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卷青灯两年以上,黄卷青灯两年以上越剧唱词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7 0
  1. (急)限25日前 求助 作文 窦娥冤 的评论
  2. 如何处理书页泛黄问题
  3. 中国的茶叶史

陆锦花是曾蜚声剧坛的陆派艺术创始人,于1983年退休后旅居美国十余年。她经常回国小住,目睹上海万象更新,恋乡之情益浓。在2006年返沪探亲的日子里,她欣然与戏迷们会晤,为刚出版的记叙她艺术人生的新书《海外游子陆锦花》签名,还真切地关注着陆派传人的成长……

陆锦花自洛杉矶飞抵申城后,越剧迷在个人网站上发布了喜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陆派小生夏赛丽更是喜上眉梢,她热诚邀请陆锦花老师赴南京,出席“赛丽越迷俱乐部”成立8周年活动。来自大江南北的300多名越剧迷也闻风而至。最开心的莫过于夏赛丽,埋藏心中20年的拜师梦想实现了,她向陆老师鞠躬献花,师徒相拥合影。正在经商的夏赛丽,表示要复出演戏。

越剧名家傅全香与陆锦花是情同手足的舞台姐妹,经典名剧《情探》就是这对黄金搭档的传世杰作,1958年拍成**,影响深远。陆锦花这次回沪,两人再度相聚。傅全香回忆往事动情地说:“我是‘陆迷’啊!记得有一次演《情探》,阿妹在‘伴读’时唱一段‘黄卷青灯两年以上’尺调腔,声声入耳,非常好听,我听得如痴如醉,等她唱完,我竟忘了自己要接唱两句,只得让乐队伴奏糊过去了。”傅全香拿到新书《海外游子陆锦花》,当天晚上就迫不及待地通宵看完了,隔天早上就兴奋地打电话告诉陆锦花:“这本书写得很真实很好看。”

黄卷青灯两年以上,黄卷青灯两年以上越剧唱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急)限25日前 求助 作文 窦娥冤 的评论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省蕲水县(今浠水县)。他和当时许多诗书传世封建家庭里的孩子一样,从小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他的父亲是清末秀才,但受维新思潮影响,思想比较开放,因此在北京清华学校刚刚建立的第二年,即1912年冬,就送13岁的闻一多报考了这所留美预备学校。

清华学校是美国用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办起来的专门进行留美前期教育的学校。它的学制为8年,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美国大学的二年级或三年级。因此,清华学校无论是教学还是课外活动,均实行美国教育制度。清华学校***取淘汰制,大约一半人中途被淘汰,能在清华读满8年就不容易了。而闻一多由于入校时英文跟不上,自动留级一年;1921年毕业时又因参加***受到留级一年的处分。这样,他就在这所学校生活了整整十年,这在清华学生中大概只有他一个。

1919年,闻一多和那个时代的青年人一起,接受了五四运动的洗礼。他被选为全校学生领导机构“清华学生代表团”的成员,分工负责文书工作,参与起草了许多文件,其中包括清华在这次运动中的最早实录——《清华学生代表团开会记录》。这年7月,他作为清华学生代表,到上海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会议期间,聆听了先生的讲演。

五四运动也是一场宣扬“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解放运动,这时的闻一多受蔡元培“美育代替宗教”观点影响,相信文化改造可以提高民众的素质。为此,他与的长子梁思成等,联合发起了研究具形艺术的团体“美司斯”,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生命底艺化”进行社会改良。他的新诗创作,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他的第一部新诗集《红烛》,大部分作品便写于此时。

1921年6月,闻一多正要参加毕业放洋前的最后一次考试之际,北京城里爆发的国立八校教师索薪斗争,遭到北洋***的镇压,北京学联宣布***以示声援。清华是学联成员,也宣布举行“同情***”。然而,清华当局决定大考如期举行,声称不参加者以自动退学论处。在这次关系到个人前途的斗争中,闻一多与罗隆基、何浩若、吴泽霖、萨本栋等28人(大约占毕业生的三分之一)拒绝走入考场,结果被取消学籍。后来,董事会中的美国人觉得这对于美国损失太大,才把处分该为留级一年。

1922年8月,闻一多进入芝加哥美术学院。当时,许多清华毕业生都选择了实业,而他却选择了对将来生活不能说确有保障的西洋美术,目的就是实践他那“生命艺化”的抱负。1923年,他转学到科罗拉多大学艺术系;1924年,又到了纽约艺术学院。

在美国,明显的国力反差加强了他的爱国情绪,赴美之初写下的《孤雁》、《太阳吟》、《忆菊》等诗篇,都表现了鲜明的爱国主题。1924年秋,他还和罗隆基、何浩若、吴景超、潘光旦、吴文藻、梁实秋等清华留美学生发起了一个国家主义团体“大江会”,其宗旨是“对内实行改造运动,对外反对列强侵略”,以谋取中华人民的政治自由发展、经济自由抉择、文化自由演进。

闻一多不是政治家,但他相信中国“前途之危险不独政治、经济有被人征服之虑,且有文化被人征服之祸患”,而且“文化之征服甚于他方面之征服百千倍之”。在这种“文化的国家主义”推动下,他不仅创作了《醒呀!》、《七子之歌》、《爱国的心》、《我是中国人》、《洗衣歌》等反帝爱国诗歌,还参加了传播中国文化的戏剧编演工作。1924年年底,他和余上沅、赵太侔、张嘉铸共同排练的中文古装剧《杨贵妃》在纽约正式演出,这是中国戏剧第一次登上美国舞台,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波士顿的梁实秋、谢冰心、毓秀等,正是受此启发,才演出了另一出中文古装剧《琵琶记》。这两次演出,在美国掀起了一次传播中国文化的小***。受这些成功的鼓舞,闻一多决心投入中国戏剧的振兴事业,于是在他与赵太侔、熊佛西、余上沅、梁实秋、顾毓秀、林徽音、梁思成等成立“中华戏剧改进社”之后不久,便于1925年5月抱着从戏剧改革入手改良中华文化的目的,提前两年回国了。和他一起回国的,还有后来成为中国戏剧界重要活动家的赵太侔、余上沅。

回国后,北京艺术专门学校筹备创建,闻一多被聘为教务长,赵太侔、余上沅也被聘为教授。在他们三人的多方奔走努力下,艺专终于增添了戏剧系。中国著名戏剧家洪深说:艺专戏剧系的建立,是中国“视为卑鄙不堪之戏剧与国家教育机关***之第一朝”。

不过,闻一多最不能忘怀的还是诗歌。1926年4月,他与徐志摩、朱湘、饶孟侃等以《晨报·诗镌》为阵地开展新诗格律化试验。给闻一多带来众多称赞,也带来不少批评的《死水》,就发表在这个副刊上。而他总结的新诗创作“三美”理论,也是这时公开提出来的。

