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蓑雨笠卷单行,芒鞋破钵随缘化,烟蓑雨笠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活用 2024-06-01 0
  1. 红楼笔记 ||第二十二回
  2.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出自哪里

水浒中有“三世佛”

三世佛是大乘佛教的主要崇拜对象,根据印度哲学,时间和空间是混淆起来的,因此三世佛有纵横之分。横三世佛指东方药师王佛,主管东方琉璃光世界,他有两位胁侍,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中央现在佛,释迦牟尼,主管中央娑婆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智”文殊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西方阿弥陀佛,主管西方极乐世界,他有两位胁侍,“大勇”大势至菩萨和“大悲”***菩萨。纵三世佛指过去佛燃灯古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弥勒佛。

“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州而迁,遇江而止。”这四句话就是鲁智深一生的判词:

烟蓑雨笠卷单行,芒鞋破钵随缘化,烟蓑雨笠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林”指林冲,“山”指二龙山,“江”指宋江,四句指的是鲁智深到东京后结识林冲,夺取二郎山,以及三山英雄会合梁山泊英雄攻破青州,见了宋江,同归梁山泊。“遇水而兴,遇江而止”一句说得非常明白,鲁智深将以在梁山泊归于宋江为其终。

另一说法:水浒中的“三世佛”指的是文殊菩萨,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

遇林而起:遇到林就有争斗厮杀。赤松林、林冲、野猪林、万松林,琳琅山松林。

遇山而富:遇到山就有财富好运。桃花山、二龙山、乌龙岭、琳琅山。

遇水而兴:遇到水就兴旺发达。水泊梁山。

遇州而迁:遇到州就有大的变动。青州归水泊,华州被擒被救,杭州圆寂。

遇江而止:遇到江就终止完结。宋江,钱塘江。

~~~~~~~~~~~~~~~~~~~~~

一提起《水浒传》,大家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出一百单八将的雄姿。他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丑或俊,不一而足。但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事迹,使他们不再是纸上死板的符号,而成了人们心中灵动的形象,永不磨灭。

***鲁智深或许是梁山好汉中最受大家喜爱的形象了。他的天真甚至略带有一丝孩子气为他争夺了不少人气。鲁智深是个直人,心里从不藏着掩着,有什么就说什么。他有着极单纯的性格,爱便爱得痛快,恨就恨得彻底。他第三回刚一出场就义救金翠莲妇女。他本与那两人非亲非故,只因路见不平,便慷慨相助,当下掏出五两银子,然后便向史进与李忠二人借。史进掏出十两。而李忠只掏出二两。鲁智深并没有因为李忠是史进的师父就给他面子,只把十五两递与金老,把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说道:“你也是个不爽利的人。”弄得李忠很下不来台,可是读者谁也没有觉得鲁智深做得不对,而是觉得对这种小气的人就该这样。从此在鲁智深心中,李忠就是小气吝啬的代名词,不再被他看得起,而史进却和他交情一直很好。这就是爱得痛快,恨得彻底,不仅是他,连读者也被感染,一股豪气在心中荡漾。

可豪爽如鲁智深一般的人也不愿过漂泊无依的生活。在三拳打死镇关西之后,流亡天下,到了五台山落发为僧,总算暂有容身之所,可是没多长时间,就因醉打山门,大闹五台山而被“介绍”到大相国寺,又因在野猪林救了林冲而被高太尉报复不能容身,不得已再次浪迹天涯。茫茫天下,何处为家,即便豪爽如鲁达也不禁感到有些茫然。《寄生草》中有一段唱词特别好:“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茫鞋破钵随缘化。”原来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宁静的港湾,让漂泊的心灵有一个依靠。

