),登隐弅之丘,而适遭无为谓焉。知谓无为谓曰:“予欲有问乎若(2):何思何虑则知道(3)?何处何服则安道(4)?何从何道则得道(5)?”三问而无为谓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知不得问,反于白水之南,登狐阕之上,而睹狂屈焉。知以之言也问乎狂屈(6)。狂屈曰:“唉!予知之,将语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7)。”知不得问,反于帝宫,见黄帝而问焉。黄帝曰:“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知问黄帝曰:“我与若知之,彼与彼不知也(8),其孰是邪?”黄帝曰:“彼无为谓真是也,狂屈似之(9);我与汝终不近也(10)。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道不可致(11),德不可至。仁可为也(12),义可亏也(13),礼相伪也。故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14)’。故曰,‘为道者日损(15),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今已为物也(16),欲复归根(17),不亦难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18)!生也死之徒(19),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20)!人之生,气之聚也(21);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之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22),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着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23)’。圣人故贵一(24)”。

知谓黄帝曰:“吾问无为谓,无为谓不我应。非不我应,不知应我也。吾问狂屈,狂屈中欲告我而不我告,非不我告,中欲告而忘之也。今予问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黄帝曰:“彼其真是也(25),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26),以其忘之也;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闻之,以黄帝为知言(27)。

译文

知向北游历来到玄水岸边,登上名叫隐弅的山丘,正巧在那里遇上了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向你请教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能懂得道?怎样居处、怎样行事才符合于道?依从什么、***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道?”问了好几次无为谓都不回答,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知从无为谓那里得不到解答,便返回到白水的南岸,登上名叫狐阕的山丘,在那里见到了狂屈。知把先前的问话向狂屈提出请教,狂屈说:“唉,我知道怎样回答这些问题,我将告诉给你,可是心中正想说话却又忘记了那些想说的话”。知从狂屈那里也没有得到解答,便转回到黄帝的住所,见到黄帝向他再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方才能够懂得道,没有安处、没有行动方才能够符合于道,没有依从、没有方法方才能够获得道。”

知于是问黄帝:“我和你知道这些道理,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这些道理,那么,谁是正确的呢?”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正确的,狂屈接近于正确;我和你则始终未能接近于道。知道的人不说,说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的是不用言传的教育。道不可能靠言传来获得,德不可能靠谈话来达到。没有偏爱是可以有所作为的,讲求道义是可以亏损残缺的,而礼仪的推行只是相互虚伪欺诈。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能获得德,失去了德而后能获得仁,失去了仁而后能获得义,失去了义而后能获得礼。礼,乃是道的伪饰、乱的祸首’。所以说,‘体察道的人每天都得清除伪饰,清除而又再清除以至达到无为的境界,达到无所作为的境界也就没有什么可以作为的了。’如今你已对外物有所作为,想要再返回根本,不是很困难吗!***如容易改变而回归根本,恐怕只有是得道的人啊!

“生是死的同类,死是生的开始,谁能知道它们的端绪!人的诞生,是气的聚合,气的聚合形成生命,气的离散便是死亡。如果死与生是同类相属的,那么对于死亡我又忧患什么呢?所以,万物说到底是同一的。这样,把那些所谓美好的东西看作是神奇,把那些所谓讨厌的东西看作是臭腐,而臭腐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神奇,神奇的东西可以再转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只不过同是气罢了’。圣人也因此看重万物同一的特点。”

知又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不是不回答我,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内心里正想告诉我却没有告诉我,不是不告诉我,是心里正想告诉我又忘掉了怎样告诉我。现在我想再次请教你,你懂得我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又说回答了我便不是接近于道呢?”黄帝说:“无为谓他是真正了解大道的,因为他什么也不知道;狂屈他是接近于道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不能接近于道,因为我们什么都知道。”

狂屈听说了这件事,认为黄帝的话是最了解道的谈论。

原文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1),万物有成理而不说(2)。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3),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今彼神明至精(4),与彼百化(5);物已死生方圆(6),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7)。***为巨,未离其内;秋豪为小(8),待之成体(9)。天下莫不沈浮(10),终身不故(11);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惛然若亡而存(12),油然不形而神(13),万物畜而不知(14)。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于天矣。

译文

天地具有伟大的美但却无法用言语表达,四时运行具有显明的规律但却无法加以评议,万物的变化具有现成的定规但却用不着加以谈论。圣哲的人,探究天地伟大的美而通晓万物生长的道理,所以“至人”顺应自然无所作为,“大圣”也不会妄加行动,这是说对于天地作了深入细致的观察。

大道神明精妙,参与宇宙万物的各种变化;万物业已或死、或生、或方、或圆,却没有谁知晓变化的根本,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自古以来就自行存在。“***”算是十分巨大的,却始终不能超出道的范围;秋天的毫毛算是最小的,也得仰赖于道方才能成就其细小的形体。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发生变化,始终保持着变化的新姿,阴阳与四季不停地运行,各有自身的序列。大道是那么浑沌昧暗仿佛并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生机盛旺、神妙莫测却又不留下具体的形象,万物被它养育却一点也未觉察。这就称作本根,可以用它来观察自然之道了。

原文

齧缺问道乎被衣(1),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视(2),天和将至(3),摄汝知(4),一汝度(5),神将来舍(6)。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7)!”

言未卒(8),齧缺睡寐。被衣大说(9),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10),不以故自持(11),媒媒晦晦(12),无心而不可与谋。彼何人哉!”

译文

齧缺向被衣请教道,被衣说:“你得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力,自然的和气便会到来;收敛你的心智,集中你的思忖,精神就会来你这里停留。玄德将为你而显得美好,大道将居处于你的心中,你那瞪着圆眼稚气无邪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犊而不会去探求外在的事物!”

被衣话还没说完,齧缺便已睡着。被衣见了十分高兴,唱着歌儿离去,说:“身形犹如枯骸,内心犹如死灰,朴实的心思返归本真,而且并不因为这个缘故而有所矜持,浑浑噩噩,昏昏暗暗,没有心计而不能与之共谋。那将是什么样的人啊!”

原文

舜问乎丞曰(1):“道可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2);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3);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4);孙子非汝有(5),是天地之委蜕也(6)。故行不知所往,处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强阳气也(7),又胡可得而有邪?”

译文

舜向丞请教说:“道可以获得而据有吗?”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据有,你怎么能获得并占有大道呢?”舜说:“我的身体不是由我所有,那谁会拥有我的身体呢?”丞说:“这是天地把形体托给了你;降生人世并非你所据有,这是天地给予的和顺之气凝积而成,性命也不是你所据有,这也是天地把和顺之气凝聚于你;即使是你的子孙也不是你所据有,这是天地所给予你的蜕变之形。所以,行走不知去哪里,居处不知持守什么,饮食不知什么滋味;行走、居处和饮食都不过是天地之间气的运动,又怎么可以获得并据有呢?”

原文

孔子问于老聃曰:“今日晏闲(1),敢问至道。”

老聃曰:“汝齐戒(2),疏而心(3),澡雪而精神(4),掊击而知(5)!夫道,窅然难言哉(6)!将为汝言其崖略(7)。

“夫昭昭生于冥冥(8),有伦生于无形(9),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10),而万物以形相生,故九窍者胎生(11),八窍者卵生(12)。其来无迹,其往无崖,无门无房(13),四达之皇皇也(14)。邀于此者(15),四肢彊(16)。思虑恂达(17),耳目聪明(18),其用心不劳,其应物无方。天不得不高(19),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

“且夫博之不必知(20),辩之不必慧,圣人以断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21),损之而不加损者,圣人之所保也。渊渊乎其若海(22),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23),运量万物而不匮(24)。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万物皆往资焉而不匮(25),此其道与!

