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巧不如拙诚的意思是什么,巧诈不如拙诚怎么写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27 0
  1. 巧诈不如拙诚的文言文翻译
  2. 巧诈不如拙诚的意思
  3. 巧诈不如拙诚什么意思
  4. 《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

成语解释

名称巧诈不如拙诚

拼音qiǎo zhà bù rú zhuō chéng

诈巧不如拙诚的意思是什么,巧诈不如拙诚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解释诈:欺骗;拙:笨拙。机动灵巧而伪诈,不如笨拙而诚实。

出处《韩非子·说林》:“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成语故事

乐羊作为魏国的将领攻打中山国。当时他的儿子就在中山国内,中山国国君把他的儿子煮成人肉羹送给他。乐羊就坐在军帐内端着肉羹喝了起来,一杯全喝完了。乐羊攻占中山国之后,魏文侯虽然奖赏了他的战功,却怀疑起他的心地来。

鲁国国君孟孙打猎时活捉了一只小鹿,让秦西巴带回去,秦西巴发现一只大鹿跟在后面不停的哀号,秦西巴不忍心,就把小鹿放了,孟孙气得将秦西巴赶走了,一年后又把他找回来当太子的老师,左右的人说:“秦西巴对您是有罪的,请他来做太子的老师,不妥当吧?”孟孙说:“秦西巴有一颗仁慈的心。他对一只鹿都生怜悯之心,请他做太子的老师,我最放心了。”

所以汉代刘向说“巧诈不如拙诚”。乐羊因为有功而被怀疑,秦巴西虽然有罪却得到了信任,这是个仁义不仁义的问题。

巧诈不如拙诚的文言文翻译

巧诈不如拙诚意思如下:

解释:诈:欺骗;拙:笨拙。机动灵巧而伪诈,不如笨拙而诚实。

出处:《韩非子·说林》:“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巧诈不如拙诚,出自《韩非子·说林》的汉语成语,原文:“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意思是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乐羊因为有功而被疑心,秦西巴因为有罪而更加得到信任。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巧诈不如拙诚是中性词。

繁体:巧诈不如拙诚。

近义:巧伪不如拙诚。

学习语文的好处

学习语文可以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这是学习任何专业都需要的。语言是思维和表达的工具,通过良好的语言表达可以更好地传达思想,使对方听得舒服,办事更容易。

此外,学习语文还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文字表达能力,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增强文字表达能力。从提升的角度来看,学好语文可以拓宽视野,提高个人素养,甚至获得好口才和提升个人魅力。

学习语文可以提升自己的思想修养,让自己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迅速平息下来。此外,从提升的角度来看,学好语文可以拓宽人的视野,提高个人素养,甚至能够获得好口才,提升个人魅力。因此,学习语文不仅是一种学习技能,更是一种提升自己综合素质的方式。

巧诈不如拙诚的意思

乐羊②为魏将以攻中山。乐羊作为魏国的将军(以:个人认为解作凭借,凭借将军的身份)攻打中山其子在中山的、他的儿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③之羹。中山的君王烹煮了他的儿子并且给他肉汤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④乐羊坐在帐幕下喝了它,尽一杯喝完了一杯,文侯谓堵师赞曰魏文侯对堵师称赞说:“乐羊以我故而食其子之肉。乐羊因为我的缘故(而,表因果,可不译)吃了他儿子的肉”答曰:“其子而食之,且谁不食⑤?回答说:连他的儿子还都吃掉,还有谁不吃?“乐羊罢中山⑥乐羊攻下了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魏文侯奖赏了他的功劳却怀疑他的内心。

孟孙猎得麑①孟孙打猎得一只麑。使秦西巴持归,让秦西巴拿着回去其母随而鸣麑的母亲一边跟着一边哀鸣,秦西巴不忍秦西巴不忍心,纵而与之放了小麑给它母亲。孟孙怒而逐秦西巴孟孙很愤怒于是放逐了秦西巴。居一年,召以为太子傅⑦。过了一年,召回他做了太子傅左右曰:“夫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太子傅,何也?周围的人说:“那秦西巴对您有罪,现在进让他做太子傅,为什么呢?””孟孙曰:“夫以一麑而不忍,又将能忍吾子乎?”孟孙说:“因为一只麑而不忍心,又怎么会对我的孩子残忍呢?”故曰:巧诈不如拙诚⑧所以说,机巧的权诈不如朴拙的诚实。乐羊以有功而见疑,秦西巴以有罪而益信乐羊因为有功却被怀疑,秦西巴因有罪却更加得到信任.