要说到梁山武艺第一人,非林冲莫属。豹子头,林冲,读起来有一股气势在其中。林冲这个人颇有些争议,喜欢他的人可以找出他身上很多的优点,如:武艺高强,待人宽厚等。而不喜欢他的人只吐出两个字:窝囊!的确,林冲有些软弱。妻子被高衙内调戏,他忍了,自己被高俅设计陷害,他忍了,在刺配沧州的路上差点被押解的公差所害,他也忍了。有人说,这正是他精于世故的表现。“人在屋檐下,哪能不低头?”他仅仅是一个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不是总教头。最高也只是一个中下级军官,他拿什么去和炙手可热的高太尉相抗衡呢?所以他一忍再忍,谁知道这不是他复仇前的***象呢?可我更愿意相信这是他内心宅厚,随遇而安的表现。

林冲是一个好丈夫,他对妻子呵护备至,也因为爱,恐自己耽误了妻子的青春,才会将她休掉。爱之深,痛之切,一纸休书,每一字都让他痛断肝肠,可为了妻子,他无怨无悔。林冲是一个好朋友,只可能是他的朋友背叛他,而他绝不会去背叛他的朋友。所以他才会被陆谦陷害。可也正是因为此,他才会交到他一生中最好的朋友—鲁智深。两人仅在大相国寺菜园子里见过一面就结为生死之交,是因为两个人都在灵魂深处找到了对方与自己的契合点,这或许就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吧。即便是对陌生人来说,林冲也是一个好人,他救济过李小二,让他免受官司;他不忍去杀一个无辜的路人去作为自己投靠梁山的投名状。而当他被刺配沧州时,是李小二夫妇时常帮他;当他因交不了投名状而无可奈何时,恰巧来了青面兽杨志。这可能只是巧合,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好人有好报。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谓是《水浒传》中最经典的片段之一了。即使当林冲到了沧州时,他仍是守着本分,等着自己出狱,好回到东京汴梁与家人团聚。可是天不遂人愿,高太尉始终没有放过他,就算他被发配到沧州也不行,必欲将他置之死地而后快。幸好天佑善人,大雪压倒草房,才使林冲逃过一劫。当他听到差拨、富安、陆谦泄露密谋的对话时,再也无法忍耐了。毕竟林冲也是一条血性的汉子。林冲的心里仿佛有一根弦,他越是退让,弦便绷得越紧。终于,弦断了,此刻的他再也没有什么可顾忌的,他也没办法再退让了。当他把尖刀***陆虞侯的心口时,他知道他只能反了,从此他就走上了一条以一己之躯对抗大宋王朝的路,他原本不想这样,可惜他已无法回头。大雪纷纷,烈火熊熊。一人,一枪,一斗笠,雪地上两行伴着北风渐渐远去的脚印,给人留下的只是无尽的凄凉与无奈。

如果说鲁智深是个豪人,林冲是个好人,那么我想不出该用哪一个词语来形容武松。相比而言,鲁智深像佛,林冲像圣,而武松更像一个人,一个平平常常的小市民。

武松一直想象一个普通人一样过普普通通的生活。可是背负了天伤星的命运就注定与普通无缘。本以为是店家欺诈,悠闲地上了景阳冈的武松,没想到真碰上了老虎。人的潜力是无穷的,那么壮硕的一只猛虎就真的被武松赤手空拳打死了。要在平时,恐怕他连打虎的勇气都没有,就是这么巧,打虎武松的名头在江湖上传开,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以至于后来李逵怒杀四虎与之相比也逊色三分。武松因受阳谷县知县抬爱,做了步兵都头。本来他也就满足了,或许今后表现出色还能再往上升个两***的。然后置地,娶妻,生子,在当地小有名望地终老一生。可是此时他偏偏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潘金莲。

潘金莲本不是一个放荡的女人,否则她就不会拒绝那个大户。他只是想嫁一个自己中意的人,过着正常人的生活。可惜她看上的是她的小叔武松。武松未必对潘金莲不动心,有人说武松不食人间烟火,若是如此,他为什么要娶张都监的养女玉兰为妻呢?玉兰比潘金莲可是差一截。问题在于潘金莲是他的嫂嫂,中间隔着的***道德的鸿沟,是武松无论如何都无法逾越的,所以武松才会义正词严地拒绝了她。这也间接地导致了她与西门庆勾搭在一起。错不在武松,只是他已无法再安安稳稳地当他的武都头了。潘金莲与西门庆毒杀了武大郎,这一下将武松逼到了风口浪尖上。这条血性的汉子不得不***取行动了。不知道当他将尖刀剜向潘金莲的胸口时,心里想些什么。哥哥被嫂嫂毒死了,毒死哥哥的嫂嫂被自己杀死了,自己仅有的两个家人就这样离自己而去,武二郎心中的悲愤又能向谁诉说?即便是干了这么大的事,他随遇而安的个性还是没有改变,他自收服罪,被刺配孟州后就安心当他的囚犯。而后与金眼彪施恩交好,仗义地帮他打跑了蒋门神,重夺快活林。可没想到这使他连囚犯都无法安稳地当下去。不多久张都监就把他要了过去,对他十分器重,还要把养女玉兰许配给他,正当他沉浸在光明前景的美梦中时,天伤星的命运又一次无情地捉弄了他。张都监的千般好处原来只是为了陷害他。当他愤然杀死一十五口人时,他的心,冷了;他的血,凉了;他的梦,碎了。当他落草以后,出场次数就不多了,有也是以冷面杀手的形象出现,那个豪气过人的打虎武松,已经永远留在了景阳冈。这正是:

一部水浒传,梁山众生相。起义称兄弟,豪气岂万丈。

招安征南北,魂各归天上。芳名传千古,一百单八将。

《水浒传》,忽有所悟,觉得该书是“崇道抑佛”的。不知对否,试举数例,聊为证明。

我们先来看道教:

其一,皇帝出世乃是上界天仙下凡所致。宋太祖是上界霹雳大仙下凡,宋仁宗是上界赤脚大仙下凡。而天仙则是道教虚构出来的。至于宋徽宗是何方神圣下界,《水浒传》却没有交待。而宋徽宗是一个推崇重新道教的皇帝呵。《水浒传》对此没有交待,这应是一个疏忽。

其二,道教祖师道行高深。宋太宗时瘟疫盛行,朝廷派员邀请江西信州龙虎山道通祖师张***(是否张三丰?)前来祈禳,做了七天法事后,瘟疫尽消。怎么没见高僧出来禳灾呀?

其三,宋江等108将都是妖魔,来到世间后,义气为先,屡犯王法,但最后都接受招安,封官授职,封妻荫子。死后还得到黄帝圣旨,获准起盖庙宇,妆塑神像,接受百姓的享祭。

其四,宋江受到九天玄女的保护,并授予三卷天书。后九天玄女又授予玄女秘诀,助他破了辽军的太乙混天象阵。九天玄女始见于汉代《纬书》。该书编造了一个九天玄女助黄帝破蚩尤的故事。唐代道士杜光庭据此整理成《九天玄女传》,他明确地把九天玄女当作道教的神仙,并且身份很高,是“黄帝之师,金母元君之***”。有她护佑,宋江焉能不胜?

我们再来看佛教:

其一,和尚都是***的坏东西。《水浒传》转述苏东坡的话说,“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秃转毒,转毒转秃”,这是对和尚的刻毒的调侃。但苏东坡一生与僧侣交往甚多,其中最有趣的是苏东坡与佛印禅师的交往。据说苏东坡在瓜州任职时,与佛印所住的金山寺只有一江之隔。苏东坡作了一偈,“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八风”即称、讥、毁、誉、利、衰、苦、乐。意谓自己禅定已深,不受世俗评议影响。他派人把偈子送给佛印禅师。禅师看后,在上面批了两个字:“放屁!”苏东坡看了批语,大为光火,亲自乘船过江问罪。禅师说,你不是说“八风吹不动”吗?为何一屁就打过江来了。苏东坡听后方感自愧不如。看来《水浒传》引述的苏东坡的话语只是他一时的戏谑之语。《水浒传》又说,“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鬼乐宫,四个字色中饿鬼”。不但如此,《水浒传》还专门作了解释。但凡世上之人,惟有和尚***最紧。因为他们吃饱喝足,闲着无聊,免不了寂寞难耐,***攻心。世俗之人则难有闲着的时候。有钱人家操劳事多,心神难定,纵有娇妻美妾同床共枕,却难生情趣。至于普通老百姓,终日为柴米油盐发愁,即便妻子有些颜色,也没有什么意兴。这种分析最能体现出市井文学的特色,它没有像《红楼梦》那样矫揉造作地掩饰人的***本能。可不,病关索杨雄家做道场时,众僧看到他那颇有姿色的老婆,个个都成了猪八戒,禁不住心猿意马,把佛性禅心都抛诸脑后了。这是很要命的话,很恼人的描写,恐怕就连得道高僧见了也会气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我们也可注意到,这种市井文学的人性论,与在上层占据主流地位的宋明理学绝然不同。后者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

其二,鲁智深到五台山出家,首座和众僧纷纷反对,觉得这人形容凶恶,没有出家人模样。但智真长老对其***说,他是天星下凡,日后正果非凡。后来,宋江率鲁智深到五台山参拜时,智真长老一见到鲁智深便说,“徒弟一去数年,***放火不易。”鲁智深默然,倒是宋江为他打了圆场。鲁智深后来就如他师傅说的,在杭州六和寺坐化。死后朝廷还给他封了个法号。看来,成佛自是前身注定,与个人修行无关。不仅主张渐悟的各种佛教毫无必要,就连主张顿悟的禅宗南宗也毫无必要。禅宗南宗曾经认为,成佛不需要经过长期刻苦修行,也不需要钻研佛教教义,而只需当下领悟即可。即使是恶贯满盈的人,也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水浒传》中鲁智深的故事却告诉人们,不放下屠刀,也可立地成佛。如此说来,佛教休矣。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网站大全,你值得拥有。

红楼笔记 ||第二十二回

[误终身]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这个是警幻仙子给宝玉看的红楼梦曲子词里写宝钗的

凝晖钟瑞匾额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这个是大观园初落成时众人提写诗词宝钗写的

