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无虚,恬淡无为乃能行气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26 0
  1. 有谁知道百岁养生功的?能发一下介绍吗?
  2. 孙思邈《养生铭》的解释
  3. 解读赵堡太极拳内功诀
  4. 大家帮帮忙,帮我介绍一下二十四诗品,还有对应的具体的翻译
  5.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赏析
  6. 世界是否有神
  7. 太极拳中的美感
  8. 彭山真的有个老祖吗?

想把太极练深,练气是十分必要的。练气就要先站桩,站桩和扎马步一样,马步是外家桩,内家拳站桩是内家桩,不过也有相通的地方。

太极拳站桩,站的是“无极桩”,由浅入深,之后站“太极桩”。

无极桩久站,年复年。必会内气充盈,拳脚有劲。发劲刚猛。

恬淡无虚,恬淡无为乃能行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无极桩的站法是

无极桩

桩功

太极精神,是天人合一,守静生动。第一步,要学会守静。同时,作为内家拳,必须养气练气,先养后练。既能守静,又能养气的方法,就是站桩。站桩是基础,站桩同时是真正太极拳演练的开始,入门功夫。

站桩是外养形态,内固精神。站什么桩呢?应该站“无极桩”为好。太极拳论中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无极桩是基础中的内核。什么是无极桩?无极桩的上桩口诀为“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桩的状态为“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还有说的是“挂衣架”和“西山悬磬”。是开始。后面定式、单操和盘架实质是活桩。整个架子似打非打,保持桩的状态才是真打。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能达到无极桩态。其基本过程是先松后静,我总结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是进步的过程。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心法恐怕会是归一的。

形状姿态,可以千差万别,就保证了任何时刻均可以,生活在无极桩态中。这时更重要的是心态,而非体态。

话虽如此,总要有一个框框才好跳进去。下面就勉强画一个,但愿你还能记住这是画的,不用跳就应该能出来。出来时,你就自由了。

无极桩练习法:

该桩法简单易学,男女老少、体质强弱均可练习。不讲究行气,更不会出偏差。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对治疗慢性疾病和强健身心均有显著的效果。

练法:先自然站立,想象面前是一潭静水,波澜不兴,深而清冽,是所谓“如临深渊”。水面一层薄冰,刚刚能支撑自己,而自己将站到冰面上去,所以有恐惧感,有利于提气,是所谓“如履薄冰,战战兢兢”。先提起一脚放在冰上,再将另一脚轻轻放上,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全身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两眼向前平视,两肩松开微前合。两手下垂,腋下自然留有余地,手指自然松开,中指轻贴两腿外“风市穴”(初学者两手可任其自然下放)。视线从远处收至眼前一尺许后轻轻闭目或留一缝也可,自然呼吸。

站定后,从上向下节节调整,使之平衡轻松。然后从两脚涌泉穴开始,向上经两踝、两小腿、两膝、两大腿、两胯、腰、前丹田、后命门、前胸、后夹脊、两肩、自然由双臂及手,节节放松,最后到大椎骨。到两胯时,注意检查臀股上肉坑要添满,就是臀部上肉是平或外鼓的。到命门时,注意命门松的方向是向后,俗称“添腰”或“塞腰”,也有称“命门外努”的。到上面,注意要开胸和开脊。放松的过程,象脚底涌泉有两团气膨胀腾起,又象两眼泉水涣涣注入浑身三百六十穴,以及八万四千毛孔,舒通畅快。颈部自然放松,俗称“强项”或“贴衣领”,因为脖子轻轻碰到后衣领时,位置最佳。下颌微含,如果舌尖出现上挺,且流出津液,称为金津玉液。可自然咽下,最好分三次,汩汩有声。头部要正直虚领,做到“三点”一线,既两脚涌泉连线中点、尾闾、大椎三点连成一线,并呈铅垂线位置。该线向上指向天空,仿佛天上有线将你拎起,称为“挂衣架”或“西山悬磬”。松静自然,物我两忘,达到“无我无他,无天无地。虚无缥缈,运行无始。”最好。

无极桩要点:

1、不要意守。初学者难以屏除杂念,可以想象绿原大海青山流水,或守窍,或数吸,或念经。但是,具备一定定力后,应努力驱除意守。此节是与各种意拳相区别的关键所在,切切谨记!有意,则停留在有界。只有无意,自然生出真意,才能跨越无、有无、有三界,才能无极生太极。这是太极拳与其他内家拳的大差别所在。不知道这一点,功夫依然进步,只是你说你练的是太极拳,实际上却是别的什么。当然,别的内家拳,一旦悟透关节,能够破除心意,立即也就会了太极拳,尤其是个中高明者。

一般,我们平常所说的意,指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环境熏陶造就的认识基础上自己的主观想法,如果任由自己的想法主宰自己,则真正希望心灵和肉体回归于自然的目的,就成了南辕北辙,由于后天思想的添满和坚守,而永远不能达到了。

而我们追求的意,可称真意,是能真正含有能量,或者能指导激励产生能量的意识流。意,只有你在想,它才存在。真意,不论你想不想,它都在运作。我们学习修炼的目的是:求得后天与先天得沟通,最终达到用后天意指挥先天真意。

意为外在,属于阳,真意为内有,归于阴。相互沟通,阴阳相合。

2、不可用百会穴上领。既三点连线,不要用百会代替大椎。否则,可能出偏。虽然表面上功夫进展更速,却离邪法不远了。当然,若老师高明,能够护理,也无不可。很多门派常讲“顶头悬”,对其认识,多为悬百会。这里可能有更好的法门,我不知道。对于读我的书,帮助理解和修炼者,还是不用百会为好。时机发动,顶头自然会悬。

3、不要强迫自己舌头上接,既“搭鹊桥”。船到桥头自然直,有了渡客,才需要船家。该接的时候,自然就接上了。否则,舌头就松不下来,而且可能接错了位置。不要瞎操心,无为而为,会有为你答理一切的。要真诚地崇敬和感谢上苍,崇敬和感谢如果存在的造物主,他们恩赐我们的,精美的自己能够管理治理自己。

4、三点连线向上领,是上桩过程中的一步。不能一直想象着,这将违背第一条要点。以后只是跳出自己,加一个观照自己的意念后,就力求去掉意念。这时六祖惠能法师的“心无所住而生其心”,老子李耳的“能婴儿否”,“来者不追,去者不留”,会帮助你的。

5、“前一后二”。饭前一小时,饭后两小时;房事前一天,房事后两天。不能站桩,这是古训。由于一般练功者,不超过数十分钟,尚不剧烈。“前半后一”可矣。

收功:做三次微深呼吸。呼气时意想将全身的病浊之气排出体外;吸气时意想把自然界的精华之气收进体内。然后张开眼睛,稍做散步,或作摇橹功等基本功。

练功时间、次数、方向:时间因人而异,可长可短,初学者一般以20-30分钟为宜。若连续百天站桩一、二小时以上,且不行房事,称为“筑基”。方向朝南。一曰早晚醒后睡前各一次为好。

上面谈的是上桩下桩的方法,其实并不全面。虽然够用,但还没有涉及内在的变化过程,没有涉及入静守定的心法。“应景自然,物我两忘”八字,确实是根本。但说的说了,听的听了,真正的过程,还是不甚了了。愚以为用为“中正,平衡,去对峙,等,忍,时,忘,无”来描述,比较细致。“中正、平衡”不消说了。最重要的是“去对峙”。什么是对峙?对峙是相对加上执着。相对的好坏,松紧、大小、左右、有无等等,为进入无极态,自然要去掉。尤其要去掉前面的中正与否、平衡与否,因为这些本身都是后天强加的名相。一旦有了比较,心上就悬着计较,实在害人。而执着物象,尤其是执着于相对,更是要不得的。去不掉,就等。等不了,就忍。忍不住,*时间。到了一定火候时候,终于忘却。无天无地,无我无它,无往无来,无始无终。这是我个人的心法,它永远不涉及我现在到了几阶几层、进步退步,我就是我。几阶几层,是相对的东西,不破除,就一定会象毒蛇缠在心口,你喘不过气来。

太极拳真正是中华数千年文明的结晶。可惜能真正体会个中真味的太少。一旦用心去练太极,就会发现太极不只是一项运动,而是生命的一部份。公园里大部份人练的与其说是太极,不如说是体操。太极拳其实质是“活桩”。正确的呼吸是进入真太极的钥匙。静桩时能进行正确的呼吸都已很不容易,更何况“活桩”。呼吸涉及肩胛骨、胸椎、肋骨、尾椎的牵连配合,稍一不慎,便会“紧张”。稍一“紧张”,便会“起意”。从表象上看,太极拳的关键在于“呼吸”是不错的。

有谁知道百岁养生功的?能发一下介绍吗?

气功这个事物,在几乎所有新闻媒介的宣传参与下,在我国几乎已达到家喻户晓的程度。然而,如果问一下“您能回答什么是气功吗?”则很多人又突然感到模模糊糊,说不清楚,或者错误地认为气功是练“气”的。这一方面说明多年的宣传在帮助人们科学理解气功方面,并没起多大作用,另一方面也说明当今的气功定义存在让人们不容易理解的地方。那么,究竟什么是气功呢?

两千年前成书的中医最早最权威的经典著《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这段话清楚地表明:心理健康,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才协调,按照这种规律养生才能长寿;心理不健康,则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就紊乱,按照这种规律养生必生病变。通过这段论述,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古人非常重视心理在养生方面的重要作用。而气功恰恰是对这一理论具体应用和实践的学科。

《黄帝内经》中有一段当今气功领域公认的关于气功的论述是这样写的:“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说,当一个人的意识进入到一种非常宁静非常愉悦的虚无状态时,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会随之变得协调。长期坚持这种排除杂念放松心理紧张的锻炼,就会增强机体免疫抗病能力,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由此可见,气功是一项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自身生理功能协调的锻炼方法。《黄帝内经》中其它论述气功的条目还有诸如“精神内守”、“独立守神”、“传精神”、“通神明”、“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净神不乱思”、“占神往来”、“专意一神”、“必一其神”、“御精神,收魂魄”、“精神专直”、“心和调”、“安心定气”等这么多专一内容的练功要求,清楚地证明了“调神”(心理调整)才是气功的本质特征。

古人不仅理论上如此论述,在创编***时也紧紧地联系着心理调整的核心,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以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的一段记载为例:“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援,斯须,则自达于涌泉。”懂得心理学知识的人从这段论述中可清楚地看出,这一练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着自我暗示核心,聚精汇神地自我想象、自我注意、自我感知的自我心理调节过程。这一过程中“想见”的“太和元气”及其运行途径,也完全是以自我想象的内容进行自我暗示的结果。通过这种想象,摈除杂念,忘却烦恼,将自己带入一个令自己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形成一种美好的心理情绪状态,亦即气功入静状态。

入静,是气功锻炼本身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气功区别于其它健身方法的重要特点。入静是练功者通过***用集中注意力方法排除思想杂念,使意识从普通清醒状态逐渐过渡到“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此时,大脑除自知自己是在练气功这一点上保持清醒外,其它部位都处于一种主动性的休息抑制状态。气功术语称之“一念代万念”。

心理学将处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意识状态称为催眠状态。气功入静状态在实质上属于催眠状态。在形式上稍有区别的是气功造成的催眠使用的是带有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手段。大量实验室研究及临床观察结果表明,处于入静状态时,主观上练功人会感到全身舒适、心情愉快、心胸开阔。这种美好情绪状态,使心理紧张得以充分放松。客观上,可以检测到这种良性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的功能活动,进而影响全身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向着协调有序化的方向发展。长期坚持气功锻炼,进一步可使诸如炎症、溃疡等实质病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修复。这种通过自我心理调整来协调自身生理功能进而影响形态实质的过程,就是气功发挥作用的主要机制。当然,也是气功具有消除心身疲劳、增强免疫能力健身防病,以及治疗心身疾病作用之所在。

综上可见,气功不是练“气”的。如果用中医术语可将气功定义为:通过调神来协调气机,达到平衡阴阳、防治疾病目的的锻炼方法。如果用现代科学语言可将气功定义为:气功是使用自我暗示的方法,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入静)状态,通过良性的心理调整,使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趋向协调,甚至使病变的形态实质得以修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孙思邈《养生铭》的解释

房纳生通过修炼《神农养生功》、《易筋经》、《洗髓经》、《黄庭经》、《少林内壮功》、《少林金刚功》、《金钟罩铁布衫》等内、外家功夫,参悟《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道德经》、《清静经》等***,顿悟、创作出来的《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百岁养生大小周天养生功、真气养生术)。一部分:百岁养生功文化修炼《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的中心思想:通过有效方法把宇宙内能量汇集到自身,让这些能量为己所用。《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的修炼境界: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修炼目的:强身健体、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修炼效果: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健康减肥、美容养颜、延缓衰老、降低血脂,很多常见慢: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男科疾病、妇科疾病、肿瘤等等人们所能想到的疾病都能得到很好的调理,有些疾病甚至可以达到不治而愈。《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修炼时间节点:★七日闭关修炼(封闭式学习)初级功夫:闭关修炼1.5-3天打通任督二脉(吐纳术);再需1-2天打通生命周天,这时就已具备开砖劈石、一指禅、二指禅的能力;1天时间内学会《神农养生功》高级动功全部内容(大周天导引术),同时学会***气、固气;剩余时间消化巩固所学内容。★十日闭关修炼(封闭式学习)中级功夫:5-7天打通中脉开启脉轮,五气朝元,醍醐灌顶,达到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此时头顶可具备一次打开两块以上大理石板、一指禅5-7天打通中脉开启脉轮,五气朝元,醍醐灌顶,达到三花聚顶,如晚鸦来栖之状,此时头顶可具备一次打开两块以上大理石板、一指禅断开大理石板的能力;1-2天学习《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高级动功全部内容(先天大周天导引术);1天学习《百岁养生洗髓功》;剩余时间学习深层次《金刚功》并消化巩固所学内容)。★闭关三个月修炼(封闭式学习)高级功夫:打通大周天,达到胎息状态,以后逐步修炼“炼虚合道”。《百岁养生功——周天养生术》规训:维护社会正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绝不做危害国家和社会的事情、绝不恃强凌弱、为非作歹。

解读赵堡太极拳内功诀

孙思邈《 养生 铭》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

神疲心易疫,气弱病来侵。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

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亥寝鸣天鼓,寅兴漱玉津。

妖邪难侵犯,精气自全身。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

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寿夭休论命,修行在本人。

倘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孙思邈《养生铭》的解释如下:

怒甚偏伤气,思多太损神。神疲心易疫,气弱病相因。

这一节总体上是讲精神 养生 的,怒之所伤,肝气也;思之所伤,脾胃之气也;喜之所伤,心气也。气乃肺、肾所主,神依气血所存,正气损伤,岂不心“疫”、病“因”吗!对于此,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中曾引用魏晋时期 养生 学家嵇康的话说:“ 养生 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实乃最大的心病),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确为耗心神、伤肾气之大虑),滋味不绝为四难(吃也是非常费脑筋的活),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不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 养生 之大旨也。”在孙氏反复论证的这段话中,重点强调的都是情志对 养生 的决定性作用。