“中国有人焉(26),非阴非阳(27),处于天地之间,直且为人(28),将反于宗(29)。自本观之(30),生者,喑醷物也(31)。虽有寿夭,相去几何?须臾之说也。奚足以为尧桀之是非!果蓏有理(32),人伦虽难,所以相齿(33)。圣人遭之而不违,过之而不守。调而应之,德也;偶而应之(34),道也;帝之所兴,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郤(35),忽然而已。注然勃然(36),莫不出焉;油然漻然(37),莫之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类悲之。解其天弢(38),堕其天制(39),纷乎宛乎(40),魂魄将往,乃身从之,乃大归乎!不形之形(41),形之不形(42),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将至之所务也(43),此众人之所同论也。彼至则不论,论则不至。明见无值(44),辩不若默。道不可闻,闻不若塞,此之谓大得()。”

译文

孔子对老聃说:“今天安居闲暇,我冒昧地向你请教至道。”老聃说:“你先得斋戒静心,再疏通你的心灵,清扫你的精神,破除你的才智!大道,真是深奥神妙难以言表啊!不过我将为你说个大概。

“明亮的东西产生于昏暗,具有形体的东西产生于无形,精神产生于道,形质产生于精微之气。万物全都凭借形体而诞生,所以,具有九个孔窍的动物是胎生的,具有八个孔窍的动物是卵生的。它的来临没有踪迹,它的离去没有边界,不知从哪儿进出、在哪儿停留,通向广阔无垠的四面八方。遵循这种情况的人,四肢强健,思虑通达,耳目灵敏,运用心思不会劳顿,顺应外物不拘定规。天不从它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高远,地不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广大,太阳和月亮不能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运行,万物不能从那儿获得什么便不会昌盛,这恐怕就是道啊!

“再说博读经典的人不一定懂得真正的道理,善于辩论的人不一定就格外聪明,圣人因而断然割弃上述种种做法。至于增多了却不像是更加增加,减少了却不像是有所减少,那便是圣人所要持守的东西。深邃莫测呀它像大海一样,高大神奇呀它没有终结也没有开始,万物的运动全在它的范围之内,而且从不曾缺少什么。那么,世俗君子所谈论的大道,恐怕都是些皮毛啊!万物全都从它那里获取生命的资助,而且从不匮乏,这恐怕就是道啊!

“中原一带有人居住着,不偏于阴也不偏于阳,处在大地的中间,只不过姑且具备了人的形体罢了,而人终将返归他的本原。从道的观点来看,人的诞生,乃是气的聚合,虽然有长寿与短命,相差又有多少呢?说起来只不过是俄顷之间,又哪里用得着区分唐尧和夏桀的是非呢!果树和瓜类各不相同却有共同的生长规律,人们的次第关系即使难以划分,也还可以用年龄大小相互为序。圣人遇上这些事从不违拗,即使亲身过往也不会滞留。调和而顺应,这就是德;无心却适应,这就是道;而德与道便是帝业兴盛的凭藉,王侯兴起的规律。

“人生于天地之间,就像骏马穿过一个狭窄的通道,瞬间而过罢了。自然而然地,全都蓬勃而生;自然而然地,全都顺应变化而死。业已变化而生长于世间,又会变化而死离人世,活着的东西为之哀叹,人们为之悲悯。可是人的死亡,也只是解脱了自然的捆束,毁坏了自然的拘括,纷纷绕绕地,魂魄必将消逝,于是身形也将随之而去,这就是最终归向宗本啊!不具有形体变化而为有了形体,具有形体再变化而为消失形体,这是人们所共同了解的,绝不是体察大道的人所追求的道理,也是人们所共同谈论的话题。体悟大道的人就不会去议论,议论的人就没有真正体悟大道。显明昭露地寻找不会真正有所体察,宏辞巧辩不如闭口不言。道不可能通过传言而听到,希望传闻不如塞耳不听,这就称作是真正懂得了玄妙之道。”

原文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1):“所谓道,恶乎在(2)?”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3)。”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4)。”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5)。”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6)。”东郭子不应。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7)。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8),每下愈况(9)。汝唯莫必(10),无乎逃物(11)。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徧咸三者(12),异名同实,其指一也(13)。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14),同合而论(15),无所终穷乎!尝相与无为乎!澹而静乎(16)!漠而清乎!调而闲乎!寥已吾志(17),无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来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来焉而不知其所终;彷徨乎冯闳(18),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穷(19)。物物者与物无际(20),而物有际者,所谓物际者也;不际之际,际之不际者也。谓盈虚衰杀(21),彼为盈虚非盈虚,彼为衰杀非衰杀,彼为本末非本末,彼为积散非积散也。”

译文

东郭子向庄子请教说:“人们所说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曰:“必定得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才行。”庄子说:“在蝼蚁之中。”东郭子说:“怎么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庄子说:“在大小便里。”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

庄子说:“先生的提问,本来就没有触及道的本质,一个名叫获的管理市场的官吏向屠夫询问猪的肥瘦,踩踏猪腿的部位越是往下就越能探知肥瘦的真实情况。你不要只是在某一事物里寻找道,万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离开它。‘至道’是这样,最伟大的言论也是这样。万物、言论和大道遍及各个角落,它们名称各异而实质却是相同,它们的意旨是归于同一的。让我们一道游历于什么也没有的地方,用混同合一的观点来加以讨论,宇宙万物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啊!我们再顺应变化无为而处吧!恬淡而又寂静啊!广漠而又清虚啊!调谐而又安闲啊!我的心思早已虚空宁寂,不会前往何处也不知道应该去到哪里,离去以后随即归来也从不知道停留的所在,我已在人世来来往往却并不了解哪里是最后的归宿;放纵我的思想遨游在虚旷的境域,大智的人跟大道交融相契而从不了解它的终极。造就万物的道跟万物本身并***域之分,而事物之间的界线,就是所谓具体事物的差异;没有差异的区别,也就是表面存在差异而实质并非有什么区别。人们所说的盈满、空虚、衰退、减损,认为是盈满或空虚而并非真正是盈满或空虚,认为是衰退或减损而并非真正是衰退或减损,认为是宗本或末节而并非真正是宗本或末节,认为是积聚或离散而并非真正是积聚或离散。”

原文

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1)。神农隐几阖户昼瞑(2),妸荷甘日中奓户而入曰(3):“老龙死矣!”神农隐几拥杖而起(4),嚗然放杖而笑(5),曰:“天知予僻陋慢訑(6),故弃予而死。已矣夫子!无所发予之狂言而死矣夫(7)!”