1926年,北洋***对知识分子实行高压政策,造成民国以来北京知识分子的第一次大迁移。这年秋天,闻一多离开北京,到上海吴淞政治大学担任训导长。1927年初,他一度到武昌国民革命军北伐军总政治部担任艺术股股长。当时,南下的朋友除了清华校友胡适、梁实秋、潘光旦、饶孟侃、余上沅、张嘉铸等外,还有徐志摩、叶公超、丁西林、刘英士等,他们一起创办在中国文学史和政治史上很有名的“新月书店”。新月书店编辑出版的《新月月刊》在当时就颇有影响,闻一多是该刊最初的三位编辑之一。

1927年***举行“清党”之后,闻一多看到大批青年受到株连,心情十分压抑。在他的《心跳》、《荒村》等诗中,可以感受到对军阀混战的憎恶;在《发现》、《一句话》、《口供》、《你指着太阳起誓》等诗中,则表现了他的愤慨。这些现实性很强的作品,组成了他爱国诗歌创作的又一个新阶段。

也在1927年的秋天,国民***实行教育改革,模仿法国成立大学区。在首都南京,将一些大学合并,建立了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不久改为中央大学,即今南京大学)。闻一多被聘为外国文学系主任。1928年夏,武汉大学筹备成立,闻一多受桑梓之情的感召,就任了武汉大学文学院长。1930年夏,青岛大学创建,他又被聘为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青岛大学发生***,矛头对准闻一多和图书馆长梁实秋,闻一多一气之下离开青岛大学,回到母校清华大学,担任中文系教授。

在中国近代史上,对闻一多的定位是:诗人、学者、斗士。这种评价,即可以说是他的三种不同身份,也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三个阶段。如果说“新月”以前,是他的诗人阶段,那么从武汉大学开始,便进入了学者阶段。

在武汉大学,由于教学需要,闻一多将主要精力集中到学术研究方面。回到清华后,他的研究触角已广涉上古文学、金文考古、诗经、楚辞、周易、诸子百家、乐府、唐代文学等诸多领域。他有旧学功底,又了解西方治学方法,因此他在学术研究上走的完全是一条新路。他一方面重视考据,一方面用文化人类学方法重新审视中国文学,从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他的《楚辞校补》出版后,第二年就获得了教育部学术二等奖。郭沫若评价闻一多时说,他的一些研究,不但是前无古人,恐怕也后无来者。闻一多牺牲后,学者们一致认为这是“学术界的大损失”。现在出版的12卷本的《闻一多全集》,绝大部分都是学术成果。闻一多曾说,他的理想是写一部“诗的史”或“史的诗”,他希望通过文学这个窗口,来反映灿烂的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北大、南开南迁昆明,合并为西南联合大学。在云南的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仍致力于教学与研究。但是,***统治的***,促使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不得不走出象牙塔,开始过问政治。1943年春,他读了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后,思想起了很大变化,他说这部书“公开的向五四挑战”,使自己“无论如何受不了”。这年秋天,他在朱自清那儿看到解放区的诗歌,其中田间的街头诗给他很大震动。于是开学后第一堂课,他就介绍起田间的诗歌,说自己一直非常惭愧地生活在古书堆里,而田间则是“时代的鼓手”。这堂课的声音立刻传遍了联大,人们说“这听鼓的诗人要变成擂鼓的诗人了”。

不久,***西南局宣传部长华岗受周恩来派遣到昆明做云南省******龙云的统战工作,华岗是位学者型的职业革命家,很懂得争取高级知识分子,特地登门拜访了闻一多。在华岗影响下,闻一多参加了由罗隆基、潘光旦、曾昭抡、潘大逵、楚图南、尚钺、冯素陶、闻家驷、吴晗等进步教授组成的“西南文化研究会”。开始,大家侧重学术交流,后来渐渐转移到分折形势和学习方面;再往后,得到了《论联合***》、《新民主主义论》、《论解放区战场》和《新华日报》、《群众》等***文献和报刊。于是,有一天闻一多宣布:“经过十余年故纸堆中的生活,我有了把握,看清了我们这民族这文化的病症,我敢于开方了。”

1944年,中国正面战场出现自武汉失守以来最严重的军事危机。短短几个月内失地千里,大西南门户大开,形势岌岌可危。一年前,吴晗曾劝闻一多参加中国民主同盟,但闻一多受“君子群而不党”观念影响,没有答应。这时,他觉得“火上房了,不管什么人都应该救火”,这才加入了民盟。这时起,他便从一个学者,转变成为斗士。

过问政治后的闻一多,仍然不失诗人气质,说起话来非常坦率。这年8月,他在***第五军军部的座谈会上,公开宣称“现在只有一条路——革命!”。在12月的云南纪念护国起义大会上,他高喊“袁世凯没有死”,“要民主就必须打倒独裁”。这种无畏性格,很容易与青年人沟通,他很快被誉为“昆明的鲁迅”,被青年人当成导师。1945年10月,在民盟全国代表大会上,他被增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

抗战结束后,反对内战、争取和平成为新时期民主运动的中心任务。1945年12月1日,***调动军队,包围西南联大,用和手榴弹了四位青年,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一二一惨案”。面对***,闻一多利用联大教授会议书记身份,力促教授会通过了有利于学生要求的决议。他还与潘光旦、向达、尚钺、楚图南、费孝通、吴富恒等教授联名发表的宣言,开创了***中前所未有先例。

闻一多虽然参加了政治活动,但还是由于对现实看不下去才拍案而起的,实际上他的愿望仍然是从事学术研究。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他对吴晗说,一旦政治走上轨道自己便要回到书房继续学术工作。可是,时局的发展,使他无法回到书斋。

这年5月4日,西南联大结束,师生相继复员北上。7月11日,闻一多送走最后一批同学的当天夜里,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便在昆明遭到***特务暗杀。

李公朴死后,社会上盛传黑名单上第二个就是闻一多。那几天,闻一多居住的联大宿舍门口整日都有特务监视,有的还跑进院子打听他穿什么衣服。一个女特务还闯进他家,说闻一多的“多”是两个“夕”字,将“命在旦夕”。当时的形势十分恐怖,但时,作为云南民盟主要负责人,要领导***活动,要料理李公朴的后事。同时,他也不相信***敢自己,因为自己毕竟是受过美国教育的学者,而不是***。

7月15日,李公朴殉难报告会在云南大学召开。会上,特务起哄捣乱,闻一多十分气愤,即席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他表示他要像李公朴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当天下午5点多,他就在家门口被数名特务前后狙击,后脑、胸部、手腕连中十余弹,当即倒在血泊中。陪同他的长子、西南联大学生闻立鹤,也身中五枪,肺被击中,腿被打断。

如何处理书页泛黄问题

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作于1594~1595年间,属于他创作的第一阶段。在这以前,