就孙氏诗中所说之怒伤肝言,它是人情志受损的一种表现。《黄帝内经》中有明确地论述:“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涌)于上。”(《素问·生气通天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飱泄。”(《素问·举痛论》)也就是说,怒因气生,气则怒发,生气——发怒——生气,构成了一条恶性循环链。正如《淮南子》所言:“人之性,有所侵犯则怒,怒则血充,血充则气激,气激则发怒”。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在一首制怒诗中也阐明了雷同的观点:“自知气发每因情,情在何由气得平,若问病根深与浅,此身应与病齐生”。

怒气***,相应的疾病就会因之而生,受害最直接的是肝胆系统。因怒导致的机体的气血逆乱,会使人出现头痛、目胀、面红、耳赤、呕血、憋气等症状。甚则使人昏厥卒倒,因此致死者也不罕见。《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血气方刚的周瑜性情急躁,容易发怒。深谙心理学的诸葛亮故意用计让他动气,结果没有用真枪实弹就放倒了这位年仅36岁的英雄汉。临床上遇到的因突然动怒而导致血压升高、不省人事,甚至发生脑溢血死亡的病例,在国内外媒体上都不时有过报道。“气是贼”,老百姓的说法一语道破了生气对人类 健康 的严重危害。

美国医学专家的一项调查说,一个人经常发怒或心身承受的压力太大,机体会分泌出一种代谢类固醇 皮质醇,它会直接损害人的记忆力和对事物的专注力。不良情绪还会增加胃中盐酸的流量,影响人的食欲,使人发生胃痛、恶心,甚至导致溃疡病的发生。发怒和绝望的情绪是造成血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引起血管收缩,导致舒张压明显上升。芬兰科学家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对616名男性对象的调查发现,每发一次怒或绝望值增加1分,高血圧的危险性就增加16%。而高血圧又可成为新的病因,引发其他更严重的疾病发生。癌症的发生也与经常发怒有直接联系,有统计证实,癌症患者中易发怒的人明显高于性格温和的人。

再说孙氏诗中说的思伤神,神指的是人的精神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独具聪明智慧表现的主要指征之一。神志的主宰者是心,《灵枢·大惑论》中有“心者,神之舍也”的话。思为心所主,《孟子·告子上》中“心之官则思”的话。心的主神、主思功能处于正常状态,人就表现出聪明、理智、敏捷、灵活, 健康 长寿的机会相对就多;反之,人就会表现出愚笨、粗鲁、迟钝、固执,疾病和灾难的发生率相对就要高些。实践证明,大凡有雄心壮志的人、聪颖灵透的人、豁达大度的人、善于处世的人,都是有“心计”的;而那些碌碌无为、傻头笨脑、鸡肠小肚、无朋无友的人,或多或少都缺了点“心眼”。很显然,心的这些功能里,包括了大脑的某些功能。把心与脑的部分功能混而谈之,不能片面地归结为古人认识上的局限性,重要的是如何透过这一现象去认真挖掘其中存在的必然性联系。在现代临床上,一些心脑疾患在发病机制上表现出的相关性和对心脑疾病同治收到的理想效果,越来越使人们认识到心与脑关系的不可分割性和中医认识的科学性。

 在心境平和的状态下,充足的心血供应和灵活的神志发挥,使人的五脏六腑处于平稳运行中,人体这个小天地保持着相对平衡的环境,疾病就很少发生。一旦人的这种平和心境被打破,心理因素造成的机体失衡状态立即就会发生了。各种不平静因素形成的兴奋灶不时成为人思维中的优势中心,并不断通过大脑皮层的作用操纵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发挥作用,使人生出多种疾病来。有人对应考的高中毕业生进行了胆固醇浓度变化的系统测定,发现在高考前一年的平静状态下,其浓度处于最低值;在备考的一年中,处于不断升高的变值;在参加高考的前夜,达到最高值;然后,又逐渐下降。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见,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时,常表现出山珍海味也难下咽、暖床柔被也难入睡、幽默逗笑也难开心等现象,由此引发的疾病就在所难免了。糟糕的心境轻则使人食欲减退、大便紊乱、月经不调、头痛眩晕、心慌汗出、失眠健忘,重则形成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高血压病、血管硬化症等疾病,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对于这些由于心境不好造成的疾病,药物治疗是很难奏效的,最好还是通过心理疗法。《黄帝内经》对这一问题,颇具高见,在它的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为人们开出了“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心理处方,让人们用平常心看待平常事,进而达到体健不病或少病的目的。

勿使悲欢极,当令饮食均。再三防夜醉,第一戒晨嗔。

 在这一节所谈的内容中,孙氏既说到了在上节中未说尽的情志因素“悲欢极”,又进一步强调了怒的危害,提出了“戒晨嗔”的告诫。可以肯定地说,这些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至理明言。“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恐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情志为病多多,这里不再多费笔墨去全面论述它。而孙氏提出的另外两个问题“饮食均”和“防夜醉”的问题,倒是需要我们重点加以论述一下的。

何谓“饮食均”?狭义地讲,就是饮食要合理。广义上说,是包括衣食住行在内的全方位科学。关于这一点,孙思邈在他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都有过相应的说法。如说到穿衣,孙氏说:“衣服但粗缦,可御寒暑而已,第一勤洗浣,以香沾之。”“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令人发疮及风瘙。大汗能易衣佳,不易者急洗之,不尔令小便不利。凡大汗勿偏脱衣,喜得偏风、半身不遂。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等。其义非常明确,衣料是棉织的好,勤洗换是卫生的基本要求,在衣物上用点芳香之品对机体有利,汗出时要及时换衣、防止受风吹,春天的棉衣不能脱得过早,衣服不卫生或穿着不科学是许多疾病发生的根源,这里孙氏所说的内容与现代人们追求的穿要纯棉,勤洗勤换,以香料辟汗、杀菌及出汗时不要马上对着电扇、空调纳凉,春捂秋冻等穿着上的习惯有何两样?说到住处,孙氏说:“山林深远,固为佳境。”“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居处不得绮靡华丽,令人贪,目禁无厌,乃患害之源。”“衣食寝处,皆适能顺时气者,始尽 养生 之道”等。智者爱山,仁者爱水,孙氏所倡,与现代人提出的居住要环境优雅、污染少、空气负粒子多、回归自然的标准如同出一辙。

孙氏对饮食与 养生 的关系论述最多,也颇为精辟。如“勿使脯肉丰盈,常令约俭为佳”,说的是“食宜俭”,浑食不可少,但要少而精;“所有资身,在药菜而已。料理如法,殊益于人”,说的是“食宜素”,“菹酱而已,其人少病而寿”;“若得肉,必须新鲜,似有气息,则不宜食”,说的是“食宜鲜”,食用新鲜食物的营养、不新鲜食物的危害尽都说到了;“若贪味伤多,人肠胃皮薄,多则不消,彭亨短气,必致霍乱”,说的是“食忌过量”,暴饮暴食或过食肥腻必然伤及脾胃,出现病变;“鱼脍、生菜、生肉、腥冷物多损于人,宜常断之”,说的是“食忌生冷”,背逆季节、背逆正常吃法,一味吃生、吃冷是有害身体 健康 的;“咸则伤筋,酢(醋,可引申为酸味)则伤骨,故每学淡食”,说的是“食忌咸酸”,口味偏嗜都是对机体有害的,要养成以淡味为主的生活习惯。凡此等等,无法将孙思邈对饮食科学的论述逐一进行列举,仅透过以上说的“三宜”、“三忌”,不也足可以反映出他说的“饮食均”的广泛含义了吗?大家知道,机体需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水和纤维素在内的多种营养物质,这些物质都是通过广义的“饭”——饮食物获得的,它们包括粮食、蔬菜、肉类、豆类、蛋类、奶类、鱼类等食品。在通常情况下,一般性食物在胃里只能停留3 5小时,高脂肪的肉类、油炸食物可能稍长一些,但最多在6个小时内排空。此时,胃就开始收缩,饥饿感随之也就产生了。正常的进食时间大体在4 5小时之间,一日三餐是比较科学的饮食模式。长时间饥饿,会引起对胃黏膜的恶性***,影响胃的正常收缩功能,造成胃的病变,有可能导致胃痛、胃炎、胃溃疡、胃癌等疾病的发生。如累及到肠、胆、肝、脾、胰等整个消化系统,发生的疾病会更多、更严重。一次性进食过多或过食鱼香肉美的油腻性食物,会加重胃肠的负担,造成消化过程的速度加快、质量下降,消化不良、急性胃肠炎、胰腺炎、胆囊炎、泄泻、痛风等疾病都有随时发生的可能。还会使胃在短时间内极度膨胀,导致急性胃扩张的出现,极有丧命的危险。有调查认为,50%以上的胃肠病患者与不良进食习惯有关,其中主要的就是时饥时饱和暴饮暴食。过食生冷和饮食不洁造成的危害显而易见,这里就不再陈述。

主副搭配,以主为主;荤素搭配,以素为主,是中国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饮食规则,也是孙思邈反复强调的 养生 法则,与《黄帝内经》中提出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灵枢·五味》)的原则一脉相承,与现代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素食的构成主要是指粮食、蔬菜、水果、豆制品类,它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不饱和脂肪酸、纤维素、果胶和微量元素,具有增强对肠蠕动的良性***、促使机体排毒过程的顺利进行和卵磷质的充分合成、胆固醇的正常代谢等作用。以素食为主确实具有减少血管硬化、净化血液、调整血脂和降低胆固醇、避免机体中毒的效果,从而使人们从中获得 健康 。但素食中缺乏含高热值的营养素——脂肪,它的缺乏和不足会严重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从导致性激素含量降低、影响性器官成熟开始,就为人的低质量种下了祸根。同时,也影响蛋白质、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和利用,使机体无法得到充足的养分。如人体中的铁质有80%来自肉类和蛋黄,钙质80%来自奶类食品,它们都属于荤食的内容。

孙思邈非常重视这类食物的摄入,指出:“鱼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胆干,肌体润泽。”“牛奶性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令人身体康健,润泽,面目光锐,志气不衰。故为人子者,须供之以常食。”“此物胜肉远矣”。看来,提倡食素为主又同时适量配以荤食的思想是中医所倡导的一贯饮食模式。说白了,荤食长期摄入不足,人就不可能长出健壮的身体来。因此,必须保持荤食在饮食结构中的适当位置,使膳食中脂肪的含量控制在总热量的25%左右,以维护机体运转的正常需要。

权衡利弊,科学家们的结论性建议是:在合理安排好素食与荤食比例的前提下,限制荤食的摄入量是必要的,鸡鸭鱼肉之类的动物性食品不仅含的脂肪多、胆固醇高,而且大都属于酸性食物,食用过多势必会导致机体肥胖,增加血管负担,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增高、血液粘稠度增大,从而导致高血圧、冠心病一类的疾病发生。同时,会因血液酸碱度的改变,导致胃肠和肾脏的功能受损,使大量的氨基酸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毒素危害机体,造成人的疾病和短命。按照近期编制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的标准,营养全面的饮食比例是,每个成人每天应进食谷类食物300 500g,蔬菜400 500g,水果100 200g,鱼虾类50g,畜禽肉类50 100g,蛋类25 50g,奶类及奶制品100g,豆类及豆制品50g,油脂类25g。我们在研究孙思邈 养生 思想之际,不妨把它再特色化一些。

亥寝鸣云鼓,寅兴漱玉津。妖邪难犯己,精气自全身。

孙思邈在《 养生 铭》里郑重提出了两条 养生 的具体措施:“鸣云鼓”和“潄玉津”,并且指出了它们与正常睡眠、祛邪防病和保精全神的关系。

何谓“鸣云鼓”?就是叩齿。何时鸣云鼓?孙氏也明确规定了时间,“亥”时,即夜晚的21 22时。在《千金方》中,孙氏还提出过早晨叩齿的方法,曰:“每旦以一撮盐纳口中,以暖水含,揩牙及叩击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口齿即牢密”。可见,孙氏对叩齿与护齿的关系看得是很重的。叩齿何益?用现代的话说,它可以增强牙齿的力量和防病抗病能力,促进牙周组织及根尖组织的血液循环,同时通过牙与经络的联通关系对全身的 健康 起到调节作用。在连接人体的主要经络中,有13条干线与牙齿及其周围的口腔部位有关,其中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两条是直接入于人的上、下齿中的。

在孙氏的 养生 诗中,他特意用一个“寝”字标明了睡眠的时间,这正是孙思邈重视睡眠的佐证。“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孙氏认为,夜晚的睡眠时间以9 10时为好,这是非常科学的观点。翻开他的《千金》两方,其中也不乏有关睡眠问题的科学论述,如睡眠时“不可当风卧”、“勿湿头卧”,“人头勿安火炉”、“冬夜勿覆其头”,睡姿宜“屈膝侧卧,益人气力,胜正偃卧”,睡眠要达到“睡不厌跛,觉不厌舒”的效果等,说得都十分得体。

显著的昼夜节律性变化,是人生存过程中的一大特征,白昼清醒劳作、夜晚安静睡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严格生物节律。在这个节律的调控下,人体的呼吸、消化、血液、排泄、内分泌等生理活动都随之发生着相应的规律性变化,有节奏地支配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人体的生物钟效应。需要睡眠时,它就会积极发挥作用,发出机体自我保护的信号,使人困倦,促人入睡。如果在睡意产生之时强撑着不睡,对机体的损伤就开始发生了。所以,有关专家呼吁:要想减少疾病的发生、保证机体 健康 ,千万别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关于这一点,注重 养生 之学的唐代诗人白居易还写过专门的诗:“目昏思寝即安眠,足软何妨便坐禅。身作医王心是药,不劳和(医和)扁(扁鹊)到门前。”当一个人有睡意的时候,就应当去睡眠;当体力不支的时候,就应当去休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力不能及时用硬“撑”的办法是纯害无益的。必须学会自我调整,才能确保机体 健康 。

“寅兴潄玉津”,与上面说的“鸣云鼓”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对口腔乃至机体的重要保健措施之一。寅时,就是凌晨3 4时,“玉津”,是对唾液的别称,还有金津、玉浆、玉泉、玉液、甘露等诸多叫法,都是对唾液重要性和价值高的夸大性表述。“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残年。”(孙思邈《卫生歌》)孙思邈认为,唾液为养人之物,与人的寿命有关。它的分泌主要是在人的清醒状态下进行的,中午和进食时是分泌的高峰期,夜晚入睡时几乎不分泌。因此,早晨起床后人们往往有口咽干燥之感。有人把早晨一杯凉白开水作为 养生 的一种方法,这也不无道理,与孙氏提出的起床前“潄玉津”的方法具有渊源关系。

对于唾液养精益寿的作用,古人比较重视,古籍中多有记载。如魏晋时期,有位活了178岁的蒯京老人,他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起床后反复潄唾液和叩齿。而活了100多岁的孙思邈是否也与其长年坚持的潄唾液、叩齿措施有关,我想是不容置否的。

若要无诸病,常当节五辛。安神宜悦乐,惜气保和纯。

在这一节里,孙思邈提出了与 养生 相关的三个问题,即“节五辛”、“宜悦乐”、“保和纯”,让我们一一剖之。

 “节五辛”,实际是节制多种辛味的泛词,不只是指的葱、薤、韭、蒜、兴瞿(即中药“阿魏”)这五种辛味的蔬菜。辛味一方面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正面功能,过食后亦有耗气、生热、伤津的负面效应,孙氏提出的“节制”观点就是针对后者而言的。