弇堈吊闻之,曰:“夫体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系焉(8)。今于道,秋豪之端万分未得处一焉(9),而犹知藏其狂言而死,又况夫体道者乎!视之无形,听之无声,于人之论者,谓之冥冥(10),所以论道,而非道也。”

于是泰清问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不知。”又问乎无为。无为曰:“吾知道。”曰:“子之知道,亦有数乎(11)?”曰:“有。”曰:“其数若何?”无为曰:“吾知道之可以贵,可以贱,可以约(12),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数也。”

泰清以之言也问乎无始曰(13):“若是,则无穷之弗知与无为之知,孰是而孰非乎?”无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浅矣;弗知内矣(14),知之外矣。”于是泰清中而叹曰(15):“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16)!道不当名。”

无始曰:“有问道而应之者,不知道也。虽问道者,亦未闻道。道无问,问无应。无问问之,是问穷也(17);无应应之,是无内也(18)。以无内待问穷,若是者,外不观乎宇宙,内不知乎大初(19),是以不过乎昆仑(20),不游乎太虚(21)”。

译文

妸荷甘和神农一同在老龙吉处学习。神农大白天靠着几案、关着门睡觉,中午时分,妸荷甘推门而入说:“老龙吉死了!”神农抱着拐杖站起身来,“啪”的一声丢下拐杖而笑起来,说:“老龙吉知道我见识短浅心志不专,所以丢下了我而死去。完了,我的先生!没有用至道的言论来启发教导我就死去了啊!”

弇堈吊知道了这件事,说:“体悟大道的人,天下一切有道德修养的人都将归附于他。如今老龙吉对于道,连秋毫之末的万分之一也未能得到,尚且懂得深藏他的谈吐而死去,又何况真正体悟大道的人呢!大道看上去没有形体,听起来没有声音,对于人们所谈论的道,称它是昏昧而又晦暗,而可以用来加以谈论的道,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道。”

于是,泰清向无穷请教:“你知晓道吗?”无穷回答:“我不知晓。”又问无为。无为回答说:“我知晓道。”泰清又问:“你知晓道,道也有名目吗?”无为说:“有。”泰清说:“道的名目怎么样呢?”无为说:“我知道道可以处于尊贵,也可以处于卑贱,可以聚合,也可以离散,这就是我所了解的道的名数。”

泰清用上述谈话去请教无始,说:“像这样,那么无穷的不知晓和无为的知晓,谁对谁错呢?”无始说:“不知晓是深奥玄妙,知晓是浮泛浅薄;不知晓处于深奥玄妙之道的范围内,知晓却刚好与道相乖背。”于是泰清半中有所醒悟而叹息,说:“不知晓就是真正的知晓啊!知晓就是真正的不知晓啊!有谁懂得不知晓的知晓呢?”

无始说:“道不可能听到,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能看见,看见了就不是道;道不可以言传,言传的就不是道。要懂得有形之物之所以具有形体正是因为产生于无形的道啊!因此大道不可以称述。”

无始又说:“有人询问大道便随口回答的,乃是不知晓道。就是询问大道的人,也不曾了解过道。道无可询问,问了也无从回答。无可询问却一定要问,这是在询问空洞无形的东西;无从回答却勉强回答,这是说对大道并无了解。内心无所得却期望回答空洞无形的提问,像这样的人,对外不能观察广阔的宇宙,对内不能了解自身的本原,所以不能越过那高远的昆仑,也不能遨游于清虚宁寂的太虚之境。”

原文

光曜问乎无有曰(1):“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2),而孰视其状貌(3),窅然空然(4),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5)。”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译文

光曜问无有:“先生你是存在呢?还是不存在呢?”无有不吭声,光曜得不到回答,便仔细地观察它的形状和容貌,是那么深远那么空虚,整天看它看不见,整天听它听不到,整天捕捉它却摸不着。

光曜说:“最高的境界啊,谁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能够做到‘无’,却未能达到‘无无’,等到做到了‘无’却仍然是在基于‘有’,从哪儿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啊!”

原文

大马之捶钩者(1),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2)。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3)。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4),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译文

大司马家锻制带钩的人,年纪虽然已经八十,却一点也不会出现差误。大司马说:“你是特别灵巧呢,还是有什么门道呀?”锻制带钩的老人说:“我遵循着道。我二十岁时就喜好锻制带钩,对于其他外在的事物我什么也看不见,不是带钩就不会引起我的专注。锻制带钩这是得用心专一的事,借助这一工作便不再分散自己的用心,而且锻制出的带钩得以长期使用,更何况对于那些无可用心之事啊!能够这样,外物有什么不会予以资助呢?”

原文

冉求问于仲尼曰(1):“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2),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3),今日吾昧然(4),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5);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6)!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子孙;可乎?”冉求未对。

仲尼曰:“已矣,未应矣(7)!不以生生死(8),不以死死生(9)。死生有待邪(10)?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11)?物物者非物(12)。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13)。犹其有物也,无已(14)。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15)”。

译文

冉求向孔子请教:“天地产生以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孔子说:“可以,古时候就像今天一样。”冉求没有得到满意的回答便退出屋来,第二天再次见到孔子,说:“昨天我问‘天地产生以前的情况可以知道吗?’先生回答说:‘可以,古时候就象今天一样。’昨天我心里还很明白,今天就糊涂了,请问先生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昨天你心里明白,是因为心神先有所领悟;今天你糊涂了,是因为又拘滞于具体形象而有所疑问吧?没有古就没有今,没有开始就没有终结。不曾有子孙而存在子孙,可以吗?”冉求不能回答。

孔子说:“算了,不必再回答了!不会为了生而使死者复生,不会为了死而使生者死去。人的死和生相互有所依赖吗?其实全存在于一个整体。有先于天地而产生的物类吗?使万物成为具有各别形体事物的并不是具有形体的事物。万物的产生不可能先行出现具象性的物体,而是气的聚合而产生万物。由气的聚合形成万物之后,这才连续不断繁衍生息。圣人对于人的怜爱始终没有终结,也就是取法于万物的生生相续。”

原文

颜渊问乎仲尼曰:“回尝闻诸夫子曰:‘无有所将(1),无有所迎。’回敢问其游(2)。”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3),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与物化者,一不化者也(4)。安化安不化(5),安与之相靡(6),必与之莫多(7)。狶韦氏之囿(8),黄帝之圃(9),有虞氏之宫(10),汤武之室(11)。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师(12),故以是非相也(13),而况今之人乎!圣人处物不伤物。不伤物者,物亦不能伤也。唯无所伤者,为能与人相将迎。山林与,皋壤与(14)?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知能能而不能所不能(15)。无知无能者,固人之所不免也。夫务免乎人之所不免者,岂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为去为。齐知之所知(16),则浅矣。”

译文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听先生说过:‘不要有所送,也不要有所迎。’请问先生,一个人应该怎样居处与闲游。”

孔子说:“古时候的人,外表适应环境变化但内心世界却持守凝寂,现在的人,内心世界不能凝寂持守而外表又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随应外物变化的人,必定内心纯一凝寂而不离散游移。对于变化与不变化都能安然听任,安闲自得地跟外在环境相顺应,必定会与外物一道变化而不有所偏移。狶韦氏的苑囿,黄帝的果林,虞舜的宫室,商汤、周武王的房舍,都是他们养心任物的好处所。那些称作君子的人,如像儒家、墨家之流,以是非好坏来相互诋毁,何况现时的人呢!圣人与外物相处却不损伤外物。不伤害外物的人,外物也不会伤害他。正因为无所伤害,因而能够与他人自然相送或相迎。山林呢,还是旷野呢?这都使我感到无限欢乐啊!可是欢乐还未消逝,悲哀又接着到来。悲哀与欢乐的到来,我无法阻挡,悲哀与欢乐的离去,我也不可能制止。可悲啊,世上的人们只不过是外物临时栖息的旅舍罢了。人们知道遇上了什么却不知道遇不上什么,能够做自身能力所及却不能做自身能力所不及的事。不知道与不能够,本来就是人们所不可回避的,一定要避开自己所不能避开的事,难道不可悲吗!最好的言论是什么也没说,最好的行动是什么也没做。要想把每个人所知道的各种认识全都等同起来,那就实在是浅陋了。”

如何理解佛中有道,道中有佛

知有两个读音,拼音分别是zhī和zhì,分别组词有:

一、知zhī

1、知名

[zhī míng]?

