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拼音,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01 0
  1. 荀息的人物评价
  2. 白圭之玷是什么意思 白圭之玷的含义
  3.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原文及译文
  4. 白圭之玷什么意思

晋献公立骊姬为夫人,生公子奚齐,其陪嫁的妹妹(娣)生公子卓子。后晋国发生了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被迫上吊***,公子重耳、夷吾被迫出逃晋国。

鲁僖公九年九月,晋献公卒,大夫里克、丕郑想立重耳为君,故以申生、重耳、夷吾的党羽发动***。

当初,晋献公曾让大夫荀息***奚齐。献公病重,召荀息说:“把这个弱小的孤儿付托给您,怎么样?”荀息叩头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事情成功,那是君主在天的威灵;不成功,我就继之以死。”献公说:“什么叫忠贞?”荀息回答说:“国家的利益,知道了没有不做的,这是忠;送走过去的,奉事活着的,两方面都互不猜疑,这是贞。”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拼音,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里克发动***后,将要杀掉奚齐,就先告诉荀息:“您打算怎么办?”荀息说:“打算死。”里克说:“没有好处!”荀息说:“我和先君说过了,不能改变。难道既想要实践诺言而又要爱惜己身吗?虽然没有好处,又能躲到哪里去呢?而且人们要求上进,谁不像我一样?我不想改变诺言,难道能够对别人说不要这样做吗?”冬季,十月,里克在居丧的茅屋里杀了奚齐。荀息准备***,有人说:“不如立卓子为国君而***他。”荀息立了公子卓为国君而安葬了献公。十一月,里克又在朝廷上杀了公子卓。荀息就***了。

君子曰:“诗所谓‘ 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荀息有焉。”’玷,音dian,去声,污点的意思。

“白圭”之句,出自《诗经·大雅·抑》。全诗是:

这首诗是周朝的一位老臣劝告、讽刺周厉王并自我警戒的诗。《毛诗序》说:“《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也有人认为是刺周平王的。

全诗共十二章,“白圭”出自第五章: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大意是:谨慎地对待你的百姓,谨守法度,以防祸事发生。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要温和可敬。白玉如果有了瑕疵,尚可打磨掉;要是说话出了毛病,就难以挽回了。

《左传》以君子之口引用这句诗,意在说明,大夫荀息先是答应晋献公,如果不能立奚齐为君,或者出现其他问题,就以死报君。然而,在里克杀死奚齐后,荀息竟然听了别人的话,没有去殉职,而是改变了他对晋献公的承诺,立公子卓子为君,但卓子终也被杀。

这件事,可以说给荀息本来还不错的人生履历留下了黑点。所以,君子在这里告诫后来者,堂堂大男人,说话一定要注意啊,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是很难收回的了。如果说了而不实现,则为天下笑。如果你是大人物,史册也能给你记一笔。

孔子是很赞成本诗的观点的。因此,当他听到他的学生南容适(适或作括,古人抄写之异)多次诵读《抑》这首诗,特别是把“白圭”句背得滚瓜烂熟后,认为南容适是可塑之才,至少有仁的潜质,于是就把侄女嫁给了他,“南容三复白珪,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事见《论语·先进》。

敬请参考拙文 《论语新视界|孔子为什么把两个不出名的***收作女婿》 。

荀息的人物评价

抑原文: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庶人之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

无竞维人,四方其训之。有觉德行,四国顺之。訏谟定命,远犹辰告。敬慎威仪,维民之则。

其在于今,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无沦胥以亡。夙兴夜寐,洒扫庭内,维民之章。修尔车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逖蛮方。

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无易由言,无曰苟矣,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无言不仇,无德不报。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

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辟尔为德,俾臧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彼童而角,实虹小子。

荏染柔木,言缗之丝。温温恭人,维德之基。其维哲人,告之话言,顺德之行。其维愚人,覆谓我僭。民各有心。

於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谁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诲尔谆谆,听我藐藐。匪用为教,覆用为虐。借曰未知,亦聿既耄。

於乎,小子,告尔旧止。听用我谋,庶无大悔。天方艰难,曰丧厥国。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回遹其德,俾民大棘。