 节制不等于不用,孙思邈在食疗和药疗中是非常善于使用辛味的。如麻黄、薄荷、木香、红花、胡椒、苍术、肉桂之类,都是辛味的药物,孙思邈在发汗、活血、辟秽、化湿、暖胃、开窍等治疗中都是使用过的;就是被称为“五辛”代表的五种蔬菜中,也有被孙氏引为药用的。始于唐代的立春吃“五辛盘”(亦称“春盘”)之俗,也是以葱、蒜、椒、姜、芥丝之类为代表的,开始是皇帝以春盘赏赐近臣的,后来民间也仿效此风互相馈赠。杜甫“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诗中说的,就是这回事。孙氏的提法,是否与当时这种吃法太过有关也未可知。

 “宜悦乐”,既可以理解为提倡愉悦的情绪,也可以理解为“以乐为悦”,即以音乐 养生 。在说不清孙氏的真实用意时,笔者以为在理解上还是宽泛些好。

 音乐 养生 ,古已有之。如《周礼·膳夫》中有“以乐侑食”的话,说的是音乐有促进饮食的作用;《黄帝内经》中有将五音配五行的论述,是运用音乐疗疾经验的直接总结;《理瀹骈文》中有“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服药者矣”的形容,把音乐治病的作用说绝了。实践证明,音乐疗法除用于 养生 、胎教外,对精神抑郁性疾病、狂躁症、痛症、癌症等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治疗效果。

 “保和纯”,就是要保持人的和顺、纯美之性,也就是孙氏反复强调的“性养”说,这在第一节“思多太伤神”中已说及。

 孙氏提倡的要点是,每个人都要少私欲、增爱心,成人之美、助人为乐,以逐步建立起和顺、纯美的和谐 社会 。他对此的论述很多,如他说:“善摄生者,常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注意,此“少”乃适度之意)。此行十二少者,养性之都契也。”他又说:“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唐代诗人白居易有首诗也是说此事的:“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去除白氏说这些话的政治背景,从 养生 学观点来看,应该说他的话是对的。(“寿夭休命论,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在本诗的最后一节里,孙思邈总结了他对 养生 问题的宏论,批评了以命论寿夭的错误认识,提出了“修行本在人”的积极 养生 思想,展示了积极 养生 可以提高人类的 健康 水平和寿命,使人成为“***”的光明未来。

“寿夭休命论”,是孙思邈在学术上对消极 养生 思想提出的公开挑战,体现了他积极进步的 养生 学观念。他认为,人的寿命既不是由神仙决定的,也不能靠服食丹药去延长,一些人常说的“生死由命,贫富在天”的说法没有科学道理,人的 健康 长寿控制在每个人自己的手中。“神仙之道难致,养性之术易崇。故善 养生 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他说,丹石之剂乃大毒之性,“多皆,甚于鸠毒。平人无病,不可造次著手,深宜慎忌。”他呼吁:“宁食野葛(剧毒之药),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也。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不难看出,他在反对运用丹石 养生 的问题上态度是相当坚决的。在 历史 上,应用炼丹以求长寿的荒唐做法自唐代之后确实出现了逐渐衰退的局面,与孙思邈的积极主张和极力反对是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

“修行本在人”,在世间所有的因素中,人是最具本能和主动性的。因此,长寿的密码就握在人自己的手中。孙思邈用“修行本在人”一句话,概括了这一思想,反映出他学术思想中“惟人为贵”的主旨。如何修行?孙氏为人们总结出了被他认为“易则易知,简则易行”的十则“大要”,即“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曰言论,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基本上把与 养生 有关的内容都装进去了。这里,既有孙氏对前贤经验的整理,又有孙思邈个人的创造,为后世 养生 学的不断完善、发展夯实了基础,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仔细对这些内容进行推敲,除我们在前面已经论及到的之外,还包含有一条重要的运动学思想,这也是孙思邈 养生 保健学说的核心。

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耳。”长寿之理,“极须知调身***,摇动肢节,导引行气。”在 养生 学说中多次直呼“运动”一词,孙氏把运动与 健康 、运动与长寿的关系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论理之外,孙思邈还亲自向人们教导了具体的运动方法,如量力而行的步行锻炼:择“四时气候和畅之日,量其时节寒温,出门行三里、二里及三百步、二百步为佳,量力行但勿令气乏、气喘而已”;导引为主的综合晨炼:“鸡鸣时起,就卧中导引”,起床后“展两手于脚膝上,徐徐按捺肢节,口吐浊气,鼻引清气,良久。”。孙思邈不厌其烦地讲说各种运动形式的要领和功能,告诉人们的正是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

何谓“***”?《黄帝内经》中说得明白:“***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孙思邈告诉大家,能够按照他的《 养生 铭》坚持做的,就有可能成为 健康 长寿者、成为理想中的这种“***”。

以上我们联系现代研究和 养生 的实际,对孙思邈的《 养生 铭》作了简要的诠释。尽管在剖析孙氏诗歌内涵的同时还结合孙氏的《千金》两方和其他相关论述说了许多,也终未能将他丰富的 养生 学思想展示一二。透过这些表浅的文字,能对认识孙思邈 养生 学说的全貌有些帮助、对追求 健康 长寿者的行动有所启迪,这是笔者所期盼的。

寿夭休命论,修行本在人。若能遵此理,平地可朝真。”

什么样的脾气性格,什么样的饮食起居,决定了自身的寿命与 健康 。不要自己饮食无节,起居无常,透支 健康 ,反倒推到命上,正如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一样,自身的修养与行为就决定了自己的寿夭,所谓修行本在人也。

唯有自己救自己,除此之外,都是治标之举也。

大家帮帮忙,帮我介绍一下二十四诗品,还有对应的具体的翻译

 武当赵堡太极拳是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的汉族传统拳术。赵堡太极拳以明朝山西王宗岳为师尊,在河南赵堡村内单传六代,由陈清平老师传于世人。而以赵堡村传人和兆元在原来基础上大改而成。由于赵堡村规严,世代祖训不外传,所以至今外人对赵堡太极拳知识不多。下面就和我解读赵堡太极拳内功诀,欢迎参考。

 解读赵堡太极拳内功诀

 原文

 道自虚无生有为,便从太极中规循。

 天地分判阴阳义,人法自然意合神。

 道心玄秘守天根,凡丹培育成在坤。

 精气合炼延年药,浑然天人俱忘春。

 悟得天心道基尊,长生妙境育灵根。

 抛欲名利海天阔,环中明月随心神。

 两支慧剑定中土,一团和气冲玄门。

 沧海无浪缘龙蛰,青天恬溢赤子心。

 精气神喻三祖孙,气为先祖万物根。

 精乃气子生神意,积气生精自全神。

 出玄如牝呼吸循,念念归底海容深。

 俟至他火喷涌时,百脉俱活修全真。

 三花妙合统在神,五气聚分权由心。

 修德培土孕内丹,日月真息火候存。

 三魂息安昼夜分,两弦期活朔望临。

 但使方寸宅谨守,黄芽白雪何须寻。

 汞借水银喻人心,铅如钢铁比人身。

 婴儿姹女也如是,黄婆撮合土意真。

 坎离分合水火轮,注生定死本命根。

 上下左右皆非是,中腰阴阳两肾门。

 子午上星下会阴,戊己神阙并命门。

 庚中金气土德藏,坤火巽风意息存。

 乾中阳失翻成离,坎得中实转为坤。

 化阴抽阳还健体,潜藏飞跃总由心。

 寅时西南守天根,舒形缓息渐寂隐。

 恬淡会沉入深海,无物腹虚静无尘。

 大道无声缓缓运,一缕绵绵下归引。

 渐细渐长谷底满,收聚散气团仙真。

 口追月坠晓星临,三光先后开天门。

 深山寂幽溶溶夜,恰是道基初生根。

 贪龙欲腾行沛霖,怒虎出洞将吃人。

 天符一道玉音降,虎归龙伏修清心。

 阴阳媾合龙虎吟,意凝神醉恋魂魄。

 心肾交合水火济,田蒸海温好浴身。

 紫气炎焰冲玄门,肌爽窍开乐人伦。

 甘露琼浆天地满,饵津润藏涤身心。

 潜龙勿用筑基因,见龙在田产灵根。

 飞龙在天运武火,亢龙有悔行退阴。

 祖气复入闭开门,腹胎意转运。

 能令十息缓缓吐,三十息上可调神。

 精生灵根气护体,神定身中息自沉。

 内息气运精神固,此真之外更无真。

 神行气行元海运,一轮始终胎息匀。

 善养生者在守息,物欲善者勤养根。

 太极一气延年药,气命神性双修门。

 天地合育续命芝,但知求我不求人。

 肢松心沉入脐轮,太极未分是真阴。

 一阳动处天意观,神令手运移昆仑。

 挽起光环转乾坤,气滚意驰腹中寻。

 龙翔九天云伴起,虎啸幽谷风催林。

 借执循向在心神,贴从璇机妙进身。

 顺力浑然迭不觉,勿用气力反伤根。

 腹虚若海载万钧,能运沉浮善曲伸。

 神形意气能一处,移山倒海翻乾坤。

 阴催阳转阳催阴,可知玄奥在腹心。

 丹田一球璇机活,舒合恬逸动无尘。

 孰晓腹气圆活真,调腑理脏顺经筋。

 若得寿高神体健,不枉当初勤练身。

全文解读:

 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规矩,称之为道,有道则在规矩之内,不知道和不走正道的生存短暂。

 道自虚无而生有为,如门帘被风吹起,而风是看不见的,当人们知道风的力量存在,人们发明了应用。阴阳两极能产生电流就是例子,电波可将图像送到电视中成像,而这个显像的作用是肉眼所不能及的,科学的发展是知其发生和相循的原理,从而利用,它的管理模式,就是道,对其道规和道性的知识,新的有为之能就可为人类服务,一切不守规矩和走斜道者,不成以事。

 太极是圆满和长久的名词,形成太极是作用的功能,能有作用的必有阴阳***,其性不弃而合,相合而产生的能力是升华的表现,称此为中,中有识别的本领,也有联系左右、上下、前后的功能,知中可分出强弱、虚实、动静、分离、相循的一切物质,不论有形还是无形,都有其中,有道之士在修道修身和论事处事,都要围绕中规相合之理修为。

 天轻地重,上升成气,下降成器,这是阴阳的基本属性,而在天地中出现的一切物质也是这样呈像的,如一粒花生分为两瓣,一粒玉米有芯和瓤之分,一片叶子有左右之分。人也是一样,肢体、五官、内脏对称,五脏六腑互为吸纳与排泄关系,故在运动中,通顺为方,在加强力量中,对应为法,在内里脏腑收纳营养精气供养五脏,五脏气血以养身蓄神识聪慧,人体脾为造血之器,主运化,是淋巴疏导通润的总管,也称体内最大的淋巴豆,是心、肝、肺、肾的中宫,此四象合于中,脾主人体的意,古语称之为黄婆,八卦称之为戊己,五行中为土,土能生万物,脾对运化和气血占有主导地位,从心语或默语中知,人体的血和内循环的运化与脾相关,故脾主人体的意,神有明识之能,慧辨之功,神是内脏器官对应外窍五官的开窍集能,有观听和表现,学识分杂处定之能,神靠五脏六腑精气所养,神有维护内器的保卫责任,神与意合是太极的基本原理,神炁相合,精炁相合,神意相合,身手相合,内外相合,大小相合等,都是太极的基本原理。

 要知道太极的基本原理,就要明心见性,神明才能精明以细,神是慧根,也称之为性,自身性聪的人保养的很好,对物性聪慧的人建设能创新,性即神,即慧,道心是先天心,在元中能发现有之心是悟性,是真心所见所识,古语中有:秉真心,参真玄,参透真玄真自在,来妙理,达妙境,展开妙道妙神通之言,真***分明,神志清清,心静神爽,内有神意相合,心性神明,为人之灵性。

 人在母体中最先生成之处是鼻子,鼻根处为印堂,它是先生之处,也是人体神聚之处,内有泥丸宫,也称昆仑,是观、是识、是分由此先知,人身体的功能有物理作用,如:骨架的支撑、肌肉韧带的伸缩等形成力学关系。内里的吸纳有化学中和作用,如:分布、吸收、排泄、代谢,人体的胃液是酸性,肠液含有碱性,胆液苦,血液、汗液咸性,舌下水甜性等,对待有数象作用,人还有感观能力,身体各处感观告此神知,神有察觉身体内外动静的功能,此天性和于自然生给,印堂穴处也称天目穴,或玄关。人体精、气、神三家相会之处,修玄关就是修性,修身就是修丹,道家称之为元炁结成的元神,或金丹,佛家称之为舍利,儒家称之唯命。

 人体的丹气有三处聚集,上丹田主神,在印堂处,中丹田主气,在膻中穴处,下丹田精纳,在神阙穴处,下丹纳精供气血,中丹润布周身,上丹主神识,灵慧分辨为性,人体所给,在纳精微补气调血,此精微为阴,上升之气为阳,气有引导和推动血脉运行之能,不论是经脉还是血脉,内养保精旺盛,阳气方可充沛。

 精气足而神敏,精气足而身健,精气和神意是人体的内药,津液是自家水,当人体知道精气的重要作用,纳精、生气、补神,精气不损、不缺、不衰、不亢,生命无疾并能康健,有益而无损的作用,就要首先重视精气的合炼。

 精气在通畅顺应中产生,相循和合于中,归于下丹田和命门之处,升为阳气,首要身正体端,各处无有侵占挤压,多劳薄弱,端正在无过,心能全观,身能全真,精气顺畅。身心合一即附合天人合一之理,春在此指精气,对伤身动体的行为通过修身明性,?精者神之本,气者神之主,形者神之宅,神太用则歇,精太用则损,气太劳则绝,人命靠神气依存,神气不足散,身劳神散,气劳命绝,形劳气浊?。损精伤气的行为不良,忘而抛弃,保精养气是一种美好的行为,应该追求。

 知道就要遵道,守道而行,天心就是心神,天根是精源,其根为精,其性心知,灵慧有知,明心见性,心如明镜无尘,身顺而无杂,就赶快下手补漏、还原、筑基、固本、生阳、***药、还神至虚。但是健身不是为了功名和利益,贪有的欲念和名利会使心身增加负担,尤其是体健时,情欲和随之而来,总想表现,对康健无实质帮助的财富和利益及情感,万不可占,所付出的损耗,会影响健康,尤其为名利付出的超极限能力是损耗百倍而伤身的行为,心神知微感微,调动调节随意,主宰性命不为所损,需清心寡欲,身内感光如明月般清楚可知。

 要内识首在内观,清静无杂,两眼内观,此为慧眼,意定如静水,不心猿意马,思绪杂乱,上行气可和合于下行气,下行气可与上行气相合,汇于聚中,遍布周身,环转无始,内气充盈后,一团和气还神,神意自可相会。

 神意相会的条件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肝脏,人体肝在内为蓄血,胆汁有参和消化的功能,肝主谋略,胆主决定,在暗语中肝为龙,主魂,在五行中肝是心之母,肾之子,肝属木,心要静必肝要平和,心是脾之母,心康脾才能健,气血和谐,此回阳之气,在于肾使肝平,肾为水,水能润木,木能生火,木平而火不燥,故魂不外露,神寄宅舍,这样才能保证和气养神纳精。