巧诈不如拙诚什么意思

巧诈不如拙诚的意思是形容狡猾的狐狸。

狐狸是一种非常聪明、机智的动物,通常能够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它们善于伪装自己,以谋求自身的利益,往往表现出极高的智慧和巧诈。这种巧诈往往被认为是狐狸最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之一。

“巧诈不如拙诚”这个成语所表达的意思是,有时候过于巧妙和狡诈的手段反而不如诚实朴素的手段可靠和有效。因此,这句话也表明了诚实和真诚的重要性。在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中,真诚和坦率往往能够得到更多的信任和认可,而过于狡猾的行为反而会使人们失去信任和好感。

“巧诈不如拙诚”虽然是一句有关狐狸的成语,但它所表达的道理却是人类社会中广泛适用的普遍真理。

巧诈不如拙诚的典故

“巧诈不如拙诚”这个成语的典故源于《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讲述了狐狸和鹤互相邀请对方到自己家中做客。狐狸准备了一桌美食,但是菜肴都是浅盘子,导致鹤无法享用。而鹤邀请狐狸到自己家中做客时,则准备了一桌美食,但是菜肴都是长颈瓶,导致狐狸无法享用。两个动物都很不满,互相抱怨对方的诡计和狡猾。

一只老狐狸前来劝告,告诉他们“巧诈不如拙诚,诚实才是最可靠的”。后来,两只动物听从老狐狸的话,互相谅解,成为了好朋友。

这个典故告诉大家,过于狡猾和阴险的手段往往难以取得真正的成功和信任。相反,真诚和坦率的行为往往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因此,“巧诈不如拙诚”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表达真诚和诚信的重要性,以及过度狡猾和心机的危害。

注释:

1、乐羊:魏将,安乐氏后代。中山:古代北方的一个小国,在今河北省的北部。

2、幕:军中的营帐。啜:喝。

3、文侯:魏文侯,魏国的国君。 堵师赞:魏人。“堵师”是复姓。

4、孟孙:复姓,即孟孙氏。?麑(ni 音同“泥”):小鹿。

5、傅:老师。

6、御:车夫

《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

意思是巧妙的奸诈不如拙朴的诚实。

巧诈不如拙诚,出自《韩非子·说林》的汉语成语,原文:“故曰:巧诈不如拙诚。乐羊以有功见疑,秦西巴以有罪益信。

《说林》是一篇战国时期的文言文,作者是韩非子。《说林》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著作,韩非子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后人称韩非子或韩子,战国时期韩国人,为韩国公子,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魏晋时期思想家傅玄在《傅子》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三国时期,魏明帝曹叡想要讨伐蜀国,朝廷内外大臣都不赞成。只有大臣刘晔在魏明帝面前悄悄地说可以讨伐蜀国,然而在群臣面前,他却说的是另外一套,附和大家说不可以讨伐蜀国。

中领军杨暨素来敬重刘晔,他坚定地认为不能讨伐蜀国。有一天,杨暨面见明帝议伐蜀一事,杨暨激烈劝谏。明帝对他说:“爱卿一介书生,怎么知道行军打仗的事!”

杨暨谦逊谢罪回答:“我对某件事有看法,不敢不竭忠尽智,因此说出全部观点。我的意见也许不值得您重视,但先帝的谋臣、侍中刘晔,他都常常对我说蜀国不能攻打。”

明帝这时感到吃惊,他说:“什么?刘晔明明跟我说的是蜀国可以攻打啊。”

因此,杨暨就找来刘晔对质。刘晔来到后,面对明帝询问,始终一言不发。

有人就对明帝说:“刘晔为人不忠,善于窥探上意而献媚迎合。请试探一下他,和他说话时,全用相反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的意思相反,说明刘晔常与陛下的主张一致。如果他的回答都与所问意思相同,刘晔的逢迎之情必然暴露无遗。”

明帝如此这般,果然得到验证,从此以后就疏远了刘晔。

据史籍记载,刘晔少年成名,时人称其才华卓著,又历仕曹魏三朝,谋略出众,屡献妙计,不可不谓聪明过人。但由于自作聪明,人前人后玩弄一些心计,结果失去了信任,最后的结局让人唏嘘。

因此,为人要诚恳踏实,虽然看似愚直拙笨,但却让人信任放心。

切莫自作聪明,取巧耍诈,当面说一套、背后行一套,毕竟时间长了,总会穿帮露馅的。

《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善于“诈术”的人,即便一时可以欺骗隐瞒别人,但久而久之,再高明的骗术也会露出马脚。

拙诚虽不如巧诈那样灵活应变,短时间里可能会吃亏,却可以凭借愚直拙笨建立信任,积攒人品,涵养操守,立稳事业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