抑翻译及注释

翻译 仪表堂堂礼彬彬,为人品德很端正。古人有句老俗话:「智者有时也愚笨。」常人如果不聪明,那是本身有毛病。智者如果不聪明,那就反常令人惊。  有了贤人国强盛,四方诸侯来归诚。君子德行正又直,诸侯顺从庆升平。建国大计定方针,长远国策告群臣。举止行为要谨慎,人民以此为标准。  如今天下乱纷纷,国政混乱不堪论。你的德行已败坏,沉湎酒色醉醺醺。只知吃喝和玩乐,继承帝业不关心。先王治道不广求,怎能明法利众民。  皇天不肯来保佑,好比泉水空自流,君臣相率一齐休。应该起早又睡晚,里外洒扫除尘垢,为民表率要带头。整治你的车和马,弓箭武器认真修,防备一旦战事起,征服国外众蛮酋。  安定你的老百姓,谨守法度莫任性。以防祸事突然生。说话开口要谨慎,行为举止要端正,处处温和又可敬。白玉上面有污点,尚可琢磨除干净;开口说话出毛病,再要挽回也不成。  不要随口把话吐,莫道「说话可马虎,没人把我舌头捂」,一言既出难弥补。没有出言无反应,施德总能得福禄。朋友群臣要爱护,百姓子弟多安抚。子子孙孙要谨慎,人民没有不顺服。  看你招待贵族们,和颜悦色笑盈盈,小心过失莫发生。看你独自处室内,做事无愧于神明。休道「室内光线暗,没人能把我看清」。神明来去难预测,不知何时忽降临,怎可厌倦自遭惩。  修明德行养情操,使它高尚美好。举止谨慎行为美,仪容端正有礼貌。不犯过错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人家送我一篮桃,我把李子来相报。胡说羊羔头生角,实是乱你周王朝。  又坚又韧好木料,制作琴瑟丝弦调。温和谨慎老好人,根基深厚品德高。如果你是明智人,古代名言来奉告,马上实行当作宝。如果你是糊涂虫,反说我错不讨好,人心各异难诱导。  可叹少爷太年青,不知好歹与重轻。非但搀你互谈心,也曾教你办事情。非但当面教导你,还拎你耳要你听。***使说你不懂事,也已抱子有儿婴。人们虽然有缺点,谁会早慧却晚成?  苍天在上最明白,我这一生没愉快。看你那种糊涂样,我心烦闷又悲哀。反复耐心教导你,你既不听也不睬。不知教你为你好,反当笑话来编排。如果说你不懂事,怎会骂我是老迈。  叹你少爷年幼王,听我告你旧典章,你若听用我主张,不致大错太荒唐。上天正把灾难降,只怕国家要灭亡。让我就近打比方,上天赏罚不冤枉。如果邪僻性不改,黎民百姓要遭殃。

注释 (1)抑抑:慎密。(2)隅:角,借指品行方正。(3)职:主。(4)戾:乖谬。(5)无:发语词。竞:强盛。维人:由于(贤)人。(6)训:顺从。(7)觉:通「梏」,大。(8)訏(xū)谟:大谋。命:政令。(9)犹:同「猷」,谋略。辰:按时。(10)荒湛(dān):沉迷。湛,同「耽」。(11)女:汝。虽:惟。从:通「纵」,放纵。(12)绍:继承。(13)罔:不。敷:广。求:指求先王之道。(14)克:能。共:通「拱」,执行,推行。刑:法。(15)肆:于是。尚:佑助。(16)沦胥:相率,沉没。(17)章:模范,准则。(18)戎兵:武器。(19)用:以。作:起。(20)逖(ti):通「剔」,治服。蛮方:边远地区的民族部落。(21)质:安定。(22)侯:语助词。(23)不虞:不测。(24)易:轻易,轻率。由:于。(25)扪:按住。朕:我,秦时始作为皇帝专用的自称。(26)逝:追。(27)仇:酬,反映。(28)绳绳:谨慎的样子。(29)承:接受。(30)友:指招待。(31)辑:和。(32)遐:何。愆(qiān):过错。(33)相:察看。(34)屋漏:屋顶漏则见天光,暗中之事全现,喻神明监察。(35)云:语助词。觏(gou):遇见,此指看见。(36)格:至。思:语助词。(37)度(duo):推测,估计。(38)矧(shěn):况且。射(yi):通「斁」,厌。(39)辟:修明,一说训法。(40)淑:美好。止:举止行为。(41)僭(jian):超越本分。贼:残害。(42)鲜(xiǎn):少。则:法则。(43)童:雏,幼小。此指没角的小羊羔。(44)虹:同「讧」,溃乱。(45)荏染:坚韧。(46)言:语助词。缗(min):给乐器安上弦。(47)话言:陈奂《诗毛氏传疏》:「话,当为『诂』字之误也。《(经典)释文》引《说文》作『告之诂言』,云:『诂,故言也。』是陆(陆德明)所见《说文》,据诗作『诂言』,可据以订正。」诂言,老古话。(48)于(wū)呼:叹词。(49)臧否(pǐ):好恶。(50)匪(fēi):非。(51)示:指示。(52)面命:当面开导。(53)借曰:***如说。(54)盈:完满。(55)莫(mu):同「暮,」晚。(56)梦(meng)梦:同「瞢瞢」,昏而不明。(57)藐藐:轻视的样子。(58)虐:「谑」的***借,戏谑。(59)聿:语助词。耄:年老。(60)庶:庶几。(61)曰:语助词。(62)忒(te):偏差。(63)回遹(yu):邪僻。(64)棘:通「急」。