 精气神为人体三宝,气是人体内运行的动力,如果没有气的吐纳功能,精滞血凝神散,气能推动血的运行和心肺的脉动起搏及肠胃的蠕动,气是生机的根,离开气的存在,一切将停止,外气起搏心肺,内气推动经脉运行,一切之本为气。虽然精神重要,但是离开气将不复存在。

 身体内因为气的催动而脉搏运行,身体内的精微摄取产生内气,内耗可损耗内气,纳精依气而有,神意产生活力,积气可以生精。神足在于气机旺盛,精气神相依,互为共和,维护生命本体

 神识观感,内气相循,识结匹配,相互认识。静功修炼时,意念始终不离会阴穴。会阴穴为阴穴之会点,聚阴升阳之窍,丹育成在坤。守此乾有一阳生动之勃起,坤有腹春之意,此为下手收阳吸纳为炁之时。要补漏、筑基、固元,活子时上升,阳火涌动之机,纳以筑丹。人体修炼,从收窍止念,五脏六腑相循,内外窍相应,脉与经的内外通顺,全修全观,全真来不得半点掺***和不足,不留隐而差,诸脉和畅,真行、真能、真用,无半点不是为至纯至真。

 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炼神还虚,谓三花聚顶,其妙合在于神,五脏之气聚合在中宫,为五炁朝元,心神妙合元精、元炁、元神,以助丹修和心性智慧的神机定断。

 人身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以配五脏,肺为金,肝为木,肾为水,心为火,脾为土。肺金、肝木、肾水、心火为四者会聚中宫脾土,谓和合四象。如有一者不和,四象难以相聚,和德而聚,可修内丹。

 当一念不生,万虑皆空,如同明月高照,虚空光满,真阳之气氤氲升起,阴阳相会的火候在和合,才可真息动行,收玉液津满,内炁金液育脾土,孕育结丹。

 肝藏魂,名爽灵、胎光、幽精三神,能真清净,人体内外两弦塑合为一,即心身合一。前弦为任脉,后弦为督脉,任督二脉相和,即小周天环转,使炁由会阴穴上行尾闾关,过脊背通玉枕,与百会穴相合,开天门下鹊桥,心雨如沐浴,使下丹田气机如甘甜雨露。

 真心已生,外念皆空。黄芽白雪,指五脏之炁合为液,如同白雪降至,有冰洁玉净般清净,阳春白雪般春机盎然之意。玉炉温火微微,阳炁像黄芽一样发生在蕴蓄阳生之象。

 铅有沉之能,汞有腾之意,人体心火下降,薰蒸肾水,化暴上升,即心肾相合,水火既济,神炁合一。

 婴儿指肾,姹女指心,心肾相交,水火既济;黄婆指脾,脾为意,在真意的撮合下,心肾相交,阴阳匹配,即乾坤相合。

 人离母体,一点真阳在脐中,乾变为离,坤变为坎,故神出暴移。故不守胎中息,后天思虑念想,心是心,肾是肾,水火各居,升沉自居不合,不但不能生丹,反而生疾患病。人的命根为气,有气则精血运生,神气归根,坎离相交即水火既济,抽坎填离,水火相交,炁为连系,意为主导,此坎离相合之象。

 水火相交的真阴真阳之处在命门,阴阳相交生阳气回春温暖,室内光明。此真有在真阴真阳的精微交合孕有。子时与午时是阴阳的最高点,戊己为土主意,百会与会阴是阴阳两极,阴阳交会。神阙在下丹田,是气海之处,命门为真阴真阳生发之处,即指阴阳交合。修炼时以阳时和阴时的最高点,易于出功,太极有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阳中有阴,阴中有阳,印堂穴为人体的阳鱼眼,脐为人的阴鱼眼,阳鱼眼怕热不畏凉,是最先出汗之处,阴鱼眼怕冷,总须遮护,意使百会与会阴相识,脐中与命门相识,两肾在命门相会和气助真炁生发。

 庚申为金,金为肺,坤为水,金为水母,巽风指呼吸,脾为金之母,金为脾之子,金为肾之母,肾为金之子,心平肝舒时,脾、肺、肾炁相合相识,以助坤火相交相识。胎息在观识中,以温火养育,没有一点引导或强使,其自由相识,存属有意相恋。

 后天乾转为离,坤转为坎,滋阴壮阳在于中,阴阳相合,互为平衡,乾坤经意调和,五气相聚,三花聚顶,和合一家。学习道功,坤守阴极生阳,下手在坤,成功在乾,觉悟在道心,在顿悟、渐悟、彻悟中,沐浴温养待阳气生动。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真阴真阳在于真心修炼,默默无为习练,玉液还丹,化气生阳可健体,人体的精气可补神修识,明理在于心。阴中有阳,如活子时,此阳生发,收养积蓄,精气神旺盛时,收藏补身,不损不失,这些要心主神明,为健体长寿服务。化阴抽阳时,心有不知,可能在其它方面的冲动损耗。不受来自任何干扰和压力,心不为动,神不分离。

 寅时为晚上三时,西南为心肺,天根为神气,在此时最静,舒形缓息内听内观是最佳时辰,此时不可劳神动气,默识静隐为上。

 清心寡欲,恬淡虚无,气息在静中自会下沉为液,丹气蒸发上升,这种微妙在于腹内清净无杂才可感知。有是可见的,而无是无限的,无限总是相助和在空间给有以生存,其必合于道,空间之大,无形之广阔是不可见的,但它能容纳其有,其无声不息,功中的大道是长生久视之道,在默默修为中,温温养育中,渐渐一缕内流绵绵归人丹田,得其丹不在声张,不在强求,全在有意无意之间。真息无声,真息细长而微,渐渐进入胎息,周身之气归于真元,此真元是人到后天所留一点真阳,真阳为引,随修聚增,养育还丹结胎。口为窍,外窍对内窍,明窍对暗窍,知其窍巧窍,各窍相识,微妙微微妙,其不神之神真临光照,元精、元炁、元神三华聚于丹田,冲顶中和,此为三花聚顶还虚,也为开天门。其光可感照内外,观察微差,明心见性。有神气和卫气的关照,对一切不和,不良行为动向有明察的本领。

 要强调当周身舒适,神气旺盛时,恰是出功生阳之时,此时最易犯错,失精损神,把握在于最高点和情绪最旺盛点,平以助养,万不可忘。脾主意,心主神,肝主志,肺为魄为虎,人有不可意志之心和惰性,当欲念和贪心起时,判断、决断定之,功修至极,肺气足,魄有被情爱所慕,情志不谨,此时情满意胀,不能锁定,前功尽弃。意志坚定,修炼要忠诚所达目标,观音识妙,不为影响干扰,其管理在心,意志坚决,魂为肝,魄为肺,魂魄归属清净。龙虎不争不斗,情志要祥,魂魄相恋,神意相合,阴阳互为匹配归一,内炁相好生灵宝。阴阳相合,水火济济,心肾相交,丹田靠玉露津液滋阴浇灌,内气沐浴周身,在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虚空生然。

 阴阳相合之气,上冲泥丸,甘甜雨露下降,滋润心田,有如心雨沐浴,肌体窍穴得甘甜雨露,乐而舒畅,感到无微不至的温馨。和合之炁如雨露甘泉,使周身滋润,津液内泉旺盛饱满,身心总有滋润之源。

 龙为肝,虎为肺,龙虎相守而不争,龙能前后相通相助,精气旺盛,肝为肾之子,其中有大孝之意,子护其母。魂在上有志向坚定的作用,在下要护阴助阳,魄归体而不外向,可助体内相识和谐,内可以安,心可以静。肝静也就是平时说的干净,这种清净不躁无过。

 元气不损,内气随意周身复 始运行,内流通对拙滞祛除,扶正祛邪,此为顺应天地环转之规。

 内息缓细深长,在观真中忘息,而进入胎息,此时并不重息,而是神观,神意感应天地与自身微观察识时,息静而缓,神意静识静知。精化为炁,炁可护体,神炁是人体第一感知觉,其灵根就是炁,神静心平,息自沉稳而归于丹,护于体,察知内外动静。人体内气运行是健身固体的唯一方法,除此之外,源于一切的药品和营养都不可使内息增强,精神的巩固在于运行气机,内气顺畅通达,周身流畅,而不是仅口鼻之息,周身血脉气机顺畅,才是真正健康,除此之外,别无其真。神气在丹田运化,往复滋润周身,胎息沐浴温养,要始终如一,一日不练一日空,每日功课有备,始终不可放弃,让邪乘虚而入,只有常年不断,始终如一,一轮明月和阳光普照。养生者,心静息平,内耗不损,对待以善为怀,不骄不躁,长安久治,只要以勤制拙,终能获得正法,此正法在此为根。太极是全修、全真、完整全面之意,只有这样才可为道,有大道长久的心念,以阴阳二气相合,平和就是延年药,性命双修,命在气主宰,神在性主宰,神为阳,意为阴,炁为阳,精为阴,内里的阴阳相合,知性别,安而和一,神气为己用,此宝不必外求,只需爱惜。

 灵芝妙药在人体内存,阴阳相合之炁就是神炁,就是内药,不需外找。

 周身要松柔,柔而有刚,柔能通顺,肢松可不用力,心不用劲,只有松静周身心静气沉,丹轮运转,真阴为虚,太极由虚无中来,轻灵柔活是太极的体象,中正平圆是太极的形象。

 天人合一是天意,此不可违,阴阳合一是道法,附合于道,顺而长久,人体内外合一,心身合一的基础在于平衡阴阳,前后、左右、上下皆是意,全体护中,附合于自然,附合于道法,附合于阴阳太极规律,就是附合于天意,匹配归一之神气为合一之重阳,这种行为在神意明识,人体内器要相循合和,动作也是同样之理,有左右相助,前后通达,上下一致,就具备完整之功,劲道完整,知此理,通过肢体的运动,一样可使阴阳相合而太极,在左右开展舒心肺、上下运动舒肝脾、拧腰转胯强肾活筋的伸展,也能达到阴升阳降的作用。在身手一家,内外一家的修炼中,外药在神意所识的对应无形意通连线中,以外带内,同样能达到阴阳合一的作用。

 对应和互助是太极拳之平衡的条件,全体协调互通是和谐应激帮助的条件,开展广阔是容纳的基础,走化有自如的能力,借力有先见之明,完整的体态,神光豪感的先知察觉,不受外力添加灵动环转,对阴阳虚实认的清,来去问答明确,其身之功在内,功夫上身,身上各处神意无处不有。处处总有一虚实,此能来源于内,不在身外。

 龙有上天下海地行之能,龙被视为无所不能的神物,龙在内主魂,在形为三回九转为一势,处处修炼无处不功,一动无有不动。云为隐之意,伴有虚中见真,看似轻柔,实乃全面。虎为肺主魄,气力深长,骨质坚硬,底气十足,柔能似龙,轻能如云,吻能似气,坚能虎背熊腰,有轻灵刚强之功。在物有挺拔坚定,似岩壁苍松,如水顺畅平和。

 借劲和向随全在于心明,对身语、心语神知,动向偏正即双重,机动进身全在于对手的过错,此不是就是妙,在散而不整,拙而不顺,过份而不,心身整合片刻犹豫,上下不调,左右不及,缺陷不足等,乘虚而入,以中、正、平、圆、轻、灵、柔、活对待一切不规。两者相顶是力量的抗争,能顺力而为,在回合中发现对方的过错是高明的办法,可用催法和激法,我心性始明,对手在不觉中失正而偏,占主导就可制其被动,以逆来顺受,以顺制逆,化敌图谋,然后蹈瑕抵隙顺其势,而转守为攻,在敌转换之时,滞后时重心移动,失去平衡之时制之。练功时要胸怀若谷,开展全面,我动是正时,彼因不及和修炼不足,己是偏,引进落空要有让彼去拙之处的能力,所有来力能让开放进囊中,如海载万钧,有起伏的能力才有抑扬的本领,曲伸在于开展,能身轻臂活,步如猫行,曲伸自如,容载放进而合即出的本领。

 神能全观,形能全真,意气感观严谨,动作协调一致,全面可做到无懈可击

 心明神知扶正祛邪之理,就可知以整制散,以正制偏,走偏制正之理,阴阳颠倒之理在于总占先机和有利身形,两手门户看的严,控制得当,管理适好到位,神志清楚,心静对待,就可指上打下,声东击西,引进落空。

 人体修到高深,无处不丹,所有处无不重要,全面灵敏就完整无杂,动作准确,线路优秀,方法得当,从不乱放,就做到了干净利索。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赏析

原文

○1.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2.冲淡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

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

○3.纤秾

******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4.沉着

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

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

○5.高古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窅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

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

○6.典雅

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

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7.洗炼

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

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8.劲健

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

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

○9.绮丽

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

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

○10. 自然

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

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苹。薄言情悟,悠悠天钧。

○11. 含蓄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

如满绿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12. 豪放

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

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

○13. 精神

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

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

○14. 缜密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

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15.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

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16. 清奇

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

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

○17. 委曲

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

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

○18. 实境

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

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

○19. 悲慨

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

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

○20. 形容

绝伫灵素,少回***。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

○21. 超诣

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

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

○22. 飘逸

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

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

○23. 旷达

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

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

○24. 流动

若纳水輨,如转丸珠。夫岂可道,***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

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

《二十四诗品》绎意

作者:admin 来源:网络

近年来对司空图《诗品》的真伪问题,学术界有许多争论,但是从有关研究发展的情况看,目前并无确切证据可以说明它不是司空图所作,而从对司空图的生平思想和诗论著作的深入分析,却可以说明《诗品》是司空图写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在不能否定司空图著作权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作为他的著作来看。但是不管是不是他所作,《诗品》体现了“思与境偕”和“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特点则是非常明显的,我们也应该从这样一个角度来认识它的文艺美学思想特点。我在给研究生讲授司空图诗论过程中,曾对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的含义作过一些分析,这对研究《二十四诗品》的文艺创作思想和审美观念特征,也许是有帮助的。所以特提出来向同行专家请教。文中所引郭绍虞《诗品集解》和孙昌熙、刘淦《司空图〈诗品〉二种》较多,就不一一注明了。