他已写过4部历史剧,4部喜剧和1部悲剧。他在历史剧中,批判封建统治集团的野蛮和残暴,在

喜剧中歌颂爱情和友谊的胜利,而在这部悲剧中,他几乎将以上两种主题结合在一起。蒙太古之

子罗密欧和凯普莱特之女朱丽叶一见倾心,但是这一对情人却因两大家族的世仇宿恨而丧生,他

们的悲剧终于赢得了两家的和解,显示了爱情的最后胜利。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纯属虚构,意大利人班德尔(Bandell)最早写成***。1562年英国人

布罗克(Arthur Broke)将这故事写成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悲史》,1567年潘特(William

Painter)又将这一故事收入他的***集《快乐之宫》中。莎士比亚这部悲剧取材于布罗克的长

诗,但是无论情节和性格都有新的创造。这部悲剧在15***年以前就已轰动伦敦舞台,其后成为最

受观众和读者所欢迎的莎士比亚剧作之一,许多音乐和绘画都以此为题材。

在长诗和***中,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历时将近一年。罗密欧向朱丽叶求爱几周以后,两

人方才秘密结婚;罗密欧婚后到杀死提伯尔特,其间经过三四个月;他的流亡,将近半年之久。

而莎士比亚却将剧情的发展,压缩在几天之内据丹尼尔(Daniel)分析,自第一幕至第二幕第二场

为第一日,星期日;自第二幕第三场至第三幕第四场为第二日,星期一;自第三幕第五场至第四

幕第四场为第三日,星期二;第四幕第五场为第四日,星期三;第五幕为第五日,星期四;第五

幕第三场结尾为第六日,星期五。,以便显示这一对青年男女的热情来得异常迅猛,然而在仇恨

和狂暴的封建势力摧残下,就立刻被毁灭。朱丽叶的年龄,在布罗克的长诗中是16岁,在潘特的

***中是18岁,而莎士比亚为了表现这位少女的天真和钟情,就改为14岁。

第一幕第一场是在维洛那的广场上。这一场戏可分三段:第一段自开场至亲王下场;第二段

自亲王下场至蒙太古夫妇下场;第三段自罗密欧上场至结尾。

罗密欧与朱丽叶为本剧主角,也为观众的兴趣中心。本剧第一场的用意,就在介绍罗密欧这个人

物。然而莎士比亚不先写情人的恋爱,而写两家的仇恨,无非是要造成悲剧的气氛。他先用两家

仆人的争吵,引出班伏里奥与提伯尔特两人来。班伏里奥系罗密欧之友,温和驯良,设法制止他

们的争吵。而凯普莱特夫人之内侄提伯尔特,真是暴躁如雷,他一上场,斗争就更激烈。这两个

陪衬人物的性格,也在语言和动作中表现出来。械斗发生之后,市民围观,于是又引得两家主人

以及亲王上场。亲王最后重申严重警告,违者处死,这就是日后罗密欧流亡曼多亚的张本。一对

情人尚未出场,早已愁云密布,危机四伏,提伯尔特那副神气、亲王那种警告,仿佛就是不祥预

兆。

剧中主角出场,不宜过于简便,否则便无力量,不足引人注目。莎士比亚分明要使罗密欧出

场,却先叫观众听说他,然后再看见他。我们现在且看莎士比亚在第二段中,如何为罗密欧的上

场作好准备。第一,我们先从蒙太古夫人嘴里听到“罗密欧”的名字;在一场械斗之后,母亲关

心儿子,当然会引起观众的注意。第二,罗密欧在剧中是个情人,所以班伏里奥与蒙太古的谈话,

说他整天闷闷不乐,不知有多少心事,活现出一个情人的神态。

第三段中,罗密欧第一次与观众相见,莎士比亚便正面表现他的失恋痛苦。罗密欧满腔热情,

无所寄托,苦痛烦恼,难以排遣。他说,他曾失去罗瑟琳的欢心,因此苦恼。这时他只是渴慕爱

情,而还没有得到爱情。莎士比亚利用这种心境,以表现罗密欧确是热情青年,一旦遇见真爱,

定然不顾一切追求到底。因为只有一往情深的人,才能演出爱情悲剧。这一段结尾,班伏里奥劝

他转移目标,借其他美人以治心病,正为下文他爱朱丽叶安一伏线。

第二场,维洛那街道。这一场,也可分三段。第一段写青年贵族帕里斯向凯普莱特家求婚。

第二段,当晚凯普莱特家将有宴会,仆人出外送请柬,适与班伏里奥及罗密欧相遇。第三段,

班伏里奥怂恿罗密欧参加凯普莱特家的宴会。

罗密欧既已出现,接着似应描写朱丽叶的上场,但莎士比亚却旁敲侧击,为她留出地步。任何

悲剧都有不可克服的障碍,这里有两重障碍:一是两家世仇,二是帕里斯前来求婚,而凯普莱

特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这两种障碍的根源,都是封建意识。先写求婚一节,含有两种用意:

一是引起观众对朱丽叶的注意,二是当以后罗密欧与朱丽叶相爱时,观众就为他们担心,唯恐

好事多磨,有情人难成眷属。这一段中最高妙之处,在于为第五场罗密欧到凯普莱特家去作好

铺垫。在以前的长诗和***中,只写情节,没有交代罗密欧到仇人家里去的心理过程,这就显

得粗浅。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仿佛出于天然,不期而遇,一往情深,多少带有冲动性和偶

然性。但是他怎么会到凯普莱特家去,因而遇见朱丽叶,这一行动的根据必须交代明白,否则

就不近情理。我们看到莎士比亚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凯普莱特要举行宴会,便派仆人按照