抑鉴赏

 《毛诗序》曰:「《抑》,卫武公刺厉王,亦以自警也。」但古人对此多有争议。《国语·楚语》曰:「昔卫武公年数九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士,苟在朝者,无谓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闻一二之言,必诵志而纳之,以训道我。在舆有旅贲之规,位宁有官师之典,倚几有诵训之谏,居寝有亵(xie)御之箴,临事有瞽史之道,宴居有师工之诵。史不失书,蒙不失诵,以训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三国吴韦昭注:「昭谓《懿》诗,《大雅·抑》之篇也,懿读曰抑。」是以此诗为卫武公自儆之诗,而非剌诗。宋朱熹《诗集传》也持此观点,云:「卫武公作此诗,使人日诵于其侧以自警。」而清姚际恒《诗经通论》驳《毛诗序》道:「刺王则刺王,自警则自警,未有两事可夹杂为文者。」近人亦多以为此系刺诗而非自儆之诗。其实《毛诗序》之说并无大误,只是措辞有些欠妥,如说成「卫武公藉自警以刺王」,就圆通无碍了。因为自儆与刺王两事看似无关,实则「乃诗人之狡猾手法,恰当赅括在奴隶制社会诗人首创主文谲谏技巧之中」(陈子展《诗经直解》)。

 至于所刺的周王是否如《毛诗序》所说是周厉王, 宋代 以来学者对此考辨已详。宋戴埴《鼠璞》说:「武公之自警在于髦年,去厉王之世几九十载,谓诗为刺厉王,深所未晓。」清阎若璩《潜丘札记》说:「卫武公以宣王十六年己丑即位,上距厉王流彘之年已三十载,安有刺厉王之诗?或曰追刺,尤非。虐君见在,始得出词,其人已逝,即当杜口,是也;《序》云刺厉王,非也。」他们都指出《抑》不可能是刺厉王。清魏源《诗古微》进一步分析说:「《抑》,卫武公作于为平王卿士之时,距幽(王)没三十余载,距厉(王)没八十余载。『尔』、『女』、『小子』,皆武公自儆之词,而刺王室在其中矣。『修尔车马,弓矢戎兵』,冀复镐京之旧,而慨平王不能也。」魏氏认为此诗所刺的周王不是厉王也不是幽王,而是平王,他的意见是正确的。    周平王就是周幽王的儿子宜臼,幽王昏庸残暴,宠爱褒姒,最后被来犯的西戎军队杀死在骊山。幽王死后,宜臼被拥立为王。公元前770年(平王二年),晋文侯、郑武公、卫武公、秦襄公等以武力护送平王到洛邑,东周从此开始。其时周室衰微,诸侯坐大。平王施政不当,《王风·君子于役》、《王风·扬之水》就是刺平王使「君子行役无期度」,「不抚其民,而远屯戍于母家(申国)」之作。而此诗作者卫武公则是周的元老,经历了厉王、宣王、幽王、平王四朝。厉王流放,宣王中兴,幽王覆灭,他都是目击者,平王在位时,他已八九十岁,看到自己扶持的平王品行败坏,政治黑暗,不禁忧愤不已,写下了这首《抑》诗。