1 雄浑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注:他本作“备具”。)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雄浑”是二十四品中最重要的一品,如何正确理解”雄浑”,对认识《诗品》的文艺美学思想具有指导意义。首先要懂得“雄浑”和“雄健”是很不同的,而其背后是因为有不同的思想基础。前者是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而后者则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严羽在《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中说:“又谓:盛唐之诗,雄深雅健。仆谓此四字但可评文,于诗则用健字不得。不若《诗辨》雄浑悲壮之语,为得诗之体也。毫厘之差,不可不辨。坡谷诸公之诗,如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时气象。盛唐诸公之诗,如颜鲁公书,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其不同如此。只此一字,便见吾叔脚根未点地处也。”“雄浑”和“雄健”虽只一字之差,但在美学思想上则相去甚远。此处之“雄浑”是建立在老庄“自然之道”基础上的一种美,如用儒家的美学观来解释,比如说用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或者“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来解释,就和原意相背离了。首二句是讲的道家和玄学的体用、本末观。“大用外腓”是由于“真体内充”,如无名氏所说:“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由真实之体充满于内也。”腓,原是指小腿肚,善于屈伸变化,此指宇宙本体所呈现的变化无穷之姿态。所谓“真体”者,即是得道之体,合乎自然之道之体。《庄子?渔父》篇中说:“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於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於俗。”道家之真是和儒家之礼相对的。《天道》篇云:“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有所困也。通乎道,合乎德,退仁义,宾礼乐,至人之心有所定矣。”《刻意》篇又云:“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纯也者,谓其不亏其神也。能体纯素,谓之***。”《秋水》篇云:“曰:“何谓天?何谓人?’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大用”之说亦见庄子,《人间世》篇记载那棵可以为数千头牛遮荫的大栎树托梦给对它不屑一顾的木匠说:“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所谓“大用”即“无用之用”也。“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同上)首二句讲的就是“雄浑”美的哲学思想基础。次二句“返虚人浑,积健为雄”,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对“雄浑”的具体解释。“浑”是指自然之道的状态,《老子》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虚”,是自然之道的特征,《庄子?人间世》云:“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天道》篇又云:“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万物之本也。”虚,故能包含万物,高于万物,因此只有达到“虚”,方能进入“浑”的境界。下句“积健为雄”的“健”和严羽批评吴景仙的“雄健”之“健”不同。“健”有天然之“健”和人为之“健”,儒家所讲的是人为之“健”,道家讲的是天然之“健”。此处之“健”是《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唐代孔颖达《正义》云:“天行健者,谓天体之行,昼夜不息,周而复始。”此句之意谓像宇宙本体那样不停地运动,周而复始,日积月累,因内在自然之健,而有一股雄浑之气。 [***点laixx点com]

此品中四句是进一步发挥前四句的思想,所谓“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者,指雄浑之体得自然之道,故包容万物,笼罩一切,有如大鹏之逍遥,横贯太空,莫与抗衡。恰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所说:“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大鹏之所以能“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正因为它是以整个宇宙作为自己运行的广阔空间,故气魄宏大,无与伦比。宇宙本体原为浑然一体,运行不息的一团元气,因为它有充沛的自然积累,所以才会体现出雄浑之体貌。故如“荒荒油云,浑沦一气;寥寥长风,鼓历无边”(《浅解》),雄极浑极,而不落痕迹。这里的“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自由自在,飘忽不定,浑然而生,浑然而灭,气势磅礴,绝无形迹,它们都是自然界中天生化成而毫无人为作用的现象,也正是自然之道的体现。这里所运用的是一种意象批评的方法之运用,也是《二十四诗品》的基本批评方法。

具体请看 id="id6">世界是否有神

关龙艳:从司空图的诗论看《二十四诗品》

哈尔滨电大 关龙艳 ( 2004年06月15日) 浏览人次8144

在司空表圣文集里,有论诗短文五篇,即《与李生论诗书》、《与王驾评诗书》、《与极浦书》、《题柳柳州集后》和《诗赋》,谈了创作的体会和诗文鉴赏的经验。我们统称其为“论诗杂著”。

首先,对于二十四诗品名目中的“品格”用语,在司空图的论诗杂著中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说法。如“渟蓄”、“抑扬”、“温雅”、“澄澹”、“遒举”、“遒逸”、“渊密”、“沉郁”、“清厉”等,虽然远不及诗品面面俱到,但却是阴柔、阳刚并举,而且通观司空图的这几篇文章,虽然字数不多,篇幅不长,但涵盖面却相当之广。司空图简略地评论了从初唐到他所处的时代约三十位风格各异的诗人,可见,司空图对前代诗歌有着整体上的把握,对初、盛、中、晚各家各派的特点也是了然于心的。而且,司空图非常注重和强调诗歌的“全美”。“全美”这一概念是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提出的:“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此前,他曾列举了自己的二十几联诗,然后自评曰:“皆不拘于一概也。”在《题柳柳州集后》也有这样一段话:“噫!后之学者褊浅,片词只句,不能自办,已侧目相诋訾矣。痛哉!因题《柳集》之末,庶俾后之诠评者,无或偏说,以盖其全工。”综上,可以看出司空图不但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全美,而且也把这种观念运用到了对诗歌的品评上,他主张以宽广的视角对诗人诗作进行全面的衡量。他在评价诗作的美学风格时候,往往兼顾到了“全美”,如在说王维、韦应物诗“澄澹精致,格在其中”的同时,又从另一方面进行补充说明:“岂妨于遒举哉?”也就是说在司空图看来,“澄澹”与“遒举”两种风格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于同一诗作中,或是同一诗人身上,不过,只有以“全美为工”的诗人才能达到此种境界。再者,对于那些诗风单一、诗境狭窄的诗人,司空图是持否定态度的,对于那些自己本身诗才浅薄而又不能以通达的眼光看待别人作品的评家,司空图也是持否定态度的。

再来看《二十四诗品》,它荟萃了各种美学品格与创作感受,正如王寿昌在《小清华园诗谈》中胜赞其“理熟言弥粹”,同时他也指出这样的作品应该是在“深谙古作家”的前提下产生的。这个条件司空图显然是具备了,从他的论诗杂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不但能从容地前辈诗歌的风格特色,而且对有唐一代诗歌发展脉络的把握是相当准确的。

《二十四诗品》作为一部诗歌理论著作,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它的丰厚性和包容性。从“雄浑”到“流动”,凡二十四品,从理论的角度看,到底有没有一个体系,这也是一个在学术界争论了很多年的问题,有人认为《二十四诗品》在排列顺序上体现了“脉络”、“伦次”,而所作的解释又不尽相同;也有人认为它并没有什么的理论体系,只是就诗的意境、风格问题陈述了二十四则罢了。但不管怎样,一个事实是不容否认的:诗品的确包罗万象,对各种风格意境及创作经验都有所阐释,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评论的那样:“故是书亦深解诗理,凡二十四品:曰雄浑、曰冲淡……各以韵语十二句体貌之。所列诸体皆备,不主一格。……”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称赞的“诸体皆备,不主一格”也正是司空图在诗歌创作上的一贯的主张:他曾自评己诗“皆不拘于一概也”,批评贾岛诗作:“大体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

如果我们进一步将《诗品》与司空图的诗歌理论两相对照,就会发现虽然在形式上一个是四言韵文,一个是散文,但是在内容上却有高度的一致性,以下将一一对照加以分析:

1.“思与境偕”

在《与王驾评诗书》一文中司空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思与境偕”这一理论主要是针对写景之作提出的,要求作品的思想感情与生活景象应该相融合,诗人要钟情于自然,并于自然山水中见其性情;在此中,诗人本身被艺术化,成为一首自然与人和谐浑成的诗。诗本身的工巧就有赖于与这种诗化生活情调达到同一,景中含情,景中有“我”。而通观《二十四诗品》各则,每一则都是一首四言山水诗,都是自然之趣与人之情绪相结合的产物,无一不体现了这一创作观念。

2.关于“气”

《二十四诗品》中最能体现壮美气质的莫过于“雄浑”、“劲健”二则了。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在于都谈到了对“气”的崇尚,“野马也,尘埃也,万物之以气相吹也”,首篇“雄浑”其实就是暗指一股浩大的自然之气,也只有它才能“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而这股“气”在作品里就会呈现出“劲健”的风格,这一则里首段极言“行气如虹”,突出一个“气”字,“饮真茹强,蓄素守中”也是从“气”的劲健来阐明风格的劲健,也就是指作家或作品的正直健康真实丰富的思想感情。而此种风格的诗就会达到“天地与立,神化攸同”的境界。司空图一方面欣赏“澄澹”的诗风,另一方面也对“劲健”的诗风大加赞赏:“愚尝观韩吏部歌诗累百首,其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变,不得不鼓舞而徇其呼吸也”,(《题柳柳州集后》)这话虽说夸张,仍不失为知音。“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这九个字,乃韩愈诗劲健风格的绝妙注解。而在评论元、白诗的时候,则称其“力勍而气孱,乃都市豪估耳”,不论这段话说得是否妥当,但足见司空图对“气”的注重。

3.关于“淡”

《二十四诗品》第二则便以“冲谈”名篇。后面又有多处谈及“淡”,可见这又是一个贯穿于其理论中的一重要概念,而与之相关的概念还有“素”、“清”、“浅”“空”。要求诗人心胸淡泊,恬静自安,发而为诗。吐词朴素自然,饶有超然尘外的闲适意趣。回顾诗坛,陶潜的田园诗,王孟韦柳的山水诗,便是实例。司空图对陶潜的关注后文会提及,在此不缀言,单从他对唐代诗人的品评上即可见其明显的倾向:在历数了沈宋、王昌龄、李杜、王维、韦应物、大历十才子、元白、刘禹锡、杨巨源、贾岛、孟郊、刘德仁这些诗人后,他所要着力表现的诗人还是王维和韦应物,称道二人诗歌“若清风之出岫”(一说“若清沇之贯达” )此外,对“澄澹精致”诗风的偏爱,又与其对元白的贬斥相得益彰:因为元白的诗歌,尤其是“因事立题”作“***府”(白居易语),力求发挥诗歌的讽谕作用,自然与淡然的境界大相径庭。从另一个角度看,《诗品》虽“诸体皆备”,然而就是没有一则可与元白诗风相当,这也是耐人寻味的。

4.关于“含蓄”

司空图三外说的一个核心就是“含蓄”,在阐释“象外之象”时,他借用戴叔伦的一段话:“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指出作诗、赏诗都应保持一段审美距离,来感受那种朦胧飘忽的妙境,进而提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而这些都是对含蓄的解读。这与《含蓄》一品中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一样,都告诉我们:要想做到含蓄,谈何容易!

5.“实境”与“题纪之作”

《二十四诗品》中的“实境”一则道出了真切地直接写所见所感而达到的境界。什么是实境,作者有明确的回答:“取语甚直,计思非深”,而如何能达到“实境”,则是“情性所至,妙不自寻”。这不由得让我们联想到司空图《与极浦书》中谈及的“题纪之作”。司空图在强调了诗人写景要含蓄隐约,追求“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后,不忘指出一个例外,“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这与《二十四诗品》所说的“实境”之作是一回事,都注重直观性与可见可感性。

6.对诗歌艺术的推崇

在《雄浑》一品中有“具备万物,横绝太空”一句,与司空图《诗赋》中的“挥之八垠,卷之万象”所言情境气势极为相近,都极言诗歌的无穷魅力。不仅如此,《诗品》作者还有意将诗歌上升到一个“神奇”的境界中去玩味,道出了一些玄而又玄的创作体验:如“俱道适往,著手成春”(《自然》);“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蓄》);“妙造自然,伊谁与裁”(《精神》);“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缜密》);“神出古异,淡不可收”(《清奇》);“情性所至,妙不自寻”(《实境》)“夫岂可道,***体遗愚”(《流动》),这些都说出了创作过程中的所体会到的诗的神奇。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只标妙境,未写苦心”,然而“神”“奇”“妙”的背后却是苦心自见。这一点与司空图又不失为知音:在司空图看来,诗之妙处,亦难以言诠,在谈到“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时,他深有感触:“岂容易可谈哉”?(《与极浦书》);并明确地指出过“文之难而诗尤难”,又讲“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化,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与李生论诗书》);“知道非诗,诗未为奇……神而不知,知而难状”(《诗赋》),其共同之处是在对诗的神化中,都体现出了对诗歌艺术的崇敬和对更高诗境的追求。

以上几点我们亦只是摘取两株大树上的几枚果子,看其形状,品其味道而比较之,虽不能以此来为这两株树结成连理枝,但至少我们可以说它们确是同属一科的植物,故这几枚果子也是有意义.

太极拳中的美感

老 子 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人也。其母感大流星而有娠。虽受气天然,

见于李家,犹以李为姓。或云,老子先天地生。或云,天之精魄,盖神灵之属。或云,母怀

之七十二年乃生,生时,剖母左腋而出。生而白首,故谓之老子。或云,其母无夫,老子是

母家之姓。或云,老子之母,适至李树下而生老子,生而能言,指李树曰:以此为我姓。或

云,上三皇时为玄中法师,下三皇时为金阙帝君,伏羲时为郁华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

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颛顼时为赤***,帝喾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

为尹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

在越为范蠡,在齐为鸱夷子,在吴为陶朱公。皆见于群书,不出神仙正经。未可据也。葛稚

川云:洪以为老子若是天之精神,当无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劳。背清澄而入臭浊,弃

天官而受人爵也。夫有天地则有道术,道术之士,何时暂乏。是以伏羲以来,至于三代,显

名道术,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学之徒,好奇尚异,苛欲推崇老子,故有此

说。其实论之,老子盖得道之尤精者,非异类也。按史记云:老子之子名宗,事(明吴郡沈

氏野竹斋抄本——以后简称明抄本;清陈鳣校本——以后简称陈校本;“事”作“仕”。)

魏为将军,有功,封于段。至宗之子汪、汪之子言、言之玄孙瑕,仕于汉。瑕子解,为胶西

王太傅,家于齐。则老子本神(宋贾翔犹龙传序云:老子本亦人灵,神字疑讹。)灵耳,浅

见道士,欲以老子为神异,使后代学者从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长生之可学也。何者,若谓

老子是得道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或云:老子欲西度关,关

令尹喜知其非常人也,从之问道。老子惊怪,故吐舌聃然,遂有老聃之号。亦不然也。今按

《九变》及《元生十二化经》,老子未入关时,固已名聃矣。老子数易名字,非但一聃而

已。所以尔者,按《九宫》及《三五经》及《元辰经》云:人生各有厄会,到其时,若易名

字,以随元气之变,则可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老子在周,乃三百余年,二

百年之中,必有厄会非一,是以名稍多耳。欲正定老子本末,故当以史书实录为主,并老

(《太平御览》六五九,引神仙传无老字。)仙经秘文,以相参审。其它若俗说,多虚妄。

洪按《西升中胎》及《复命苞》及《珠韬玉机》(明抄本“机”作“机”,《初学记》二三

《御览》三六三,引《神仙传》作“札”。当是札讹为机,写作机。)《金篇内经》,皆

云:老子黄白(《艺文类聚》七八、《太平御览》三六三引无白字。)色,美眉,广颡长

耳,大目疏齿,方口厚唇;额有三五达理,日角月悬;鼻纯骨双柱,耳有三漏门;足蹈二

五,手把十文。以周文王时为守藏史,至武王时为柱下史。时俗见其久寿,故号之为老子。

夫人受命,自有通神远见者,禀气与常人不同,应为道主,故能为天神所济,众仙所从。是

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金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形,消灾辟恶,

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起

中篇所记者也,自有目录。其不在此数者,皆后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也。老子恬淡无

欲,专以长生为务者,故在周虽久,而名位不迁者,盖欲和光同尘。内实自然,道成乃去,

盖仙人也。孔子尝往问礼,先使子贡观焉。子贡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师名丘,相从三

年,而后可教焉。”孔子既见老子,老子告曰:“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骄

气与多欲*志,是皆无益于子也。”孔子读书,老子见而问之曰:“何书?”曰:“易也。

圣人亦读之。”老子曰:“圣人读之可也,汝曷为读之?其要何说?”孔子曰:“要在仁

义。”老子曰:“蚊虻噆肤,通夕不得眠。今仁义惨然而汩人心,乱莫大焉。夫鹄不日浴而

白,乌不日染而黑,天之自高矣,地之自厚矣,日月自照矣,星辰固自列矣,草木固有区

矣。夫子修道而趋,则以至矣,又何用仁义!若击鼓以求亡羊(明抄本“羊”作“子”)