著名;有名(多用于人):海内~。~人士。~作家。

2、知道

[zhī dào]?

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懂得:他~的事情很多。虽然他没明说,我也~他的意思。

3、知足

[zhī zú]?

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常乐。~无求。

二、知zhì

1、挈瓶之知

[qiè píng zhī zhì]?

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2、材高知深

[cái gāo zhì shēn]?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3、孰为汝多知乎

[shú wéi rǔ duō zhì hū]?

这句话选自于《两小儿辩日》,意思是:谁说你的知识渊博呢?知:zhì。通***字,原为智。

什么之言四字成语

我认为佛教虽是自印度传入,但从汉兴起,盛于隋唐五代十国期,到今已有二千余载,历史悠久,其影响之深广已超过本土的道教了.宗教有的地方其实就是一种哲学,区别就在于一个是有偶像崇拜和仪式,一个没有而已.各教创立人都是了不起的思想家,能立世成主要的宗教思想,总有它合理的东西存在,肯定有人性和智慧的东西,只是,各教偏重某一侧面并将其扩大,以偏带全而已.无论道佛天主***依斯兰都不约而同地解释了人类的起源历史,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大概是先哲们,从人类始祖那里一代一代地口传下来的真实***,只是由于,当时的人科学知识少得几乎没有,各种自然现象无法理解,在加上没有文字仅凭口传,几千载上万能年一代传一代,难免有误,有意无意地以讹传讹,几千年后,本来是非常客观的对***白描记述,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其本来的意思,到后来就成了玄学了.但最核心的东西大家都保留着,因而,各教教义中都有相同的东西;其次宗教是因慰灵而立的,先哲们受许多事物的启发,发现,在那个战火纷纷的年代,唯有劝人从善和遵循当时只有少数几位先哲才掌握的"真理"才能避杀戮之祸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时的人们,你说这是哲学,没人理***,他们最崇拜神,全听从神的旨意.于是先哲们,只有把自己探索到的真理[于当时而言,相对于般人,他们的智慧和仁义之心,无异于,现代人传说中拯救人类的天外超人来客]借***敬畏的神的名义来"说服"人们,否则,他的思想在正确也不会让人们自觉接受并按照"真理去做的.

我猜想,创立各大宗教的先哲们,都怀着教化人们向善和按真理办事这个同一目的,故而才会殊途同归。这就是各大宗教为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创立的根本原因.因此,各教派之间不必妄自尊大,唯我独正统;也不必妄自菲薄,全无信心。倒是应该尽弃门派偏见,互相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宗教也是当时的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反映,是人类文明社会处在幼年期的一种智慧和文化。用辨证唯物主义观来看宗教,它的作用应该是历史性的,于它诞生的时代的社会人文环境及人的意识开化程度而言,它是先进的思想和理论,具有指导人们处在当时历史环境下,正式确当时的各种矛盾,如忍让、向善、敬畏一切生命、重视心身修养、遵循人伦道德等等,如果没有那样借神之名的教义说谋是最大的罪孽,于当时,人们还会为贪食人肉和其他财产,根本不会敬畏生命,只要欲望和怒气一来,就发动战争;如果不借神的名义说至亲之间**行为是要受下地狱报应的,于当时的社会风俗及人们对近亲繁殖后代退化医学常识的一无所知,人们还会继续千万年和兽类无异的无伦序的群婚***关系,那么,人类的体格、智力和道德秩序就不会进步到今天这种程度;也许人类因**,后代渐渐退化,智力的体力还不如猴子,早就让猴子统治了;也许**生下的后代,由于近亲繁殖导致基因变异,得了像艾斯病一类的免疫力缺损疾病,人类早就绝灭了。幸而有了这些先知先觉的***们创立了能让人们敬畏信服的宗教和神,才帮助人类度过了懵懂的幼年,摆脱了种种危险,终于长成了巨人,可以傲视这个地球了。

试设想一下,当时若没有这些先知们和他们创立的宗教,人类社会的今天会是怎么呢?当时再先进的理论,如果不随时代变迁、社会发展而不断地修正完善,还一如以往地只字不差地照***念着,依着办着,那这个理论就对实际毫无指导意义了。相反,若按这个理论办事,会尽出错误,非洋相百出不可,这就好比将婴儿期的小裤叉拿来给已长大成年的人穿一样愚蠢和荒唐。所以,我们不能把马、列、毛、邓等革命导师神化,不能把他们理论当宗教,不能把他们的著作当成《圣经》和教条,否则就会犯错误,给当今正在进行的事业带来损失;当今社会上还有庙宇,国家还有佛教、依斯兰教、天主教、***教等宗教协会,还有和尚和信众在诵经做礼拜仪式,他们修炼的目的只是学习教义中的原旨思想,而不是教条对几千前人们的具体规定;同样的道理,我们也要世代学习马、列、毛、邓等革命导师的理论,不是为了死搬硬套他们的话去做当今的具体事情,而是继承和学习他们的看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态度和方法,坚持和发扬他理论中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将革命导师们的理论庸俗化;也只有这样才是真正遵照革命导师意愿和一惯原则办事。

帮我拟几则读书的名言警句

1. 什么之言四字成语

什么之言四字成语 :