 诗的前四章为第一部分。首章先从哲与愚的关系说起。《诗经》的艺术手法,通常说起来主要有赋比兴三种,此处用的是赋法,也就是直陈,但这种直陈却非较常见的叙事而是说理。「靡哲不愚」,看来是古人的格言,千虑一失,聪明人也会有失误,因此聪明人也要谨慎小心。普通人的愚蠢,是他们天生的缺陷;而聪明人的愚蠢,则显得违背常规,令人不解。在卫武公眼中,周平王不是一个傻瓜,但现在却偏生变得这么不明事理,眼看要将周王朝引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卫武公是非常希望平王能够做到「抑抑威仪,维德之隅」的,可惜现实令人失望。于是接下去作者便开始从正反两方面来作规劝讽谏。

 第二章卫武公很有针对性地指出求贤与立德的重要性。求贤则能安邦治国,「訏谟定命,远犹辰告」二句便是求贤的效用,立德则能内外悦服,「敬慎威仪,维民之则」二句,便是立德的结果。第三章转入痛切的批评,「兴迷乱于政」、「颠覆厥德」、「荒湛于酒」、「虽(惟)湛乐从(纵)」、「弗念厥绍」、「罔敷求先王」,一下子列举了平王的六条罪状,可谓怵目惊心,仿佛是交响乐中由曲调和缓的弦乐一下子进到了音响强烈的铜管乐,痛之深亦见爱之深。第四章「首三句有挽回皇天之意,亦明其为王言之」(陈子展《诗经直解》),再转回正面告诫,要求执政者(从自儆角度说是卫武公,从刺王角度说是周平王)早起晚睡勤于政事,整顿国防随时准备抵御外寇。「用戒戎作,用逖蛮方」两句,对幽王覆灭的隐痛记忆犹新,故将军事部署作为提请平王注意的重大问题。

 第五章至第八章,是诗的第二部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应当做的,什么是不应当做的,作者特别在对待臣民的礼节态度,出言的谨慎不苟这两点上不惜翻来覆去诉说,这实际上也是第二章求贤、立德两大要务的进一步体现。后来孔子所谓的「仁恕」之心,以及传统格言的「敏于事而慎于言」的道理,已经在此得到了相当充分的阐发,从这一点上说,卫武公可称得上是一个***家、哲学家。在具体的修辞上,作者在纯粹的说理句中,不时注意插入形象性的语句,使文气不致过于板滞,可渭深有匠心。如第五章的「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是对比中的形象,第六章的「莫扪朕舌,言不可逝矣」,是动作中的形象,第七章的「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与第八章的「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是比喻中的形象,而「彼童而角,实虹小子」以无角公羊自夸有角的巧喻刺平王之昏聩,尤为神来之笔,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以之与《小雅·宾之初筵》「由醉之言,俾出童羖」句相提并论,说此诗「是无角者而言其有角」,《宾之初筵》是「有角者而欲其无角」,「二者相参,足见诗人寓言之妙」。

 第九章至末章是诗的第三部分。在反复申述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之后,卫武公便恳切地告诫平王应该认真听取自己的箴规,否则就将有亡国之祸。「荏染柔木,言缗之丝」为诗中惟一用兴法的两句,兴又兼比,拿有韧性的木料才能制作好琴,而上等的制琴木料还应配上柔顺的丝弦作比方,说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的道理,可谓语重心长。而作为对比的「其维愚人」、「其维哲人」几句的弦外之音,无非是这样的意思:大王啊,您听我的话就是明主,您不听我的话就是昏君,您可要三思啊!其言潜气内转,柔中带刚。下面第十章「匪手携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用两个递进式复句叙述,已是后世扇面对的雏形,极其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功勋卓著的老臣恨铁不成钢的忧愤。而第十一章连用四组叠字词,更增强了这种忧愤的烈度。于是末章作者再一次用「於乎小子」的呼告语气作最后的警告,将全诗的箴刺推向 *** 。「取譬不远,昊天不忒」,就如《大雅·荡》的结尾「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一样,是痛心疾首的悲叹。今天的读者面对这样的忧愤之词,仍觉惊心动魄,不知当时周平王读此诗会有什么反应。但不管效果如何,此诗「千古箴铭之祖」(吴闿生《诗义会通》)的地位当是无法动摇的。并且,除了从文学角度说《抑》自有其审美价值外,从语言学角度说,它又是一座成语的矿藏,「夙兴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扪」、「投桃报李」、「耳提面命」、「谆谆告戒」等成语,都出自此篇。