乎?夫子乃乱人之性也。”老子问孔子曰:“亦得道乎?”孔子曰:“求二十七年而不得

也。”老子曰:“使道可献人,则人莫不献之其君;使道而可进人,则人莫不进之其亲矣;

使道可告人,则人莫不告之兄弟矣;使道可传人,则人莫不传之其子矣;然而不可者,无他

也,中无主而道不可居也。”孔子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诵先王之道,明

周、召之迹,以干七十余君而不见用,甚矣人之难说也。”老子曰:“夫六艺,先王之陈迹

也,岂其所陈哉。今子所修者,皆因陈迹也。迹者履之出,而迹岂异哉?”孔子归,三日不

谈。子贡怪而问之。孔子曰:“吾见人之用意如飞鸟者,吾饰意以为射之,未尝不及而

加之也;人之用意如糜鹿者,吾饰意以为走狗而逐之,未尝不衔而顿之也;人之用意如渊鱼

者,吾饰意以为钩缗而投之,未尝不钓而制之也。至于龙,乘云气,游太清,吾不能逐也。

今见老子,其犹龙乎,使吾口张而不能翕,舌出而不能缩,神错而不知其所居也。”阳子见

于老子,老子告之曰:“虎豹之文,猿猱之捷,所以致射也。”阳子曰:“敢问明王之

治。”老子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以(明抄本“以”作“似”)不自己;化被万物而

使民不恃;其有德而不称其名;位乎不测而游乎无有者也。”老子将去而西出关,以升昆

仑。关令尹喜占风气,逆知当有神人来过,乃扫道四十里。见老子而知是也。老子在中国,

都未有所授,知喜命应得道,乃停关中。老子有客徐甲,少赁于老子,约日雇百钱,计欠甲

七百二十万钱。甲见老子出关游(明抄本“游”作“远”)行,速索偿不可得,乃倩人作

辞,诣关令,以言老子。而为作辞者,亦不知甲已随老子二百余年矣,唯计甲所应得直之

多,许以女嫁甲。甲见女美,尤喜,遂通辞于尹喜。得辞大惊,乃见老子。老子问甲曰:

“汝久应死,吾昔赁汝,为官卑家贫,无有使役,故以《太玄清生符》与汝,所以至今日。

汝何以言吾?吾语汝到安息国,固当以黄金计直还汝,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张口向地,

其太玄真符立出于地,丹书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喜知老子神人,能复使甲生,乃为

甲叩头***,乞为老子出钱还之。老子复以太玄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钱二百万与甲,

遗之而去。并执***之礼,具以长生之事授喜。喜又请教诫,老子语之五千言,喜退而书

之,名曰《道德经》焉。尹喜行其道,亦得仙。汉窦太后信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诸窦,

皆不得不读,读之皆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谧然,而窦氏三世保其荣宠。太子太傅疏

广父子,深达其意,知功成身退之意,同日弃官而归,散金布惠,保其清贵。及诸隐士,其

遵老子之术者,皆外损荣华,内养生寿,无有颠沛于险世。其洪源长流所润,洋洋如此,岂

非乾坤所定,万世之师表哉。故庄周之徒,莫不以老子为宗也。(出《神仙传》)

老子姓李,名重耳,字伯阳,是春秋时代楚国苦县曲仁里的人。传说他的母亲有一次看

见空中大流星飞过后就怀了身孕。由于是上界的神灵之气出现在李家,所以老子生下后姓了

凡人的李氏。有人说,老子生于开天辟地之前,是天的精灵神魄,自然就是神灵了,又有人

说,老子的母亲怀了他七十二年才剖开左腋生下了他,一出生就是白发苍苍,所以才名叫老

子。有人说老子的母亲没有丈夫,他是随母亲娘家而姓李的。也有人说老子的母亲碰巧是在

李树下生了老子,老子一出生就能说话,指着李树说:“就用它作我的姓吧。”还有人说,

老子在上三皇时是玄中法师,下三皇时是金阙帝君,伏羲氏时是郁华子,神农氏时是九灵老

子,祝融时是广寿子,黄帝时是广成子,颛顼时是赤***,帝喾时是禄图子,尧时是务成

子,舜时为尹寿子,夏禹时是真行子,殷商时是锡则子,周文王时是文邑先生。还有一种说

法,说老子是文王的守藏史。有的说,老子在越国就是范蠡,在齐国就是鸱夷子,在吴国就

是陶朱公。这些传说在各种书籍中都有记载,但都不是出自神仙经书的正式传记中,没有什

么依据。晋代的道学***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曾说:“我认为老子如果真是上天的精

灵神人,就会世世代代都出现在人间,放弃他尊贵的身份混迹于凡夫俗子之中,专门从事人

间辛劳的工作,背离神界的清明高洁而进入人间的庸俗龌龊,抛弃天界的官位而接受人间的

封爵。自有天地以来就有道术,修炼道术的人更是从来没有间断过。从伏羲以来,到夏、

商、周三代,著名的道家世代都有,何止仅仅是一位老子呢?这都是因为后来的一些学道的

人们为了推崇老子而夸大其词,才编造了那些奇闻异说以耸人听闻罢了。实事求是地说,老

子就是在研究道学上成果最突出的一个人,而绝不是什么神仙异类。”根据《史记》上记

载,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在魏国作过将军,由于有功被封邑在段干(地名)。李宗的儿子是

李汪,李汪的儿子是李言,李言的玄孙李瑕。在汉朝作过官。李瑕的儿子李解,当过胶西王

的太傅,家在齐国。老子本人十分聪慧机灵,所以有些浅薄的道士想把老子描绘成神仙,好

让后代人更崇拜他学习他。殊不知这样一来使得普通的人们更认为老子是长生不老的神仙,

根本学不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说老子只是个得了道的凡人,人们一定会努力学他,如果

说老子自来就是神仙,人们会望而生畏不知从何学起了。据说老子要出关到西方去,守关的

令尹名叫喜,知道老子不是一般人,就向他问道术。老子听了又惊又怪,竟吐出舌头来半天

没收回去,从此才有了“老聃”这个称号,其实这个说法不对。根据《九变》及《元生十二

化经》的记载,老子没进关时已经有了“老聃”这个别号了。老子改过好几次名字,不仅是

一个“聃”字而已。他所以改名,是根据《九宫》、《三五经》、《元辰经》上说的,人这

一生会有几次命运中的坎坷,每到一个“坎儿”的时候,如果能改一下名字,以顺应运气的

变化,就可以平安消灾延年益寿。现在一些有道术的人,也常常这样做。老子在周朝活了三

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里,必然会有多次的厄运坎坷,所以老子改名的次数也就必然多了

些。如果想准确地考证确定老子的生平,还是应该以史书上的正式的记载为主,并参考一些

神仙的经传秘文。其它一些世俗的传说大都很荒诞,不可凭信。葛洪按《西升中胎》及《复

命苞》和《珠韬玉机》、《金篇内经》等典籍上的记载说,老子皮色黄白,眉毛很美,额头

宽阔耳朵很长,眼睛很大,牙齿稀疏,四方大口嘴唇很厚。他的额头有十五道皱纹,额角两

端似有日月的形状。他鼻子很端正,有两根鼻骨,耳朵上有三个耳孔。他一步可跨一丈,双

手上有十道贵人的纹路。周文王时,老子做守藏史(管库的官名),到武王时,他还担任柱

下史(相当秦汉的御史),人们看他如此长寿,就称他为“老子”。凡是受命于天的人,必

然是通达灵异的人,他的禀赋气质也与平常人不同,这样的人理所当然成为道家的首领,也

自然会得到天神的佑助和神仙们的呵护。老子济助世人的法术有九种丹八种石,有金酒、金

液等仙药;此外,以“玄而又玄,众妙之门”的玄学修养心性,运气炼身,消灾辟邪,清除

鬼魅,并有不食五谷、超脱变化之法,有符咒教戒、驱使鬼魅之法。老子的道术共有九百三

十卷,符术十卷,这些都在他的著作中详载,有目录可查。凡不在他著作中的,都是后来的

道士们私自增添的,并不是老子本人的著作。老子为人清心寡欲,专心致志于修炼长生之

道,所以他在周朝虽然时间很久,但在官位上没有什么升迁,他始终于世无争。他效法、自

然、道术修炼成功后就羽化而去,进入天界成了仙人,这是必然的事。孔子曾经去向老子请

教《礼》方面的学问,先派了他的学生子贡去拜见。子贡见到老子后,老子对子贡说:“你

的老师叫孔丘,他如果跟随我三年,然后我才能教他。”孔子见了老子,老子对孔子说:

“善于经商的人虽然富有但却像什么也不拥有,德高的君子往往像个愚笨的人一样毫不外

露。你应该尽快去掉你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因为这些东西对你没有一点好处。”有一次老

子问孔子读什么书,孔子说在读《周易》,并说圣人都读这本书。老子说:“圣人读它可

以,你为什么要读它呢?这本书的精髓是什么?”孔子说:“精髓是宣扬仁义的。”老子

说:“所谓仁义,是一种白白惑乱人心的东西,就像夜里咬得人不能睡觉的蚊虫一样,只能

给人们增加混乱和烦恼罢了。你看,那鸿鹄不用每天洗浴羽毛就自然雪白,乌鸦也不用每天

染墨而自然漆黑。天自来高,地自来厚,日月自来就放射光芒,星辰自来就是排到有序,草

木生来就有区别。你如果修道,就顺从自然存在的规律,自然就能够得道。宣扬哪些仁义之

类的有什么用呢,那不和敲着鼓去寻找丢失的羊一样可笑吗?你是在破坏自然规律,败坏人

的天性啊!”老子又问孔子,“你已经得道了吧?”孔子说:“我求了二十七年,仍然没有

得到啊。”老子说:“如果道是一种有形的东西可以拿来献人,那人们会争着拿它献给君

王。如果道可以送人,人们就会拿它送给亲人。如果道可以说得清楚,人们都会把它告诉自

己的兄弟。如果道可以传给别人,那人们都会争着传给自己的子女了。然而上面说的那些都

是不可能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一个人心里没有正确的对道的认识,那道就绝不会来到他

心中的。”孔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

秋》,讲说先三治国之道,深明周公、召公成功之路,我以此谒晋了七十多个国君,但都不

***用我的主张。看来人们是太难说服了!”老子说,“你那‘六艺’全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

历史,你说哪些又有什么用呢?你现在所修的,也都是些陈陈相因的旧东西。‘迹’就是人

的鞋子留下的印迹,脚印和脚印,还能有什么不同吗?”孔子从老子哪儿回来,三天没有说

话。子贡很奇怪地问是怎么了,孔子说:“我如果遇见有人的思路像飞鸟一样放达时,我可

以用我似弓箭般准确锐利的论点射住他制服他。如果对方的思想似麋鹿一样奔驰无羁,我可

以用猎犬来追逐它,一定能使他被我的论点所制服。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鱼一样遨游在理论的

深渊中,我可以用钓钩来捕捉他。然而如果对方的思想像龙一样,乘云驾雾,遨游于太虚幻

境,无影无形捉摸不定,我就没法追逐和捕捉他了。我见到老子,觉得他的思想境界就象遨

游在太虚中的龙,使***张嘴说不出话,舌头伸出来也缩不回去,弄得我心神不定,不知道

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啊。”阳子见到老子,老子对他说,“虎豹由于身上有花纹,猿猴因为过

分敏捷,所以才招人射杀。”阳子问老子,君王很英明的统治会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老子

说:“一位真正英明的君王,应该是他虽有盖世的功劳但老百姓却不知道。他使万物都井井

有条,而老百姓认为本来就应该是那样。他德行很高但老百姓却并不歌颂他的名字。他在位

或不在位都于天下百姓没有什么关系。”老子将要出关西去,打算登昆仑山。守关的令尹喜

通过占卜预知会有神人从这里经过,就命人清扫了四十里道路迎接,果然是老子来了。老子

出行以来,在中原一带都没有传授过什么,他知道令尹喜命中注定该得道,就在那里停留下

来。有一个叫徐甲的人,从少年时受雇于老子作仆人,老子每天大约应付给他一百钱,一共

欠了他七百二十万钱的工钱。徐甲见老子出关远行,想尽快讨回自己的工钱又怕不可能,就

求人写了状子告到令尹喜那里。替徐甲写状子的人并不知道徐甲已跟随老子二百多年了,只

知道他如果索回老子所欠的工钱就会成为富翁,就答应把女儿嫁给徐甲。徐甲见那女子很

美,更加高兴,就把告老子的状子递交给令尹喜。令尹喜看了状子大吃一惊,就去告诉了老

子。老子对徐甲说:“你早就该死了。我当初因为官小家穷,连个替我打杂的人都没有,就

雇了你,同时也就把‘太玄清生符’给了你,所以你才能一直活到今天。你为什么要告我

呢?我当初曾答应你,如果你将来进入了‘安息国’,那时我会用黄金计算你的工钱全数还

给你。你怎么竟这样急得等不了呢?”说罢就让徐甲面向地下张开嘴,只见那‘太玄真符’

立刻被吐了出来,符上的朱砂字迹还像刚写时一样,而徐甲则顿时变成了一具枯骨了。令尹

喜知道老子是神人,就跪下磕头为徐甲求情,并自愿替老子还欠债。老子就把那太玄真符又

扔给徐甲,徐甲立刻复活了。令尹喜就给了徐甲二百万钱打发他去了。令尹喜向老子恭敬地

执***之礼,老子就把长生之道的秘方授给了令尹喜。令尹喜又向老子请求更进一步的教导

训诫,老子就口述了五千字,令尹喜回去后记了下来,这就是老子著名的经典《道德经》。

令尹喜按照老子的教导去修行,果然也成了仙。汉代的窦太后崇尚老子的著作,孝文帝及窦

氏家族***都必须读老子的书,读后都获益匪浅。所以汉文帝、汉景帝在位时,天下太平国

运兴盛,而窦氏三代也保住了他们的富贵和皇帝的恩宠。太子的老师疏广父子也深深理解老

子的道义,知道功成身退的道理,父子二人同一天辞官回家,把他们的财富散给了穷人,以

保持高贵的节操。后来的那些隐士们,凡是遵从老子道术的,都是抛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