肺腑之言、

媒妁之言、

训格之言、

两可之言、

肤受之言、

盲瞽之言、

由衷之言、

违心之言、

心腹之言、

风尘之言、

世俗之言、

负薪之言、

顿腹之言、

绳墨之言、

耳食之言、

过耳之言、

一偏之言、

变色之言、

药石之言、

微妙之言、

由中之言、

欺世之言、

中冓之言

2. 带"言"的四字成语

杯酒言欢 背惠食言 悖言乱辞 秕言谬说 币重言甘 闭口不言 闭口无言 变色之言 冰炭不言, … 博闻辩言 薄唇轻言 不苟言笑 不堪言状 不可胜言 不可言传 不可言宣 不可言喻 不可言状 不幸而言中 不恤人言 不言不语 不言而信 不言而谕 不言而喻 不以人废言 不知所言 惨不忍言 察言观色 察言观行 谗言佞语 昌言无忌 畅所欲言 沉厚寡言 沉静寡言 沉密寡言 沉默寡言 沉毅寡言 沉重寡言 沉重少言 陈言肤词 陈言老套 陈言务去 成一家言 耻言人过 出言不逊 出言成章 出言吐词 出言吐气 出言吐语 出言无状 出言有章 刍荛之言 创意造言 词言义正 大辩不言 大言不惭 谠言嘉论 谠言直声 得意忘言 德容言功 德言工貌 德言工容 德言容功 笃论高言 杜绝言路 杜口绝言 杜口无言 敦默寡言 顿腹之言 顿口无言 多言多语 多言繁称 多言或中 多言数穷 讹言惑众 恶言厉色 恶言詈辞 耳食之言 发言盈庭 烦言碎辞 犯言直谏 方言矩行 放言高论 放言遣辞 肺腑之言 风言醋语 风言风语 风言雾语 风言影语 肤受之言 附耳低言 腹饱万言 甘言厚礼 甘言美语 敢怒而不敢言 敢怒敢言 敢怨而不敢言 姑妄言之 瞽言萏议 瞽言妄举 而言他 顾左右而言他 广开言路 规言矩步 诡言浮说 贵不可言 罕言寡语 毫不讳言 豪言壮语 好言好语 黑言诳语 闳言崇议 闳言高论 胡言汉语 胡言乱道 胡言乱语 花言巧语 话言话语 秽言污语 极而言之 急不择言 疾言倨色 疾言遽色 疾言厉气 疾言厉色 疾言怒色 计行言听 季路一言 嘉言善行 嘉言善状 嘉言懿行 尖言尖语 尖言冷语 缄口不言 缄口无言 交浅言深 矫言伪行 金口玉言 金口御言 金石良言 金石之言 金玉良言 金玉之言 谨言慎行 靖言庸回 靖言庸违 静言令色 静言庸违 酒后失言 举止言谈 君子一言, … 侃侃而言 课语讹言 口不择言 口出大言 口出狂言 口无择言 苦不堪言 苦不可言 款语温言 狂瞽之言 乐不可言 冷言冷语 冷言热语 立马万言 临别赠言 流言飞文 流言飞语 流言蜚语 流言风语 流言混话 流言惑众 流言止于智者 龙言凤语 乱语胡言 落花无言 满纸空言 媒妁之言 美言不信 扪虱而言 秘而不言 绵言细语 妙不可言 妙言要道 敏于事,慎 … 名不正,言 … 名正言顺 默默无言 木讷寡言 目动言肆 难言之隐 讷口少言 讷言敏行 能言快说 能言快语 能言巧辩 能言善辩 逆耳良言 逆耳之言 片言一字 片言折狱 片言只语 片言只字 偏听偏言 七言八语 千里结言 千言万说 千言万语 千语万言 前言不搭后语 前言往行 钳口不言 遣言措意 巧言利口 巧言令色 巧言偏辞 巧言如簧 巧语花言 轻言寡信 轻言轻语 轻言软语 轻言肆口 轻言细语 情见乎言 人微言贱 人微言轻 人言籍籍 人言藉藉 人言可畏 人言啧啧 人之将死, … 仁言利博 仁言利溥 日试万言 软语温言 三夫之言 三复斯言 三言讹虎 三言两句 三言两语 散言碎语 涩于言论 伤言扎语 少言寡语 身轻言微 身微言轻 绳墨之言 诗以言志 食言而肥 事核言直 拭面容言 书不尽言 殊言别语 肆言詈辱 谈言微中 谭言微中 桃李不言, … 桃李不言, … 桃李无言, … 恬言柔舌 甜言美语 甜言媚语 甜言蜜语 甜言软语 听其言而观 … 同日而言 徒讬空言 徒托空言 退有后言 吞言咽理 托于空言 托之空言 托诸空言 万语千言 王顾左右而 … 妄言妄听 危言高论 危言核论 危言核论 危言逆耳 危言耸听 危言竦论 危言危行 危言正色 微言大义 微言大谊 位卑言高 握手言欢 无稽之言 无可讳言 无言可对 无庸讳言 五言长城 勿谓言之不 … 西邻责言 析言破律 下笔千言 下笔千言, … 闲言长语 闲言淡语 闲言冷语 闲言泼语 闲言碎语 闲言闲语 闲言赘语 涎言涎语 相对无言 小小不言 信口胡言 信言不美 行不副言 行浊言清 询事考言 训格之言 哑口无言 言必信,行 … 言必有据 言必有物 言必有中 言不达意 言不逮意 言不二价 言不顾行 言不及行 言不及义 言不尽意 言不由中 言不由衷 言出法随 言出祸从 言出祸随 言传身教 言从计纳 言从计听 言从计行 言颠语倒 言多必失 言多伤行 言多伤幸 言多伤幸 言而不信 言而无文, … 言而无信 言而有信 言发祸随 言方行圆 言芳行洁 言高语低 言寡尤,行 … 言归和好 言归于好 言归正传 言过其实 言和意顺 言简义丰 言简意该 言简意赅 言简意少 言简意深 言近意远 言近旨远 言近指远 言来语去 言类悬河 言论风生 言气卑弱 言清行浊 言***殊 言若悬河 言三语四 言十妄九 言是人非 言谈举止 言谈林薮 言提其耳 言听计从 言听计行 言听计用 言听谋决 言听事行 言听行从 言外之味 言外之意 言为心声 言文行远 言无不尽 言无二价 言无伦次 言笑不苟 言笑晏晏 言笑自如 言笑自若 言信行果 言行抱一 言行不贰 言行不符 言行不一 言行计从 言行若一 言行相悖 言行相符 言行相副 言行相顾 言行相诡 言行信果 言行一致 言扬行举 言犹在耳 言有尽而意 … 言与心违 言语道断 言语路绝 言语妙天下 言约旨远 言者不知 言者弗知 言者无罪, … 言者谆谆, … 言之不文, … 言之不预 言之成理 言之过甚 言之无文, … 言之无文, … 言之无物 言之有故 言之有礼 言之有理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言之凿凿 言之谆谆, … 言中事隐 言重九鼎 妖言惑众 药石之言 要而言之 要言不烦 要言妙道 一家之言 一言半辞 一言半句 一言半语 一言不发 一言既出, … 一言九鼎 一言两语 一言难尽 一言千金 一言丧邦 一言堂 一言为定 一言兴邦 一言一行 一言以蔽之 。

3. 言之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言之有理:基本解释:说的话有道理。

拼音读法:yán zhī yǒu lǐ

近义词组:言之成理

使用方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说的话有道理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八回:“陈老道:‘言之有礼。’”

歇后语:抬着食盒爬上树

言之有序:基本解释:说话和写文章很有条理

拼音读法:yán zhī yǒu xù

使用举例:这篇文章~

近义词组:条分缕析

反义词组:颠三倒四

使用方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出处:《周易·艮》:“言有序,悔亡。”

4. 言之什么(四字成语)

言之成理 之:代词,指所说的话。话说得有一定道理。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文章没有文***,就不能流传很远。

言之无物 指文章或言论空空洞洞,没有实际内容。

言之有理 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有物 物:内容。文章或讲话有具体内容。

言之凿凿 凿凿:确实。形容说得非常确实。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说的人很诚恳,听的人却不放在心上。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文章没有文***,就不能流传很远。

言之不预 没有预先说明。

言之过甚 话说得太过头了。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说话没有文***,就传播不远。