诗词作品: 诗词作者: 先秦 佚名 诗词归类: 诗经

白圭之玷是什么意思 白圭之玷的含义

荀息受晋献公重托,忠于职守,最终不惜以死殉之,表现了绝大多数晋国士大夫所具有的公忠品格,所以曾有人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的诗句来称赞他。然而,他一味地愚忠于先君,而辜负了全国军民平息内乱、安定国家的希望,到头来反使国家受到损失,自己也落了个身死的可悲下场。他太过忠心于献公,以至于连作《左传》的君子们都说荀息没有必要这么愚忠。

虽然荀息死了,但他的精神长存,为后世所赞扬。后晋文公继位后,狐偃奏曰:“先臣荀息,死于奚齐、卓子之难,忠节可嘉。宜录其后,以励臣节。”文公准奏,遂召荀息之孙荀林父为大夫。为抵御山戎,作上中下三行,令荀息的长孙荀林父任为中行将,荀林父之后皆称中行氏,别出荀氏。荀林父为官正直而有才干,后官至晋国执政大夫。荀林父的二弟弟荀骓封邑于程,官至新下军将,后别为程氏;三弟荀首也随之升迁至中军佐,封邑于智,其后称智氏。春秋后期,中行氏与智氏一同成为了权分国家的晋国六卿之二,这也算是荀息的功德造化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原文及译文

1、白圭之玷,汉语词语,拼音是bái guī zhī diàn,意思是白玉的斑点,喻完美中的缺憾。圭:古代行礼时用的玉器;玷:白玉上的一个斑点。白玉圭上的一个斑点。比喻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

2、出自《诗经·大雅·抑》:“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白圭之玷什么意思

《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引语

本篇共有26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过犹不及”等。这一篇中包括孔子对***们的评价,并以此为例说明“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习各种知识与日后做官的关系;孔子对待鬼神、生死问题的态度。最后一章里,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各述其志向,反映出孔子政治思想上的倾向。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注释

先进:指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

野人:朴素粗鲁的人或指乡野平民。

后进:先做官后学习礼乐的人。

君子:这里指统治者。

译文

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

评析

在西周时期,人们因社会地位和居住地的不同,就有了贵族、平民和乡野之人的区分。孔子这里认为,那些先当官,即原来就有爵禄的人,在为官以前,没有接受礼乐知识的系统教育,还不知道怎样为官,便当上了官。这样的人是不可选用的。而那些本来没有爵禄的平民,他们在当官以前已经全面系统地学习了礼乐知识,然后就知道怎样为官,怎样当一个好官。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注释

陈、蔡:均为国名。

不及门:门,这里指受教的场所。不及门,是说不在跟前受教。

译文

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

评析

公元前489年,孔子和他的学生从陈国到蔡地去。途中,他们被陈国的人们所包围,绝粮7天,许多学生饿得不能行走。当时跟随他的学生有子路、子贡、颜渊等人。公元前484年,孔子回鲁国以后,子路、子贡等先后离开了他,颜回也死了。所以,孔子时常想念他们。这句话,就反映了孔子的这种心情。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注释

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

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

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

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

译文

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译文

孔子说:“颜回不是对我有帮助的人,他对我说的话没有不心悦诚服的。”

评析

颜回是孔子得意门生之一,在孔子面前始终是服服贴贴、毕恭毕敬的,对于孔子的学说深信不疑、全面接受。所以,孔子多次赞扬颜回。这里,孔子说颜回“非助我者”,并不是责备颜回,而是在得意地赞许他。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注释

间:非难、批评、挑剔。

昆:哥哥,兄长。

译文

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没有什么异议。”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

白圭:白圭指《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译文

南容反复诵读“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不玷,不可为也。”的诗句。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