名单去请客人,而那仆人却不识字,在街道上遇见罗密欧和班伏里奥就向他们请教。因此,他

们两人才知道凯普莱特要请客,而罗密欧的意中人罗瑟琳也在被邀之列。第二,班伏里奥早就

劝告罗密欧转移目标以减轻失恋的痛苦,就怂恿他到宴会上去物色新的情人,而罗密欧还迷恋

着罗瑟琳,为了“要看看我自己的爱人怎样大放光彩”,就决定前往。这样处理,使人觉得颇

为可信。

第三场,凯普莱特家中一室。这里描写朱丽叶出场,然而命运已先为她安下圈套。凯普莱

特夫人郑重提出帕里斯的求婚,征求朱丽叶同意。朱丽叶只是一个14岁的年轻姑娘,没有经过

恋爱,更没有想到婚姻大事;唯其如此,等到爱神的箭一旦射中她时,她会以全身心沉浸在爱

情之中。在这一场中,奶妈这个人物颇可注意。奶妈在此剧中,关系相当重要,她是朱丽叶的

心腹,又是一对情人的引线。她是一个典型人物,具有一切女仆以及奶妈的特性。她忠诚而又

愚笨,她唠叨而又自负,她自私而又好心肠,她粗俗而又摆架子,她爱朱丽叶而又不懂得她的

心思,她真心诚意希望朱丽叶有个好丈夫,不管他是罗密欧或帕里斯。在这一场中,莎士比亚

还通过这个人物,以滑稽的成分来调剂悲惨的气氛。本剧中的两大障碍既已表现出来,观众听

到她的唠唠叨叨,不禁觉得好笑,胸中郁闷得以稍解。

第四场,维洛那街道。罗密欧、班伏里奥以及几个公子哥儿持火把带面具预备参加凯普莱

特家的***面跳舞会。罗密欧心有所思,并不十分愿意参加,幸亏他的一位朋友茂丘西奥在旁鼓

舞,方才进去。茂丘西奥这个人物,在剧情发展中相当重要。因他死于提伯尔特之手,罗密欧

为他复仇,杀死提伯尔特,于是被逐而酿成悲剧。他的性格,恰与班伏里奥相反,他有活泼的

生趣,敏捷的机智,深刻的幽默,丰富的想象。他的脑筋灵活,言谈俏皮,他想到就说,说到

就做。在这时候,他恰好是罗密欧的对照,正足以鼓舞这位失恋情人对人生的兴趣。在这一场

中,幽默成分很重,但是罗密欧最后一段话:“我仿佛觉得有一种不可知的命运,将要从我们

今天晚上的狂欢,开始它的恐怖的统治,我这可憎恨的生命,将要遭遇残酷的夭折而告一结束。

可是让支配我的前途的上帝指导我的行动吧!前进,快活的朋友们!”却是一种凶兆。

以上四场,都是第五场的准备;莎士比亚在这一对情人相会之前,先让我们看清整个局势,

感到悲剧气氛。这四场戏不仅是补叙,是引子,而且是动作,是戏剧,所以决不可少。当年歌

德在魏玛演出《罗密欧与朱丽叶》时竟从第五场开始,而将以上四场删去,真是令人不解。英

国批评家布洛克在其《莎士比亚十剧论》中曾经批评歌德:“既不了解莎士比亚,亦不知戏剧

艺术为何物。”

第五场,凯普莱特家中厅堂。这一场是第一幕的结尾,而就全剧的动作来说,却以此为开始。

它是纠葛的起端,两种相反势力,最初发生接触,此后渐趋剧烈。这一场,亦可分为五段。第

一段,描写凯普莱特家仆人的忙碌情况,造成宴会的热闹气氛。第二段,描写凯普莱特招待来

宾,以及罗密欧已经到场,初次看见朱丽叶,惊喜欲狂。第三段,描写提伯尔特识破罗密欧,

欲加报复,却被凯普莱特喝止。第四段,罗密欧与朱丽叶跳舞,两人一见倾心;罗密欧事后才

知她是朱丽叶。第五段,众宾客散去,朱丽叶叫奶妈去打听,原来他就是罗密欧。

一对情人相爱之后,方知两家原是仇敌,这岂非是命运故意捉弄?莎士比亚先写这对情人

之相爱而后写这对情人之相识,用意至为深刻。然而两家虽有世仇,倘若无人在旁兴风作浪,

未始不可因两家儿女的爱情,得以和解,从而缔结良缘。莎士比亚在情人相爱之前,先写提伯

尔特;可见仇恨早已严阵以待,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相爱,真是自投罗网。在此剧中,一方代表

爱,一方代表恨。爱和恨这两种对立的情绪,在这一场中互相接触,从此以后各自发展。提伯

尔特一时性起,恨不得一刀杀死罗密欧;无奈却被姑父喝住,心中格外不平,火上加油。他气

愤愤下场之后,必然不肯罢休,非要报复不可。

第二幕共六场,戏剧动作逐步推进,纠葛渐趋严重。第一场,凯普莱特花园墙外小巷。罗

密欧跳进园中,其友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后至,喊他不应。这一场,主要目的无非为第二场作

交代,说明罗密欧何以能在花园中出现。而莎士比亚就借茂丘西奥的嘴来说一套俏皮话。同时,

借以表示他们两人还不知道罗密欧已经爱上朱丽叶。他们如果知道,就会设法劝阻或者奔走疏

通,一对情人的不幸结局或可幸免。

第二场,凯普莱特家的花园,这就是最著名的“阳台景”。这一场是诗,是音乐。后世浪

漫派剧作家都爱借用这种情景,例如雨果的《欧那尼》以及罗斯当(Rostand)的《西哈诺》

(Cyrano)。

阳台景包含三个层次:一是罗密欧和朱丽叶未交谈时的各自的独白,二是两人交谈,三是

从奶妈呼唤到罗密欧离去。这一对恋人的情感有发展过程,而语言风格也有相应变化。

罗密欧在月夜“借着爱的轻翼飞进园墙”,站在朱丽叶的阳台下,仰望着意中人。这一场

戏表现一对恋人的相思、说爱、盟誓和定情。他们这样相会,像朱丽叶所说,“太仓促,太轻

率,太出人意外”,带有***色彩。他首先暗自赞美她的容貌。这时他还没有和她会面交谈,

在激动中尚能保持冷静,所以他的二十五行长段诗句,从容地而又欣喜地表现他对她的歌颂和

爱慕,词句华丽,意象鲜明。莎士比亚在本剧中,以光明和黑暗来象征爱情和仇恨。当罗密欧

在舞会上初次看见朱丽叶时,就说:“啊,火炬远不及她的明亮……她是天上明珠降落人间。”

(第一幕第五场)现在他看到她在阳台上窗户口出现,又说:“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什么光?那

就是东方,朱丽叶就是太阳。”他不仅以日月星辰来比喻朱丽叶的光华艳丽,而且他的想象深

远而真切。他赞美她的双眼是“天上两颗最灿烂的星”,而更进一步形容她的面貌,“她脸上

的光耀会掩盖星星的明亮,正像灯光在朝阳下黯然失色一样”。他看到她手托香腮,他说:

“啊,但愿我是那一只手上的手套,好让我来亲一亲她脸上的香泽。”这就写出了一个青年的

恋爱心理。

朱丽叶最初还没有发现罗密欧在阳台下,她独自吐露心声,语言朴素无华,情意深切真挚。

她真爱罗密欧,丝毫不受世仇影响,姓名毫无意义,她爱的是他本人。她说:“我们叫做玫瑰

的这一种花,要是换了个名字,它的香味还是同样的芬芳。罗密欧要是换了别的名字,他的可

爱的完美也决不会有丝毫改变。”她这样吐露她的内心秘密,不仅非常自然,而且比起当面诉

说爱情更加坦率。因为她只有个女孩子,多少有些羞涩。

当朱丽叶发现罗密欧时,她问他怎样来到园中,劝他谨防她家人的暴行,向他表示她的爱

情,以及要他起誓证明他的真心。他在答话中,显示了他将她的爱情比自己的生命看得更重的

思想。他冒险跳进园中这一行动,就是爱情的明证,似乎不必要再多说,所以在交谈中,她的

话反而比他多。莎士比亚运用语言,总是联系人物性格和特定情境。一对情人初次交谈,内心

激动,出言吐语,不加雕琢,风格简练自然。

阳台景虽然富于抒情性,但不只是一首诗,而是一场戏。就一对恋人的情感来说,最终,

就是结婚。再就当时情境来说,已是深夜,奶妈三次呼唤朱丽叶。她两次去而复返,并且喊回

已经告别的罗密欧。她决定第二天上午九点钟派人去找他商定结婚大事。这时他们更加激动,

情感急切,动作性多于抒情性,所以语言比较平易。但是莎士比亚毕竟是伟大的剧诗人,有时

还用生动的比喻来显示恋人的真挚的感情。当朱丽叶唤回罗密欧之后,看到天将黎明,催促他

快走的时候,内心非常矛盾,就说:“我就好比一个淘气的女孩子,像放松一个囚犯似的让她

心爱的鸟儿暂时跳出她的掌心,又用一根丝线将它拉了回来,爱的私心使她不愿意给它自由。”

第三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罗密欧当晚和朱丽叶分别后,清晨就求神父给他们证婚。神父在

此剧中,关系亦极重大。他是一位超然物外的隐士,冷眼旁观的哲人,然而富于同情心,具有

正义感。他的冷静正和罗密欧的兴奋,成一对照。他虽说俏皮话似乎在责备罗密欧,其实正足

以表示他对罗密欧的关怀;而罗密欧对于罗瑟琳与朱丽叶的***爱与真爱,也在这里表现出来。

莎士比亚描写神父上场,用意至为深刻。他手持一筐草药,口发高论,穷万物之奥妙,通

天地之究竟,不仅为下文他给朱丽叶的灵药作一张本,并且,使人相信他确有超度众生的神仙

手段。若不如此,观众何以相信他的灵药可以奏效?

神父答应为这对情人证婚,并希望两家借此可以化仇为亲。这是他的一番菩萨心肠,说明

他的动机,并使观众发生一种意外希望。然而神父最末一句话,亦殊耐人寻味:“凡事三思而

行;跑得太快是会滑倒的。”这是警告,也是预言。

第四场,维洛那街道。第一段,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谈及提伯尔特写信向蒙太古家挑衅,

以及茂丘西奥对于提伯尔特的观感。爱与恨在这里都有发展:一对情人行将结婚;提伯尔特又

来挑衅,准备殴斗。茂丘西奥对于提伯尔特的憎恶,成为下文斗剑的伏笔。第二段,他们遇见

罗密欧;这一段与第一幕第一场第三段,恰成对照。这时罗密欧正在恋爱,所以他的聪明才智,

可以压倒茂丘西奥。爱情竟将毫无生气的罗密欧变得异常欢快,有说有笑。莎士比亚每次写到

茂丘西奥时,总是让他耍字面,说俏皮话和双关语,伊丽莎白时代的观众,都很喜欢这种风格。

班伏里奥与茂丘西奥仍然不知罗密欧爱朱丽叶。第三段,奶妈上,被茂丘西奥开了一顿玩笑。

这两人都带有一些喜剧性格,观众看到这一段,必然觉得好笑。悲剧中的滑稽穿插,具有调剂

作用,这是莎士比亚剧作的特色之一。第四段,罗密欧托奶妈转告朱丽叶,下午在劳伦斯神父

处相会,并带软梯去。这一段戏承先启后,上下关联。

第五场,凯普莱特家的花园。朱丽叶等候奶妈,后来奶妈来报告罗密欧的消息。莎士比亚

随处顾到观众的兴趣,故随处都有“戏”。一个消息,本来三言两语可了,但是奶妈故意不说,

急得朱丽叶跳脚拍手,关子一直卖到底。然而卖关子也是合乎人物性格的,奶妈本是一个滑稽

角色,所以在这里造成笑料,也很自然。

第六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神父给这对情人举行婚礼。但是在这欢乐的场合,神父却预

示出不幸的命运:“这种狂暴的快乐将会产生狂暴的结局,正像火和火药的亲吻,就在最得意

的一刹那烟消云散。”