言之有故 所说的话有根据。

言之有礼 说的话有道理。

言之有序 说话和写文章很有条理。

5. 带言字四字成语有哪些

甜言蜜语、

总而言之、

千言万语、

不言而喻、

言简意赅、

至理名言、

勿谓言之不预也、

微言大义、

难言之隐、

流言蜚语、

一言难尽、

言之凿凿、

人言可畏、

溢于言表、

一言九鼎、

巧言令色、

知无不言、

言不由衷、

危言耸听、

只言片语、

自言自语、

察言观色、

言传身教、

危言危行、

不苟言笑、

一言以蔽之、

金玉良言、

妙不可言、

谨言慎行、

直言不讳

6. 带言的四字词语

快言快语 简而言之 恶言泼语 恶言恶语 讹言谎语 重厚寡言 直言勿讳 直言取祸 正言直谏 正言不讳 正色危言 正色敢言 语四言三 倚马千言 一言不发 言行不符 言多伤幸 信口胡言 相对无言 危言核论 万语千言 托诸空言 托之空言 托于空言 逆耳良言 媒妁之言 款语温言 口出狂言 疾言怒色 疾言厉气 疾言倨色 话言话语 多言数穷 多言繁称 笃论高言 谠言嘉论 沉重寡言 沉厚寡言 身微言轻 片言一字 自言自语 自不待言 直言正色 直言正论 直言正谏 詀言詀语 直言无隐 直言无讳 直言切谏 直言极谏 智小言大 直口无言 正言厉颜 正色直言 詹言曲说 造言生事 造言捏词 躁言丑句 欲言又止 庸言庸行 *言狎语 *言诐行 *言媟语 意在言外 溢于言外 溢于言表 讬于空言 一言中的 一言一行 以言徇物 溢言虚美 作言造语 一言兴邦 以言为讳 一言丧邦 以言取人 一言千金 一言两语 以言举人 一言半句 一言半辞 以人废言 溢美之言 一家之言 言中事隐 言之有序 言之有礼 坐树无言 言之有故 言之过甚 言之成理 言之不预 言者弗知 言者不知 言约旨远 言与心违 言语路绝 言行信果 言行相顾 言行相副 言行相符 言行相悖 言行若一 言行计从 言行不贰 言行抱一 言信行果 言笑自若 言笑自如 言笑晏晏 言笑不苟 言无伦次 言无不尽 言文行远 言外之味 言听行从 言听事行 言听谋决 言听计用 言听计行 言提其耳 言谈举止 言十妄九 言是人非 言三语四 言若悬河 言清行浊 言气卑弱 言论风生 言类悬河 言来语去 言近指远 言近意远 言简意深 言简意少 言简意该 言简义丰 言和意顺 言过其实 言归于好 言归和好 言高语低 言方行圆 言芳行洁 言发祸随 言而不信 言多伤幸 言多伤行 言颠语倒 言从计行 言从计听 言从计纳 言出祸随 言出祸从 言不由衷 言不由中 言不尽意 言不及行 言不顾行 言不二价 言不逮意 言不达意 言必有物 训格之言 行浊言清 行不副言 信言不美 闲言赘语 涎言涎语 闲言闲语 闲言碎语 闲言泼语 闲言冷语 闲言淡语 闲言长语 下笔千言 析言破律 无稽之言 危言正色 危言竦论 危言逆耳 危言核论 危言高论 微言大谊 徒讬空言 同日而言 恬言柔舌 甜言美语 甜言媚语 谭言微中 肆言詈辱 讬之空言 殊言别语 诗以言志 事核言直 绳墨之言 少言寡语 伤言扎语 散言碎语 三言两句 三言讹虎 三夫之言 软语温言 日试万言 仁言利溥 人言籍籍 人微言贱 轻言肆口 轻言软语 轻言轻语 轻言寡信 情见乎言 巧语花言 巧言利口 千语万言 前言往行 千言万说 遣言措意 千里结言 七言八语 能言快语 能言快说 木讷寡言 目动言肆 秘而不言 扪虱而言 美言不信 乱语胡言 龙言凤语 流言混话 流言风语 坐树不言流言飞语 流言飞文 立马万言 冷言热语 狂瞽之言 口无择言 侃侃而言 酒后失言 静言庸违 靖言庸回 金玉之言 金口御言 矫言伪行 尖言冷语 缄口无言 嘉言善状 计行言听 胡言乱道 胡言汉语 闳言高论 闳言崇议 黑言诳语 规言矩步 诡言浮说 贵不可言 瞽言妄举 瞽言萏议 顾而言他 甘言厚礼 腹饱万言 风言影语 风言雾语 方言矩行 放言高论 恶言厉色 恶言詈辞 多言或中 多言多语 敦默寡言 顿腹之言 杜口无言 杜口绝言 德言工容 德言工貌 德容言功 词言义正 创意造言 出言吐语 出言吐气 出言吐词 刍荛之言 耻言人过 沉重少言 沉毅寡言 陈言老套 陈言肤词 沉密寡言 昌言无忌 察言观行 讬诸空言 不知所言 不可言传 变色之言 无言可对 闭口无言 悖言乱辞 背惠食言 轻言细语 绵言细语 忠言逆耳 总而言之 中冓之言仗义执言 坐言起行 只言片语 至理名言 自食其言 吞言咽理 直言不讳 载笑载言 知无不言 有口难言 在官言官 有言在先 语言无味 直言贾祸 隐忍不言 由衷之言 一言半语 啧有烦言 一言九鼎 言之有理 言***殊 一言难尽 言听计从 一言为定 言外之意 言必有据 言扬行举 正言厉色 药石之言 言传身教 言必有中 要而言之 言之无物 言无二价 询事考言 言信行直 要言不烦 言近旨远 言重九鼎 言之有物言而有信 妖言惑众 言谈林薮 言行相诡 言简意赅 言为心声 言行一致 要言妙道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而无信 言归正传 言多必失 西邻责言 言之凿凿 言出法随言行不一 握手言欢 言语道断 言犹在耳 小小不言 无可讳言 哑口无言 言不及义 五言长城 危言耸听 妄言妄听 微言大义 危言危行 徒托空言 甜言软语 无庸讳言。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具体意思是什么?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为中华崛起而努力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别林斯基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高尔基论青年》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阿宝》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自赞就是自轻。 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讲课了。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言过其实,终无大用。 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 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人唯虚,始能知人。 满招损,谦受益。 满必溢,骄必败。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以人为师能进步。

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 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不听指点,多绕弯弯。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若要精,人前听。

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要学蜜蜂***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怕问路,要迷路。 嘴勤不走冤枉路。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才华是血汗的结晶。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上如阶尽管费力,却一步比一步高。 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心坚石也穿。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勤勉是成功之母。

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 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南斯拉夫谚语)

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懂不了,用处也不大。

一窍通,百窍通

心里没有眼,有眼也无用。

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天。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尽信书,莫如无书。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温故而知新。

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强记不如善悟。

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

万川归海海不盈。

山上的石头能背完,河里的流水能舀干,世上的知识学不完。

书囊无底。

生命有限,学问无涯。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学到知耻处,方知艺不精。

到处留心皆学问。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做到老,学到老,活到八十还学巧。

聪明的樵夫,应该是既善于砍柴,也善于磨刀的。

聪明来自见多识广。(***谚语)

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谚语)

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时间是宝贵的财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

有钱难买少年时。

失落光阴无处寻。

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

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挥霍金钱是败坏物,虚度年华是败坏人

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懒人嘴里明天多。

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熟读游泳学,不如下大河

人在山外觉山小,人进山中知山深。

万事莫如亲下手。

荆条编小篮,看着容易做着难。

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爬崎岖的高山,不知大地的平坦。

见识,见识,不见不识。

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

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回智。

有钱难买经验多。

有知识不会运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种。

闭眼怎看三春井,出水才看两腿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听不如看,看不如干。

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经常出门的孩子,比父母知道的多。

读千赋者善赋,观千剑者晓剑。

读书如果不与实际结合,知识不过是天空的浮云。

站在森林外边,就不能完全了解森林。

欲知对岸事,就要渡过河。

聪明人听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实践十次。

舞剑是一回事,作战是另一回事。(朝鲜谚语)

打铁才能成为铁匠。(法国谚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赞同355| 评论(16)

向TA求助 回答者: 董东东1号 | ***

擅长领域: 动漫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恩恩,我要的是读书,,不是看书..虽然里面有几句是看书,不过还是比较不错的.