儒家从孔子开始,极力提倡“慎言”,不该说的话绝对不说。因为,白玉被玷污了,还可以把它磨去,而说错了的话,则无法挽回。希望人们言语要谨慎。这里,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南容,表明他很欣赏南容的慎言。

季康子问:“***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一个叫颜回的学生很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再也没有像他那样的了。”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

颜路:“颜无繇(yóu),字路,颜渊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45年。

椁:音guǒ,古人所用棺材,内为棺,外为椁。

鲤:孔子的儿子,字伯鲁,死时50岁,孔子70岁。

从大夫之后:跟随在大夫们的后面,意即当过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司寇,是大夫一级的官员。

译文

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给颜渊买个外椁。孔子说:“(虽然颜渊和鲤)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各自都是自己的儿子。孔鲤死的时候,也是有棺无椁。我没有卖掉自己的车子步行而给他买椁。因为我还跟随在大夫之后,是不可以步行的。”

评析

颜渊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孔子多次高度称赞颜渊,认为他有很好的品德,又好学上进。颜渊死了,他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掉自己的车子,给颜渊买椁。尽管孔子十分悲痛,但他却不愿意卖掉车子。因为他曾经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员,而大夫必须有自己的车子,不能步行,否则就违背了礼的规定。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对礼的严谨态度。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说:“唉!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是老天爷真要我的命呀!”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注释

恸:哀伤过度,过于悲痛。

夫:音fú,指示代词,此处指颜渊。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哭得极其悲痛。跟随孔子的人说:“您悲痛过度了!”孔子说:“是太悲伤过度了吗?我不为这个人悲伤过度,又为谁呢?”

十一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注释

厚葬:隆重地安葬。

予不得视犹子也:我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

夫:语助词。

译文

颜渊死了,孔子的学生们想要隆重地安葬他。孔子说:“不能这样做。”学生们仍然隆重地安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父亲一样看待,我却不能把他当亲生儿子一样看待。这不是我的过错,是那些学生们干的呀。”

评析

孔子说:“予不得视犹子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能像对待自己亲生的儿子那样,按照礼的规定,对他予以安葬。他的学生仍隆重地埋葬了颜渊,孔子说,这不是自己的过错,而是学生们做的。这仍是表明孔子遵从礼的原则,即使是在厚葬颜渊的问题上,仍是如此。

十二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译文

季路问怎样去事奉鬼神。孔子说:“没能事奉好人,怎么能事奉鬼呢?”季路说:“请问死是怎么回事?”(孔子回答)说:“还不知道活着的道理,怎么能知道死呢?”

评析

孔子这里讲的“事人”,指事奉君父。在君父活着的时候,如果不能尽忠尽孝,君父死后也就谈不上孝敬鬼神,他希望人们能够忠君孝父。本章表明了孔子在鬼神、生死问题上的基本态度,他不信鬼神,也不把注意力放在来世,或死后的情形上,在君父生前要尽忠尽孝,至于对待鬼神就不必多提了。这一章为他所说的“敬鬼神而远之”做了注脚。

十三

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注释

訚訚:音yín,和颜悦色的样子。

行行:音hàng,刚强的样子。

侃侃:说话理直气壮。

译文

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评析

子路这个人有勇无谋,尽管他非常刚强。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特长而高兴,但又担心子路,惟恐他不会有好的结果。师之爱生,人之常情。孔子的这种担心,就说明了这一点。

十四

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注释

鲁人:这里指鲁国的当权者。这就是人和民的区别。

为长府:为,这里是改建的意思。藏财货、兵器等的仓库叫“府”,长府是鲁国的国库名。

仍旧贯:贯:事,例。沿袭老样子。

夫人:夫,音fú,这个人。

译文

鲁国翻修长府的国库。闵子骞道:“照老样子下去,怎么样?何必改建呢?”孔子道:“这个人平日不大开口,一开口就说到要害上。”

十五

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注释

瑟:音sè,一种古乐器,与古琴相似。

奚为于丘之门:奚,为什么。为,弹。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

升堂入室:堂是正厅,室是内室,用以形容学习程度的深浅。

译文

孔子说:“仲由弹瑟,为什么在我这里弹呢?”孔子的学生们因此都不尊敬子路。孔子便说:“仲由嘛,他在学习上已经达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还没有入室罢了。”