情人的恋爱在第二幕中已突飞猛进,而两家的仇恨便在第三幕中日益加深。在戏剧中,两

种相反力量发生冲突而达到最尖锐激烈的状态时,便是顶点或***。本剧顶点,是在第三幕第

一场。

第一场,维洛那广场。这一场一共可分六段。第一段,是关于班伏里奥和茂丘西奥的过场

戏,为下文殴斗作准备。第二段,提伯尔特等人上场,出言不逊。茂丘西奥不服,引起冲突。

第三段,罗密欧不期而至,他因为爱朱丽叶,所以打算息事宁人,甘心忍受提伯尔特的侮辱。

第四段,茂丘西奥在旁大为不平,愤然向提伯尔特挑衅,两人于是斗剑。罗密欧上前干涉,茂

丘西奥冷不防被提伯尔特击中要害身死。这时罗密欧非常悲愤,已不能忍。第五段,提伯尔特

上场,罗密欧为友复仇,杀死对方。第六段,市民围观,两家父母出现,亲王最后判决,下令

驱逐罗密欧出境。

这一场是全剧的顶点或***,剧情由此发生突变。在这以前,两家世仇虽与两人恋爱如水

火不相容,但还没有当面发生冲突,而在这一场中,却展开激烈斗争。在这以后,一对情人趋

向不幸结局。在戏剧动作的发展过程中,罗密欧杀死提伯尔特是一重大关键。罗密欧与朱丽叶

自相爱至结婚后,虽因世仇而不能得到双方家长同意,但是倘使不因而被放逐,罗密欧不

会在短期内遭受厄运。罗密欧不同于提伯尔特,并非一个好斗的人,自从热恋朱丽叶后,他对

凯普莱特一家只有爱而无恨,按理不可能去杀死提伯尔特。既是推进戏剧动作走向顶点的

关键情节,那么应该怎样从罗密欧的性格出发,表现他思想和情感的变化过程?在长诗和***

中,并无茂丘西奥这个人物,而只写罗密欧与提伯尔特的殴斗。莎士比亚创造茂丘西奥这个人

物,在这一场中有三层含意。第一,衬托罗密欧对仇家的忍让态度。提伯尔特前来寻衅,罗密

欧委曲求全,茂丘西奥为维护友人的荣誉,就和对方决斗。罗密欧的忍让表示爱情的力量,茂

丘西奥的应战表示侠义的心肠。第二,说明罗密欧的正义性和必然性。罗密欧先是忍让,

继而劝阻提伯尔特和茂丘西奥的决斗,等到茂丘西奥不幸被杀,他为友复仇,这才杀死仇人。

这里表现罗密欧尊重友谊,富于英豪之气。这样来写罗密欧由忍让到进攻的心理过程,自然而

真实。第三,诅咒封建世仇的罪恶。茂丘西奥并非两大家族的人,而在他们的仇恨中丧失了年

轻的生命。他痛苦地控诉道:“我受伤了。你们这两家倒霉的人家!”在他临死的时候,又接连

说了两遍。我们感到他忍受着流血的伤口的剧痛,费力地吐露出对于这种残酷和野蛮的封建世

仇的怨忿和诅咒。他是罗密欧的替身,他的死亡预示着罗密欧的毁灭。

顶点或***是剧情发展的关键,剧作家必须从人物的性格出发,有步骤地和有进展地推动

戏剧冲突到最尖锐的境地。莎士比亚关于这一顶点的处理,显然独具匠心;而第一场中六段戏

的结构,又极严密完整。

罗密欧被驱逐的消息如何让朱丽叶知道,这在第二场中便见分晓。报告消息,必须具有动

作,必须有戏,方能吸引观众;换句话说,剧作家不仅要将情节告诉观众,而且必须表现这段

情节所给予剧中人的***及其反应,并使观众目击甚至体验这种反应,因此发生兴趣,感到紧

张。我们且看莎士比亚如何使这段情节变成一段极饶兴趣而很紧张的戏。

第二场,维洛那,凯普莱特家的花园。这一场可分三段,一是朱丽叶独白,等候罗密欧到

来;二是奶妈报信;三是朱丽叶听到消息后的情感反应及其内心矛盾。莎士比亚分明要让朱丽

叶知道噩耗,却先写她满怀热望,静候情人。等到下文消息传来,她所受的打击自然更大。再

者,观众明知朱丽叶将遭不幸,而她自己却还蒙在鼓里,这种“反笔”,或“戏剧嘲弄”,自

然更使观众感到兴趣。报告消息的人,若不是奶妈,***定是朱丽叶的母亲,单刀直入,一语道

破,则第二段戏便不会如此紧张。报信的人恰好是奶妈,说话夹缠不清,使朱丽叶如入五里

中,茫然若失。朱丽叶先骂罗密欧杀死提伯尔特,纯系理智作用;其后由于对他的热爱,便转

过来袒护他。奶妈最后谈及她可以在神父处找到罗密欧,于是引出第三场来。

第三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神父告诉罗密欧,他将被驱逐出境,罗密欧非常痛苦,准备

拔剑***;其后奶妈到来,约他当晚去会朱丽叶,神父也在旁相助,罗密欧乃决定前往。就恋

爱来说,第三场和第五场相连。而第四场,却是一对情人所遭遇的一种障碍。第四场,凯普莱

特家中一室。帕里斯前来求婚,凯普莱特夫人起先还在推诿,而凯普莱特忽然决定三日后(星

期四)遣嫁朱丽叶。在一对情人幽会之前,先写这一场面,无非是加重他们的障碍,使得他们

无法逃避厄运。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婚姻纠葛,罗密欧即被驱逐,神父从中转圜,有情人或者可

以团圆。自顶点之后,恋爱与障碍都有发展,但是障碍显然逐渐强大,已有压倒恋爱之势。

第五场,朱丽叶的卧室。天将破晓,情人分别。母亲来报喜讯,朱丽叶不愿出嫁。父亲上

来***雷霆,痛骂朱丽叶。奶妈苦劝,朱丽叶决定一面***装回心转意,一面前去求教神父。

莎士比亚在第一段中描写一对情人婚后离别,用意极为深刻。首先,恋爱婚姻本来是自然

的要求。英国西蒙斯有一段话,说得很有见地。他在《伊丽莎白时代戏剧研究》中说:“罗密

欧对朱丽叶的热情,以及朱丽叶对罗密欧的热情,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并非幻想,亦非梦境,

更非脑子里空想出来的相思病,而是自然的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一段戏正和阳台景相对照,

莎士比亚刻意描绘这一对新婚夫妇在分别时的依恋的深情和不祥的预感。这时天将黎明,云雀

正在报晓。朱丽叶留住正要动身的罗密欧,说那是夜莺在歌唱。他表示甘冒生命危险而和她作

伴,于是她反而催他快走。他将流亡出去,不知何时才能相会。当他从她的卧室窗口跳下去时,

她痛心地说:“我有一颗预感不祥的灵魂;你现在站在下面,我仿佛望见你像坟墓底下的一具

尸骸。”而他也有同感,他说:“在我的眼中你也是这样。”新婚一别,竟成永诀,这种情境,

实在令人哀伤。

奶妈劝朱丽叶改嫁帕里斯一节,显出这个人物的性格。奶妈是个世俗女人,并不懂得爱情,

在她看来,男大当娶,女大当嫁,乃是自然现象。她并没有受到帕里斯的贿赂,而是因为罗密

欧已被驱逐出境,所以劝**嫁给帕里斯。她当然不是朱丽叶的知心,所以朱丽叶只好从此瞒

着她,独自去求教神父,服食灵药。

到第三幕为止,悲惨的局势已经迫在眉睫,罗密欧逃往曼多亚,朱丽叶非立即出嫁不可,

一对情人要想终成眷属,实已无大希望。然而是否尚有其他妙法可以避免不幸结局?第四幕就可

以给我们解答。

在古典剧中,从***到结局之间常有一个所谓解决的阶段,表示戏剧动作的暂时的转折。

例如在悲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早已像黑云一样布满天空,但是忽然现出一线光明,使人怀有

希望,然而这不过是回光返照,终究难逃毁灭的命运。《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第四幕,便是如

此。

第四幕共五场。第一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帕里斯来请神父证婚,朱丽叶恰巧来到这里;