相关内容

2011-11-26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6 2011-9-14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无论古今中外,多多益善,谢谢! 9 2011-9-23 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4 2011-9-7 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吗? 6 2011-8-31 有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 3 更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读书 名言警句

等待您来回答del0回答交友电风扇法del0回答老公不再家,心里狠寂寞del0回答真心交友 征婚del1回答女比男大三岁 我不确定是否真的喜欢他 还是因为太寂寞del1回答随缘而安,真诚交友。del2回答怎么创作对童年生活的深深怀念del0回答(1/3)当一个***在一个房间里,觉得自己挺失败的,原来这过得不是我要...del0回答诚心的我在此等待真诚交友的朋友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没有感兴趣的问题?试试换一批

其他回答 共5条

检举 | 2007-12-10 19:40 4439622915 | 二级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刚。

——孔丘 引自〈礼记·中庸·博学〉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韩愈 引自《进学解》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口到、眼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朱熹 引自《训学斋规》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朱熹

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

——王符(东汉思想家、哲学家)引自《潜夫论·赞学》

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朱熹引自《朱子语类大全》第10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荀况引自《荀子·劝学篇》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

——李惺(清代作家)引自《西沤外集·药言剩稿》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

——韩愈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唐代书画家)引自《劝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

行是知之始;知是形之成。

——陶行知(近代教育家)引自《陶行知教育论文选集》

唯有专心致志,把心力集中在学问上,才能事半功倍。

——蔡元培(近代教育家)

知识是引导人生的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愚昧是达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障碍,也就是人生发展的障碍。

——李大钊引自《李大钊选集》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比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

——鲁迅 引自《鲁迅全集》第3卷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如、何时、何地、何去,好象弟弟与哥哥。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 引自《八位顾问》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 引自《游太湖蠡园为游人题词》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石乞石乞复考之,书我不相属。活读运心智,不为书奴仆,泥沙悉淘汰,所取唯珠玉。

——叶圣陶(现代作家、教育家)转引自《大学生》1981年第2期

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的宝贵。人缺少了血液,身体就要衰弱,人缺少了知识,头脑就要枯竭。

——高士其

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系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谢觉哉 引自《谢觉哉杂文集》

不广泛地吸收,是谈不到博大精深的。一条大河总得容纳无数的小溪、小涧的流水,一座几千米的高山总得以一个高原作为它的基座。小小的水源,最多只能形成一个湖泊;荡荡平川,也不会有什么戴着冰雪帽子的高峰。

——秦牧 转引自《艺海拾贝》

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

——邓拓 引自《燕山夜话》

自然界、机器和一切工作,对待没有知识的人,对待怯弱的人是很不客气的,甚至常常是粗暴和残酷的;但是它们对待具有丰富知识的人,对待健壮的和勇敢的人,则是非常驯服的,承认你是主人,情愿为你服务。

——(现代革命家、政治家)引自《选集》

不管你预备走哪一条路,顶顶要紧的是先要为自己做好准备。你不能赤手空拳地开始你的行程,你必须用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你必须锻炼出健壮的身体和足够的勇气。

——引自《选集》

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悔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

——***

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

——茅 盾

“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 转引自1***8年6月28日《光明日报》

社会上崇敬名人,于是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却忘记了他之所以得名是那一种学问或事业

——鲁迅 引自《名人和名言》

唯对于书,不能忘情。

我之于书,爱护备至。

污者净之,折者平之。

阅前沐手,阅后安置。

温公惜书,不过如斯。

勿作书蠹,勿为书痴。

勿拘泥之,勿尽倍之。

——孙犁(现代作家)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9、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韩愈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唐代诗人)引自《登鹳雀楼》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唐代书画家)引自《劝学》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白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王国维(清代学者)转引自《人间词话新注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读书就应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做学问也是有方法可言的读书名言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意思是:道无法用语言来说明表述清楚,能说出来就不是道了。

出自战国时期庄子的《庄子? 知北游》,原句为: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当名。

白话译文:道是听不见的,能听闻到的就不是道;道是看不见的,能看得见的就不是道;道是不可言说的,能言说规定的就不是道。需知创生有形万物的东西是无形的呀!道与它的名是不相应的。

1、形形之下形:使形成为形的那个东西,本身是无形的。即指道。

2、道不当名:道之实与名是不相应的,不相符的。庄子认为,道不可名,如果加给一个名,就被限定,而不同于真正的道。不管给它起个什么名,都不可能达到名实相符。

扩展资料:

“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在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道应训》也有记载:

太清仰而叹曰:“然则不知乃知邪?知乃不知邪?孰知知之为弗知,弗知之为知邪?”无始曰:“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孰知形之不形者乎?”故老子曰:“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故‘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也。”

译文:

太清听后仰天叹息说:“这么说来,不知道的却是知道,知道的却是不知道。谁晓得知道的却是不知道,不知道的却是知道 呢?”

无始接着说:“‘道’是不可闻的,能听闻到的就不是‘道’;‘道’是不可见的,能看得见的就不是‘道’;‘道’是不可言说的,能言说规定的就不是‘道’。谁晓得生成有形物体的是无形的‘道’?”

所以《老子》说:“天下人都知‘善’之所以‘善’时,也就会显出不‘善’来。”所以说“智者不言,言者不智”。

学习贵在自己能从中有所领悟,保守旧的东西是不会有作用的。

读书有三个要领,就是要心专一,眼看清,口要读出声。

每天都应自我检查,有错误就改正,没有错误就加以勉励。

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莫大于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与开始结尾。

善于学习的人,应该探求事物为什么会这样的道理,而不应该是只读一次。

做学问不专心,所学的东西必然杂乱无章,做事情不专心,所做的事必然失败。

学问是从勤奋中得来的,在萤光照亮的窗前也可读万卷书。

人死以后是非曲直任人评说谁能够管得住?正像现在街头巷谈论中郎一样。

自古以来,人生谁没有一死,把自己忠于祖国和民族的红心永远照耀在史册上。

求知从实践开始,实践是求知的实现。

做学问最大的病患是求虚名。

只有对能者拜师求教的人,才能成为天下人的老师。

有关做学问的名言佳句

见识得多,经历得多,和研究得多,是学问的三大柱石。

——(英)迪斯列里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

——[清]金缨《格言联璧·惠吉》

记问之学虽博而有限,义理之学虽约而无穷。

——《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

——[汉]刘向《说苑·建本》

玉不磨砻难作器,人非问学岂成贤。

——[明]薛瑄《薛文清公集·示胜子》

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

——[清]陈宏谋《五种遗规》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宋]陆游《剑南诗稿·冬夜读书示子聿》