评析

这一段文字记载了孔子对子路的评价。他先是用责备的口气批评子路,当其它门人都不尊敬子路时,他便改口说子路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这是就演奏乐器而言的。孔子对学生的态度应该讲是比较客观的,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

十六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注释

师与商:师,颛孙师,即子张。商,卜商,即子夏。

愈:胜过,强些。

译文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二人谁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说:“子张过份,子夏不足。”子贡说:“那么是子张好一些吗?”孔子说:“过分和不足是一样的。”

评析

“过犹不及”即中庸思想的具体说明。《中庸》说,过犹不及为中。“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这是说,舜于两端取其中,既非过,也非不及,以中道教化百姓,所以为大圣。这就是对本章孔子“过犹不及”的具体解释。既然子张做得过份、子夏做得不足,那么两人都不好,所以孔子对此二人的评价就是:“过犹不及”。

十七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注释

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

聚敛:积聚和收集钱财,即搜刮。

益:增加。

译文

季氏比周朝的公侯还要富有,而冉求还帮他搜刮来增加他的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了,你们可以大张旗鼓地去攻击他吧!”

评析

鲁国的三家曾于公元前562年将公室,即鲁国国君直辖的土地和附属于土地上的奴隶瓜分,季氏分得三分之一,并用封建的剥削方式取代了奴隶制的剥削方式。公元前537年,三家第二次瓜分公室,季氏分得四分之二。由于季氏推行了新的政治和经济措施,所以很快富了起来。孔子的学生冉求帮助季氏积敛钱财,搜刮人民,所以孔子很生气,表示不承认冉求是自己的学生,而且让其他学生打着鼓去声讨冉求。

十八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注释

柴:高柴,字子羔,孔子学生,比孔子小30岁,公元前521年出生

愚:旧注云:愚直之愚,指愚而耿直,不是傻的意思。

鲁:迟钝。

辟:音pì,偏,偏激,邪。

喭:音yàn,鲁莽,粗鲁,刚猛。

译文

高柴愚直,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

评析

孔子认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所偏,不合中行,对他们的品质和德行必须加以纠正。这一段同样表达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中庸是一种折衷调和思想,调和与折衷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相对的、暂时的。孔子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的这一状态,并概括为“中庸”,这在中国古代认识史上是有贡献的。

十九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注释

庶:庶几,相近。这里指颜渊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

空:贫困、匮乏。

货殖:做买卖。

亿:同“臆”,猜测,估计。

译文

孔子说:“颜回的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了吧,可是他常常贫困。端本赐不听命运的安排,去做买卖,猜测行情,往往猜中了。”

评析

这一章,孔子对颜回学问道德接近于完善却在生活上常常贫困深感遗憾。同时,他对子贡不听命运的安排去经商致富反而感到不满,这在孔子看来,是极其不公正的。

二十

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

注释

善人:指本质善良但没有经过学习的人。

践迹:迹,脚印。踩着前人的脚印走。

入于室:比喻学问和修养达到了精深地步。

译文

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如果不沿着前人的脚印走,其学问和修养就不到家。

二十一

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

注释

论笃是与:论,言论。笃,诚恳。与,赞许。意思是对说话笃实诚恳的人表示赞许。

译文

孔子说:“听到人议论笃实诚恳就表示赞许,但还应看他是真君子呢?还是伪装庄重的人呢?”

评析

孔子希望他的学生们不但要说话笃实诚恳,而且要言行一致。在第五篇第10章中曾有“听其言而观其行”的说法,表明孔子在观察别人的时候,不仅要看他说话时诚恳的态度,而且要看他的行动。言行一致才是真君子。

二十二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注释

诸:“之乎”二字的合音。

兼人:好勇过人。

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评析

这是孔子把中庸思想贯穿于教育实践中的一个具体事例。在这里,他要自己的学生不要退缩,也不要过头冒进,要进退适中。所以,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同时也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二十三

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译文

孔子在匡地受到当地人围困,颜渊最后才逃出来。孔子说:“我以为你已经死了呢。”颜渊说:“夫子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二十四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