“未婚夫妻”见面时,朱丽叶暗示拒婚的决心。朱丽叶苦求神父设法,神父给她可以死去四十

二小时的药汁,借以逃避结婚。药汁可以使人***死,这似乎很神奇,但是出于这样一个神父之

手,还能令人相信。而本剧是***悲剧,并不排斥意外情节。所以明眼的神父便说:“必须用

一种非常的手段,方才能够抵御这一种非常的变故。……你也一定愿意***取一种和死差不多的

办法,来避免这种耻辱。”第二场,凯普莱特家中厅堂。凯普莱特夫妇忙着准备婚事,而与朱

丽叶拒婚的决心,恰成对照。第三场,朱丽叶在寝室中,经过一番心理矛盾,直至精神恍惚时,

就喝了药。第四场,凯普莱特家中厅堂。凯普莱特一家人忙碌欢欣,又与第三场成对照。死尸

摆在房里,而家人忙着喜事,令人看着,啼笑皆非。以上四场,两边分写,到第五场中,合在

一起。第五场,朱丽叶的卧室。先是奶妈,继而父母,终而新郎发现新娘已死,神父在旁劝解,

真是一种讽刺。结尾彼得与乐师一段,无非借以打破紧张的空气而已。

到第四幕末,神父的***初步成功;至于第二步,派人送信给罗密欧,要他往古坟中迎接

朱丽叶,是否成功,要看第五幕。

第五幕共三场,一二两场趋向不幸结局,而最末一场造成悲剧。第一场,罗密欧在曼多亚

城一条街上,遇见仆人鲍尔萨泽,听说朱丽叶已死,便买毒药,赶回维洛那,准备陪伴爱妻长

眠。第二场,劳伦斯神父的寺院,约翰神父报告劳伦斯,因为他先去探望传染病人,而被禁闭

不得出门,所以未能将劳伦斯的信送给罗密欧,劳伦斯赶到墓地等候朱丽叶苏醒。第三场,墓

地。帕里斯带一仆人来向朱丽叶献花,罗密欧带仆人赶到,帕里斯上前与罗密欧决斗,被杀。

罗密欧抱吻朱丽叶尸体,饮毒药自尽。劳伦斯神父赶到已经太晚,朱丽叶醒来,见罗密欧已死,

拔剑***。亲王及凯普莱特、蒙太古两家一齐来到,劳伦斯说明真相,两家至此觉悟,消除旧

恨,言归于好。

从戏剧动作的解决和结局两个阶段来看,劳伦斯神父的***是否成功,仿佛是个关键。这

里有两个步骤,一是他托约翰神父给罗密欧的信能够及时送到,二是他自己能在罗密欧之前赶

到朱丽叶身边。如果这些步骤能够实现,悲剧似乎可以避免。关于约翰神父因为走进染瘟疫的

人家,被隔离而无法送信,这也并非纯属偶然。1594~1595年间,正当莎士比亚创作《罗密欧

与朱丽叶》期间,伦敦发生黑死病的大瘟疫,形势非常严重。英国著名***家笛福(1660—

1731)曾作历史***《瘟疫年杂志》(1722),描写当时情形,谈到伦敦当局

中国的茶叶史

对于泛黄的书页现在没有办法进行处理。

一般书籍纸张变黄,是因为氧化的原因。如果能尽量避免氧化,也就能避免纸张变黄了。

只要你能保证以下三点,那纸张变黄就基本可以避免了。

这三点就是减少和空气的接触,减少和水分的接触,和减少和阳光的接触。

通常纸张的保管期不宜超过一年以上,即使保管纸张的条件再好,纸张储存过久,也会变色、变质。如纸张存放时间在两年以后,铜板纸就会发黄、脱粉;新闻纸变黄、变脆;包装纸变色、强度降低;黄板纸和箱板纸会发霉变质等等。

除了纸本身老化、氧化作用造成纸纤维破坏外,

近代机器大量制纸时因添加化学物质也易使纸张呈酸性,

而不良的环境(如空气污染、紫外线、温湿度等)及人为破坏等因素都会是造成纸质劣化的因素

1、茶叶史

茶叶(a tea leaf)

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最早出现于我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但是有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而中国没有。但他们不知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而且还有“茶树王”。

《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学专著,自战国时代写起,成书于西汉年间。这部书以传说的形式,搜集自远古以来,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药物知识,其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炎帝,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这虽然是传说,带有明显的夸张成份,但也可从中得知,人类利用茶叶,可能是从药用开始的。

据考察,“茶”字最早出现在《百声***碑》和《怀晖碑》中,时间大约在唐朝中期,公元806年到公元820年前后,在此之前,“茶”是用多义字“荼”表示的。

“茶”字的基本意义是“苦菜”,上古时期人们对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及其特殊功能时,单独表示它的新字也就产生了。

茶与粮食,占有同等重要的位置。可是,“由于气候等原因,当地并不产茶,官府为了增强控制少数民族的力量,对茶叶的供给***取***,直接分配的办法,以求达到“以茶治边”的目的。与此同时,官府不仅控制茶叶的供应,俞且,以少量的茶,交换多数的战马,给兄弟民族带来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历史上的“茶马互市”。

茶叶作为一种饮料,从唐朝开始,流传到我国西北各个少数民族地区,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贡献,主要在于最早发现了茶这种植物,最先利用了茶这种植物,并把它发展形成为我国和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如我国史籍所载,在未知饮茶前,“古人夏则饮水,冬则饮汤”,恒以温汤生水解渴。以茶为饮则改变了人们喝生水的陋习,较大地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至于茶在欧美一带,被认为“无疑是东方赐予西方的最好礼物”, “欧洲若无茶与咖啡之传入,饮酒必定更加无度”, “茶给人类的好处无法估计”,“我确信茶是人类的救主之一”,“是伟大的慰藉品”等等。世界各国饮茶及茶的生产和贸易,除朝鲜、日本以及中亚、西亚一带是唐朝前后就从中国传入者外,其他多是16世纪以后,特别是近200年以来才传入发展起来的。

中国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制茶、饮茶已有几千年历史,名品荟萃,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品茶、待客是中国个人高雅的和社交活动,坐茶馆、茶话会则是中国人社会性群体茶艺活动。中国茶艺在世界享有盛誉,在唐代就传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饮茶始于中国。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争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茶经》与陆羽

茶经

我国悠久的茶叶历史为人类创造了茶业科学技术,也为世界积累了最丰富的茶业历史文献。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中,不但有专门论述茶叶的书,而且在史籍、茶史、笔记、杂考和字书类古书中,也都记有大量关于茶事、茶史、茶法及茶叶生产技术的内容。公元758年左右,唐代陆羽编写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卷茶叶专著--《茶经》。《茶经》的诞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唐代茶业发展的需要和产物,是对唐代茶文化的一个归纳,同时又对以后茶文化的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茶经》全书共分3卷10节。上卷3节:"一之源",论述茶的起源、名称、品质,介绍茶树的形态特征、茶叶品质与土壤的关系,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种与鲜叶品质的关系,以及栽培方法,饮茶对人体的生理保健功能。还提到湖北巴东和四川东南发现的大茶树。"二之具"谈有关***茶叶的用具。详细介绍制作饼茶所需的19种工具名称、规格和使用方法。"三之造"讲茶叶种类和***制方法。指出***茶的重要性和***茶的要求,提出了适时***茶的理论。叙述了制造饼茶的6道工序:蒸熟、捣碎、入模拍压成形、焙干、穿成串、封装,并将饼茶按外形的匀整和色泽分为8个等级。中卷1节:"四之器"写煮茶饮茶之器皿。详细叙述了28种煮茶、饮茶用具的名称、形状、用材、规格、制作方法、用途,以及器具对茶汤品质的影响,还论述了各地茶具的好坏及使用规则。下卷6节:"五之煮"写煮茶的方法和各地水质的优劣,叙述饼茶茶汤的调制,着重讲述烤茶的方法,烤炙、煮茶的燃料,泡茶用水和煮茶火候,煮沸程度和方法对茶汤色香味的影响。提出茶汤显现雪白而浓厚的泡沫是其精英所在。"六之饮"