漫洒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

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

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

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这两个都是宝钗做的灯谜

海棠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忆菊

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

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

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

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画菊

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

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

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

莫认东篱闲***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讽和宝玉螃蟹咏

桂霭桐阴坐举殇,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余禾黍香.

众人还在芦雪庵联过五言排律 宝钗自然参与 这里不引 楼主有兴趣自己去看

柳絮词

白玉堂前春解舞, 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 送我上青云!

应该比较全了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出自哪里

内容概要

贾母要给宝钗做生日,凤姐和贾琏商量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

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象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湘云说象黛玉。湘云、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宝玉心想目下两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袭人劝宝玉“大家随和”,宝玉说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笔占一偈,又填一《寄生草》,心中自得。宝钗说她是引起宝玉说疯话的罪魁。

元妃送出灯迷让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悦,也命制作灯谜大家猜。贾母说“荔枝”(离枝)让贾政猜。贾政看了众从姊妹不祥之谜,伤悲感慨。

本回中,“听曲文宝玉悟禅机”是红楼梦中体现宝黛钗三人性格才情及人物关系的重要章节。

一、人物性格:

1贾.宝玉:求全不能 。宝玉对女孩子们格外地用心,尽管最喜欢黛玉,但还是想在每个女孩子身上都卖好。可惜众姊妹各有各的脾气,宝玉是顾此失彼,难以周全。

2.林黛玉:敏感多疑。 湘云说她像小戏子,她不高兴,认为众人拿他取笑;宝玉暗示湘云不要说出来,黛玉还是不高兴,认为宝玉把她看低了,好像经不起玩笑似的。反正不管宝玉怎么着,黛玉都是不高兴的。

3.薛宝钗:善于投人所好。 贾母提议给宝钗过生日,就是器重宝钗稳重、识大体。宝钗也特别识趣,贾母让她点戏时,再三推脱不了后,她清楚贾母最喜欢热闹,就先后点了《刘二当衣》、《山门》两出特别热闹的戏,贾母自然非常高兴。撇开其他不讲,薛宝钗这样的性格特点,以及为人处世,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也是很得人心的。

然而在此回中又不得不提到一位性格分明的女子:

湘云:心直口快。 凤姐说小戏子像某个人,众人都看出了像黛玉但都不说破,只有湘云张口就说,引起一段小波澜。宝玉因暗示她不要说,湘云更是不领情,自己爱怎么说就怎么说,性格直爽,无所顾忌。很难想象史湘云自小父母双亡的女子,在那样的社会,岁月的烟尘并没有湮灭她的娇憨本色,依然保持这种天真单纯的性格,一下子吸引到读者。