季子然:鲁国季氏的同族人。

曾:乃。

具臣:普通的臣子。

之:代名词,这里指季氏。当时冉求和子路都是季氏的家臣。

译文

季子然问:“仲由和冉求可以算是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你是问别人,原来是问由和求呀。所谓大臣是能够用周公之道的要求来事奉君主,如果这样不行,他宁肯辞职不干。现在由和求这两个人,只能算是充数的臣子罢了。”季子然说:“那么他们会一切都跟着季氏干吗?”孔子说:“杀父亲、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跟着干的。”

评析

孔子这里指出“以道事君”的原则,他告诫冉求和子路应当用周公之道去规劝季氏,不要犯上作乱,如果季氏不听,就辞职不干。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君臣关系以道和礼为准绳的。这里,他既要求臣,也要求君,双方都应遵循道和礼。如果季氏干杀父杀君的事,冉求和子路就要加以反对。

二十五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注释

贼:害。

夫人之子:指子羔。孔子认为他没有经过很好的学习就去从政,这会害了他自己的。

社稷:社,土地神。稷,谷神。这里“社稷”指祭祀土地神和谷神的地方,即社稷坛。古代国都及各地都设立社稷坛,分别由国君和地方长官主祭,故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译文

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二十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注释

曾皙:名点,字子皙,曾参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以也:虽然我比你们的年龄稍长一些,而不敢说话。

居:平日。

则何以哉:何以,即何以为用。

率尔:轻率、急切。

摄:迫于、夹于。

比及:比,音bì。等到。

方:方向。

哂:音shěn,讥讽地微笑。

方六七十:纵横各六七十里。

如:或者。

宗庙之事:指祭祀之事。

会同:诸侯会见。

瑞章甫:端,古代礼服的名称。章甫,古代礼帽的名称。

相:赞礼人,司仪。

希:同“稀”,指弹瑟的速度放慢,节奏逐渐稀疏。

作:站起来。

莫:同“暮”。

冠者:成年人。古代子弟到20岁时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

浴乎沂:沂,水名,发源于山东南部,流经江苏北部入海。在水边洗头面手足。

舞雩:雩,音yú。地名,原是祭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

唯:语首词,没有什么意义。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人陪孔子坐着。孔子说:“我年龄比你们大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你们平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你们要怎样去做呢?”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孔子听了,微微一笑。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冉求答道:国土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国家,让我去治理,三年以后,就可以使百姓饱暖。至于这个国家的礼乐教化,就要等君子来施行了。”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答道:“我不敢说能做到,而是愿意学习。在宗庙祭祀的活动中,或者在同别国的盟会中,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呢?”这时曾点弹瑟的声音逐渐放慢,接着“铿”的一声,离开瑟站起来,回答说:“我想的和他们三位说的不一样。”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人讲自己的志向而已。”曾皙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天的衣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去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走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皙的想法的。”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的都出去了,曾皙后走。他问孔子说:“他们三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夫子为什么要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是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曾皙又问:“那么是不是冉求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呢?”孔子说:“哪里见得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曾皙又问:”公西赤讲的不是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宗庙祭祀和诸侯会盟,这不是诸侯的事又是什么?像赤这样的人如果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又能做大相呢?”

评析

孔子认为,前三个人的治国方法,都没有谈到根本上。他之所以只赞赏曾点的主张,就似因为曾点用形象的方法描绘了礼乐之治下的景象,体现了“仁”和“礼”的治国原则,这就谈到了根本点上。这一章,孔子和他的学生们自述其政治上的抱负,从中可以看出孔子的政治理想。

白玉圭上的一个斑点。 比喻 人或物大体很好,只是有些小缺点。

成语出处: 《诗经·大雅·抑》:“ 白圭之玷 , 尚可 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

成语例句: 也不过 白圭之玷 ,并非晚节不终。

繁体写法: 白珪之玷

注音: ㄅㄞˊ ㄍㄨㄟ ㄓㄧ ㄉㄧㄢˋ

白圭之玷的近义词: 金无足赤 足赤,成色十足的金子。金无足赤,比喻人也不能十全十美 人无完人 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比喻不能要求一个人没有一点缺点错误。

白圭之玷的反义词: 十全十美 非常完美,毫无缺陷想一下子就把工作做得十全十美,完整无缺,这虽然是一个好愿望,但是它不合乎实际,是

成语语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形容美好的人或事物存在的小缺点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flaw in jade

读音注意: 玷,不能读作“zhān”。

写法注意: 圭,不能写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