"讲饮茶风俗,叙述饮茶风尚的起源、传播和饮茶习俗,提出饮茶的方式方法。"七之事"叙述古今有关茶的故事、产地和药效。记述了唐代 以前与茶有关的历史资料、传说、掌故、诗词、杂文、药方等。"八之出"评各地所产茶之优劣。叙说唐代茶叶的产地和品质,将唐代全国茶叶生产区域划分成八大茶区,每一茶区出产的茶叶按品质分上、中、下、又下四级。"九之略"谈哪些茶具茶器可省略以及在何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哪些制茶过程、工具或煮茶、饮茶的器皿。

如到深山茶地***制茶叶,随***随制,可简化七种工具。"十之图"提出把《茶经》所述内容写在素绢上挂在座旁,《茶经》内容就可一目了然。《茶经》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总结唐代及唐代以前有关茶事的综合性茶业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作者详细收集历代茶叶史料、记述亲身调查和实践的经验,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是中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茶书,使茶叶生产从此有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依据,对茶叶生产的发展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

、陆羽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他也很善于写诗,但其诗作目前世上存留的并不多。

陆羽原是个被遗弃的孤儿,三岁时,被竟陵龙盖寺住持僧智积禅师在当地西湖之滨拾得。积公以《易经》自筮,为孩子取名,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给他定姓为“陆”,取名为“羽”,以“鸿渐”为字。陆羽在黄卷青灯、钟声梵音中学文识字,习诵佛经,还学会煮茶等事务。虽处佛门净土,日闻梵音,但陆羽并不愿皈依佛法,削发为僧。

九岁时,有一次智积禅师要他抄经念佛,陆羽却问:“释氏***,生无兄弟,死无后嗣。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出家人能称有孝吗?”并公然称:“羽将授孔圣之文。”住持闻言,颇为恼怒,就用繁重的“贱务”惩罚他,迫他悔悟回头。陆羽被派去“扫寺地,结僧厕,践泥污墙,负瓦施屋,牧牛一百二十蹄”。陆羽并不因此气馁屈服,求知欲望反而更加强烈。他无纸学字,以竹划牛背为书,偶得张衡《南都赋》,虽并不识其字,却危坐展卷,念念有词。积公知道后,恐其浸染外典,失教日旷,又把他禁闭寺中,令芟剪卉莽,还派年长者管束。

眨眼三年,陆羽12岁,觉得寺中日月难渡。乘人不备,逃出龙盖寺,到了一个戏班子里学演戏,作了优伶。他虽其貌不扬,又有些口吃,但却幽默机智,演丑角极为成功,后来还编写了三卷笑话书{谑谈)。

俗话说,吉人自有天相,陆羽亦不例外。唐天宝五年,竟陵太守李齐物在一次州人聚饮中,看到了陆羽出众的表演,十分欣赏他的才华和抱负,当即赠以诗书,并修书推荐他到隐居于火门山的邹夫子那里学习。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礼部郎中崔国辅贬为竟陵司马。是年,陆羽揖别邹夫子下山。崔与羽相识,两人常一起出游,品茶鉴水,谈诗论文。天宝十五年陆羽为考察茶事,出游巴山峡川。行前,崔国辅以白驴、乌犁牛及文槐书函相赠。一路之上,他逢山驻马***茶,遇泉下鞍晶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栖霞寺,钻研茶事。次年,旅居丹阳。唐上元元年(公元760年),陆羽从栖霞山麓来到苕溪(今浙江吴兴),隐居山间,闽门著述{茶经)。期间常身披纱巾短褐,脚着蘑鞋,独行野中,深入农家,***茶觅泉,评茶品水,或诵经吟诗,杖击林木,手弄流水,迟疑徘徊,每每至日黑兴尽,方号泣而归,时人称谓今之“楚狂接舆’。

唐代宗曾诏拜羽为太子文学,又徒太常寺大祝,但都未就职。

陆羽一生鄙夷权贵,不重财富,酷爱自然,坚持正义。(全唐诗)载有陆羽的一首歌,正体现了他的品质:

不羡黄金垒,

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

不羡暮登台;

干羡万羡西江水,

曾向竟陵城下来。

陆羽的(茶经),是唐代和唐以前有关茶叶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是陆羽躬身实践,笃行不倦,取得茶叶生产和制作的第一手资料,又遍稽群书,广***博收茶家***制经验的结晶。{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

陆羽除在(茶经)中全面叙述茶区分布和对茶叶晶质高下的评价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令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人贡的。(义兴县重修茶舍记)载:“御史大夫李牺范实典是邦,山俗有献佳茗者.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以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

不少典籍中还记载了陆羽晶茶鉴水的神奇传说。唐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记述了陆羽这样一件事:

‘代宗朝李季卿刺湖州,至维扬(今江苏扬州),逢陆处士鸿渐。李素熟陆名,有倾盖之懂,因之赶郡,泊扬子驿。将食,李曰:·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于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命军士谨信者,执瓶操舟,深诣南零。陆利器以俟之。低水至,陆以杓扬其水曰;‘江则江矣,非南零者,似临岸之水。’使曰:,荣槽舟深入,见者累百,敢虚绐乎。’陆不言,既而倾诸盆,至半,陆遭止之,又以杓扬之曰:,自此南零者矣!’使蹶然大骇伏罪曰:‘某自南零齐至岸,舟荡覆半,惧其渺,揭岸水增之,处士之鉴,神鉴也,其敢隐焉。’李与宾从数十人皆大骇愕。李因问陆,既如是,所历经处之水,优劣精可判矣。陆曰::楚水第一,晋水最下。’李因命笔,口授而次第之。”(新唐书·列传)的(陆羽传)中,也记有此事,但在说到李季卿召见陆羽时,“羽衣野服,挈具而入,季卿不为礼,羽愧之,更著{毁茶论)”。

陆羽逝世,后人尊其为“茶神”,肇始于晚唐。唐时曾任过衙州刺史的赵磷,其外祖与陆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话录)里说,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至今露茶之家.陶为其像,置于炀器之间,云宜茶足利。’唐李肇撰{国史补)也说到,陆羽·茶术尤著,巩县陶者,多为瓷偶人,号陆鸿渐,买数十茶器,得一鸿渐。市人沽茗不利,辄灌注之。”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研究经学坟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于传统的中国儒家学说十分熟悉并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