问事弥多,而见弥博。

——[汉]王充《论衡·书解》

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坚持的和经常的怀疑。

——(法)阿伯拉尔

有学问的应当注意经验,以经验擅长的应当注重学问所教的方法。

——(英)培根

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清]郑燮《题随猎诗草花间诗草》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措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礼记·中庸》

师以质疑,友以析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

——[清]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尚书·商书·汤浩》

好名特为学问之累。

——[宋]俞文豹《叶剑录·外集》

多识而不穷,畜疑以待问。

——《隋书》卷三二《经藉志》

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英)培根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僻。

——(英)培根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

——《易·乾》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宋]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程颐语

关于做学问学习的名言

1、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2、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3、玉不磨砻难作器,人非问学岂成贤。——薛瑄《薛文清公集·示胜子》

4、问事弥多,而见弥博。——王充《论衡·书解》

5、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6、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7、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金缨《格言联璧·惠吉》

8、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9、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郑燮《题随猎诗草花间诗草》

10、如果天下平静无事,到处都是溢美和逢迎,那麽,***、欺诈和愚昧更将有滋长的余地了;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别林斯基

1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2、有学问的应当注意经验,以经验擅长的应当注重学问所教的方法。——培根

13、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14、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措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礼记·中庸》

15、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16、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17、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剑南诗稿·冬夜读书示子聿》

18、见识得多,经历得多,和研究得多,是学问的三大柱石。——迪斯列里

19、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

20、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21、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断事是书生的怪僻。——培根

22、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罗丹

2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24、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商书·汤浩》

25、记问之学虽博而有限,义理之学虽约而无穷。——《古今图书集成·学行典》

26、谁在平日节衣缩食,在穷困时就容易度过难关;谁在富足时豪华奢侈,在穷困时就会死于饥寒。

27、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28、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

29、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30、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培根

3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32、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33、人寿几何?逝如朝霞。时无重至,华不在阳。——陆机

34、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方志敏

35、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易·乾》

36、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幺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37、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38、师以质疑,友以析疑。师友者,学问之资也。——李惺《西沤外集·冰言补》

39、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40、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41、好名特为学问之累。——俞文豹《叶剑录·外集》

42、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43、在学问上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坚持的和经常的怀疑。——阿伯拉尔

44、讯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刘向《说苑·建本》

45、人生太短,要干的事情太多,我要争分夺秒。——爱迪生

46、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杨时《河南程氏粹言·论学篇》

47、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48、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

49、奢者狼藉俭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白居易

50、多识而不穷,畜疑以待问。——《隋书》(.)

51、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52、没有人再揭发,没有人再说苛酷的真话!——别林斯基

53、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54、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五种遗规》

关于做学问的名言名句大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人们的灾祸常成为他的学问。公元前世纪古希腊寓言家伊索

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知识能使人站在更高一层看事物。佚名

求学的三个条件是:多观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劳

人在多少世纪中积累起来的知识本身,就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总和及理论的概括。

要想获得科学知识,就得从字母学起。(法国)谚语

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洋务派首领左宗棠

草要经过牛的反复消化,才能变成牛奶;书要经过人的反复思考,才能变成知识塔吉克族

一切学问没有速成的,尤其是语言。傅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清代满族***家曹雪芹

知识与科学领域里的豪情,是世上任何其他豪情都无法与之相拟的。希契科克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明代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

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若是一个人对于某一种技艺没有知识,他对于那种技艺的语言和作为,就不能做正确的判断了。柏拉图

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普列汉诺夫

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明代文学家袁宏道

事业的成功,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盲目急躁是不足取的。

知识就是力量托霍布斯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

错误并非总是意味着无知,知识并非总是召之即来

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

阅读,这是最好的学问。俄罗斯诗人普希金

好奇心是好学的起步。要想事业起步很快,最好找一个巨人,站在他的肩上。

人天天都学到一点东西,而往往所学到的是发现昨日学到的是错的。BV

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笛卡儿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南京大学教授韩儒林

学问有渊博,文章有法度。揭奚斯元代文学家字曼硕揭曼硕

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精打细算油盐不断

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一个人在旅游时必须带上知识,如果他想带回知识的话。约翰逊

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大量的知识可以塞进一个空空如也的脑袋。

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贝勒斯

善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行为。法国思想家,文学家罗曼罗兰

诚实忠厚的人,才能够拜托大事,所以安定刘氏天下的,必定是绛侯周勃,谨慎小心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业,所以振兴汉重天下的,必定是武侯诸葛亮。

由俭如奢易,由奢入俭难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虚***的学问比无知更糟糕。康图

时间就是知识,时间就是力量,时间就是生命。谚语

使一种存在高于另一存在,使一类人高于另一类人的东西,是知识。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凡知之贵,贵知化也。

师为学问之本;校为礼义之家。清代学者山阴金先生《格言联璧》

将知识的力量团结的力量加上献身精神的力量结合起来,我们将无往而不胜。徐冠仁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斯宾塞

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

大抵学问只有两途,致知力行而已。南宋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朱熹《朱熹文集答吕子约》

司知识的天使懂得最多,司爱情的天使爱得最深。

学问是光明,无知是黑暗。俄国世纪***家屠格涅夫

幼时的知识,是成长后的才智英国

技艺是无价之宝,知识是智慧的明灯欧洲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西汉经学家,文学家刘向

把学问过于用作装饰是虚***;完全依学问上的规则而断事是书生的怪癖。培根

关于读书名言比喻 读书方法名言警句比喻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3、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4、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5、非读书,不明理。要知事,须读史。——李光庭

6、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7、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8、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9、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曹雪芹

10、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1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12、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3、书籍使人变得思想奔放。——革拉特珂夫

14、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丘

15、不怕读得少,只怕记不牢——徐特立

16、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17、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学则殆——陈独秀

18、六经三史,诸子百家,非无可观,皆是为治。——苏轼

19、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2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1、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2、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张潮

23、愚昧从来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幸福的根源在于知识。——左拉

24、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25、重复是学习之母。——狄慈根

26、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

2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8、过去一切时代的精华尽在书中。——卡莱尔

2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陶宗仪

3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31、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

32、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33、立身以力学为先,力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4、光阴给咱们经验,读书给咱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35、此刻,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罗蒙诺索夫

36、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7、图书的作用,甚至在古代就已经被挪威和瑞典人一诺尔曼人一所肯定了。他们认定,他们的鲁恩(北欧古金石文字)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卢伯克

38、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9、唯一能持久的竞争优势是胜过竞争对手的学习潜质。——盖亚斯(壳牌石油策划经理)

40、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41、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4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43、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读书,就越是深刻的感到不满足,越是感到自我的知识贫乏。——马克思

44、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煮

45、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

46、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

47、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弗莱格

48、学者贵知其当然与因此然,若偶能然,不得谓为学。——

49、春庭早色和烟暖;***书声带月寒。作者:《对联集锦》

50、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51、书籍是培植智慧的工具——夸美绍斯

5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53、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雨果

54、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

55、书是营养品——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5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57、外国语是人生斗争的一种武器。——马克思

58、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能够创造出来——鲁迅

5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60、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郑成功

名句作为警示自己的句子,希望以上《做学问也是有方法可言的读书名言》内容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更多名句内容可以点击 唱读古诗绝句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