二、以禅寄情环节,宝黛的对于宝玉谈禅的态度明显区别,看清三人关系。

1、看待宝玉谈禅的动机:

黛玉看了曲子与偈语,知是宝玉一时感忿而作,不觉可笑可叹,便向袭人道:“作的是玩意儿,无甚关系。”说毕,便携了回房去。

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人悟了。都是我的不是,都是我昨儿一支曲子惹出来的。这些道书禅机最能移性。明儿认真说起这些疯话来,存了这个意思,都是从我这一只曲子上来,我成了个罪魁了。”说着,便撕了个粉碎,

显然黛玉对于宝玉参禅的性质认识更为透彻,深知宝玉参禅的前因后果,缘于只因青梅竹马,两情相悦,志同道合的黛玉对宝玉的了解。宝钗的笑言显然是不理解宝玉的参禅。

2、对待宝玉参禅的态度:

黛玉同情宝玉参禅,之前他们19回也有宝黛讨论禅宗细节;而从受传统教育影响宝钗,是排斥的,认为这些最能更移性。

3、因理解、态度而不同,对于曲子与偈语处理不同

黛玉是便携了回房去,与湘云同看。次日又与宝钗看。而且诘问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试图将宝玉来出禅境,见宝玉竟不能答,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宝玉还是不答,黛玉是“以后不许再谈参禅了”,全心都在拉宝玉脱离禅境。

宝钗撕了个粉碎,递与丫头们说:“快烧了罢”。而在劝宝玉不要参禅,她似乎在劝阻,却少了行动。当宝玉不开口,他却来一句“只是方才这句机锋,尚未完全了结,这便丢开手不成?”,她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

其他,本回中,宝玉因情参禅, 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又从宝钗嘴里念出来 :“漫揾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而宝玉听了,竟是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可见这个禅意是宝玉非常认同的,也说明宝玉对人生有了一定的感悟。正是现实生活中的情感悲剧在折磨着宝玉多情灵魂,他的泛情和博爱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烦恼,忧心忡忡,又无力回天,或许这个禅镜,可以脱离苦海,最终选择出家。

本回看似闲来之笔,却蕴含深意,实为宝玉的出家设下伏笔。

一支《寄生草》悟出“来去赤条条”

“见了女孩便清爽”的“无事忙”贾宝玉,没想到被一支《寄生草》激醒了。在22回中,宝钗庆生日时点戏,点到一出《鲁智深醉闹五台山》,宝玉不以为然,而精通戏文的宝钗向其解释:戏里有支《寄生草》,不但音律好,词藻填得也极妙。念到:“漫(wen,提手加温右半边)英雄类,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哪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宝玉听后,正中下怀,高兴得手舞足蹈,黛玉看他的轻狂劲,随口一句:“还没唱《山门》,你倒《装疯》了。”好一个林黛玉,一句戏谑话就带出了两出戏。贾宝玉不敢造次了。

史湘云把林黛玉比作戏子惹怒了林,好人贾宝玉左右调和,但两边不买账。他从“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中,悟出,人心无了挂碍,还谈什么烦恼?他又想起读过的佛家书《南华经》,悟出了“巧者劳而智者优,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又说“山木自寇,源泉自盗”。什么意思呢,是说,看看世上,那些无比聪明伶俐的人,整天却辛苦劳碌忧心忡忡,而那些愚钝无知的人反而整天乐乐呵呵,无忧无愁,像没有缆绳的小船一样,自由自在地随波逐流。《庄子》说,山里的树木长成材了,就会遭到砍伐;源泉的甘甜水,来取的人络绎不绝,直到把水取干。人何苦来自作聪明想三想四地自寻烦恼呢?于是,贾宝玉提笔写出“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镜。”黛玉看罢笑称“这人悟了”,随后又续了两句“无立足镜,是方干净”。宝钗感叹,你们两个“实在悟彻了”。

不得了,宝黛钗把南宗六祖慧能禅机都悟透了。世上本来无一物,哪里有什么尘埃可染呢?这是拂家的最高境界。

为什么曹雪芹能创作出这么一部伟大的作品呢,这与他博览群书、“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分不开的,他把生活放到哲学的最高境界来铺叙,就把平淡的生活深刻化了,所以读起来感觉“无一处不精彩”。