着力于养身修性,而没有在险恶的乱世遭到颠沛坎坷。老子的学说和道术渊博深遂,流传很

广,这难道不是乾坤所定,值得后代万世向他师法学习的吗?所以庄周一派的门徒,也都把

老子奉为他们的宗师了。

木 公 木公,亦云东王父,亦云东王公。盖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

霞之服,亦号玉皇君。居于云房之间,以紫云为盖,青云为城。仙童侍立,玉女散香。真僚

仙官,巨亿万计。各有所职,皆禀其命,而朝奉翼卫。故男女得道者,名籍所隶焉。昔汉

初,小儿于道歌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不识,唯张子房知之。

乃再拜之曰:“此乃东王公之玉童也。盖言世人登仙,皆揖金母而拜木公焉。”或云,居东

极大荒(“荒”原作“芦”,据明抄本改。)中,有山焉,以青玉为室,深广数里。僚荐真

仙时往谒,九灵金母(“母”原作“丹”,据本书卷六十三骊山姥条改)一岁再游其宫,共

校定男女真仙阶品功行,以升降之,总其行籍,而上奏元始,中开玉晨,以禀命于老君也。

天地劫历,阴阳代谢,由运兴废,阳九百六,举善黜恶,靡不由之。或与一玉女,更投壶

焉。每投,一投十(说郛七引“十”作“千”)二百枭。设有入不出者,天为口医(呼监

切)嘘(医呼者,言开口笑也)。枭而脱悟不接者,天为为嗤。儒者记而详焉。所谓王者,

乃尊为贵上之称,非其氏族也。世人以王父王母为姓,斯亦误矣。(出《仙传拾遗》。明抄

本作《神仙传拾遗》)

木公,有些地方称他为“东王父”,或者称他为“东王公”,说他产生于春天阳光的元

气中,是万物的始祖。木***上戴着象征着天、地、人三界的帽子,穿着九色云霞制成的袍

服,人们也称他为“玉皇君”。木公住在九霄云中,以紫云作他的车伞盖,以青云筑成他的

城池。他的身边侍立着仙童和身上散发着异香的玉女。他所管辖的仙官有亿万名,都各司各

的职务,恭谨地遵奉着他的圣命,朝拜护卫着他。这些仙官,都是人间男女中得道的人,人

们得道之后就隶属于仙籍了。过去汉朝初年时,有一个小孩在道旁唱道:“着青裙,入天

门。揖金母,拜木公。”当时人们都不懂这首儿歌说的是什么意思,只有张良(字子房)知

道,就向小孩恭敬地下拜,并说:“这孩子就是东王公身边的玉童。他说的就是人间能够成

仙的人都要向金母、木公叩拜啊。”还有一种传说,说极东的大荒之中有一座高山,木公就

住在这山中用青玉盖的房子里,这房子的长和宽都有好几里地。神界的仙人们时常到这里来

朝拜木公。九灵金母也每年到这个宫中来考查男女神仙们的品行功德,以决定他们的升降,

并把他们的功绩上奏给元始天尊,同时报到玉晨宫中的太上老君那里听候裁定。天地的劫

数,阴阳的替代、运行和兴衰,每九千九百年轮回一次的“阳九”和“百六”,以及惩恶扬

善等具体事情,都是这样决定的。有时也由一名玉女用投壶的方式来决定,用箭向特制的猫

头鹰口中投掷,每一局投一千二百次。如果箭落入猫头鹰口中不出来,天神就会开口大笑。

如果箭落在猫头鹰嘴外边,天神就会撇着嘴冷笑。有些学士的著作中对这些情况记述得很详

细。人们常说的“王”,是对贵人的一种尊称,并不代表神人的姓氏和宗族。比如,人世间

以王父、王母为姓,是完全错误的。

广成子 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

要。”广成子曰:“尔治天下,禽不待候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何足以语至道?”黄帝退

而闲居三月,后往见之,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广成子答曰:“至道之精,杳杳冥

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净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

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得我道者上为皇,失吾道

者下为土。将去汝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人其尽死。而我独

存矣。”(出《神仙传》)

广成子是古代的一位神仙,住在河南临汝西南崆峒山的一个石洞里。黄帝听说后曾专程

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修炼道术的要诀。广成子对黄帝说,“你所治理的天下,候鸟不到迁徙

的季节就飞走,草木还没黄就凋落了,我和你这样的人有什么可谈呢?”黄帝回去后三个月

不理朝政,什么事都不干,然后又去见广成子,很恭敬地跪着走到广成子面前,再三叩拜求

教修身的方法。广成子回答说:“修道所达到最高境界就是心中一片空漠,即看不见什么,

也听不见什么。凝神静修,你的肉体必然就会十分洁净,你的心神也会非常清爽。不使你的

身体劳顿,不使你的精神分散,你就可以长生。注重内心的修养,排除外界的干扰,知道过

多的俗事会败坏你的真性。我能牢牢的专注于养性,永远心境平和清净无为,所以活了一千

二百岁,而形体上没有一点衰老的迹象。得到我道术的可以成为君王,失去我道术的只能成

为凡俗之辈。我的道将把你引向无穷之门,游于无极的原野,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凡

人都将死去,而得我道的人却会长存于天地之间。

黄 安 黄安,代郡人也。为代郡卒,云卑猥不获,处人间执鞭。推荆(明抄本、陈校本“推”

作“怀”。荆下有“而”字。)读书,画地以计数,一夕地成池。时人谓安舌耕。年可八十

余,强视若童子。常服朱砂,举体皆赤,冬不著衣。坐一龟,广长三尺,时人间此龟有几年

矣,曰:昔伏羲始造网罟,得此龟以授吾,其龟背已平矣。此虫畏日月之光,二千年则一出

头,我生此虫已五出头矣。”行则负龟而趋,世人谓安万岁矣。(出《洞冥记》)

黄安是代郡人,在郡衙里当差。上司见他形象丑陋,就让他当车夫,拿着荆条鞭子赶

马。然而他常常把荆条鞭子别在腰间去刻苦读书,用手指在地上画着记数。一天晚上,他画

字的那块地变成了水池子。当时人们都说黄安是一个勤奋读书的“舌耕人”。黄安八十岁

时,眼力还像少年一样锐利。他经常吃朱砂,全身都光着,冬天也***衣服,坐在一个三尺

宽三尺长的大乌龟上。有人问他那龟有多少年了,黄安说:“远古时伏羲氏造了网,捕到了

这个龟送给了我。现在这龟背让我骑得都磨平了。这个家伙怕日月的光亮,两千年才伸一次

头出来看看。我生下来时,这只龟已经伸了五次头了。”黄安要出门就背着乌龟走路,人们

都说,黄安已经活了一万年了。

孟 岐 孟岐,清(清原作青。据明抄本、陈校本改。)河之逸人,年可七百岁。语及周初事,

了然如目前。岐时侍周公升坛上,岐以手摩成王足。周公以玉笏与之,岐常宝执,每以衣裾

拂拭。笏厚七分,今锐欲折。恒饵桂叶,闻汉武帝好仙,披草莱(明抄本莱作盖。《洞冥

记》同。)而来,武帝厚待之。后不知所之。(出《洞冥记》)

孟岐是清河的一位隐居的高士,已经有七百岁了。他说起周朝的事十分熟悉,就像昨天

的事一样。他曾侍从着周公姬旦登上拜相的神坛,还用手摸过西周成王姬诵的脚。周公曾送

给他一个玉制的笏板,他十分珍爱,经常用衣襟擦它。这只玉笏有七分厚,天长日久,被他

擦得非常薄了,薄得都快断了。孟岐长期以桂叶当饭吃,他听说汉武帝爱好求仙问道,就披

着草编的斗蓬去见他。汉武帝非常优厚地接待了他,后来孟岐就不知去向了。

彭山真的有个老祖吗?

 太极拳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武术、艺术、养生道,它是形态美、神态美和哲学美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朴实简约之感而又不失深邃丰富的内涵。作为中华武术中的一朵奇葩,太极拳具备了极高的美学功能,特别是它的形态美、神态美和哲学美,由外及里、由浅入深地构建了其独特的美学观。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这种运动,它的价值也逐渐得到更充分的开发和推广。除了具有健身自卫的实用价值外,其独特的表演艺术给人美的享受,使人赏心悦目,它倾注着中华民族的气质、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太极拳的美学观是东方古老文明之美的缩影。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中的美感。

 太极拳中的美感一.形态美

 太极拳作为武术运动,通过人体形态的动静变化构成了其运动特点,因而形态美是太极拳美学观中的最基本内容。人体?点、线、面?的变化构成了太极拳运动,每个动作起落都是?点?的表现形式。?点?的移动和旋转构成了?线?,完成了动作的运动轨迹,而?点、线?的空间和时间扩展构成了面,表现为肢体的空间亮相。同时?点、线、面?按动静、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一种具有自由节奏的运动形式,在完成形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功能。

 1.对称美

 对称美是中国传统美学观中的重要一种,古代建筑、书法、对联等均体现对称美、秩序美。太极图就是一张对称和谐的结构图,它是中华传统智慧的缩影。太极拳,就是这一哲理在体育运动中的生动体现。特别是陈式太极拳,以刚柔、开合、轻沉等等一系列对称、平衡、和谐动作为其内容,以顺逆缠丝、动作螺旋为其形式。它不仅有刚有柔,有开有合,有虚有实,有快有慢,而且讲求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开中有合,合中寓开。运用到技击上则有化有发,有引有进,而且化即是发,引即是进,化打结合,引进结合等,构成此拳的非凡风格。动作都强调阴阳平衡,有上有下,逢上必下;前发后塌,左发右塌,右发左塌;逢左必右,逢右必左;有内有外,内外兼练;身法上要对拉拔长,又要相吸相系,强调对称劲,劲要八面支撑,处处、时时保持平衡,做到周身一家。

 2.节奏美

 王宗岳《太极拳论》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技击精华》中记载:?进取捷若风,失机退宜快。?张志俊讲:?快慢相间才是太极拳。?马虹先生也多次讲到?练习太极拳要快慢相间,快而不乱,慢而不滞?。太极拳练快了,不能丢掉动作少了细节;练慢了不能显得呆滞。在太极拳技击中?进攻时速度快?是指通过充分准备,最后以最快速动作达到进攻(或防守)目的。进攻(或防守)的决定性动作都要快,这个快不是盲目的快,而是有条件有目的有控制的快通过攻防节奏变化调动对手,寻找有效时机,以快制胜。戚纪光在《纪效新书》说:?俗云拳打不知,是迅雷不及掩耳,所谓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就有十下。?拳打不知,一快打三慢?迅雷不及掩耳?等拳谚是对技击动作速度要快的重要描述。正如《孙子兵法》中所云:?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进攻时要兵贵神速,乘对手措手不及,不动如山,动如雷霆。但是在技击中速度快慢是相对的,相对于不同水平的对手、不同的攻防动作、不同的攻防时机、动作的运使速度也是千变万化的。快慢相见的节奏感是太极拳的独到特色之一,更是其位列内家拳之首的重要原因。

 3.开合美

 陈鑫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般讲,所谓开,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外伸展放大;所谓合,是指肢体和内劲向内收敛缩小。具体讲,不仅整体要有开合,一臂一腿也有开合,一手一足也各有开合。研究太极拳各种形式的运动,有时着眼于肢体的屈伸,有时着眼于内劲(内气)的收放,有时着眼于缠丝劲的顺逆,有时着眼于整体,有时着眼于某一局部。?逢开必合,逢合必开?开中寓合,合中寓开?处处总有一处开合,开时气势饱满,合时精神内敛,浑然一体。太极拳讲求?内三合,外三合?。?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外三合指的是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由呼吸带动丹田内转配合外形动作,内外统一才能体现出整劲,使力形成完美的传递。内外开合变化练就?形断意不断,意断神不断?。

 4.螺旋美

 陈式太极拳以易学为基础,以阴阳规律为基本规律,不论是从内到外,从上到下,从简单到复杂都是走立体螺旋,即?处处走螺旋?和?无处不螺旋?。陈照奎讲:?以顺缠和逆缠为基本缠丝劲。?陈鑫讲:?拳者,缠法也。?《拳论》中有?拳法之妙,在于运劲?紧要处全在胸中腰间运化?。在行拳中讲求?腰不动,手不发?,即使很小的初始动作,也先从腰部运动,由腰而背、而肩、而臂、而手回来同样由腰部牵动并且要求走螺旋劲,完成?非圆即弧?运动。螺旋美如波浪、如山峦,起伏跌宕,给人以美的享受,缓解视觉疲劳。

 5.线条美

 太极拳讲究式正招圆,招圆是整个过程的和谐圆润,而圆的曲线运动轨迹无疑是一条重要的美感因素。以?曲?为美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审美取向。?曲?深涉到国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曲水流筋?曲径通幽?是中国人理想的审美境界。中国的文章语言艺术和绘画艺术都特别讲求?曲?的体现。所谓?深文隐蔚,余味曲包?,一个民族的审美情绪可以说是尽在其中。古人云: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漾洞便是死水。依此自然之理去领悟艺术之理,中国文学艺术的生命力多系接在这个?曲?字上,同样产生于中国这个特定文化底蕴中的太极拳,同样以?曲?为美,是一种圆中求圆的艺术。无论是太极拳?非圆即弧?的外形动作,还是?丹田内转?的内在运化均体现了?曲线美?。

 6.姿态美

 拳论言:?身必以端正为本,以周身自然为妙。?太极拳要求?立身须中正安舒?,中正即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神自然得中之谓也。太极拳身法的关键是端正、自然、顺舒、灵动。武禹襄提出?身法八要?即含胸、拔背、裹档、提顶、吊档、松肩、沉肘。端正、自然、顺舒、灵动的身法使太极拳具有与其他运动不相同的美。姿态美,即姿势、架势美太极拳是非常讲究姿势的。太极拳处处呈圆弧,虚灵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舒指坐腕,松腰敛臀,圆档松胯,尾间中正,动静有常,势势相连,绵绵不断,?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

?

 太极拳中的美感二.神态美

 无动作外在的形就无从表现内在的神。形似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要求,掌握基本动作要领获得直观、可感、鲜明、逼真的审美效果。若动作徒有其形,缺乏内涵,就显得浅薄直露,动作松散无神。因而太极拳在练到形似以后要逐渐做到神似,以形传神,在动作中表现内在的精神气质,把典雅、清奇、和谐、自然的东方古典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演练太极拳如不能表达主宰形的神,就不能从根本上表现太极拳的神气韵度美。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则是形的灵魂。任何缺乏神韵的运动只能让人看成是一个躯体在扭动,却看不到内在的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当演练者把韵律、姿态与神韵经过细心的思考和领会后,使之揉合成为一个协调完整的有机体后太极拳才具有观赏价值。古言道:?韵者,美之极。?

 1.劲力美

 劲力即太极拳中的劲法和力度。王宗岳在《太极拳论》把劲力看作是通往神明的先决条件。劲力最主要的成分是刚与柔。刚与柔是一个事物的两种对立统一的属性,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转化和相互作用的。刚柔作为天地万物的基本属性,一直为人们所感知,且自古以来刚柔的观念与阴阳始终紧密地联结着,阳者为刚,阴者为柔。刚与柔在太极拳演练中以相融的形式合为一体,刚柔和谐统一,使太极拳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使阴柔之美与阳刚之美相储并蓄,并相互转化。在动作的运行过程中表现出阴柔之美,在动作的落点上表现出阳刚之美。?轻如杨花,坚如金石,威比虎猛,鹰扬比急,行同乎水流,止牟乎山立?,处处体现刚柔相济之美。柔是形体动作的连贯、柔和、流畅的艺术效果,气势宏大、意趣沉稳的气态和神色。太极拳表现以柔劲为主有?四两含蓄拨千斤?之妙。太极拳的柔和却并非松懈,给人一种含蓄且生动的武术技艺的美感,表现出超现实的审美情趣,具有深厚的古代文化底蕴。

 2.虚实美

 ?虚实?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太极拳中的重要概念。《孙子兵法?虚实篇》云:?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唐太宗李世民说:?联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用武要言》讲:?虚而实击,实而虚之,避实击虚。?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杨澄甫认为:太极拳术以虚实为第一要义,要求在动作中要体现出虚实。太极拳谱对虚实也有明确的规定:所谓变转虚实要留意也;虚实亦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在太极拳中,左手实则左足虚,右手实则右足虚,其落点也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因此处处有一虚一实,内劲中正不偏不倚,来达到内含虚实而不露的境界。虚实相生虚实互用,何处是虚,何处是实的共同的目标是虚灵,因此富于表现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虚实是一种独特的美。虚与实的调整首先要认清虚实的正确内涵。演练者既要运用自身的虚实变化迷惑对方,又要努力掌握对方的虚实变化,从而做到实中有虚,虚中有实,避实就虚,立于不败之地。动作才有轻灵之感,腾挪之势。

 3.动静美

 《太极拳论》中讲:?静如山岳,动若江河。?杨澄甫《太极拳说十要》中说:?动中求静,太极以静御动,虽动犹静。?这些都表明了?以静待动?是太极拳技击的指导思想之一。陈鑫在《太极拳权谱》中有?中气贯足,精神百倍,静以待动,坚我壁垒?的论述,强调了?以静待动?是?坚我壁垒?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所谓?静如山岳之?,静就是气沉势稳,浑然一气,做到周身一家。在定势时静态动作姿势中又蕴含着复杂的动态变化之势,劲力运使处在引而未发之际,始终使自己的身体动作能够保持八面之撑,在对抗过程中做到圆活连贯,运转自如,时时刻刻保持察觉和顺应对手技击动作的客观变化,在实战过程中使自己始终把握主动,在得机得势时随时即触可发,制胜对手。?动若江河?就如离弦之箭,脱疆之马,即招法动作在大脑的意念的支配作用下,做到?一声令下百体皆依?,其动作招法就像江河之水波浪滚滚、滔滔不绝,不断变换虚实灵动,不断直进粘逼。同样,太极推手中要用沉着冷静的听劲来因应知机,并由此而形成自身的动静之势,在得机得势时,把握动静之机,见机而作,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拳中的美感三.哲学美

 太极拳是一哲拳,因而其除了形神之美,太极拳最为特殊的是其所具备的?哲学美?。它蕴含了中国最古老的智慧,让习练者除了修养身心外,更明白了人生哲学,懂得为人之道、处世之道、与自然相处之道。

 1.和谐美

 太极拳以?阴阳学说?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奉行?体用兼备?身心合一?的原则,融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为一体,具有鲜明和谐理念。它包容了儒、道、释等诸家理论之精华,体现了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和?温柔敦厚?之美,又兼具佛家?大善以慈悲为怀?的高层境界,深得道家?自然无为?的哲学之风等.又密切与导引吐纳、中医经络学说相配合,强调人自身的身心和谐、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承载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太极拳?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强为,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说明了太极拳是以阴阳立说所要遵循的自然而不强为的和谐运动规律。在拳法上,太极拳讲求上下相随,虚实相间,快慢相合动静适宜,刚柔相济,内外合一等。技法上静如山岳、动若江河、似行云流水,舒缓飘逸、跌宕有致、轻柔圆滑、连绵不断。演练中,以其圆活连贯、轻灵柔和之?动?,朴实自然、意领神随之?静?,沉着不躁、恬淡不狂之?松?,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之?敛?使演练者身心俱融于天地自然,达到物我两忘境界。即使在激烈的搏斗之中太极拳也讲究?与人为善?舍己从人?,?彼不动己不动?随曲就伸?等宗旨,并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融会到具体的技法之中,达到了善与美、内与外的高度统一。太极拳的养生保健功能促进了人的身心和谐。同时太极拳文化提倡的天人同体之理,即天人和谐的体现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的?和谐美?。

 2.意境美

 ?意境?也就是主体和客观在审美过程中的统一。从审美主体方面来讲,是?情?与?理?的统一。从客观对象来讲是?形?与?神?的统一。正是?情?与?理?、?形?与?神?这四个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渗透与配合,才构成了审美和艺术的不同境界。木极拳的意境是指它的?神韵?,即把崇高的精神、情操、意志融入到每个动作之中表达于外。陈鑫云:?一片神行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相连故也。心无妙趣打拳,则打不出好景致。问何以打出好景致?始则尊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得夫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此处则柳掸花娇,招招则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往神驰,真好景致。拳景至此可以观矣。?

 3.道德美

 武德是武术家道德美的集中体现。古今中外的任何一种拳术,其功能不外乎搏人(攻击)、御敌(防守)和健身三个方面特别是有些拳种主要以攻击制敌为主,所以必然以急功近利为原则,出手必狠,甚至一着得手即置人于死地。而太极拳集佛家的?大慈大悲?,道家的?善哉?和儒家的?仁义?于一体,可以说是一种?道德拳?。太极拳以?中庸?为体,以?无为?为用,讲究?舍己从人?随曲就伸?。它不仅仅把武德表现在口头或是书面上,同时还把待人接物,以善为本的行为准则有机地融汇到具体的技法之中。即使技击中,也处处讲究与人为善,达到美与善的高度统一。武德的最高境界是拳道合一、拳心合一。是天人合一在武学上的体现。拳论中讲:?学太极拳不可狂.狂则生事非,不但手不可狂,即言亦不可狂?。陈鑫在《学拳须知》中讲:?太极拳不可满,满则招损,太极拳传之必得其人,如为非作歹,或缺乏武德之徒,秘而不可传也。?学拳一定要谦虚,戒骄戒躁,人若胜我,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若不胜我,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薄之意。只有保持这种谦虚好学的态度,太极拳才能学到手,练得精,运用自如。古谚语?习武先修德?可见练太极拳不仅是要强身健体,攻防格斗,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修身养性,以德服人。?拳虽小道,太极之大道存焉?。只有领悟?太极大道?才能真正的练好太极拳。

 太极拳的美学观丰富而庞大,笔者仅是抛砖引玉。另外,太极拳的动作名称独具美学特色,生动形象、名实相符,且富有诗意使人浮想联翩。如既文雅形象,又能反映动作本质的?金刚捣锥?,?金鸡独立?,?如封似闭?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野马分鬃?,?退步跨虎?,?上步七星?,?斜飞势?等,还有使人陶醉神往的?玉女穿梭?,?白鹤亮翅?等。

彭祖

--------------------------------------------------------------------------------

彭祖,一作彭铿,或云姓篯名铿,传以长寿见称。原系先秦传说中的仙人,后道教

奉为仙真。

彭祖传说与先秦典籍所谓老彭有关。《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

好古,窃比于我老彭。’”①老彭为何人,历来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老彭是殷贤大

夫,好述古事,有的认为,“老彭”指的正是彭祖;有的则认为,“老”指老子,“彭”

是彭祖,等等。因《大戴礼记》也有所谓老彭,系商初人,马叙伦确信“老子与《论语》

之老彭是一人,与《大戴礼记》之老彭非一人”。②彭祖养生致寿之事,《庄子》记载

甚多。《大宗师》在极称“道”的永恒玄妙后,继称得其道者的种种玄妙,其中有云:

“彭祖得之,上及有虞,下及五伯。”③《刻意》又称:“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

鸟申,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④此外,《逍遥

游》《齐物论》诸篇都涉及彭祖其人。《荀子·修身》也把他描写为“治气养生”之人。

屈原《天问》曰:“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清王夫之注曰:“旧

说以彭祖烹雉献尧,尧食而美之。未详是否。彭,彭铿。导引服食而寿,尧飨其献,寿

八百岁。”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竹简《养生方》,还有彭祖答王子巧(乔)问养

生的描述。大概最初传称他以导引行气修身致寿,后来则把服药、房中等种种道术集于

其一身。

《列仙传》载:“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

夏至殷末寿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历阳有彭祖仙室,前世祷请风雨,莫不

辄应。常有两虎在祠左右,祠讫,地即有虎迹云。后升仙而去。”⑤在汉代,有关彭祖

的记载,还未与房中术相联系。《汉书·艺文志》著录房中八家,尚无以彭祖名其书者,

至晋代,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称:“房中之法十余家”,其中便有了彭祖;在

《微旨》篇中论房中术,则称“彭祖之法,最其要者”,《遐览》篇还著录《彭祖经》

一卷,并在《极言》篇引用其文。《神仙传》增***云母粉、麋鹿角,盛赞金丹,擅

长房中术,并传授道术于***女、殷王等情节。云:“彭祖者,……少好恬静,不恤世务,

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殷王闻之,拜为大夫。……常有少容,然其

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时乃***,人莫知其所

诣。伺候之,竟不见也。有车马而不常乘,或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 还家则衣食与

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平旦至日中,……其体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

患。……王自诣问讯,不告之,致遗珍玩前后数万,彭祖皆受之,以恤贫贱,略无所留。……

乃令***女乘轻軿而往问道于彭祖。……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者,当用金丹。……

其次当爱精养神。服饵至药,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耳。不知交接之道,

虽服药无益也。’……***女具受诸要,以教王。王试为之,有验,欲秘之,乃令国中有

传彭祖道者诛。又欲害彭祖以绝之。彭祖知之,乃去,不知所在。其后七十余年闻人于

流沙之西见之。……彭祖去殷时,年七百七十岁,非寿终也。”⑥道教各派常以教义的

差别而对某些仙真作出不同的评价。东晋中期出现的上清派虽独斥房中,但因彭祖有服

食炼气的一面,故上清派有其传记,且其地位与四皓、安期生相当。《元始上仙众真记》

云:“广成丈人今为钟山***九天仙王。汉时四皓、仙人安期、彭祖今并在此辅焉。”

⑦而灵宝派则贬低彭祖一类“唯自求道”的仙人。《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称彭祖

寿八百岁,只得小乘地仙,乃因前世学道,“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⑧此

外,还有将彭祖与带“彭”字的地名联系起来的传说,如彭祖因进雉羹于帝尧而得封地,

后谓之彭城:彭祖曾过彭蠡之滨,遍游洞府,垂钓于台上,双鲤化为双龙,冲天而去;

等等。或称彭铿乘风御气,腾身踊空,年七百七十七岁时解化。在《真灵位业图》

中,彭铿列在第四左位。⑨道书依托彭祖撰者不少,除前述外,尚有《彭祖养性经》

《彭祖摄生论》《彭祖导引法》《彭祖导引图》等等。

注:

① 《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81页,中华书局,1980年

② 《老子校诂》(修订本)第13页,古籍出版社,1956年

③④ 《庄子今注今译》第181页、393页,中华书局,1983年

⑤⑦⑧⑨ 《道藏》第5册66页,第3册270页,第24册671页,第3册276页,文物出

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

⑥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9册259~261页,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

彭祖是大彭国的开国者,传说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长寿之神。他的养生之道被后人整理成为一部《彭祖经》传世。史学家认为,所谓彭祖年长八百,实际上是大彭国存在的年限。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子对他推崇备志;庄子、荀子、吕不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史记》等史书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道家更把彭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先秦时期,彭祖在人们心中是一位仙人。到了西汉,刘向《列仙传》把彭祖列入仙界,并称为列仙,彭祖逐渐成为神话中的人物。

彭祖

--------------------------------------------------------------------------------

08/14/2003/14:11 华夏经纬网

彭祖,是上古五帝中颛顼的玄孙。他经历了尧舜、夏商诸朝,到殷商末纣王时,已七百六十七岁,相传他活了八百多岁,是世上最懂养生之道、活得最长的人。

彭祖生性恬淡,不关心世俗名利,不追求虚名荣耀,只是专心致志地讲求养生长寿之道。他的师傅撰写了《九都》等养生的经书,他都潜心研究,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彭祖经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使得颜面长葆青春。他经常盘腿危坐,凝神屏气地练功。从早晨坐到中午,调理气息,揉拭双目,摩挲身体,周身舒适后才起来行功。他脸无怒容,笑口常开,有时生病或疲劳时,他就运用气功却病,消除疲劳。他使内气潜转,从他生有九窍的特殊头面,直到五脏六腑,最后达到四肢毛发,那气流像轻云一样在体内流转,既驱除疲劳又治愈疾病。

商纣王听说彭祖是个异人,想获得长寿的秘决,多次亲自前去询问,可是彭祖每次都支吾不说。纣王便托另一位得道的***女去向彭祖请教。这个***女也精于修身养性,已二百五十岁,看上去依然如***妙龄。***女受纣王之托,便虔诚地向彭祖请教延年益寿的仙方。彭祖见***女有一定的根基,便答道:“要想升天,进入仙界,能驱遣鬼神,凌空飞行,就得服用金丹,像元君太一白日升天那样。对于这一点,我见闻短浅,恐怕不能够教你。大宛山有个青精先生,听说已有千岁,面相还跟儿童一样,每天步行五百里以上;既能整年不吃东西,也能一天大吃九顿。他精于养生之道,真值得问问。”

***女问:“青精先生也是得道的仙人吗?”彭祖说:“他是得道者,但不是仙人。仙人虽然能长生不老,但已经完全失去了人的真性。得道者则不然,他们体魄强健,容貌光润,老而不衰,长在人间。寒热风湿不能伤害,鬼神精怪不敢侵犯,疾病灾害不能近身,嗔喜毁誉不能为累。其实,人的生命,只要保养得当,都可以活到一百二十岁,稍为懂得点道,能活到二百四十岁;懂得多点,可活到四百八十岁;如果精通于养生之道,就能不死长寿了。保养寿命之道,用一句话概括来说,就是不要伤害性命而已。”

讲到这里彭祖顿了顿,又接着具体地讲下去,“冬天保暖,夏天避暑,一年四季随时调节,就能使身体舒适;美色娇躯,淡淡地品尝,不要纵欲过度,就能使精神通畅;车马服饰能维持尊严,就应知足,不要贪得无厌,就能使志向专一;八音奏鸣,五色相宜,听觉视觉和悦欢乐,就能使心气平和。这些都是养生之道。凡事都有限度,超过限度,就不能养生,只会招来祸患。这是应该忌讳的。”

***女听了直点头称是。彭祖继续说道:“伤身害性的事情很多。用脑过度伤人,忧虑悲哀伤人,极度高兴伤人,愤怒郁结伤人,汲汲追求伤人,阴阳失调伤人……避开各种伤身之事,顺着天地阴阳之道,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我师傅写了《九都》诸经,共一万三千多字,都是养生保寿的要诀,专给入门的人揣摩的,我今天全部传给你。”

***女回到天宫,对纣王复述了彭祖的话和《九都经》。纣王亲自效法后,果然灵验,他害怕别人都掌握这种养生长寿之秘诀,就下令在国内禁止传授彭祖的道术,违令者斩。他还想害死彭祖。彭祖事先预知了纣王险恶的用心,就离开京城,不知去向了。过了一百多年,听说有人在流沙国里见过彭祖。

纣王并不能经常坚持彭祖传授的道术,却也活了三百岁,身强体健,犹如五十岁的样子。

后来有个叫黄山君的人,精修了彭祖的养生之道,几百岁了依然面色红润,童颜鹤发。他把彭祖的言论整理并加以阐发,编成一本《彭祖经》。

彭祖去后,人们在历阳曾经修建彭祖仙室,人们前去祷告,求风雨却疾病,无不灵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